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徹頭徹尾的「時尚革命」,是Miuccia Prada年輕時的理想和Raf Simons的未盡之志在當前時尚界的投射
作者 | Drizzie
就在時裝界熱衷於聯名系列稍縱即逝的神經刺激時,義大利奢侈品牌Prada籤訂了一份聯合創意總監任命合約,而這份合約的有效期是——「永久生效,沒有截止日期。」
上一個在時尚行業獲此信任的是一年前去世的前Chanel創意總監Karl Lagerfeld,這名設計師雖然不是Chanel所有者Wertheimer家族成員,卻獲得了一份終身合同,工作到了生命的盡頭。同是家族企業的Prada,將此殊榮給予了家族十年以來的摯友Raf Simons。
昨日,Prada集團在米蘭總部秘密召開新聞發布會,同時發布一份公告宣布,比利時時裝設計師Raf Simons已加入Prada品牌擔任聯合創意總監,與Miuccia Prada合作,共同承擔投入創意及決策的責任,任命4月2日正式生效。與此同時,Miu Miu品牌仍由Miuccia Prada獨立掌舵。
一個關鍵信息浮出水面,Raf Simons成為Prada創立107年以來核心創意團隊中唯一一個非家族成員。
家族企業屬性既是Prada的根基,也是Miuccia Prada反叛的基礎。1978年,Miuccia Prada作為最小的孫女從祖父Mario Prada手中接管了這個於1913年創立的這個奢侈皮具品牌。在此期間,她結識了丈夫Patrizio Bertelli,後者成為了Miuccia Prada的商業合作夥伴,成為Prada的聯合創始人及執行長。
在接手Prada之前,Miuccia Prada曾是米蘭大學政治學博士,活躍於義大利社會活動,痴迷政治理想和啞劇藝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參加了各種活躍的社會變革,推波助瀾了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成為先鋒人士的新信條。
Miuccia Prada深受這一社會風潮的影響,也成為了塑造風潮的其中一員。此後她引導Prada從眾多類似的義大利傳統工藝品牌中脫穎而出,演化為意涵豐富的高級時裝品牌。她在媒體採訪中曾表示,她的朋克態度並非體現在表面,而是旨在通過改變事物從而顛覆體系。
1984年,她首次推出尼龍材質雙肩包,用看似廉價平凡的尼龍材質對抗「奢侈品」的傳統定義。在這家原本以皮具為核心的義大利時尚企業,Miuccia Prada用ugly chic(壞品味時尚)徵服了高級時裝界,令成衣業務成為品牌的精神標誌。
Miuccia Prada的獨到見解來自於她對於政治、文化領域的個人興趣,特別是後期她對當代藝術的熱愛。早在1993年,Miuccia Prada與Patrizio Bertelli就創立了Prada基金會,與眾多策展人開展藝術項目合作。
從2018年開始,Prada大力復興其標誌性尼龍單品
無論是在奢侈品商業戰場還是高級時裝界的嚴苛審判中,Prada從來都是一個「異類」。
Prada雖是需為股東負責的在港上市公司,卻也是最特立獨行、不屑於商業化的品牌。它既是家族企業,卻又不甘心墮入義大利家族企業弊病的典型陷阱。義大利家族品牌內部的排他性基因一直在成為阻礙其規模化的原因,而Prada的最新舉措證明了其包容性,或至少是一種邁向包容性的努力。
Miuccia Prada和Patrizio Bertelli也曾雄心勃勃地希望建立了一家義大利奢侈品集團,曾先後收購了Helmut Lang、Jil Sander以及鞋類品牌Church's和Car Shoe。但最終還是出售了Helmut Lang和Jil Sander並縮減規模,專注於核心品牌。
在創意方面,Miuccia Prada是歐洲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者,她的創作圍繞著該階層特定的生活方式與觀點,然而數十年來,她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在試圖對這一身份進行反叛。多數時候,知識分子女性一方面詬病時尚的膚淺,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身為女性對穿衣本能的熱愛。Miuccia Prada則在對時尚的熱愛與厭惡中將Prada打造為奢侈品行業最特別的一個存在。
矛盾與衝突是流淌在Prada血液中的特質,但它帶來的幾乎都是積極影響。在長久的發展歷史中,Prada能夠一直與創意與商業的矛盾同行,並同時在奢侈品行業佔據重要地位,正得益於這一特質。換句話說,若不是Prada如此的複雜、難以捉摸和耐人尋味(sophisticated),它也絕不會培養了一批最為忠實穩定的消費者信徒。
從這個層面來看,Raf Simons能夠得到Prada的承認,原因正在於他被認為擁有與這家時尚公司一樣的特質。Patrizio Bertelli在新聞發布會上將這對全新創意組合描述為「不僅僅是專業關係,而是人的關係。我們擁有相似的身份。」
