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
Get 100 種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前幾天錄了一期播客,回顧了曾經的幾段職場經歷,聊了聊那些年在職場中踩過的坑和見到的現象。
雖然已經不上班2年多了,但是如果沒有經歷過職場生活,也不會有現在的我。
所以昨天整理了一下「那些年,上班教會我的10件事」,如果你是一個職場新人,或者正處在對上班比較迷茫的階段,可以看看這些經驗有沒有共鳴,或者對你有沒有幫助。
首先介紹一下我曾經的3份工作經歷。
第一份工作在北京一家上市廣告公關公司做數字營銷,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興起的風口,幫助一些企業做新媒體的策劃運營,以及線上線下創意活動。
第二家公司是一家老牌團購網站,我加入的時候公司正處在轉型期,往網際網路電商和線下實體業務轉,我加入後做的是新媒體運營,運營公司的官方微信公眾號。
第三家公司是網際網路招聘領域的創業公司,總部在上海,國內外都有分部。我在這家公司從內容營銷做起,但2年時間裡幾乎把市場部要做的事都做了一遍,離開的時候是某條產品線的市場負責人。
3份工作對我來說都有幫助也都有啟發,我將它們濃縮進了10條經驗裡。
1.用興趣驅動工作熱情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擅長的工作」?我曾經花很長時間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也曾經為了工資而加入過一家公司,去做一些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工作,得到的結果是:雖然工作輕鬆、沒有難度,但是我做起來非常痛苦。
第二份工作對我來說幾乎是「只出不進」的狀態,也就是我在拿上一份工作中吸取的知識,為這份工作賦能,卻無法從中收穫除了工資以外的任何知識技能。
那時候我每天只需集中精力工作3-4小時,就可以做完一天的工作,幾乎從不加班,但我過得非常痛苦,那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從這種意義上說,每個月的工資簡直就是我的「技能輸出費」和「精神損失費」。
這份工作我做了一年就趕緊跳出來了,因為我意識到做自己擅長且重複的事情雖然輕鬆,卻沒有熱情。作為一個興趣驅動的人,這份工作再做下去我可能會廢掉。
因為如果一份工作的內容無法讓我產生興趣和好奇心,我就不會投入足夠的精力和熱情去做它,可能完成60%我就會覺得「可以了」。
這可能也是很多朋友正在面臨的問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還是比較擅長的工作?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個興趣驅動的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能會更好。
但如果驅動你投入工作熱情的是其他因素,比如金錢、比如成就感,那麼你可以不用參考我的建議,跟著自己的驅動力做選擇就好。
2.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
因為我在招聘行業待過,所以很了解候選人在跳槽時的那種糾結心理。人人都想下一份工作更好,職場資歷越高的人對下一份工作也越挑剔。
但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聰明人知道如何給自己的需求排序,而不是事事追求完美。
錢多事少離家近,自己喜歡、老闆同事也好相處的工作誰不喜歡?但世界上有這樣的工作嗎?我接觸過成百上千家公司,我覺得沒有。就算有,那也是人人都削尖腦袋想爭取的工作,你可以算算自己有多少勝算。
有些人之所以在找工作時無比糾結,是因為他沒有搞清楚自己在一份工作中,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是工資高?老闆靠譜?還是行業領域好?
