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個世紀的民國,大量的報章,今已塵封,《圖遊華夏》百家號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潛心鉤沉,精心整理,匯成《民國往事》系列文章,供讀者朋友再回民國,同探百年間的悠悠往事。
本期以1949年杜月笙逃離上海為內容,篇幅較長,全為真實圖文考證分析,喜歡野史的朋友請繞道。
杜月笙逃離上海
解放前夕的上海,自開埠以來,這座遠東最大的城市,成為舊中國的經濟中心,十裡洋場,見證了無數傳奇過往,隨著國民黨的節節敗退,那些叱詫上海的風雲人物,面臨前途命運的艱難抉擇,偌大的家私產業,是走是留,無人能預見最終的結局。
1948年出版的《吼聲》刊登的杜月笙照片,這一年,杜月笙60歲,剛到花甲之年,在舊上海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他,一直關注著時局的變化,如何抉擇同樣困擾著他,從內心來說,他極不希望國民黨被打垮,畢竟他經營一生,都得益於國民黨的支撐,早已結成相互依賴的關係。
1949年出版的《大路畫報》第1期刊登了這兩張圖片,上圖是上海各界自救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中圖是總主席杜月笙致開會詞,照片拍攝於1948年12月12日,所謂的聯合會本質上是在國民黨的統治風雨飄搖之際,主要依靠商界巨頭的力量,開展自治自救,穩定當時上海經濟與人心,某種程度是繼續支撐著國民黨的統治。
不過杜月笙沒有想到,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1949年1月31日,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中大獲全勝,在此期間的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成為傀儡總統,李宗仁面臨著國民黨已經喪失東北、華北的局面,決定4月1日起與中共談判停戰事宜,15日國共談判代表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但是仍由蔣介石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拒不執行該協定,致使和談破裂,一度被國統區人們期待的南北分治成為泡影。
杜月笙看到國民黨大勢已去,遂痛下最後決定,4月27日攜帶家小乘船逃離上海,5月2日抵達香港。上圖是《珠江報》刊載的消息,說杜月笙以看病之名來到香港。
杜月笙逃離的表面原因
1949年出版的《新聞雜誌》第3卷第3期,刊登了一篇《杜月笙為何去港?》的文章,詳細分析了杜月笙離開上海到香港的原因,文中提到:在國共和談期間,還未有結果之時,他就準備去香港了,但是好友章士釗作為國民黨談判代表,從北平回滬後,帶來了中共對其印象較好的信息,而他代表上海航運界給毛澤東去電,請求恢復因戰爭中斷的南北航運,又得到毛澤東的同意回電,讓杜月笙產生了不走的希望,但隨著戰事急轉直下,他又開始擔心上海國軍兵敗之後,自身如果被中共所用,則是大大的不智,因而果斷赴港。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毛澤東曾經與杜月笙有過電報往來,下面我們再回顧這段史實。
1949年2月17日出版的《大公報(重慶)》刊登了《毛澤東電復杜月笙同意恢復北洋航線》的一則新聞。
根據中央檔案館所藏的毛澤東親筆回電,原文如下:全國輪船業聯合會理事長杜鏞先生、上海市輪船業公會理事長魏文翰先生大鑑:二月七日來電已悉,恢復華北上海間航運,以利生產之發展,極為必要,大上海、唐山兩輪北駛,並派員至華北接洽,極表歡迎,此間已囑北平葉劍英市長、天津黃敬市長準備接待,英商太古公司湖南號駛抵塘沽,系屬臨時性質,並非事前洽定,所謂華中華南中國船舶開往華北口岸,將不許其駛返原地,純系報紙造謠,流言止於智者,先生等不應置信。毛澤東、周恩來二月十三日。
電文中的杜鏞即杜月笙。
1949年出版的《新聞雜誌》 第2卷第11期刊登的《杜月笙領導與中共通航》一文詳細記載了這段過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點開大圖了解,自南北通航之後,如同阻斷的血管通暢,曾經停滯的上海經濟漸漸恢復,此後的一個多月,杜月笙又想斡旋通商事宜。