Raf Simons的獨立與矛盾也顯而易見。
如果將Raf Simons至今為止的職業生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成功創立以青年亞文化為核心的個人獨立男裝品牌,並在2005年到2012年之間因擔任女裝品牌Jil Sander創意總監,進一步受到時尚行業的廣泛認可。
Raf Simons 2020秋冬系列和Jil Sander 2012秋冬系列
後半部分則是一個逐步覺醒的過程,充滿了悲情色彩。2012年到2015年在高級時裝屋Dior的短暫三年,讓Raf Simons開始意識到商業系統對創意空間的擠壓。他在那篇著名的System雜誌採訪中坦言,突然離開的背後沒有任何戲劇情節,僅僅是雙方意識到不合適後的「和平分手」。
Dior 2012秋冬高定系列
需要強調的是,這位常被認為「叫好不叫座」的Raf Simons,實際上曾為Dior的銷售額做出過突出貢獻,證明這位厭惡商業的設計師並不總是在商場上失利。2015財年第二季度,Dior銷售額增長12.6%達到4.37億歐元,增速遠超過其他競爭奢侈品牌。時任Dior執行長Sidney Toledano對外表示,該時裝屋正以雙位數快速增長,Raf Simons的設計銷售十分出色。
在Dior,創意與商業的失衡或許僅僅讓Raf Simons感到不適與厭倦,但隨後在Calvin Klein短暫的兩年時間,這樣的領悟迅速變成了對當今時尚產業本質痛徹心扉的覺醒。2018年底與Calvin Klein高層的那場「難看」的分手鬧劇,讓Raf Simons幾乎成為發表最多厭惡時尚商業言論的設計師。「媒體總是從生意角度評論時裝,這讓我很失望。」
Calvin Klein 2017秋冬系列
去年11月的Flanders DC活動上,Raf Simons時隔許久以來首次公開露面,再次強調設計師保持獨立的重要性,並坦承其在Jil Sander、Dior擔任創意總監時因過於緊密的創作周期感到的挫敗感,「任職經歷讓我明白設計與商業的結合多危險」。他還曾在去年4月接受採訪表示,目前還沒有加入其他品牌的計劃。
這名在商業世界頻頻碰壁,多年來保持鋒芒,未被磨平稜角的比利時明星設計師,似乎實在無需再蹚商業的渾水,更適合保持獨立、愛惜羽毛,以個人品牌和高質量聯名系列小心呵護其作為獨立設計師的創作尊嚴。
但是在System雜誌2016年那篇與Miuccia Prada的對話中,Raf Simons顯露出他另一面的「入世」人格。
Raf Simons佩服Miuccia Prada能夠在一個大的系統中發揮創作、運籌帷幄的能力。這似乎也體現出,內心身處的Raf Simons對於個人品牌只能保持小企業規模運作,仍抱有一些自卑感。或者至少可以肯定,他欽佩能夠在更大的平臺和奢侈品商業體制中創造價值的人。
所以當Miuccia Prada伸出橄欖枝時,Raf Simons竟又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似乎並不介意Prada是一個背負著轉型壓力的上市公司,業界剛剛顯露早期改善的跡象。當然,與以往不同的是,若Prada的業績表現無法滿足市場期待,Raf Simons不必再次成為輿論靶心,一切都有Miuccia Prada兜底。
Miuccia Prada與Raf Simons的確達成了精神層面的一致,多年來他們已成為行業中保持反骨的極少數,這成為雙方合作的精神根基,更不用提雙方都對當代藝術著迷。
坐擁市值700億港元的上市公司,Miuccia Prada在採訪中卻表示,「Prada是我自己的公司,所以它達到現在的規模是我自己的錯。但是就算品牌增長不及市場預期我也不在乎。無所謂,誰在乎呢。」
話雖如此,在2018財年終止三年下滑後,從2019年開始,在電商業務、中國市場和年輕人群等方面相對滯後的Prada開始全力追趕,動作節奏愈發緊湊。然而就在人們認為Prada幾乎向商業化妥協的節點,Miuccia Prada邀請Raf Simons加盟的最新決定無疑又重申了她的特立獨行,並再次證明了Prada那種難以令人看透的矛盾特質。
這次合作被業界認為是一次極有可能重塑時裝界、根本顛覆創意模式的舉動。Raf Simons的加入無疑將強化Prada在高級時裝界的話語權,也證明Prada已經成為一個包容的創意合作「機構」,而不只是品牌。
Miuccia Prada此番選擇將最核心的Prada與Raf Simons合作,而非早前傳聞的Miu Miu,足以可見其決心。這樣一來,兩天前舉行的Prada 2020秋冬女裝系列將是Miuccia Prada獨立完成的最後一個成衣系列。現年71歲的Miuccia Prada否認這一決定是為她最終退休接班做準備,而是兩位設計師都將其作為對當前時尚業將商業結果優先於創造力的一種回應,並試圖糾正這種失衡。
Raf Simons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時裝行業正在向可能將創意排除在外的方向發展。「我越來越多地發現這個行業正向著創造力缺失的強勢商業方向發展。Miuccia Prada和我本人都不同意這一點,我知道許多設計師也不同意。我們認為我們不應在這項業務中忘記創造力。」
