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於上海浦東;父母去世的早,從小他靠親戚們的接濟勉強的活下來。
1902年進入青幫上海龍頭黃金榮公館,1925年7月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註:本文僅介紹杜月笙為抗日作出主要貢獻。不涉及他發家史與黑幫經歷。
一.淞滬會戰前後
1937年是杜月笙日本特務機關刺殺黑名單第二名(第一名是宋子文) 。
1.創辦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杜月笙在好友黃炎培先生建議下。與國民黨上海黨部常委兼組織部長吳開先發起了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7月22日成立。杜月笙擔任該會主席團成員兼任籌募委員會主任委員。
不久發出了徵募救國捐的宣言;8月7日杜月笙為此赴電臺作了專題廣播演講。淞滬會戰爆發後,他全力籌集資金;並輸送給養支援前線,收容和安置難民。至8月19日共籌集150餘萬元。
2.組織認購國債
8月24日杜月笙參與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他自任上海市民勸募總隊隊長、上海商界勸募總隊副隊長。經杜月笙等人全力奔走,上海共認購了救國公債7500萬元,佔全國發行量的1/6。
3.募集日用品
淞滬會戰期間,日用品損耗短缺十分嚴重。10月1日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密令市各界抗敵後援會迅速募集皮棉背心、青布鞋襪、衛生衣褲、手套耳套及棉毯等日用品,緊急調往前線。
杜月笙於10月3日通過電臺播音勸募棉背心,同一天又擔任新組建的浦東棉花運輸會常委,負責支前。有力的保障的前線將士日用品供應。
4.組建蘇浙行動委員別動隊(忠義救國軍)
杜月笙與軍統頭目戴笠合作;組建蘇浙行動委員別動隊(後改編為忠義救國軍),初建五個支隊,上萬人。其中第一、二、三支隊全部杜月笙青幫門生。
1937年11月11日為掩護國軍主力撤退,蘇浙行動委員別動隊在南市,閘北阻擊日軍精銳兩天,犧牲近三千餘人。
1938年蘇浙行動委員別動隊改編為忠義救國軍,完全由軍統掌控。成為國軍敵後抗戰利劍,抗戰期間共斃傷日軍兩萬餘人;最鼎盛時,發展有三萬餘人;活躍於長江以南多個省份淪陷區。
5.難民救濟
1936年9月9日他以上海市地方協會負責人的身份參與了上海市救濟會。因難民越來越多,設於仁濟堂的市救濟會辦公處的工作人員猛增至100餘人,難以照常開展工作。杜月笙獲悉後即同意將救濟會辦公處遷至浦東同鄉會二樓,使該會「一切均上軌道」。
6.鑿船沉江
上海淪陷後,為了阻止日本海軍溯江入侵提出了封鎖長江的計劃。杜月笙顧全大局,率先帶頭將自己大達輪船公司幾艘輪船鑿沉堵塞長江;成功遲滯日軍進攻。
7.經濟戰與宣傳戰
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曾召開市國民對日經濟絕交委員會成立大會,通電全國組織對日經濟絕交執行機關。杜月笙等27人被推選為絕交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19日上海銀行業根據絕交委員會的決議通知各行莊停止對日匯兌證券交易時,杜月笙主持的中匯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等單位一體照辦。給予日本經濟重大打擊。
他曾不惜巨資買了不少中共黨組織設法出版的《西行漫記》、《魯迅全集》等進步書籍,燙上「杜月笙贈」的金字送給租界內的各大圖書館,支持抗日宣傳。
8.其它
他本人還出資1萬多元買了1輛裝甲汽車送給淞滬戰場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
向守衛四行倉庫的謝晉元部送去了光餅20萬隻。謝晉元為此致函杜月笙轉告廣大市民:「最好購買救國公債,或捐助現金,作全國抗戰犧牲官兵之撫恤,以免浪費而切實際。」
並給八路軍駐滬代表潘漢年提供防毒面具1000套。
杜月笙與孟小冬
二.香港時期
1937年11月26日晚,杜月笙拋下了所有的家屬,與宋子文、俞鴻鈞等人秘密乘船赴香港、繼續進行抗日救亡工作。
