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說的就是長白山。初春,印象中應該是「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季節。然而長白山裡卻並非這樣。初春的風更寒,像是小刀子。積雪被山風吹得發灰,表面硬如石頭,人們把這種雪叫「」。獵人把這樣的季節叫「打硬蓋」的季節。
打硬蓋也叫冰殼獵,是長白山區的獵人在早春打的一種狩獵活動,也是山裡人一種很非常獨特的狩獵方式。
「打硬蓋」一般都是在驚蟄前後。這時,一早一晚還很涼。寒風一抽就把一冬天的雪表層給抽硬了,形成一道厚厚的硬殼。這道硬殼很結實,人在上面走、跳、跑,如履平地。可是卻不行。春季是外出覓食的季節,可由於它們的蹄子是尖尖的,所以一旦踩在這種硬殼雪上,「咔嚓」一聲,就會陷下去,最後肚子緊貼在雪殼上,四條腿想拔也拔不出來,跑也跑不動,只能束手待斃。獵狗的蹄子是圓的,在這種雪地上奔跑,就不會陷到雪殼下面去,正好追捕狍子。
這種打硬蓋或打硬殼,最重要的本領並不在於帶獵狗如何去追袍子,而是在如何能準確計算出上山的時間和觀察自然變化的能力。因為長山的裡條件太差,惡風惡雪不斷,一旦大雪封山或是提前開化,人都寸步難行。被困在大山裡,運氣好的,活活餓死;運氣差的,野獸分食。
獵人上山狩獵,路途艱辛遙遠,不可能當天去當天回,都是要在山上過夜的。在山上狩獵的幾天內,抓捕到的狍子都會暫時存在山上,等差不多時再下山,一次性弄回去。冰天雪地不能露宿,所以打硬蓋的獵人在上山後,首先要選擇「住處」。大多都是找那種有半截樹樁子的山場子,因地制宜,蓋好窩棚,用於晚上過夜或白天休息。
過去不比現在,有專業的戶外生存用具,用自熱鍋,有壓縮餅乾,有密封的罐頭。以前的獵人上山,生存全靠經驗。春天「打硬蓋」的時期很短,往往只有十幾天時間。這十幾天,要精確計算好上山和下山的往返時間。上山的時候,戶外差不多是零下40多度,雪地結實,可以踩住。而幾天後下山時,隨著氣溫的升高,雪殼已經變軟了,行走就要加倍小心。倘若晚下山那麼幾個小時,很有可能就會被深深的大雪隔阻在山上,最後凍餓而亡。這是長白山氣候和風雪的奇特性。所以精確計算時間下山是每一個獵手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技能。一旦計算失誤,小命難保。
曾經有一個獵手叫陳化古,就是因為下山晚了,最後死在了大山裡。那年,身強力壯的陳化古帶著獵狗和五天的大餅子上山去打硬蓋。他是從孤頂子以東的一個山頭上去的。上去時有點早,雪層硬殼還沒凍結實,他只能在山上等。結果帶去的大餅子提前吃完了,斷了口糧,最後又凍又餓,死在了山上。他死的時候,那條獵狗沒有走,一直守護在主人身旁,最後就死在了他的腳下。
七天過去了,陳化古還沒有下山,村裡人知道恐怕是遇上事了。當人們結隊上山尋找,找到他的屍體時,他的屍體已經讓山耗子啃光了,只剩下一副白花花的骨頭架子。
獵人上山打硬蓋,通常都會帶上足夠五天吃的口糧。因為頭三四天的時間往往不好判斷氣溫的升降,一旦糧食不夠了,人和獵狗都會餓死、凍死。上山打更要注意和計算的是一定不要先吃自己帶去的糧食,而是要保留到最後幾天或發生意外時再吃。前幾天吃什麼呢?如果打到了,可以先吃狍子肉。因為在山上打硬蓋,最不缺的就是,即便捨不得吃,最後也不能全部運下山。所以,有經驗的獵人上山後都是先吃肉不動糧,只帶點鹽,蘸著肉吃,留著糧食以渡難關。
每年的氣候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用往常的規矩去衡量今年,必須要因地制宜,時時觀察。獵人是怎麼觀察的呢?當然不能是在山上,因為你上山的時候就已經晚了,所以要在山下觀察。要在沒上山之前通過準確地觀察,掌握「打硬蓋」的準確時間,這個是長白山獵人的真正的本領。說到觀察,最基本的就是觀察簷流水。
早春時,房頂上的冬雪開始融化,房簷會一尺多長的「冰溜子」。進山打硬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簷流水的情況,實時決斷天氣的變化,準確計算出上山和下山的時機,從而順利狩獵而不出意外。
古老的大自然,有自己清晰的生成規律,人是改變不了這些規律的。人不但改變不了,還要認知尊重這些規律。人如果不去認知和遵守這些規律,就會被茫茫的大山和老林所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