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斷言,Miuccia Prada與Raf Simons的聯合幾乎沒有商業考量,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時尚界「革命」。它絕不僅僅是對Prada進行創新的策略性考量,而更像是Miuccia Prada的年輕政治理想和Raf Simons的未盡之志在當前時尚界的投射。
二者聯合起來,對抗的是以LVMH、開雲集團為代表的奢侈品寡頭。其背後有一個隱藏的使命,即證明時尚雖然是一門生意,但這門生意的驅動力依然是無可複製的創意。創意是核心,而非可替換的零件。
他們對抗的是早前Calvin Klein對Raf Simons的公開指責所做的糟糕示範。由此產生的連鎖效應是,越來越多品牌將商業的失誤歸咎於創意,越來越少品牌敢給創意總監放權,骨子裡輕視創意的商業機器將獨立設計師的商業失敗為證據,肆意貶損創意。真正有想法的年輕設計師機會越來越少,每個品牌只想找到一個能帶來短線回報的Virgil Abloh。
微信公眾號LADYMAX在2018年底的文章中指出,時尚行業的變壞,或許就是從Calvin Klein與Raf Simons分道揚鑣開始。Raf Simons自身的問題來自於無法適應新市場邏輯的局限性,但是值得警惕的是當整個行業急躁地追求回報,將創意逼至角落時,精明的消費者也將不再為時尚而興奮,而結局無異於時尚業的集體自殺。
事實上,將創意與商業對立起來的看法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Raf Simons或許不適合Calvin Klein,卻可能在與Prada的強強聯合下實現創意與商業的雙重成功,達到1+1>2的效果,畢竟他並不總是商業上的失敗者。
在商業世界,Prada引以為豪的矛盾特質和Raf Simons加盟帶來的不確定性,都不再被認為是優點
當然,無論Miuccia Prada在做出決策時有沒有任何一絲商業考量,資本市場也對此做出自己的解讀。幾乎不出所料地,雖然有大盤不利的影響,今早Prada股價一度上漲3.5%後開始快速跌落,截至周一收盤股價下跌2.98%至27.65港元,市值約為707億港元。
在商業世界,Prada引以為豪的矛盾特質和Raf Simons加盟帶來的不確定性,都不再被認為是優點。Raf Simons將創意與商業放在對立面上的態度在投資者眼中並不討喜,他們更偏愛那些平衡創意與商業的識時務者。兩個被認為不擅長商業化的創意總監聯手,將引導Prada向何處去,這是人們最大的擔憂。
在更具體的層面上,家族企業能否容納一個個性強烈的「外人」,這樣的合作形式將如何展開,是否會產生強烈的內部爭執,從而令品牌失去一致性,種種問題都湧現了出來。
伯恩斯坦奢侈品分析師Luca Solca表示,「所有重大轉變都是通過向品牌注入新的創意實現的。我想Prada也將從這樣的方法中受益,儘管我不知道這種合作將如何進行。」
富瑞發布報告稱,設計師的改變可能令品牌變年輕,並有助追上其他奢侈品牌的增長趨勢,另認為Prada成為收購對象的概率低,新設計師的加入,目前仍要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當前的Prada集團還未實現徹底轉身,初步改善跡象不足以支撐起數月來的股價漲幅,數月以來的股價上漲主要受出售傳聞刺激。集團還有更多內部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在品牌布局方面,除核心品牌Prada之外,Miu Miu的表現並不理想,去年上半年銷售額大跌8%至2.35億歐元。
針對2019上半年財報中大中華區市場的差強人意,銷售額令人意外地下跌5%,伯恩斯坦分析師Luca Solca表示Prada在適應中國千禧一代方面的時間較晚,最新數據不理想或許意味著Prada沒有像其他品牌一樣成功引發千禧一代共鳴。
從外部環境來看,Prada集團的當前處境並不樂觀。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Rogerio Fujimori去年曾表示,Prada的大規模改革和取消季節性降價促銷可能會給市場對未來6至12個月的平均預期構成制約。原定於6月租約屆滿不再續約的Prada位於香港銅鑼灣羅素街Plaza 2000的旗艦店已於上周正式提前結業,較計劃早四個月。
此時此刻,Prada掀起的這場「時尚革命」無疑具有高風險性,它或將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讓Prada與商業漸行漸遠。但它也可能通過強化高級時裝話語權,將Prada進一步推上奢侈品價值的最高點,站穩第一梯隊的位置。
不管結局如何,現在,Miuccia Prada和Raf Simons正成為創新精神的衛道者,擁護著至高無上的創造力,開始為時尚行業找回久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