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詩中提到:去年破虜新策勳,敕賜金錢二百萬。人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古代人用錢非常的方便,因為除了有金子銀子之外,還有交子,也就是一些紙幣。而且大戶人家經常一拿出來就是一大包,顯得古代人似乎很有錢似的。像影視劇中皇帝們喜歡犒勞那些有功之臣的時候,也會說要賞功臣們黃金萬兩。
這時候就容易讓一些觀眾們誤解古代的社會生產力很高。其實古代的黃金提煉技術非常低,黃金萬兩很有可能就相當於是一堆黃銅。古代黃金的提煉技術太差,所以導致古代的黃金並不是十分值錢,正是因為純度不高。
從這個道理當中大家也可以得出,古代的錢幣哪怕是叫出口的數量很龐大,但換成了現代的消費能力,也不見得有多值錢。那麼再看民國時期,民國時期也有很多軍閥甚至是通過幫派發家致富的大佬,他們看上去也很有錢,即便是被拍成了電視劇,也是一副富家子弟的模樣。那麼就拿出生於1888年的杜月笙這位青幫大佬來講,最巔峰時期杜月笙的資產超過了3000大洋。那麼這一數額,換成現在的物價水準相當於是什麼概念呢?
首先需要說,杜月笙的家庭條件本身並不是很好。出生於江蘇,後來經過朋友的介紹,來到了上海。杜月笙在1902年參加了青幫,後來受到了黃金榮的賞識,1925年杜月笙憑藉在上海積攢下來的人脈,建立了三鑫公司。1927年又和黃金榮、張嘯林組成了共青會。1929年已經在上海憑藉出眾的資金優勢,成為上海灘法租界華董。
再到1929年,杜月笙有在上海灘的金融業混得風生水起。即便是後來在1931年戰爭打響後,杜月笙趕緊逃亡了香港,杜月笙從來也不缺錢。再到1951年杜月笙離開了這個世界,在交代遺囑時還當眾燒毀了一眾欠條。也就是其他人向杜月笙借錢的條款,杜月笙將其當眾銷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杜月笙這一輩子也算是經歷過大富大貴,直到去世之前也依然不需要為金錢而傷腦。
在巔峰時期,杜月笙的資產超過了3,000萬大洋。民國時期一個中等水平的家庭,一個月的日常開銷大概是維持在三塊大洋左右,換算現代的中產階級來看,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一個月拿1萬塊錢左右的收入。撇開房貸和車貸,1萬塊錢勉勉強強能夠維持一個月的生活。所以勉強估計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的價格,大概是在700元到800元的現代消費能力。按照這樣的價值等量去換算,巔峰時期杜月笙所擁有的3,000萬大洋的資產,那麼就相當於杜月笙在當下也許擁有的個人身家超過了200億人民幣。
當然這樣的消費能力也僅僅只是一個差不多的估算,並不一定完全成立。而且兩個時代的發展背景完全不同,只能得到一個差不多的數額而已。再退一萬步去說,杜月笙這個人身上最值錢的地方並不是杜月笙的資產有多少,而是杜月笙的腦袋比較精光。知道該用自己手中的財產優勢轉化為生錢的能力,杜月笙曾經用錢解決過太多的問題,所以在杜月笙眼裡很多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算是問題。而這一點也是杜月笙身上的處世智慧,值得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