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臺灣負債中,超徵不是撒錢的藉口

2021-02-25 U臺說

廿多名法稅改革聯盟成員,日前在總統府前高舉標語,要求財政部還稅於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新年談話拋出紅包,要將去年超徵的數百億稅收發放給弱勢民眾,讓他們分享經濟發展的「紅利」,正由行政院研擬方案。此議一出,各方意見紛紛;有人批評是「政策買票」,有人認為方向正確,有人認為超徵稅收應先用於償還債務,有人主張應「還稅於民」或規劃「負所得制」。這些看法各有一方之理。必須提醒的是,政府切勿以為撒錢是人人歡迎之事,「分利於民」若思慮不周或分配失當,反而更招惹民怨。

 

事實上,蔡英文以「公司盈餘分紅」為喻,來形容她所構思的「超徵分享」,基本上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企業有盈餘應與員工共享,這是對的;但臺灣「稅收超徵」和「歲計盈餘」卻是截然不同的事。所謂「超徵」,是指實際稅收超過原編預估值,這可能是原來的目標低估所致。然而,中央政府的公共債務高達五兆三千億元,僅去年即新增了一千多億的公債。亦即,蔡英文擔任董事長這家「臺灣公司」,其實並沒有「盈餘」可供分紅。也因此,財政部才會說這五百億元的超徵稅收,應該拿去「還債」。

 

無論如何,蔡英文主張照顧弱勢民眾,是值得肯定。蔡總統的起心動念,主要是去年選舉大敗,她自知失去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另據綠營人士透露,蔡英文在走訪基層時,聽到不少基層民眾抱怨菸酒稅、房屋稅驟然調高,使他們的生活負擔加重,工人階級連抽菸都變得困難。稍早,蔡英文曾要求臺灣菸酒公司生產「廉價菸」,即出於同一思路。

 

問題是,當初中央和地方提高房屋稅及菸酒稅時,一派義正辭嚴,完全不以民眾的負擔為慮。而今,政府卻要以「照顧弱勢」的名義,變相向他們發放「經濟紅利」;說來名不正、言不順,也備顯諷刺。嚴格而論,這類民眾未必算得上是社會「弱勢」,充其量只是「政策受害者」,政府要花數百億元收買他們的心,稱不上對應。至於那些真正的經濟弱勢族群,則需要社福制度提供更長期的關注,絕非發一次紅利就能解決。也因此,大手筆發數百億「紅利」給弱勢的主張,雖會受到一些人歡迎,但稱不上真正的關懷,而比較像政策買票。

 

進一步看,主政者願意散財固然慷慨,但要問的是:這散的是誰的財?慷的是誰的慨?去年稅收之所以超徵,主要來自營所稅、遺贈稅、菸酒稅、房屋稅等項目;其中尤以營所稅由十七%大幅調到廿%,到九月底就超徵了近六百億元。如果試問,當初的調幅是否合理?是否拔鵝毛下手太狠?

 

再看,去年九月立法院預算中心對行政部門提出警告,認為臺灣連續兩年預算短絀幅度放大,財政亮起紅燈,「財政紀律失靈」已成為拖累競爭力的因素。約略同時,財政部長蘇建榮也提出警告,稱臺灣可課稅的綜合所得只剩下廿四%,稅基非常脆弱,要求暫緩號稱「優化稅制」的提高免稅扣除額修法。不僅如此,蘇建榮半月前聲稱,臺灣的「租稅負擔率」(賦稅佔境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過低,宜從目前的十三%調升到十五%。試想,如果稅基如此脆弱,而財政紀律又已失控,主政者卻隨便一個狂想即要揮霍數百億元用於濟助定義不明的弱勢,臺灣的財政如何可能健全?

 

正本清源而論,我們擔心的,並不是蔡總統對社會弱勢的關懷不夠或太濫,而是財政常在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間挖來補去,缺乏嚴謹的規範可循。尤其,蔡政府一方面宣稱要優化稅制,另一方面卻不斷編列浮濫的「特別預算」,前瞻計畫的八年八千八百億如此,研議中的「超徵紅利」亦如此,諷刺至極。更令人擔憂的是,當辛勤誠實的納稅人越來越少,主政者任性揮霍的手筆卻越來越大,財政的「世代正義」要如何實現?

