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規劃2000萬輛 新能源汽車產能已過剩十倍!| 中國汽車報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不是一個新話題,但過剩到什麼程度,可能引發何種風險,還需要通過客觀數據尋求答案。

記者日前獲悉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6家新企業拿到了國家發改委資質;2017年,全國新投入整車項目累計達到91個,21個省上馬了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規模達到5283億元;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中,到2020年將超過2000萬輛。而根據此前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汽車生產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生產200萬輛。也就是說,目前各家車企規劃的產能總量已經達到了這一規劃的10倍之多。

規劃產能未必能落地

針對可能引發的新能源汽車產能泡沫,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現象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新興產業在快速發展期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膨脹。根據目前我國的人口密度,汽車千人保有量的峰值預計能達到400~500輛,到2035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6億~8.5億輛,未來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必將引發產能的大幅擴張。

產能過剩而「膨脹」

作為造車新勢力代表,愛馳億維聯合創始人兼CEO谷峰則直言,

不應對數字進行過多解讀。以愛馳億維為例,在對外披露的信息中,其新能源汽車項目總投資金額為130億元,規劃總產能為40萬輛。但對於汽車行業而言,投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或將持續數年,產能也會分批根據銷量的情況綜合考量。在發展初期,整體的投入可能會非常小。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吳松泉則表示,2000萬輛這個數據可能僅是各地方和車企的規劃產能,屆時能否真正落地還有待觀察。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車企完全可以通過調節生產節奏來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如果實際需求逼近或超過設計產能,企業可以通過適當增加生產班次或延長生產時間來應對;產能利用較低時,則可以減少生產班次和縮減生產時間。

我們應正確認識到,產能過剩不可避免,但應處於一個科學合理的空間,不能過度。」吳松泉指出。

警惕地方政府盲目招商

2016年8月以後,銀隆陸續與成都、蘭州、天津、南京、洛陽等城市籤約,計劃投資700多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或許不如銀隆的排場大,但全國各地新能源汽車項目如雨後春筍般紛紛上馬,這難免會引起業內人士的擔憂:地方政府或將成為引發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有力推手之一。

銀隆新能源洛陽產業園

這一幕何其相似。早在2004年,第一個汽車產業政策出臺後,很多地方以資源換產業、稅收換產業的做法大規模招商引資,但最終不少項目至今未能落地。當前,傳統燃油汽車的競爭日益激烈,相關部門從原則上也不再批准建設新的生產項目,新能源汽車成為投資者新一輪關注焦點的同時,也成為了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之一。

如果新能源汽車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各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王曉明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減少僅僅因各地提供的優惠政策而導致的盲目投資和建設。

據知情人士透露,按照大部分城市公布的招商政策,車企基本不需要花太多錢就可以把工廠建好,企業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廠房建設等方面,而一旦投產,不少「看不見」的政府支持也會到位:例如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返還一定比例的稅收;或稅收達到一定目標,就返還相應比例的扶持資金等。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提出新建獨立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所在省份應符合四方麵條件: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車樁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新能源汽車殭屍企業和殭屍資質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現有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均已建成,且產量達到建設規模。

讓市場成為主導 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正如相關研究機構所言,一方面,我們應正確認識產能過剩問題,快速發展的產業必將經歷產能膨脹的紅海階段,當經歷過市場的充分檢驗後,產能過剩現象將不復存在;另一方面,要做好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應急預案,提前疏解產能規劃,規避產能風險。其中,各地新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值得關注,在資質審批權已下放至地方的新環境下,仍要加強產能監管和預警措施,嚴防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假借新能源汽車建設之名「圈錢圈地」,導致投資過熱。

「各地方政府通過建立新能源汽車項目來拉動經濟無可厚非,但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資源浪費、投資過度的現象。」在接受採訪過程中,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分析,原因在於相關體制機制的不健全:一方面,我國應加快速度與國際接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另一方面,則應加快立法進程,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大對違法企業和產品的懲罰力度,執法到位。

為避免新能源汽車產業出現投資熱和嚴重的產能過剩,吳松泉提出了六點建議:

