即使本賽季的NBA聯賽最終能夠繼續開展,但是在63場比賽當中僅僅只取得27場勝利的馬刺隊,有極大的概率會在本賽季結束自己長達22個賽季季後賽之旅的記錄。
自1996-97賽季波波維奇出任馬刺主教練以來,本賽季將很有可能讓他在長達22年之後,再次品嘗到球隊被擋在季後賽大門之外的滋味。
而本賽季馬刺隊的糟糕表現,讓一直都被外界所推崇的「馬刺體系」的地位受到了自其誕生以來最嚴重的衝擊!
波波維奇
「馬刺體系」衰落了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為什麼「馬刺體系」衰落了?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為什麼本賽季的「馬刺體系」不行了?
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得弄清楚什麼是「馬刺體系」?
這篇文章,球童就將從2015-2016賽季入手,和大家一起聊聊什麼是馬刺體系?
然後進一步解答我們的問題,「馬刺體系」真的衰落了嗎?
為什麼球童選擇2015-16賽季的馬刺,主要原因在於這是鄧肯、吉諾比利以及帕克(下文簡稱G.D.P)合作的最後一個賽季,我們要深入的了解什麼是「馬刺體系」,當然需要這個體系靈魂人物的「配合」。
其次則是因為這個賽季的馬刺開始進行兩代核心的更迭,可以讓我們在了解「馬刺體系」時更加的客觀,我們要了解的是「馬刺體系」,而不是「屬於G.D.P的馬刺體系」。
G.D.P組合
了解一種球隊體系,自然要從這個體系的攻防兩端來入手,「馬刺體系」自然也不例外,接下來我們就從2015-16賽季馬刺隊的攻防兩端來分析一下「馬刺體系」在攻防兩端的特點。
2015-16賽季,馬刺場均能夠砍下103.5分,在全聯盟30支球隊當中排名第10,乍一看這只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球隊進攻表現。
這樣的場均得分和他們的進攻節奏有關,他們每場比賽只打94.54個回合,排名全聯盟第24。
但是他們的整體進攻效率卻高達109.3,排名全聯盟第4,僅次於當年的冠亞軍騎士和勇士以及擁有杜蘭特的雷霆。
這無疑在向人們展示著馬刺在15-16賽季不俗的進攻表現:這是一支擁有強大進攻能力的球隊。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馬刺如此強大的進攻表現都是從何而來?
帕克突破上籃
15-16賽季,馬刺場均突破37.1次,這樣的數據在全NBA只能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表現,他們的場均突破次數隻排在聯盟的第19名。
這場均37.1次的突破,場均可以給他們帶來16.6分,僅列全NBA的第23位,44.8%的得分率更是只能排在第27位。
作為一支擁有強大進攻火力的球隊,這樣的突破得分表現顯然讓人詫異。
那麼馬刺的突破都幹了什麼呢?他們更加傾向於利用突破來為其他人撕扯進攻空間。
他們場均利用突破送出13.9次傳球,37.3%的突破傳球率位列全NBA第2。
在這13.9次傳球當中,可以形成4.2次的直接助攻得分,11.4%的助攻率排名全NBA第3。
能夠給馬刺強大的自信心,更多的利用突破來傳球而非直接攻擊籃筐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在接球跳投、定點跳投和空切上的出色表現。
2015-16賽季,馬刺雖然場均利用接球跳投得到27分的數據只能排在全NBA的第12名,但是他們接球跳投的整體命中率以及三分球接球跳投的命中率高達41.4%和39.3%,兩項數據分別排名第3和第4。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在定點跳投方面,他們場均22.3個進攻回合位列全聯盟第9,每回合可以得到1.05分,排名第2,定點跳投的綜合評分高於聯盟93.1%的球隊,僅次於最終的冠亞軍球隊騎士和勇士(勇士更高)。
而在空切上,馬刺隊的表現更加突出: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15-16賽季,馬刺隊場均有7.9個進攻回合以空切完成,佔到球隊進攻比重的7.6%。
他們每個空切回合場均能夠拿下1.27分(排名第3),終結命中率可以達到62.6%(排名第15),空切配合的失誤率僅有5.1%(排名第6),空切造成2+1的頻率高達5.6%(排名第1),空切的總體評分超過了全NBA93.1%的球隊,位列第三。