相關焦點

  • 評論│賣萌、撒錢與卡關是蔡政府的續命仙丹?
    有網友封蔡總統是辣臺妹,蔡總統透過臉書發文說「我應該不是辣臺妹」,但若臺灣有需要時,「我們都是辣臺派,該辣就辣」。
  • 評論|民進黨的萬靈丹叫「撒錢」?
    遇到問題,就「撒錢」解決,似已成了民進黨執政的慣用模式。空氣汙染治不了,就撒錢讓民眾免費乘車;電力供應左支右絀,就撒錢抑低電價來平息民怨。這樣的東補西貼術,真是執政的理想手段嗎?又果真以臺灣前途為慮嗎?且看,為了急於推動太陽能發電,行政院大手筆祭出四到六成的裝置補助,但效果依舊不彰。
  • 評論│砸一兆元能買臺灣生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最近頻頻強調拚經濟,其藍圖是行政院的「擴大內需加強投資臺灣計畫」,涵蓋軌道、綠能、水環境、數位四大項,內容包山包海,投資規模達到一兆元。正在政府財政困窘又大砍軍公教勞年金之際,這項兆元計畫的手筆,不免讓民眾感到突兀。拚經濟當然是好事,但若只是胡亂撒錢,拚不出成績,恐將債留子孫。
  • 評論│鈔票換選票,《財政紀律法》訂給誰看?
    諷刺的是,蔡政府為了拉抬低迷的聲望,近來頻頻祭出補貼、減稅等各種「大撒錢」的討好式施政,以破壞臺灣長期財政健全換取短期政治利益。在一切為勝選的思維下,《財政紀律法》上路如同「掩耳盜鈴」,只讓人看到自食其言的財政敗壞。 三年前蔡總統就職時,特別提到「我們臺灣的財政並不樂觀」,顯示她對財政問題的關切。
  • 今日評論│臺灣民主付不起一個證所稅
    無論如何,證所稅的反反覆覆,只說明臺灣的民主政治越來越受現實羈絆而無法變革,最後只能向大戶棄降。廢證所稅的最後一擊,是由國民黨立委發動,更凸顯出事態的矛盾和混亂。當初馬政府倡議課徵證所稅,將股市獲利之「非勞動所得」納入課稅,宣稱是為了公平正義,也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遺憾的是,政府對課徵技術及交易動態掌握不足,使新稅制對股市的衝擊缺乏評估,更低估了既得利益者反彈杯葛的威力。
  • 評論│一味補貼,不如請觀光業協助居家檢疫
    此舉,被業者批評為「齊頭式撒錢」,不少「靠行」的微型旅行社並未賠錢卻可以爽領卅萬元,這是浪費民脂民膏。對此,交通部已指示要考量業者規模,依級距提高補助。由此可見,政府急著救經濟,胡亂撒錢卻失了準頭。 在另外一頭,政府的防疫工作卻因近期「海歸者」激增,列管的居家檢疫人數暴增至四.五萬人,到了人手嚴重不足及難以管理的地步。
  • 評論│各地齊喊苦 戳破蔡政府觀光虛胖假象
    一個補助政策演成縣市群起哭窮哭慘的鬧劇,除凸顯臺灣的觀光困境,也戳破蔡政府「千萬觀光客」榮景的假象。 蔡政府對來臺觀光客人數極為敏感,前年觀光人數達到一○六九萬人次,蔡英文特別在推特上以九種語言表示感謝,民進黨更列為執政周年政績。去年十二月中來臺旅客再突破千萬旅次,蔡政府照例敲鑼打鼓大肆宣傳,從觀光局到總統府都喜不自勝。
  • 評論│發電成問題,卻要賤賣核四燃料棒
    政府近期就要將一六○束核四燃料棒運離臺灣,交由原廠商「保管」,剩餘一五八四束燃料棒未來三年內再分六批運完,總經費五點八億元。若二○二二年前找不到買主,將拆解成原料出售,臺電估計至多只能回收廿億元;而拆解還要再支付廿多億費用!
  • 臺灣近10年稅收 超徵3741億元│聯合報臺商版0222曬新聞
    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肯定草案內文將同性結合性質定為「婚姻」,在繼承權及財產權利等皆準用民法,稱行政院基於政治折衝,做了明智決定。但伴侶盟常務理事許秀雯點出五點美中不足,例如僅允許同性婚姻關係人可繼親收養他方「親生子女」,限制共同收養;若外籍伴侶的母國不承認同婚,恐無法在臺灣成立同性婚姻關係,草案也未納入配套規定。
  • 評論│陳部長,醫療資源這樣用對嗎?
    圖/指揮中心提供英國傳出變種新冠病毒後,臺灣首班自英返航班機加強檢疫,百餘名乘員中有三人確診
  • 評論│韌性臺灣:九二一震殤廿年