目標明確的人會給自己的需求排序,只要一份工作滿足了自己的核心訴求,比如團隊靠譜、從事的領域有上升空間,那麼哪怕工資開的低一點,他們也可以接受。
因為他們已經解決了主要矛盾。
而有一些人,又想工資高、又想行業好,又希望老闆團隊靠譜,什麼都想要的結果是什麼都抓不住。
一般遇到這樣的求職者,我們公司的職業顧問(類似獵頭的角色),會幫助他們理清楚自己的幾個訴求點,然後找出核心訴求,一般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只有當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一份工作滿足了你當下的主要訴求,那些不完美的部分,學著去接受它們吧。
3.不要在職場低谷期跳槽
這個點其實有點「反人性」,因為逃避痛苦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我也在不同的工作中長久地迷茫痛苦過,也有些時刻覺得一秒都待不下去了。
但越是這種時刻,我越會告訴自己:不要因為「畏難」而做選擇。
我在很多社交平臺上有一句籤名是「做到極致、再說放棄」,每當我覺得一件事情快做不下去的時候,就問自己:「這件事情你已經拼盡全力,做到極致了嗎?如果沒有,就再堅持一下。」
工作和戀愛一樣,也有磨合期。因為不想忍受磨合帶來的痛苦而選擇「分手」,結果可能是失去一段「互為真愛」的關係。
而且那種因為經歷了一段失敗關係而產生的諸多負面情緒,還會被你帶進下一段關係裡,在下一段關係裡遇到類似的困難時,你還是不知道如何處理。
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在低谷期跳槽,在克服了困難後,狀態最好的時候跳。
當你已經解決了工作給你帶來的諸多困難,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依然覺得它不適合你,你無法從中獲取更多成長空間時,你可以不留遺憾地離開它。
在這種情況下換的工作,通常也不會太差。
4.誠實比履歷光鮮更重要
很多人在面試的時候喜歡過度美化甚至遮掩經歷裡不好的部分,甚至在面試官問到為什麼做出某些決定時撒謊。
更極端的人還會虛構自己的學歷和工作背景。但你知道面試後有一個環節叫「背調」嗎?特別是很多大公司會僱傭專業的背調公司,調查入職員工的職業背景。
我在第三家公司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一個求職者和心儀的企業已經談到了最後的入職環節,但是在背調階段,那家公司的HR發現他的學歷是虛造的,他把普通本科的學歷偽造成了名校學歷,那個offer自然是黃了。
那家企業的HR後來說,他們原本很中意這個候選人,因為無論是面試環節還是筆試環節,他都完成得很好。如果他用的是原來的學歷,他們也會錄用他。但偽造學歷是誠實信用問題,這種人他們不會用。
所以我覺得在職場中,誠實比履歷光鮮更重要。一家公司如果只看重你過去的學歷而不看重你現在的能力,那只能說明它的企業文化不適合你,你進去了也不會開心。
5.索取前,先付出
過去到現在,經常有人找我諮詢問題,或者要我配合他們完成一件什麼事情。雖然大家的態度都很好,但很多人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沒有考慮過我做這件事情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以及我能在這件事情中獲得什麼。
這麼說可能有點功利,但我覺得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很忙,付出的時間本質上都可以兌換成金錢。除非你是我關係要好的朋友,我願意在你身上付出時間。否則因商業關係認識的陌生人,當你帶著明顯的「索取需求」找到我時,應該先想清楚:我接受的理由是什麼?
我在第三家公司工作時,經常要採訪一些產品用戶,把他們的求職經歷用在我們的品牌內容裡。動輒一兩個小時的線上線下採訪,不僅佔用他們的時間,還有被熟人認出的風險,畢竟跳槽這件事情還是挺敏感的。
第一次做這類採訪時,我和上司討論了很久:我要做些什麼,才能消除他們的顧慮,或者給他們什麼好處,讓他們願意接受採訪。
我會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做出不同的方案,有的人可能要送一些小禮物,有些人你要陪他多聊會兒天,有的人不需要任何好處,他覺得你們的產品幫他找到了好工作,他就願意跟你聊。
也是從那時起,我每一次約採訪對象或找人幫忙前,都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先想一下這個事情:他可以從中收穫什麼?
每當我有了這個舉動後,哪怕無法給對方提供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對方的接受程度也會高很多。因為他感受到了:你有認真考慮過他的感受。
6.對事不對人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題討論的就是在職場上,到底該「對事不對人」還是「對人不對事」,我覺得它考驗的其實是一個成年人在面對爭執時的自控力和成熟度。
當我們和人起爭執時,非常容易「對人不對事」,有時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帶著個人情緒針對某個人,而不是他做的事情。
我自己也經常這樣。這種個人情緒有時是導致工作任務推進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而且一旦你開始接受自己「對人不對事」,以後這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你都會帶著負面情緒去看待,不僅影響別人還影響自己的心情,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和同事相處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和家人、戀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如果你和他共事時永遠帶著負面情緒,可想而知工作也不會完成得多出色。
所以下次發生爭執時,把事情說清楚,確定了事情的解決方案後,也和對方說清楚「剛剛的所有爭吵都是針對這個事情,並不針對你這個人」,雙方都卸下不滿的情緒,下次共事時才能依然不怕得罪人地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
7.為你的興趣付出時間
有一段時間,我們公司非常缺能寫專業領域文章的內容作者,這個崗位異常難招,因為對方不僅要寫得好,還要有跨專業學習的能力,願意在不擅長的領域付出時間鑽研。
那陣子我們面試了很多人,大部分人都說自己喜歡寫作,但是當我問「你們有為寫作付出過什麼嗎?有沒有定期寫作的習慣?有沒有什麼比較滿意的作品」時。
大部分人連一個能保持定期更新的社交平臺都沒有,除了上一份工作寫過的文章外,幾乎沒有在私人時間裡寫過文章。
這不禁讓我懷疑:你是真的喜歡寫作嗎?還是僅僅為了獲得這份工作才說你喜歡寫作呢?