首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優勝劣汰,通過競爭引導企業合理規劃建設產能;

其次,各地方政府應在落實國家投資和準入政策的同時,重點支持具備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合規的汽車企業發展;

第三,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監管,杜絕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的產品流入市場;

第四,企業應在客觀分析市場需求和企業競爭力基礎上,在產能建設上堅持滾動發展,逐步增加產能;

第五,加強產能監測和信息發布,引導投資;

第六,引導兼併重組和產能合作,完善退出機制,推動劣質企業退出。

文:施芸芸 編輯:陳偉

爆料熱線:

010-56002742;qcb010@163.com

相關焦點

  • 發改委摸底新能源汽車項目:這個產業的產能有多過剩 恐怕比想像的...
    經過數年的政策推動,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進入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關鍵階段,但前幾年遺留下的激進投資等問題也逐漸暴露。最新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便指出,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夯實地方主體責任,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項目等亂象」。  此次發改委摸底全國新能源汽車項目便是響應上述要求的舉措。
  • 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數據:新能源汽車保有量492萬輛
    中商情報網訊: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新註冊登記機動車3328萬輛,比2019年增加114萬輛,增長3.56%。分季度看,一季度新註冊登記機動車577萬輛,同比下降21.17%,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明顯;二季度新註冊登記機動車836萬輛,同比增長7.18%,機動車消費市場開始復甦;三季度、四季度新註冊登記機動車分別為903萬輛、1012萬輛,同比增長20.48%、29.27%,三四季度機動車消費市場明顯反彈,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 吉利汽車衝刺科創板:產能利用率下滑逆勢擴張 新能源變局再啟?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原標題:吉利汽車衝刺科創板:產能利用率下滑逆勢擴張,新能源變局再啟? 中國科技新聞網11月2日訊(劉憶婷 李欣) 自從科創板開板以來,想要搭乘科創板「順風車」的企業便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吉利汽車正是其中之一。
  • 超八成車企面臨產能過剩問題 專家稱需警惕汽車行業周期性特點
    但日前,發改委要求調查新能源汽車投資,核實部分新能源車企在2017年以來在當地投資情況,這給整個車市敲響了警鐘。專家認為,產能擴張應謹慎,需警惕汽車行業周期性特點。乘用車產能整體利用率低於60%據乘聯會報導,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公開資料可獲得的乘用車現有總產能為3990.5萬輛。
  • 整車產能100萬輛 合肥制定新能源汽車發展「小目標」
    人民網合肥11月20日電(陳浩)日前,《合肥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發布,為產業發展制定了「小目標」,即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超過千億,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 漢騰汽車生死迷局:產能過剩,還是墜入擴張陷阱
    但也有聲音認為,漢騰汽車遇到的是行業共性的困難,漢騰汽車雖然產能過剩,但中國汽車行業也幾乎沒有企業可以做到滿負荷利用。啟信寶顯示,2020年以來,漢騰汽車已先後3次被上饒市中院和上饒縣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分別為267.12萬元、170萬元和200萬元。此外,公開的判決書顯示,在與明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同糾紛案中,漢騰汽車作為被執行人,名下價值2000萬元的房產已被上饒市中院查封。
  • 奔馳smart工廠落戶西安,年規劃產能15萬輛!
    雙方將在研發、製造和供應鏈等領域發揮協同效應,致力將smart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隨後路透社進一步報導稱,吉利和戴姆勒共同經營的smart品牌國產項目將在陝西西安投產,年規劃產能為15萬輛。按照計劃,其首批純電動汽車產品將自2022年起投放市場。
  • 2020年中國汽車產銷將達2500萬輛左右
    原標題:國家發改委:2020年中國汽車產銷將達2500萬輛左右中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近日表示,預計2020年全年中國汽車產業總體可恢復到上年水平,其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好於去年,產銷達到2500萬輛左右,與上年相當,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超過上年。 孟瑋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 爭議新能源汽車泡沫
    一年之前,特斯拉還是一家不怎麼被外界看好的新能源汽車股。準備做空其股票的投資者和做空報告在市場上不時浮現,股價極度低迷。美國資本市場知名做空機構香櫞曾兩次發布做空報告。中國市場拯救了特斯拉。2019年10月,位於上海浦東新區臨港產業園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正式投產,一期工程初步年產能15萬輛。
  • 【Car路裡學堂·汽車資訊】雲度汽車:產能爬坡能否撐起林密的野心?
    1 雲度汽車:產能爬坡能否撐起林密的野心? 成立於2015年的雲度汽車在造車新勢力中屬於「跑得快」的一員,當不少競爭者還在紙上談兵時,雲度汽車早在2017年就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更於2018年完成交付9300輛新能源汽車。
  • 新能源汽車唱響「狂熱2020」