1949年4月6日出版的《羅賓漢》報紙刊登了《杜月笙電毛澤東請恢復津滬通商》的一則消息,我們將杜月笙的原電文摘抄如下:北平毛澤東、周恩來兩先生鈞鑑,我公等體諒民艱,協議和平,行見民生安定,經濟繁榮,從事工業生產之人士聆訊,尤深欣怍,竊以上海華北江北各地貿易,向極頻繁,以此地之工業用品,易彼方之原料貨物,交流由來已久,乃至去歲秋冬以還,交通受阻,商業中斷,兩地生產事業,因之萎縮不振,工商各界同深焦慮,茲為維持生產起見,擬與天津方面恢復貿易,互通有無,前次以煤易粉,正在辦理,通航、通電、通郵、通匯諸事亦在接洽之中,通商事淌能隨之進行,於國於民,兩有裨益,此間當局在原則上已可同意,具體辦法正在研究中,用敢電呈謹祈採納,力予玉陳,不勝企禱之至,上海工業會理事長杜月笙叩。
當杜月笙發出這篇電報後,我們未找到有關回電的歷史記載,可能發出電文的時間為國共會談的重要期間,此事本身即為雙方會談的一個議題,從而毛澤東無法像2月份那樣進行回電,這讓杜月笙產生了不好的感覺,認為他在中共心目中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從而堅定了逃離的決心。
杜月笙逃離的道義原因
從目前資料流出的杜月笙軼事看,自從杜月笙加入青幫後,取得一定的地位後,通過幫眾的力量,漸漸控制上海的重要經濟命脈,除了杜月笙本人的聰明才智,他在江湖上的豪爽,扶危濟困,極講義氣又忠心愛國是他得以成功,堪稱上海灘教父的主要原因。
這也註定了他只能從一而終,首先不能背叛國家、其二不能背叛青幫、其三不能背叛朋友。
這三點我們逐一展開分析:
1、杜月笙認同的國家是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
在日本人侵略中國期間,上海成為戰場,杜月笙堅決不當漢奸,組織其所掌控的力量全力抗日,我們在報章中找到了三則報導,充分展現了他愛國的一面。
1937年八一三之後,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拍攝的法租界高恩路照片,一處肉店門口堆滿了沙袋。
1946年出版的《海晶》第20期,刊登了一篇《杜月笙不允借路,焚毀法租界之壯舉》的文章,記錄了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兩個多月後,日寇想借道法租界攻擊抵抗的我守軍,法租界公董局不堪日軍威脅,討論時大部分董事準備同意讓道,杜月笙也是董事之一,他堅決不同意,並放下話,如果其他人決定讓道,他將發動青幫在4個小時內全部焚毀法租界,果不其然,兩個小時內法租界的汽油被銷售一空,消息傳來,其他董事目瞪口呆,只好答覆日軍「礙難從命」。
此後日寇費勁心思,軟硬兼施拉攏杜月笙,杜月笙毫不動搖,不僅沒有投身日本人當漢奸,還與戴笠在上海組建了抗日別動隊打遊擊戰,由於情勢危險,最終於1937年11月離開上海到達香港,繼續參加抗日活動。
從杜月笙這點看,在1949年國民黨敗退之時,哪怕杜月笙對國民黨有再多的失望,此後即便毛澤東通過章士釗,以及後期派黃炎培做他工作,只要心向人民,上海會有他一席之地的承諾,但他內心也不願背上改換門庭的名聲,從而最終選擇了逃離。
2、杜月笙不忍在自己的手中讓青幫瓦解
在杜月笙一生的經營下,青幫成為控制上海的主要力量,儼然成為地下政府,據當時的報導,有人專門做過統計,杜月笙身兼五十多個職務,涉足行業眾多,可想而知,有多少幫眾依靠杜月笙的籠罩。
1947年出版的《紫金山》第1卷第2期,刊登了《一人身兼五十餘職:杜月笙的事業》一文,詳細列舉了他在社團、教育、金融、交通、電氣、出版、造紙、紡織、漁業、國貨、貿易等方面的任職情況,幾乎囊括了大上海的所有經濟行業。
杜月笙通過對共產黨的了解,知道國民黨一旦失守上海,如果選擇留下來,其所控制的產業只能聽任安排,被迫回歸到人民手中,對杜月笙來說,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
若選擇逃至香港,進行遙控,反而那些產業,共產黨一時半會摸不到門路,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這一點應該是其智囊團給他的唯一建議。
3、杜月笙不可能站在其朋友的對立面
1937年上海淪陷之後,杜月笙全力支持國民黨抗日,他參與組織了地下抵抗別動隊,同時也掌握了大量的軍統機密,深知1949年國民黨倘若失敗,必將採取同樣的方式進行對抗新政權,屆時他到底是真歸順假抵抗,還是假歸順真抵抗,對他來說都是兩難。不如一走了之,遠離是非之地。