從我們過去招人的一些經驗來看,那些願意為自己的興趣付出時間的人,往往更能勝任我們的職位,待的時間也比較久。
在我看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且願意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堅持不懈付出時間的人,在本質上已經比80%的人優秀了。
8.遠離螺絲釘崗位
當代社會的勞動分工,使得很多工作都非常流水化和螺絲釘化。每個人只負責一項任務裡的某個細節,越大的公司這種現象越明顯。
所以像谷歌、微軟、BAT這類的大廠,其實養著非常多的螺絲釘人,如果這些人不為自己爭取逃離螺絲釘崗位的機會,非常可能到了一定年齡就成為第一批被優化掉的人,到那時再出去找工作,也找不到什麼好的機會了。
首先在技能上,你已經輸掉了很多人。因為螺絲釘的意思就是:你做的事情在這家公司非常重要,但是換了一家公司,可能根本派不上用場。
我曾經採訪過一個候選人,他曾經在某大廠做了2年多螺絲釘工作,工作內容螺絲釘到令人髮指:測試app裡提示未讀消息的紅點出現在哪裡,用戶的點擊率更高。
直到他想跳出來時,發現市場上的很多技術他都不會,已經比別人落後太多了,因為他研究了2年小紅點。
9.年輕是試錯的資本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在大學還沒有畢業時,就去儘可能多地把感興趣的工作都體驗一遍。因為那時的我還年輕,有大把試錯的資本。
大多數人工作了很多年都在做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年輕時他可能害怕失敗,或者貪念一時的輕鬆,不敢從不喜歡的工作裡跳出來,等到年紀大了,更加不敢輕易換工作,因為那個時候做任何決定的成本都變高了很多。
所以我覺得人在年輕的時候多試錯是好事,早點把該踩的坑,該走的彎路都走了,以後才能走「花路」。
10.不要輕易頻繁跳槽
其實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那些規定你一定要在一家公司待多久的觀點,我覺得重要的是個人能力而不是工作時長。
但不可否認的是,太頻繁跳槽的人,多多少少是有問題的。不是這個人的定性不夠,就是這個人做決定時的眼光不太行,或者太浮躁、眼高手低。
剛畢業時,實習公司裡有個同齡人,在大部分人第一份工作都沒幹滿一年的情況下, 就已經換了3、4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工作時長只有幾個月。
不可否認我覺得他很有才華,能力也不差,但是這樣的跳槽頻率確實讓他之後找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難。幾乎每一家公司的HR都不敢輕易僱傭一個跳槽如此頻繁的人。
所以我覺得,年輕人在職場工作,應該抓大放小。放大工作中對你有用的部分,縮小那些職場中的不開心,儘量避免頻繁跳槽,把能從每一份工作中吸收的的東西吸乾了再離開。
老闆們可以做到榨乾你的全部價值再fire你,你也要學會吸乾他們能提供的全部價值再跳槽,不是嗎?
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其實是:永遠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畢竟我在20出頭的年紀時,也很討厭所謂「過來人」的經驗,如果一個人跟我說:這些我都經歷過,你要聽我的。我一定會在心裡甩他一個大白眼,然後反著來。
因為,這是我的人生。同樣一件事情,你不行,不代表我也不行。
所以,以上部分對你的人生來說,可能都是錯的,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要不要聽取就好。
最後還想說:工作本質上是一件創造價值,讓人產生高級愉悅感的事情,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它。
ps:微信現在的規則是根據「點讚」和「在看」的互動次數來判斷讀者是否喜歡這個公眾號,互動少的號會減少出現在你的關注流裡。
如果你想繼續看到我的內容分享,一定要記得星標「土土土槽」或者常點「在看」呀~
好課推薦
用手帳,提高工作效率、目標管理
五險一金、自由職業開票、稅務規劃
不上班採訪
我是林安,一名靠內容創作為生的自由職業者。主職自由撰稿/自媒體運營,兼職b站up主/播客主播/人像攝影師。
目前正在採訪「100個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
在這裡分享自由職業的成長探索,不定期挖掘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