如此出眾的接球跳投和空切表現 ,無疑讓馬刺隊在突破分球上的信心大增,同時威脅更大,進而產生更加良好的進攻表現。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2015-16賽季,馬刺擁有出色的單打能力,他們每個單打回合可以得到0.91分,這在全NBA可以和爵士並列第4,同時他們44%的單打終結命中率高居第一,這讓他們的單打平均超過了全NBA86.2%的球隊,排名第五。
但是很明顯馬刺並不推崇這樣的進攻方式,他們的場均單打回合數僅有5.3次,全NBA最低。
而在局部的雙人作戰方面,馬刺則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他們的擋拆持球進攻評分超過了全聯盟86.2%的球隊,但是在擋拆無球進攻方面卻僅僅高於全聯盟3.4的球隊(倒數第二),但是他們的進攻回合數卻位列全聯盟第12(7.7次)。
當然,馬刺在擋拆無球進攻方面的糟糕表現,一定程度上和內線的人員配置有關,畢竟鄧肯當時已經40歲「高齡」,而阿爾德裡奇更加擅長於持球進攻。
不過與單打方面相同的是,雖然馬刺在擋拆持球進攻方面擁有極高的效率,但是他們的場均回合數(14.4次)卻只排在聯盟第26位。
這些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馬刺的戰術體系之下,不喜歡把球長時間的放在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小範圍之內。
15-16賽季,馬刺平均每場比賽要傳出328.6次傳球,場均可以拿下24.5次助攻,這兩項數據分別位列全聯盟第5和第3。
當賽季18位為馬刺出場比賽過的球員當中,有11位場均傳球次數都在20+次以上。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馬刺是一支強調傳球的球隊。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上圖是馬刺在2015-2016賽季每次投籃之前的持球時間以及運球次數佔比。
我們可以和清楚的看到,馬刺的戰術體系之下,他們在更多的時候,投籃都是在觸球時間<2秒或者0次運球的條件之下投射出去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球童認為這意味著在大部分的時間內,最終的進攻球員在接到傳球之後,就已經得到了較好的進攻空間。
而馬刺在利用無球掩護進攻上的表現,似乎也在佐證著這個觀點: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15-16賽季,馬刺每回合可以利用無球掩護得到0.98分(排名第7),終結命中率可以達到43.1%9(排名第7),綜合評分高於全聯盟79.3%的球隊(排名第7)。
無論是突破後在進攻形式(直接進攻或者傳球)上的選擇,還是他們在對於持球人進攻上的限制,以及他們對於球權轉移的強調,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馬刺體系」在進攻上的特點:整體進攻。
一者為戰術上的整體: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馬刺並沒有在某一項進攻形式上有過大的投入,不會因為在某一項上有高效的表現就加重他的頻率,他們的進攻選擇非常的平均,這樣就保證了其進攻體系的完整性,避免陷入針對性防守。
一者為團隊進攻上的整體:他們強調球的運轉,儘可能的限制頻繁的持球進攻,都是在保證進攻上的整體性。
馬刺從來都不是一支極致的進攻來贏得比賽勝利的球隊,防守才是「馬刺體系」安身立命之本。
在2015-2016賽季,馬刺的98.2的防守效率位列全聯盟第1,真實防守勝利貢獻值(WDS)TOP10榜單當中,有5位都是馬刺球員(分別是第1的倫納德(0.185),第6的阿爾德裡奇(0.151),第7的鄧肯(0.150),第8的格林(0.147),第10的帕克(0.143))。
他們整個賽季的Diff%值高達-1.3%,位列全聯盟第5,隊內的主要輪換球員當中,有6位的Diff%值都在負值。
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防守表現。
如果我們把馬刺在2015-16賽季的防守表現拆開來看,更加能夠感受到他們在防守端的出色。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15-16賽季,馬刺場均防守單打7.4個回合,每回合讓對手得到0.83分(第14),對手終結命中率39.5%(第23),整體評分高於聯盟55.2%的球隊。
這的確是一個相當一般的防守表現,但是您應該接著往下看。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在兩項擋拆的防守中,馬刺的表現無疑是頂級的。
