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時期的舊上海,可謂十裡洋場,燈紅酒綠。各種西方勢力和國內政治派系,甚至是日本人在此雲集,他們來來去去,攪起了一陣風風雨雨和政治漩渦。沒有人能在舊上海永遠高枕無憂,除了杜月笙。
作為上海灘最大幫派青幫的老大,杜月笙當年在上海可謂是翻手雲覆手雨。雖然當時的青幫論輩分和規模,都和中國另一本土黑幫洪門不可比擬。但因為杜月笙的個人魅力,青幫當時的影響力和名號甚至還壓過了洪門。
晚清那會,青幫和洪門其實是有過節的。洪門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天地會,目的是反清復明,不管在歷史任何時期,清朝都是洪門最厭惡的敵人。而青幫則不同,其創建於雍正年間,雖然創始人同樣也是天地會的骨幹人員,但其最後被清廷招安。理論上,兩者已經成了對手。
而在青幫坐鎮的上海灘,洪門自然少不了和青幫的摩擦。當年洪門的上海分舵叫三合會,在上海經營者一些賭場業務。杜月笙當時也準備開設賭場,地址選的不偏不倚,正好在三合會的地盤上。
這種當著面搶飯碗的行為,自然會被三合會的人找茬。三合會的人沒事便來杜月笙賭場裡惹事,甚至還恐嚇賭客。
杜月笙是個好脾氣,起初還秉持著能讓就讓的原則。不過,三合會的人後來越來越得寸進尺,竟然找賭館裡的夥計要起了保護費。杜月笙最容忍不了的,就是欺負他手下的兄弟。於是,他對青幫兄弟說了3個字「平了他」。
這個「平了他」,當然不是指幹掉那幾個鬧事的三合會小弟。擒賊先擒王,杜月笙的目標其實是三合會的三位堂主。第二天一早,三位堂主的屍體便整齊地碼放在了三合會的門口。整個上海灘為之一振,同時,三合會也因此和青幫結下了血海深仇,尤其是杜月笙本人。
但我們知道,杜月笙很大一部分影響力,其實是和民國政府掛鈎的。後來當民國政府倒臺,杜月笙也徹底失去了在上海的影響力,便前往了香港養老。而香港正是洪門勢力的核心地帶,沒了國民政府以及青幫勢力的杜月笙,無異於將自己送到了火坑。
奇怪的是,杜月笙來到香港後,不但沒有被洪門追殺,反而還有人敢站出來保護他,幫其渡過難關,這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幫助他的不是別人,正是號稱「香港杜月笙」的李裁法。為何李裁法要幫他呢?源於當年李裁法最貧困潦倒的時候,曾給杜月笙寫過一封求助信。而同樣是白手起家,杜月笙自然會幫助李裁法,不但收留他做了徒弟,還給李裁法寄了一筆錢。
靠著這筆錢,李裁法在上海灘法租界安身立命,還在杜月笙的安排下去了老婆。杜月笙之於李裁法,就相當於早年黃金榮之於杜月笙。如此恩情,李裁法必然要銘記一輩子。
那麼,李裁法最後又怎麼成了「香港杜月笙」呢?原來,李裁法是一個十分有抱負的人,他知道上海灘只能有一個老大,就是自己恩人兼師父杜月笙。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李裁法在抗戰爆發後就前往了香港,通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和自身的聰明才智。李裁法竟也成了香港有頭有臉的人物,甚至洪門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所以,這才有了1949年杜月笙前往香港,卻沒有洪門敢前來復仇的原因。為了報答當年的恩情,李裁法可以說對杜月笙保護到了每一個層面。甚至還將自己在香港的事業,全部交付給了杜月笙。
顯然,李裁法是杜月笙人生中最後一個福報,也是杜月笙徒弟裡鮮有的光環還壓過杜月笙的人。不過,李裁法最後的結局並不怎樣,杜月笙來到香港沒幾年就去世了,後來李裁法也因為黑幫火拼鋃鐺入獄,出獄後沒幾年,其也隨杜月笙而去。
隨著杜月笙和李裁法的相繼離世,青幫也自此在歷史舞臺上徹底消失。反倒是洪門,依然風生水起,活躍在全球各地。這樣的結局,可謂是相當戲劇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