大漢奸傅筱庵
1.協助軍統,中統
利用中央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的合法身份在中國香港設立賑濟委員會第九區賑濟事務所和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藉以暗中幫助軍統開展工作。
在他的幫助下,1940年軍統上海站得以迅速重建。並掩護過軍統、中統在上海設立的秘密電臺。
並出面制止了其師傅黃金榮公開出任偽職。參與刺殺張嘯林,偽上海市長傅筱庵等漢奸日偽高官。
2.策反汪偽高官
1939年11月,杜月笙成功策反高宗武、陶希聖;脫離汪精衛叛國集團。 1940年1月21日,高、陶揭露的「日汪密約」由中央社公開曝光,此舉沉重打擊了汪精衛賣國集團。
3.創建上海敵後工作統一委員
1940年夏,在他的建議下;成立上海敵後工作統一委員會,杜月笙為主任,統一指導在滬的國民黨、三青團、軍統、中統以及幫會組織。
4.拯救上海愛國人士
1940年協助著名愛國企業家,上海灘首富虞洽卿等人離滬赴渝,
1940年及1942年,先後耗費三百多萬巨資從汪偽76號成功營救萬墨林,吳開先。
5.營救中國香港進步人士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25日即告淪陷。為營救中國香港進步人士。杜月笙和戴笠與香港啟德機場取得了聯繫;將第一批陶希聖、顏惠慶、許崇智、陳濟棠、王新衡等數十名第一批人士送往重慶;但遺憾的是,由於太緊急;這批人士未按時間到達。
1942年1月開始,在杜月笙,戴笠與中共合作下。重慶經貴陽、桂林、韶關、龍川、沙魚湧、大埔直到的陸路及海上營救線路建立。先後有800多名著名文化界人士、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在港的國民黨人士和國際友人得到逃脫,往回重慶大後方。
註:國內影視劇及媒體,關於香港大營救。只講中共的貢獻,卻完全抹掉軍統與杜月笙是完全失實的。
電影《建國大業》杜月笙
三.重慶時期
1.參與經濟戰
1943年在蔣介石,戴笠的授意下;杜月笙籌設通濟公司,從上海等淪陷區運去棉紗等物資,再從國統區運進日軍所需要的戰略物資;以解決大後方物資奇缺,物價昂貴,民不聊生問題。
雖然在一定程序上,幫助日軍解決一些經濟問題。但更大的緩解大後方物資匱乏。
註:國內《偽裝者》等影視劇,演繹成戴笠,杜月笙走私發國難財。此為謠言。
2.任紅十字會副會長,全力救死扶傷。
臺灣杜月笙墓(蔣介石親題「義節秉昭」)
謠言1:抗戰勝利後,蔣過河拆橋。拋棄杜月笙?
國內影視劇演繹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阻止其出任上海市參議會的參議;
此乃不實猜測。首先,杜月笙其人並無政治野心。其次,杜月笙患有嚴重的哮喘病;確實無力承擔上海議長工作。杜月笙之子杜維藩回憶:其父請辭議長後,只是日常排解工商糾紛;還是「以致氣喘宿疾日益加重,不勝繁劇,但遇會議之重要者猶勉力出席」,至於「普通例會,命餘代表」,由其子杜維藩代為出席。
最後抗戰勝利後上海的租界消失了,市政歸於統一,杜月笙的黑社會組織失去了賴以生存、繁衍的治安死角;同時國民政府也不能在容忍青幫勢力在上海的存在。他與國民政府疏離乃是大勢所趨,但並未翻臉!
謠言2:杜月笙是遭到國民黨批判打擊,才拒絕赴臺;而寓居香港
蔣經國上海「打虎」,抓了杜月笙之子杜維屏後,1949年7月,重慶《中央日報》確實點名批評杜月笙;對杜月笙確實產生很大衝擊,但沒有證據表明,這是導致杜拒絕赴臺的直接原因。
事實上1949年4月10日,蔣介石曾召見杜月笙,要求他立即前往臺灣。而杜月笙在抗戰期間曾居香港4年,地方比較熟悉,加之病情嚴重,才選擇在香港就近養病;絕非託辭。
1950年6月杜月笙還命人帶信給蔣,說自己效忠領袖的態度和1927年時一樣,且將「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杜月笙病逝後,臺灣方面給予極高禮遇。杜月笙的靈柩安厝臺灣時,由于右任主祭,王寵惠、張群、何應欽、顧祝同等一眾黨政要員皆出席致哀。杜月笙的家眷移居臺灣,也受到很高禮遇,如杜的四姨太姚谷香在宋美齡引領下,成為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