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章草到今草:兩漢魏晉草書的歷史
草書起源於秦末、漢初。漢代的草書,一般被稱為章草,王羲之以後的草書,被稱為今草。而今草中那種氣勢更加奔放、連綿,幾乎一氣呵成的草書又有狂草之名。
西漢草書,古人從來沒有見過,20世紀以來,憑藉考古學發掘的收穫,今天可以見到一些珍貴的西漢草書作品,如《神烏賦》、《公羊傳磚》,及居延漢簡等漢簡中的西漢草書作品。《神烏賦》1993 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東海尹灣漢墓中,賦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餘字。這篇賦文講述一對烏鴉夫婦辛苦建築新巢,而盜鳥卻偷走了建巢的材料,雌烏與盜鳥爭鬥,受傷身亡。《神烏賦》全篇用章草書寫,其筆畫多有弧形,帶有篆書意味,氣息古拙,筆畫間沒有過多連綿,但氣息卻十分貫通,關於它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它已經有了一些「大草」(狂草)的氣息,雖不一定準確,但說明它的草法確實很嫻熟,而且富有創造的魅力。
《神烏賦》局部
東漢末出現了著名的草書大家張芝,也出現了「草書熱」的風氣。傳說張芝練習草書十分勤奮,家中準備做衣服的絹帛,都要反覆書寫後才去製成衣服,又說他臨池習書,使池水盡黑。宋代刻成的《淳化閣帖》中有張芝的冠軍帖等,基本已經是今草書的面貌,所以也有認為是唐代張旭草書被當成張芝草書的。在張芝草書非凡成就影響下,當時有一大批追隨張芝草書的人,如痴如狂地練習草書,「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三國時吳國的皇象擅長章草,他書寫的《急就章》有刻本傳世。《急就章》是漢代史遊編寫的一部字書,相當於識字課本,因開篇首句有「急就」二字,故以名篇。皇象所書《急就章》,字字獨立,用筆沉穩,節奏分明,收筆處具有明顯隸書意味,而且用筆較重,筆畫規律性很強,人稱其「沉著痛快」。成為歷代學習章草的重要範本。
皇象《急就章》局部
西晉索靖,是張芝的姊孫,也以章草著名,曾自稱其草書為「銀鉤蠆尾」,有《月儀帖》、《七月帖》保存於閣帖之中,章法、結構比皇象《急就章》更加靈活,用筆勁健、爽利,全篇氣息貫通,字形也十分耐人尋味,人稱其書「妙有餘姿」,從其作品看確實如此。
索靖《月儀帖》局部
陸機是西晉大文人,以詩賦著稱,而其章草書法也很有特點,《平復帖》其點畫十分簡率,以禿毫舊筆寫成,橫畫短促,縱畫拉長,向左背右,其字形偏長,上窄下寬,左高右低,有欹斜之勢,但欹而能穩,全篇灑脫而不放縱,有力而不逞強。清楊守敬說:「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陸機《平復帖》
王羲之是章草轉向今草的關鍵人物,他在魏晉輕率、通脫風氣之下,大膽地對章草舊體進行變革,創造了今草新體,成為書法新潮的引領者。相對於用筆粗重,末筆有裝飾性的波磔,筆勢以橫向筆勢為主導,字字獨立的章草舊體,其今草新體用筆更加簡捷、輕快,簡化掉了末筆的裝飾性的波磔(有時略存其意),筆勢改為縱引之勢,突破了字字獨立的結構形式,使字與字之間,互相呼應,筆意相連,使其草書作品成為更加連貫,更加具有整體性的氣息貫通的視覺藝術的精微之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境界。
王羲之草書作品傳世有唐摹墨跡《寒切帖》、《遠宦帖》、《行穰帖》等,刻帖中則有《十七帖》、《豹奴帖》等諸多作品。
這些作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只有《豹奴帖》這一作品,是典型的章草作品,可能是其變法前之作。第二類是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以《十七帖》、《寒切帖》等為代表的,屬於變法後的新體,但筆法、結構上仍有古意,筆意流暢而雍容自得,筆勢上雖有連綿之處,但多數地方仍是字字獨立,絕無奔競之勢。筆畫上雖擺脫了章草的厚重,但有些地方還有章草遺意,使得作品顯得含蓄、古雅,頗有姿態。第三類如《行穰帖》等,更加縱逸、流便,筆意連綿,氣勢更加貫通,有一氣呵成之意。
王羲之《豹奴帖》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草書,當時就有很大影響,但在其身後,人們更加追隨其子王獻之草書,所以一直到唐初對王羲之草書的評價,普遍低於王獻之,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做《晉書·王羲之傳論》,全面將王羲之地位提升到王獻之之上。從今天來看,王羲之草書的最大的魅力,是他草書中豐富的時代因素,既有個人創造的新的審美情趣,又保留了一些古意,使其草書顯得典雅、優美,具有豐富而精微的視覺變化。
王獻之草書,曾經得到過比其父王羲之更高的評價,據說當年,正是王獻之建議父親王羲之「改體」,創造出今草新體的。獻之作品相比於其父,一方面是更輕靈灑脫,另一方面是更奔放無羈。「古質今妍」,「妍」在王羲之那裡只是一個開始,而充分的詮釋則是在王獻之手中。從精神實質上講,王獻之的書法在精神上更加自由,沒有了在王羲之身上尚存的典重之氣,而多是一種貴介公子英俊勃發、勁爽自喜的派頭。
王獻之草書筆法也與王羲之有所不同,「右軍內擫,大令外拓」,一個是內擫筆法,一個是外拓筆法。
王獻之草書今有摹本墨跡的包括《鴨頭丸帖》、《中秋帖》、《地黃湯帖》等,在淳化閣帖等刻帖之中,還有大量王獻之草書。
王獻之草書在氣勢連貫、縱逸灑脫方面甚至要勝過王羲之,但有時在作品局部會有不能盡如人意之處,所以唐代李嗣真評價說:「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又說:「右軍終無敗累,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則神妙無方,亦可謂之草聖矣」。看來,王獻之草書,主要在是氣勢與風神上取勝,如果在用筆、結構和風神上同時成功時,其作品水平甚至可以超過王羲之。王獻之將傳說為張芝所創的「一筆書」發揚光大,使草書的表現力更加得到強化,王獻之的部分草書作品,已經擺脫了對「草法」規範的依賴,而進入更具有隨機性、偶然性的書寫狀態,可以說是超越了今草的範圍,而進入了狂草的藝術領域。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中秋帖》
作者簡介:
張建軍,男,湖北襄陽人、教授、博士。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文藝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詩經學會會員。曾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學及美術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務處長,上海大學美術學系副主任、藝術學及美術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牛津大學人類學系訪問教授、高級研究學者,湖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院長、文藝學博士生導師。其他社會職務有:全國藝術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美術分委員會專家、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體音美組專家、全國藝術管理學會常務理事等。著有《中國畫論史》《中華文化元素-書畫》《詩經與周文化考論》《錦書誰寄》等十餘部著作,發表論文百餘篇。
張建軍在英國牛津大學時(2012-2013年)的照片
地點分別在人類學系演講廳、學院紀念室、本人工作室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