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我們課程設計工作坊學習的深入,各位老師們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趙言力老師都會做詳細的解答,我們會選擇部分問題整理出來給到更多老師學習參考~
一、設計是主題先行還是內容先行?
提問:如果自己開發STEAM課程,是先走主題還是先確定知識內容?還是說兩者應該是無所謂先確定哪個?比如海藻那節,是先確定研究海藻還是先確定研究生物燃料,守護農田是先確定蟲害還是先確定守護農田,守護農田應該不止蟲害?還有比如下雨雨水過多?肥料如何定時輸送?
回答:我們在開發課程時候,主題和課程內容這兩者都會有先確定的時候。我們自己做課程,一般都是先確定主題,看到有比較有意思的主題,就想是否能做成課程。但是我們給其他機構做課程,一般對方會有內容的要求。例如我們給科技館做的STEAM課程,要求珍稀動物的內容,給學校定製課程做防疫內容的STEAM課程。
起點不同,其實課程的開發過程和難度也不一樣。就像我給老師布置了指數對數的作業,也就是基於內容去開發課程。布置的倒水掛杯,就是基於主題的。
基於主題的課程,其實我們就是按照常規解決問題的思路,將問題分解,然後設計任務,搭建課程框架,課程做起來就比較順。
基於內容的,我們先要把這部分內容相關應用研究調研清楚,去尋找合適的主題,然後再沿著主題做課程。
二、如何判斷課程設計的好壞?
提問:現在的STEAM課例資源很多,我們也看過很多,我們有時候創想的時候總帶著別人的影子,而非完全獨立創新。這點不知道其他老師怎麼做的?可以的話老師能不能講一下怎麼樣去看一個課例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最好有個可以參考的步驟,這樣我們可以自己挑選優質資源學習。
回答:如何判斷一個課程好不好,首先我們可以判斷是否滿足STEAM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學生中心、跨學科和真實問題),其次看課程任務設置的趣味性,是否有充足的腳手架支撐,然後看課程框架搭建的邏輯性,最後就看評價設置,是否能夠讓學生們明白該怎麼做,怎麼做才好。
三、STEAM課程的低階和高階
提問:我們同事去芬蘭培訓完,覺得STEAM很簡單,比如用義大利麵,紙等搭個橋就是STEAM,一節課就是布置任務,然後學生做。所以他覺得STEAM很好做。但是好像類似的都是 胡蘿蔔高塔,設計橋這種比較多,但是我們覺得STEAM做起來很難因為我們都是想做老師培訓講的類似守護農田這種,這種和前面同事理解的STEAM課程一樣嗎?他們有沒有什麼區別?
回答:搭橋搭塔的課程應該是STEAM教育裡面很基礎很經典的課例了,應用的領域很廣。一般老師剛開始上手,學生們一開始接觸STEAM教育,都用一些這種類型的課程,培養學生們基本的STEAM素養。守護農田的課程,本質上跟搭橋課程是一樣的,因為都滿足三要素麼。不同的是,守護農田關注的是社會前沿問題,或者說是未知世界有待解決的問題,網絡上搜不到答案更複雜且真實的問題。這類問題,對學生們思維和能力的鍛鍊更深刻,獲得更高的成就感,有利於鼓勵探索未知世界。而搭橋的課,容易就被上成一趟遊戲課。像紙飛機的課程也是類似的問題。
簡單來說,搭橋和紙飛機這種類型的STEAM課程屬於低階STEAM,而守護農田這類課程,屬於高階STEAM。
再補充下低階和高階STEAM課程的概念,我之前說評價優秀和一般課程並沒有說主題選擇,就是因為不存在高階STEAM課程就比低階的好。我們在選擇設計什麼級別的課程,是要考慮到老師和學生的能力,以及教學條件等等。低階和高階課程同樣都會很優秀,希望老師們不要過度追求「高大上」,教育本身也是要從基礎做起,STEAM當然也是。
四、小結
老師學習STEAM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模仿別人的課例,就像我們一開始學寫作也是要去模仿優秀作文。
那麼,課程開發的創新來源於哪呢?參考寫作我們就不難總結出,對於別人的作品總結思考,再加上自己生活中的積累。STEAM課程創新也是一樣,我們通過別人的課程,看到很多課程設計方面的方式方法,同時我們要會觀察生活善於總結,並且走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感興趣的地方。這樣下去,創新就自然而然來了。
拿我自己舉例子吧,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選擇STEAM課程主題,現在我看個紀錄片,看個雜誌,甚至看個動畫,我都會想著是不是可以做成課程~~
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來源:STEAM在線繁星學苑,作者:趙言力
(聲明:除STEAM在線繁星學苑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繁星學苑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