他們平均每場比賽防守擋拆持球人18.7個回合,每回合讓對手得到0.78分(第7),對手終結命中率為40.1%(第9),整體防守評分高於聯盟79.3%的球隊(第7)。
平均每場防守擋拆無球人8.1回合,每回合讓對手得到0.91分(第1),對手終結命中率為43.9%(第1),整體防守評分高居聯盟第1。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每場比賽平均防守定點跳投19.8個回合,每回合讓對手得到0.9分(第1),對手終結命中率僅有37.4%(第9),整體防守評分同樣高居聯盟第1。
馬刺能夠在當賽季的防守端取得如此大的成效,這當然要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們的防守尖兵球員。
他們擁有鄧肯這樣的內線「活化石」,還擁有倫納德這樣的頂級外線防守者,但是馬刺的防守絕對不能簡單的值歸功於這些球員在防守端的能量: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上圖是在四項防守數據中,15-16賽季馬刺球員的防守表現。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馬刺的防守絕對不是僅僅依靠一兩名球員在防守端的出色表現,他們在絕大部分的防守統計當中,都有3-5位球員處於榜單的平均值以上,尤其是在防守定點跳投上的,甚至有7位球員的防守表現都處於優秀的水平(同時低於兩項平均值)。
而馬刺的球員能夠在防守端做出如此出色的表現,與球隊戰術體系的要求息息相關。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15-16賽季的馬刺,是一支平均年齡31.6歲的球隊,他們的主要輪換陣容當中,年齡在34歲以上的球員就有5位。
但是他們還是交出了在防守端平均1.78m/s(聯盟第3)移動速度的數據。
這就是「馬刺體系」在防守端的特點:他們擁有防守尖兵,但是卻並不完全依賴於防守尖兵。
他們更加強調通過團隊的移動,整體的防守溝通來限制對手的進攻,而防守尖兵則可以專心的來對付對手陣容當中的主要得分點。
進攻端的強調球的轉移,防守端強調整體的移動都已經給出了馬刺體系的關鍵:團隊至上。
球童的觀點是:進攻端不斷的通過傳導球來尋求「最輕鬆」的進攻機會,防守端通過整體的移動和溝通來限制對手的進攻,同時為球隊的防守尖兵減壓,因此能夠更好的限制住對手陣容中的強力得分點,最終達到攻防一體化的,有球星領導的團隊戰術體系。
G.D.P組合
這裡就要聊到波波維奇的能力了,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認為波波維奇比傑克遜更好的原因:因為波波維奇能夠讓球星心甘情願的為團隊服務,還能夠知人善用的讓角色球員在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這就是為什麼球童認為馬刺體系是球星領導的團隊戰術體系,而不是簡單的團隊戰術體系。
如果沒有鄧肯,沒有帕克,沒有吉諾比利這樣的球員,那麼就沒有「極致的馬刺體系」。
圖中數據截止發文日
上圖是馬刺過去近20年的核心球員的馬刺生涯回合佔有率變化圖。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作為「極致馬刺體系」的領導者,蒂姆-鄧肯職業生涯沒有一個賽季的回合佔有率超過「巨星標準」的30%(即使是G.D.P另外的兩位成員,也僅有帕克在08-09賽季一次超過了30%)。
鄧肯不是巨星嗎?肯定是!
當體系良性的運行時,球隊並不需要球星擔負更大的負擔,他只需要像一個船長一樣指引球隊前進的方向,而船員們各司其職。
但是每種體系都有自己的弊病,「馬刺體系」也不例外:他對於「船長」的要求太高了,不但要能夠指引球隊的方向,還要能在其他人出現問題時扛起球隊的一部分責任,繼續帶領球隊前進。
很可惜,現在的馬刺並沒有這樣的「船長」,他們還是一支打著「馬刺體系」的球隊,但卻並不是真正完善的「馬刺體系」。
千金易得,良將難求,他們擁有德羅贊,阿爾德裡奇這樣不錯的球星,但是暫時並沒有能夠作為「球隊體系領導者」的球員。
那麼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
球童認為,「馬刺體系」誕生至今,已經不再只是專屬於馬刺隊的戰術體系了,「馬刺體系」已經成為一種樣本,經過其他教練的因地制宜,變化成為了更多「樣貌」,更多名稱的戰術體系。
所以並不是「馬刺體系」衰落了,而是「馬刺的體系」出問題了。
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