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章草到今草:兩漢魏晉草書的歷史

2021-03-01 歡言酌春酒

從章草到今草:兩漢魏晉草書的歷史

 

 

草書起源於秦末、漢初。漢代的草書,一般被稱為章草,王羲之以後的草書,被稱為今草。而今草中那種氣勢更加奔放、連綿,幾乎一氣呵成的草書又有狂草之名。

西漢草書,古人從來沒有見過,20世紀以來,憑藉考古學發掘的收穫,今天可以見到一些珍貴的西漢草書作品,如《神烏賦》、《公羊傳磚》,及居延漢簡等漢簡中的西漢草書作品。《神烏賦》1993 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東海尹灣漢墓中,賦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餘字。這篇賦文講述一對烏鴉夫婦辛苦建築新巢,而盜鳥卻偷走了建巢的材料,雌烏與盜鳥爭鬥,受傷身亡。《神烏賦》全篇用章草書寫,其筆畫多有弧形,帶有篆書意味,氣息古拙,筆畫間沒有過多連綿,但氣息卻十分貫通,關於它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它已經有了一些「大草」(狂草)的氣息,雖不一定準確,但說明它的草法確實很嫻熟,而且富有創造的魅力。

《神烏賦》局部

東漢末出現了著名的草書大家張芝,也出現了「草書熱」的風氣。傳說張芝練習草書十分勤奮,家中準備做衣服的絹帛,都要反覆書寫後才去製成衣服,又說他臨池習書,使池水盡黑。宋代刻成的《淳化閣帖》中有張芝的冠軍帖等,基本已經是今草書的面貌,所以也有認為是唐代張旭草書被當成張芝草書的。在張芝草書非凡成就影響下,當時有一大批追隨張芝草書的人,如痴如狂地練習草書,「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三國時吳國的皇象擅長章草,他書寫的《急就章》有刻本傳世。《急就章》是漢代史遊編寫的一部字書,相當於識字課本,因開篇首句有「急就」二字,故以名篇。皇象所書《急就章》,字字獨立,用筆沉穩,節奏分明,收筆處具有明顯隸書意味,而且用筆較重,筆畫規律性很強,人稱其「沉著痛快」。成為歷代學習章草的重要範本。

皇象《急就章》局部

西晉索靖,是張芝的姊孫,也以章草著名,曾自稱其草書為「銀鉤蠆尾」,有《月儀帖》、《七月帖》保存於閣帖之中,章法、結構比皇象《急就章》更加靈活,用筆勁健、爽利,全篇氣息貫通,字形也十分耐人尋味,人稱其書「妙有餘姿」,從其作品看確實如此。

索靖《月儀帖》局部

陸機是西晉大文人,以詩賦著稱,而其章草書法也很有特點,《平復帖》其點畫十分簡率,以禿毫舊筆寫成,橫畫短促,縱畫拉長,向左背右,其字形偏長,上窄下寬,左高右低,有欹斜之勢,但欹而能穩,全篇灑脫而不放縱,有力而不逞強。清楊守敬說:「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陸機《平復帖》

王羲之是章草轉向今草的關鍵人物,他在魏晉輕率、通脫風氣之下,大膽地對章草舊體進行變革,創造了今草新體,成為書法新潮的引領者。相對於用筆粗重,末筆有裝飾性的波磔,筆勢以橫向筆勢為主導,字字獨立的章草舊體,其今草新體用筆更加簡捷、輕快,簡化掉了末筆的裝飾性的波磔(有時略存其意),筆勢改為縱引之勢,突破了字字獨立的結構形式,使字與字之間,互相呼應,筆意相連,使其草書作品成為更加連貫,更加具有整體性的氣息貫通的視覺藝術的精微之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境界。

王羲之草書作品傳世有唐摹墨跡《寒切帖》、《遠宦帖》、《行穰帖》等,刻帖中則有《十七帖》、《豹奴帖》等諸多作品。

這些作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只有《豹奴帖》這一作品,是典型的章草作品,可能是其變法前之作。第二類是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以《十七帖》、《寒切帖》等為代表的,屬於變法後的新體,但筆法、結構上仍有古意,筆意流暢而雍容自得,筆勢上雖有連綿之處,但多數地方仍是字字獨立,絕無奔競之勢。筆畫上雖擺脫了章草的厚重,但有些地方還有章草遺意,使得作品顯得含蓄、古雅,頗有姿態。第三類如《行穰帖》等,更加縱逸、流便,筆意連綿,氣勢更加貫通,有一氣呵成之意。