    龔強只是萬千堅定看多新能源汽車的投資者之一。近期,《國際金融報》記者還採訪了不少業內從業人員、投資者、消費者等,試著從他們口中還原出疫情陰影下新能源汽車的「狂熱2020」。老虎證券投研團隊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達了和龔強相似的觀點,國內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並放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各地相繼出臺地方性支持政策,這都會促進新能源汽車整體消費。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在傳統燃油車滲透下降的背景下,每家新能源車企都會有機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風口 市場預期不斷向好
    得益於新一代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優勢,中國已成為電動汽車的全球製造和出口中心。「重金」打造之下,新能源汽車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仍在持續探討之中,如果補貼「縮水」,新能源汽車是否足夠吸引人,而結構性產能過剩、核心技術亟待突破,都是這個站上風口的產業所要經歷的痛。
  • 成都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及推廣應用情況
    其中,2018年新建充電站112座,充電樁4025個 發展規劃:到2022年,力爭新能源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年產量達到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 一、2018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概況 成都市擁有新能源汽車企業
  •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 ①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2021-2022年得益於疫情後的車市反彈和財政補貼期限的延長,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實現大幅增長; ②2023年以後隨著補貼退坡,市場將回落到較為平穩的增長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約
  • 中國成全球最大汽車保有國 新能源汽車佔全球4成以上
    在12月13日於上海舉行的新能源智能汽車生態高峰論壇暨華南理工大學上海校友會第二屆換屆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提出,截至目前,中國汽車的保有量已達2.75億輛,總體水平與美國相當,「把最近三個月的銷量乘以四,一年的銷量就超過了3000萬輛」。在付炳鋒看來,接下來汽車千人保有量上升到300甚至350輛,總銷量達到3000萬到3500萬輛完全可能。
  • 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2019年的豬?
    張維公開表示,作為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蔚來汽車交出來的答卷只能用「不及格」來評價,新能源汽車和智慧駕駛無疑是汽車領域無可爭議的方向,然而在中國並沒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車企業值得投資。過去2年對特斯拉來說也是跌宕起伏。產能不足、融資續命、高管離職、問題召回這些負面信息成為了特斯拉的關鍵詞,也讓特斯拉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
  •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已上報國務院
    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23日電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23日稱,要加快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目前,規劃的研究工作已經完成,現已上報國務院。23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有媒體提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的汽車產量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出現了大幅度下降,請問原因是什麼?工信部將出臺哪些措施來幫助汽車產業的發展?辛國斌指出,新能源汽車今年降幅較大,本來新能源汽車就是一個新生事物,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市場開拓還處於成長過程當中。
  • 恆大健康:公司將更名為中國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恆大健康:公司將更名為中國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 2020-07-27 16:36 來源:澎湃新聞
  • 餘海坤: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影響力有望提升
    銷量增長迅猛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迅猛。數據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3年的38萬輛增至2019年的221萬輛,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4.1%。其中,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3年的1.76萬輛增至2019年的120.6萬輛,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2.3%。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銷量佔比達60%。
  • 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超過2019年
    12月16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1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媒體記者「如何評價2020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出現回升態勢以及下一步在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面會有什麼新舉措」的提問,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預計2020年全年汽車產業總體可恢復到2019年水平,其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好於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