    一○二秒的天搖地動,竟讓此日成兩千多人的共同祭日;臺灣經濟損失三千億元,道路橋梁、電力及維生管線重創,屋舍家園與學校公所齊埋,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更引發後續數年的土石流災禍。 廿年寒暑,已將巨災化成記憶中淡去的傷痕。
  • 【臺灣,下週見】仕宏2020年春拍普洱茶專場│臺灣徵集日程
    12月16-18日, 香港仕宏將再次出發臺灣, 開啟臺灣地區古董茶的尋珍探寶之旅, 為2020年春季拍賣會徵集藏品。  臺灣人將普洱茶視為內涵豐富的生活消費品,也是值得珍藏玩味的藝術品,從臺灣再到大陸,將普洱茶文化發揚光大。
  • 評論│有本事沒收水利會,卻沒本事供水
    農田水利署成立不到半個月,就在這場「史上最嚴峻的水情戰役」中,史無前例地殲滅了正在抽穗期或孕穗期的二期水稻。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反讓農民無水可用,這就是蔡英文當初宣示的「政府向人民負責」嗎? 農委會無預警強迫停灌休耕的決定引發農民反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為平息農民怒火,宣布每公頃發放「史上最優惠」的十四萬元休耕補償,保證遠高於桃竹苗農民可得收入。
  • 如果要捐款,我建議這家超棒的NGO - TFT|Teach For Taiwan為臺灣而教
    然而,在她腦海中不斷迴響的問題是:那臺­灣呢? 過去這一年,她同時在紐約的顧問公司工作,同時和臺灣的夥伴們建築Teach for Taiwan的夢想,希望結合臺灣年輕人改變的力量,使孩子無論出身都能得到應有的陪­伴。接下來,她即將搬回臺灣,專心圓夢。邀請您,加入她的旅程!
  • 評論│臺灣政府賤租役男 將成低薪幫兇
    臺灣就業薪資近年停滯不前,主要是由於經濟成長動能減緩,加上勞動法令扭曲失當,導致僱主缺乏加薪意願。
  • 今日看點│滴滴 想進軍臺灣
    滴滴出行政府部門負責人西京京表示,臺灣政府比較保護自己的企業,大陸企業很難進來,她呼籲臺灣政府能更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大陸企業。滴滴打車於今年9月公布全新品牌和標誌,「滴滴打車」改名為「滴滴出行」,並啟用新Logo、橘色大寫字母D朝下。
  • 今日評論│朱立倫如何觸動民眾的心弦?
    至於洪秀柱的兩岸論述偏離國民黨政策綱領的問題──這也是藍營「換柱」的主因,朱立倫接受徵召後,隨即將兩岸政策拉回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主軸,調性一定,藍營不必再為被綠營網軍標籤為「急統」而窮於應付,文傳會也不必窮盡話術去彌補政綱與洪營主張的鴻溝。如此一來,不少立委參選人拒絕與洪秀柱合掛看板、共同競選的難題,也可告化解。
  • 評論│「與富豪何其接近,距人民何其遙遠」的稅改
    但方案中將個人綜合所得稅中的「股利所得」挑出來分離課稅,且單一稅率僅廿六%,卻是搏萬世罵名的爛政策,一舉將前述幾項改革的正面意義銷蝕殆盡。 財政部為什麼要別出心裁,設計出一個股利分離課稅的方案?說穿了,就是為了蔡英文「內外資不同稅是心中之痛」的愚蠢評論。這樣的想法,不是經過任何嚴謹的學理分析或廣泛徵詢,而只是來自沒有學理訓練的名嘴,和常伴君側的富人之主張。
  • 評論│臺灣轉型正義四不像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推動轉型正義亦然,手段上並不需要太過溫良恭儉讓。但轉型正義中有「正義」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既是促轉會要追求的目標,也是促轉會要遵守的規則;而所謂的規則正義,就是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促轉會行使權力時若逾越這項基本原則,則與正義漸行漸遠。 但跟民進黨談轉型正義的規則正義,其實是百般無奈也萬般諷刺。
  • 今日評論│誰把臺灣變奧客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