王羲之《豹奴帖》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草書,當時就有很大影響,但在其身後,人們更加追隨其子王獻之草書,所以一直到唐初對王羲之草書的評價,普遍低於王獻之,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做《晉書·王羲之傳論》,全面將王羲之地位提升到王獻之之上。從今天來看,王羲之草書的最大的魅力,是他草書中豐富的時代因素,既有個人創造的新的審美情趣,又保留了一些古意,使其草書顯得典雅、優美,具有豐富而精微的視覺變化。

王獻之草書,曾經得到過比其父王羲之更高的評價,據說當年,正是王獻之建議父親王羲之「改體」,創造出今草新體的。獻之作品相比於其父,一方面是更輕靈灑脫,另一方面是更奔放無羈。「古質今妍」,「妍」在王羲之那裡只是一個開始,而充分的詮釋則是在王獻之手中。從精神實質上講,王獻之的書法在精神上更加自由,沒有了在王羲之身上尚存的典重之氣,而多是一種貴介公子英俊勃發、勁爽自喜的派頭。

王獻之草書筆法也與王羲之有所不同,「右軍內擫,大令外拓」,一個是內擫筆法,一個是外拓筆法。

王獻之草書今有摹本墨跡的包括《鴨頭丸帖》、《中秋帖》、《地黃湯帖》等,在淳化閣帖等刻帖之中,還有大量王獻之草書。

王獻之草書在氣勢連貫、縱逸灑脫方面甚至要勝過王羲之,但有時在作品局部會有不能盡如人意之處,所以唐代李嗣真評價說:「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又說:「右軍終無敗累,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則神妙無方,亦可謂之草聖矣」。看來,王獻之草書,主要在是氣勢與風神上取勝,如果在用筆、結構和風神上同時成功時,其作品水平甚至可以超過王羲之。王獻之將傳說為張芝所創的「一筆書」發揚光大,使草書的表現力更加得到強化,王獻之的部分草書作品,已經擺脫了對「草法」規範的依賴,而進入更具有隨機性、偶然性的書寫狀態,可以說是超越了今草的範圍,而進入了狂草的藝術領域。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中秋帖》

作者簡介:

張建軍,男,湖北襄陽人、教授、博士。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文藝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詩經學會會員。曾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學及美術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務處長,上海大學美術學系副主任、藝術學及美術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牛津大學人類學系訪問教授、高級研究學者,湖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院長、文藝學博士生導師。其他社會職務有:全國藝術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美術分委員會專家、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體音美組專家、全國藝術管理學會常務理事等。著有《中國畫論史》《中華文化元素-書畫》《詩經與周文化考論》《錦書誰寄》等十餘部著作,發表論文百餘篇。

張建軍在英國牛津大學時(2012-2013年)的照片

地點分別在人類學系演講廳、學院紀念室、本人工作室門前


 

