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小組目前工作熱情高漲、運作狀態良好、配合默契,希望為抗擊疫情多出一分力,不增加醫院恢復生產過程中的負擔,我們申請繼續留守醫學觀察點,請領導予以考慮!」
3月23日,我院收到了一份《關於繼續留守天河區密接者醫學觀察點申請書》,正是來自我院一月前進駐到天河區定點醫學觀察點的馳援醫療隊。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批境外密切接觸者,本已被安排「卸下重擔」、輪流休整的他們,為了守護羊城的平安,寫下了懇切的請戰書,要求繼續守好最後一班。
「語言不通也不怕,我們可以一起組隊學習英語!」
由我院選派馳援天河區定點醫學觀察點的這支醫療隊,2月10日就已經緊急進駐。經過近一月的奮戰,隨著整體疫情防控的有效進展,其實從3月9日起,醫學觀察點的人員便已逐漸減少到個位數。
原本,在國內日漸明朗的疫情狀態下,醫療隊員們已被有序安排隔離輪休。但是由於境外疫情全面爆發,境外輸入病例人數不斷增長,境外疫情輸入已成為當前疫情防控的巨大挑戰。3月18日開始,天河區定點隔離點幾乎以每晚幾十例的數量承接著新的需觀察隔離者,現已達114人。
不同的外國語言、習俗……在本就高風險的狀態下,一道道「鴻溝」更是大大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難度。我院護理部主任葉新梅一邊與相關部門積極協調,一邊引導醫療隊慢慢理順著工作。我院院領導得知情況後,擔心這支隊伍連續作戰將過於辛苦,本擬組建第二批醫療隊接替。沒想到,隊員們卻跟葉新梅提了「意見」:
「我們還可以繼續作戰!現在正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多出一分力,醫院就少一分負擔!」
「大家可以一起組隊學習英語!」
「這兒情況我們熟悉,我們還不能走!」
10位隊員聯名籤署了一份請戰書,還有9封隊員親筆書寫的請戰志願,字字句句,飽含醫療隊員對自身過硬技術的自豪,且更要將一身好「武藝」用之於民、報之於國的決心。
曾當過「臨時爸媽」的白衣天使們,繼續當起了「外國友好使者」
在我院醫療隊剛來到天河區定點隔離點時,隔離區內還住著三個可愛的小傢伙,分別只有1歲、2歲和8歲。當時,由於孩子雙親已確診為新冠肺炎正住院治療,觀察和照顧三個小朋友的責任也落在了醫護人員肩上。全天24小時的陪同和照顧,小朋友們和醫療隊產生了深厚感情。平安把他們送回家人身邊的那天,孩子們都眼淚汪汪,捨不得這群「臨時爸媽」們。
據醫療隊員、我院胃腸、疝和腹壁外科江志鵬副主任醫師介紹,考慮到這段時間將有較多外籍人士入住醫學觀察點,經討論後,醫療隊特地制定了幾個暖心舉措,力爭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溝通等問題。
首先,醫療隊先在隊內規範制定了日常溝通用語,讓駐點人員熟記。日常排班時,根據英語溝通能力分組,保證每組中均有口語交流水平較好的同事,負責與外籍人士解釋入住流程、注意事項、協助健康碼的使用等。
規範制定常用溝通用語
隊員協助外籍友人解決問題、使用健康碼
此外,醫療隊還建立起了外籍人士微信群,或是與其通過微信一對一交流,及時溝通、解決困難,消解其緊張不安情緒。
「Your team has been so professional and helpful.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一位外籍友人在微信群裡稱讚醫療隊的專業與熱心。雖然不會說中文的謝語,但外籍友人們燦爛的笑容、豎起的大拇指,足以表達全人類共通的謝意。在隊員們不懈努力下,一開始由於不理解、不配合的部分外籍友人也消解了疑慮,漸漸都自動配合起醫療隊的日常工作,並與隊員們日漸熱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