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主題的集體學習時發表講話。講話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習總書記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我校農業文化遺產團隊師生中引發強烈反響。隸屬於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以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為己任,踐行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引導青年學子奔赴鄉村,通過本土知識的發掘,揭示農耕智慧傳承千載的文化密碼。中心主任孫慶忠教授在認真體會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後,結合近年來團隊在內蒙古敖漢旗和陝西佳縣等地開展工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發表了學習感想。他認為,不論是擁有8000年農耕文化的內蒙古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還是黃河岸邊存續了1300多年的陝西佳縣古棗園,都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傑出代表。對於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重新發現」,都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現實依據。
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師衣莉副教授在交流學習體會時談到,雖然總書記談到的是「考古學」,但是也給作為中華歷史文化一部分的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指出了方向。我們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中也應該秉持總書記談到的「問計於民」,把研究做到中華大地的田野中去。同時也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隊伍中來,讓年輕人認識到農業文化遺產的意義,熱愛農村,發掘和承繼農業文化。
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師周丹丹副教授談到,總書記用三個詞來形容中國考古學: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雖然考古學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傳入中國僅百年歷史,但是由於眾多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考古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理論構建和學科體系,這無疑是值得驕傲的。中國考古學立足於中國歷史的深厚土壤中,堅持實事求是,根據中國事實,講好中國歷史,這給中華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啟發。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也要立足和依託中國歷史,在中國歷史的脈絡中挖掘和梳理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實踐價值和當代意義,將農耕智慧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將農業遺產與現代生活相銜接,將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相配合,讓中華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走進現代、走入世界、走向未來。
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師劉超群博士表示,習總書記談到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農業文化遺產作為「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遺產」,既記錄了中華農耕文明歷史與農業智慧,又存活於中國今日的鄉村生活與農業生產之中,同時貢獻於全世界人民的基本溫飽與永續發展。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是中國農業大學責無旁貸的使命。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目前已經對農業、牧業、漁業等多種類型的農業文化遺產地展開調研,並通過文化幹預和行動介入激活遺產地鄉村社區自身的力量,以圖在傳承中國農耕文化、弘揚中華農耕智慧的同時,凝聚鄉村、振興鄉村。
農業文化遺產中心師生在遺產地調研
農業文化遺產中心師生在遺產地調研
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師李耕副教授在交流學習體會時提到,遺產既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路徑。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分研究、呈現、保護、學科建設四個方面對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了工作要求。這四個方面也是和各類遺產有關的機構與學科工作中的四條軸線。農業文化遺產中心目前已經有清晰的工作規劃,團隊成員正集體攻關,分批分步驟地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基因開展「解碼」工作;此外,繼續搭建好與公眾的交流平臺,通過生動、切身、有效的溝通方式,讓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和保護理念得到廣泛的普及和認可,也是遺產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保護實踐中,應摸索出一套既容納國際先進經驗又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工作程序;在學科能力建設上,深厚的學科知識體系與在地實踐應該互為依託,遺產相關機構應持續加強教學,不間斷地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
中心培養的人才代表,目前在哥廷根大學開展博士學業的郭天禹在交流學習感想時認為,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和目標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被重點強調。我們正在進行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本質是在探索一種對活態展演的歷史文化形式進行解釋和再整合的路徑。具體表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在不同類型的農業景觀形態中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秀本土知識體系,由於遺產地人口外流、現代科技過度侵蝕以及輕農的社會心理普遍流行等等動因,加劇了農業生態系統變遷和操持本土知識者的生存危機。正因此,我們的工作刻不容緩。
農業文化遺產中心的博士研究生趙天宇認為,發掘並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神的中華文明」的一扇門。農業文化遺產作為數千年中華優秀農耕文明活的見證,向世人展現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精神氣質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智慧。深度考察農業文化遺產地一方面是在記錄「當下歷史」,在回溯傳統生存智慧的基礎之上尋求適合不同鄉村的現代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也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科學提供了一條現實路徑。
中心的碩士研究生李志發表自己的學習體會時說,「有國者,不可不知春秋」,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善於總結歷史、注重文化傳承的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興衰、朝代更替,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過去存在的痕跡,更是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的指南針。然而,中華文明的歷史,除了埋藏在地底下的,記錄在竹簡上的,還有生長在大地上的農耕史,印刻著我們華夏56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符號。農業文化遺產正是農耕文化傳承的優秀代表,對於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不僅是對祖先傳統農耕智慧的繼承,更是尋找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的追溯,是我們敬畏自然、尊重祖先的深情表達。
農業文化遺產工作還吸引了年輕的農大本科學子,學生代表王子超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曾參與過農業文化遺產系列研究的我深受鼓舞、深感振奮!講述傳統的農業文化與農耕智慧是我們農大學子的重大使命。挖掘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傳統智慧不僅能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農業文明所取得的燦爛成就,更能為鄉村振興、實現農業永續發展提供一份解決方案。將牢記總書記教導,繼續為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本科生代表江璐發表感言時談到,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作為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耕歷史已逾萬年,中華民族在千百年來的農業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相互衝擊的現實狀況之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是保存傳統農耕文化,更是在反思農業農村發展現狀,找尋和追問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作為青年學子非常榮幸能為國家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盡一份力,也期待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探尋出中國農業農村的新的發展路徑。
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青年研修班
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青年研修班
哈尼族遺產地青年代表在「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青年研修班」上發表感言
中國農業大學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學校「雙一流」建設中設立了專門項目以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近年組織了面向青年師生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習營」 ,面向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地青年的「鄉村青年研修班」。上述工作旨在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光榮的文化遺產事業,讓遺產活起來,讓農業文化遺產的工作後繼有人,讓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