相關焦點

  • 章草與今草的區別
    從書法層面來說,草書包括章草和今草,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 從草書起源和發展,到于右任創立標準草書的得失:漫談草書
    在草書產生之初,泛指那些正規字體的潦草簡便寫法,後來又被專指章草和今草等。草書最早出現在篆書中。在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因抄寫任務繁重,書寫規範的篆書會花費很多時間,於是很多的文書往往因為急用而寫得很潦草,草篆便應運而生。從戰國簡牘帛書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草篆。因實用之需,書寫時運筆較快,不少筆畫的起收筆處出現了下意識的筆勢連帶,在文字的筆畫之中也有大量因疾書而產生的飛白。
  • 中國五體書法之草書
    早期的草書還帶有隸書意味,稱為章草。從東漢後期到魏晉時期,草書脫去了隸書筆畫的痕跡,大量使用連筆,稱為今草。到了唐代,草書進一步發展,寫起來龍飛鳳舞,奔放不羈,稱為狂草。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簡化字,如東、為、長、書、專等等,原來都是草書的形體。由於草書大量使用連筆,只存字的輪廓,以求書寫神速,所以普通人難於辨認,影響了它的交際功能。
  • 草書: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 書法之草書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正如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草書由於字形太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隸書取代篆文那樣,取代隸書而成為主要的字體。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符號體系。(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與漢字齊名的古文字,但今天已不再使用)殷商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形體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由此可以想到,漢字產生的時間比這要更早。但早到何時?
  • 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解碼草書
    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不認識,因而感到迷惑不解,於是停下筆來,問張丞相念什麼字。張丞相拿著反覆辨認了很久,最後也沒認出來是什麼字,於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麼不早點兒問我,以至於我也忘了我自己寫的是什麼。」
  • 何謂「今草」?代表作有哪些?
    今草,又稱小草,它是在章草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是草書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書體。
  • 章草大揭秘——建議收藏!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 歷代有名的章草有哪些?
    古隸的正體發展為成熟的隸書,即八分;而其草寫的俗體則發展為草書,即章草。章草形成於西漢宣、元年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章草被取代。章草的得名有的是說因為東漢章帝所好,也有說是用於當時奏章,還有一種說法是西漢元帝時史遊用以書寫《急就章》,是否確切不得而知。
  • 如何欣賞和學習章草?(非常詳盡)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 章草的古典韻味
    ▲《急就章》明拓本書法創作概念中,向有「章草」一名。「章草」者,又稱「隸草」或「古草」,體勢沿有「隸書」一體之書法特徵,橫畫上挑,左右波糜,頓挫分明,故又有隸書草寫之意。其用筆雖有類「今草」處,然結體卻寓平正於欹側,字字獨立不相連綿,尤筆畫映帶處,往往細如遊絲筆斷意連,通篇之下,誠可謂古音繞梁氣息盎然。
  • 學習草書可以師從的書家及字帖
    草書的藝術魅力使這樣一位善於文辭的專家也感到語言的乏力了。五、《書斷》:所錄皆古今書體及能書人名,各述其源流,系之以贊,記述頗詳。上卷收錄十種書體,末為總論一篇;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體分,神品二十五、妙品九十八人、能品一百零七人,此兩節詳盡準確的講述了章草、今草的產生與發展,及兩種草書的藝術特徵,為後人反覆引證,是權威的論著。
  • 元朝的文壇泰鬥,章草堪為「天下之冠」,這字不輸王羲之!
    章草可以籠統認為是隸書的一種快寫,其筆法有隸書的筆法也有「今草」的筆法,是草書的源頭,也是包含筆法最為豐富的一種書體,在晉人的楷書中,也較多的保留了「章草」的筆法。兩晉時期最為著名的章草大師要屬皇象了,他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書聖」,名氣曾經比王羲之還大。只可惜,皇象至今沒有墨跡留存。
  • 中國郵政《中國古代書法-草書純銀郵票》,一套共90克!
    草書分為三類:章草、今草和狂草。草書名家有王羲之、張旭、懷素、黃庭堅、宋克、徐渭、傅山等。  今天,小錢還給大家帶來了中國郵政出品的《中國古代書法-草書》銀郵票,一套4枚,22.5克*4枚,一共90克銀。
  • 草書的我字寫法有什麼來歷?正確寫法是那個字
    一個小小的「我」字草書的寫法,卻隱藏著大大的一場書法演變的記錄,這就是王羲之在繼承草書的時候,他是從章草和今草兩個方面進行繼承的,而且把章草化為今草,也是它改革書法的一個步驟,「我」這個字,就承載了王羲之在書法改革當中做出了傑出貢獻活的記錄。
  • 草書可分為哪幾種呢?
    我國書法家們歷來通常把草書劃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一、章草,章草名稱的來歷是這樣的,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因《急就章》中有個"章"字,所以命名稱章草。章草是隸書的快寫、草化的結果,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有的風格平和、有的風格謹嚴、有的風格豪放不拘。
  •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隸書從秦經西漢到三國,在楷書創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體卻時有變化和美化。西漢的隸書還保持秦代的遺風,到東漢,特別是末期,就趨於工整細巧。結體平扁,筆劃裡邊出現了波磔(漢字中的捺),形成了漢隸的基本形態。晉唐以後至近代,雖然各種書體,特別是楷體盛行,但是隸書仍然廣泛流傳,就是由於兩漢的隸書結構用筆富於變化,風格多樣,藝術性強的原故,它始終博得人們的喜愛。
  • 宋克《急就章》,章草翹楚,冠絕一代!
    歷代章草《急就章》寫本,以傳為三國時皇象所書最古。宋克臨習章草書,即從此書得法。 宋克(公元1327年-1387年),宋克學書取法魏晉,深得鍾、王之法。擅長楷書、草書,尤精工章草,為當時第一。他的章草,延續趙孟頫、鄧文原的風格又有所發展,融入了今草和行書的寫法,流走暢貫,揮運自如,似飛劍狂舞,瀟灑縱橫,十分契合於宋克"任俠使氣"的性格。
  • 現代草書字體鋼筆書法作品圖片
    現如今,草書的鋼筆書法作品有崇高的藝術價值,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現代草書字體鋼筆書法作品圖片。  經典的草書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