在杜月笙離開上海之前,發生這樣一件事情,由於杜月笙出道受益於黃金榮,此後兩人互相支持,感情極好,杜月笙想勸說黃金榮一道走,這段對話被1949 年 5 月 11 日出版的《飛報》以《黃金榮淚別杜月笙!》一文記載:
杜月笙在離滬南行之前,曾去面晤黃金榮,邀他同輪赴港:『那裡的房子還寬敞,一切都沒問題,而南方的氣候又非常之好,也是住得最舒服的,我們黃杜一家,不分彼此,現在就結伴一道去吧,豈不很好』,黃金榮聽了,很堅決的說不去,不去,他的理由是:『我的年紀已八十開外,活著的日子也有限了』,杜月笙以其語極懇切,也就不再勸,但他想到月笙老弟經此一別,再見何日,不禁悽然興感,真有些淚縈眉睫呢。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杜月笙對朋友的態度。
杜月笙逃離的隱因
筆者在整理現有史料的過程中發現,除了上兩節分析的因素,可能還有一層隱因在內,由於杜月笙在1927年參與了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導致了大量共產黨員被屠殺,這樣的原罪,使他無法面對即將執政的中共。
以下我們將民國報章資料中搜尋到的蛛絲馬跡,來一一剖析。
1929年第505期 《上海畫報》刊登的《杜月笙與國民黨》一文寫道:
杜月笙先生為國民黨忠實同志,人有未盡知者,苟入其室,則先總理親書之《博愛》匾額昭示吾人矣,其壁間所懸之黨國要人攝影至多,若張學良等皆在,尤令人注目者,則蔣主席所贈之影,上書《月笙同志》,下署《中正》,非杜先生與國民黨有深切之歷史、曷克得此,杜先生之援助國民黨,可謂遠識,國民黨之有杜先生,可慶得人也。
從這篇報導的時間來看,1929年之前杜月笙本人是國民黨員,並不被時人知曉,該文作者有機緣進入杜宅,列舉出杜月笙與國民黨要人的合影,甚至有孫中山手書匾額,還有蔣介石贈送的留影,可見杜月笙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之深。
當然這篇文章的出爐,肯定得到杜的首肯,彼時的杜月笙亦想讓人知道他的後臺靠山是誰,以便在上海縱橫捭闔,成為上海灘老大。
這則1934年出版的《導光》 第3期《張學良抵滬》的消息,照片是歡迎張學良來到上海時的合影,左邊是吳鐵城,杜月笙在照片後中,他右側即張學良,此圖足以證明杜月笙與張學良的關係,佐證了上文報導之真。
而從1930年5月出版的《海上名人傳》,所刊登的《杜月笙先生小傳》一文:
民國十六年上海清共之役,先生與黃先生錦鏞及張先生嘯林,實主其事,事成,政府酬庸,畀以要職,先生堅卻不受。
這段話所載的正是1927年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確證了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助力蔣介石的事實,可以說沒有他們三人的全力參與,蔣介石不可能攫取權位,而中國的近代歷史將完全改寫。
我們再回到1927年,當年5月16日出版的《晶報》一篇《汪壽華小史》,登載了汪在清黨運動中被殺的傳聞,據此後的黨史記載,汪壽華是上海總工會代理委員長,參與領導了五卅反帝愛國鬥爭,1927年4月11日,被杜月笙邀請至杜宅秘密殺害。
杜月笙對共產黨欠下的這段歷史血債,除了為幫助蔣介石之外,其所掌控的青幫不願共產黨領導的工會變得強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正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如果上海的工人們覺醒起來,杜月笙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必將轟塌。
結語
本文對他選擇逃離的成因分析,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想必諸位讀者自有判斷。
美國記者伯恩斯於1948年前後拍攝的杜月笙照片,歷經一個甲子的歲月,飽受哮喘折磨的他,顯得幾分瘦削,此刻的他並未想到,即便選擇了逃離上海,來到香港,卻很快走向了人生末途。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去世前,他留下遺言,想要歸葬老家上海川沙高橋,可惜次年被蔣介石下令安葬於臺北縣汐止鎮大尖山下。
一代豪傑,就此煙消雲散,一生功過,只待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