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項目啟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召開。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項目學術領導小組成員、項目和各課題負責人、項目學術骨幹等共60餘人參加了為期一天的會議。

  「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5年批准的重大項目,研究期限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項目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五家單位聯合申請,研究員郭華東任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指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是基金委重大項目的定位,並強調了重大項目中交叉合作的重要性。結合當前中大型項目運行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柴育成指出應以此項目啟動為契機,從「梳洗打扮」改為「素麵朝天」,反覆研討、思考,不斷凝聚科學方向,科學深入組織實施,最終形成創新性重大科學成果。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地球科學處處長段曉男指出該項目意義重大,希望注重基礎研究工作,增強理論體系建設;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探求未知,全面、有效、客觀把握項目進展,使科學發現嚴肅、嚴謹、嚴密;要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形成獨具特色的隊伍體系。

  郭華東作項目總體情況介紹,包括項目的核心科學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實施方案與人員安排等,尤其強調將通過項目的研究,擬解決地球宏觀科學現象月基觀測的「看什麼」「怎麼看」「放什麼」「怎麼放」四個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他希望項目組全體成員腳踏實地,科學探索,在此領域發揮引領性作用,取得前沿性成果;並指出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資源和平臺,要凝聚更多國內外同行開展月基地球觀測研究,使之成為對地觀測領域革命性推動工作。通過本項目和進一步的持續性研究,為我國和人類未來建設月基對地觀測系統鋪墊科學基礎。

  會議聽取了五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就五個課題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突破與產出等內容匯報,並對課題匯報進行研討,提出了具體意見建議。會議還就項目科研管理、經費管理、成果共享與交流等項目管理辦法進行匯報、研討。聽取五個課題的報告後,基金委地學部副主任宋長青指出,「看什麼」是本項目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一定要把月基探測和地學現象緊密結合,採集新的不同的要素信息,用來解釋地球科學現象。與會人員就項目和課題的科學目標、研究內容和可能挑戰等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

  郭華東作會議總結,指出通過研討對很多問題取得共識,應進一步針對專家對各課題研究方案和實施過程等提出的建議,凝練、完善、提高。要求大家能夠緊扣地球宏觀科學現象問題,開展月基觀測理論與方法研究,開闊思路,拓寬視野,抓緊時間,多下功夫,做出優秀的成果。

會議現場

  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召開。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項目學術領導小組成員、項目和各課題負責人、項目學術骨幹等共60餘人參加了為期一天的會議。
  「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月基觀測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5年批准的重大項目,研究期限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項目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五家單位聯合申請,研究員郭華東任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指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是基金委重大項目的定位,並強調了重大項目中交叉合作的重要性。結合當前中大型項目運行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柴育成指出應以此項目啟動為契機,從「梳洗打扮」改為「素麵朝天」,反覆研討、思考,不斷凝聚科學方向,科學深入組織實施,最終形成創新性重大科學成果。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地球科學處處長段曉男指出該項目意義重大,希望注重基礎研究工作,增強理論體系建設;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探求未知,全面、有效、客觀把握項目進展,使科學發現嚴肅、嚴謹、嚴密;要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形成獨具特色的隊伍體系。
  郭華東作項目總體情況介紹,包括項目的核心科學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實施方案與人員安排等,尤其強調將通過項目的研究,擬解決地球宏觀科學現象月基觀測的「看什麼」「怎麼看」「放什麼」「怎麼放」四個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他希望項目組全體成員腳踏實地,科學探索,在此領域發揮引領性作用,取得前沿性成果;並指出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資源和平臺,要凝聚更多國內外同行開展月基地球觀測研究,使之成為對地觀測領域革命性推動工作。通過本項目和進一步的持續性研究,為我國和人類未來建設月基對地觀測系統鋪墊科學基礎。
  會議聽取了五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就五個課題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挑戰、突破與產出等內容匯報,並對課題匯報進行研討,提出了具體意見建議。會議還就項目科研管理、經費管理、成果共享與交流等項目管理辦法進行匯報、研討。聽取五個課題的報告後,基金委地學部副主任宋長青指出,「看什麼」是本項目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一定要把月基探測和地學現象緊密結合,採集新的不同的要素信息,用來解釋地球科學現象。與會人員就項目和課題的科學目標、研究內容和可能挑戰等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
  郭華東作會議總結,指出通過研討對很多問題取得共識,應進一步針對專家對各課題研究方案和實施過程等提出的建議,凝練、完善、提高。要求大家能夠緊扣地球宏觀科學現象問題,開展月基觀測理論與方法研究,開闊思路,拓寬視野,抓緊時間,多下功夫,做出優秀的成果。

會議現場

相關焦點

  • 福建有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中新網福州1月7日電 (記者 林春茵)福建省科技廳7日透露,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獲批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這是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首次進入國家級行列。
  • 研究速度的科學意義
    更高速度表示為克服同樣距離人類所花費的時間代價更小,故高速度是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奧運會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這「更快」主要體現在一些競賽項目裡,例如賽跑、競走、遊泳。現在跑百米的最好成績是9.63s,這意味著平均速度v=10.38m/s。跑馬拉松的最好記錄是2小時1分,即121min=7260s,而距離是42km;故平均速度v21km/h=5.8m/s。
  • 海洋論壇▏南海海洋地磁固定觀測站建設初步研究
    在地球本體及其周邊空間範圍內分布著變化的地磁場,而地磁場也是地球最重要的行星級別地球物理基本場之一。地球上的各種地磁現象與地球深部圈層物質運動、地表圈層的物質組成與能量交換、地球外部至太陽等行星空間內的各種物理過程密切相關。
  • 向地球系統科學的前哨所進軍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頭研究...
    向地球系統科學的前哨所進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頭研究「三極」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日前,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重大科學問題預研究」以視頻形式在青啟動
  • 「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面向1µas量級脈衝星角位置測量的...
    2017年11月20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牽頭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2017年度立項項目「面向1µas量級脈衝星角位置測量的X射線光子強度關聯機理研究與試驗」實施方案檢查會暨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
  • 我們常說可觀測宇宙這個概念,那麼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嗎?
    從古代藉助肉眼觀察星空,到近代發明望遠鏡看到更遠處的天體,再到通過光譜紅移知道了宇宙膨脹的事實,最終我們得出了可觀測宇宙的概念,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可觀測」這個詞是以人類的視角出發的,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或者接收不到信息的地方,則不在可觀測的範圍之內。而我們人類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以地球為承載中心展開的,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自然而然的是地球無疑。
  • 湖南新增1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記者1月4日從湖南省科技廳獲悉,科技部日前發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湖南洞庭湖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湖南洞庭湖站」)榜上有名。至此,湖南國家野外站增至5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於生態學、地學、農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獲取長期野外定位觀測數據並開展研究工作。
  • 科學家發現宏觀世界中超彈性碰撞現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物理研究組與在美科學家合作,利用美國宇航局的STEREO衛星數據,首次揭示了行星際空間中最大的等離子體團——日冕物質拋射之間的碰撞可能是超彈性碰撞。該研究成果以該校申成龍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汪毓明教授為第二作者和通訊作者,10月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物理學》上。
  • 走向地球系統科學|科普
    當前更多的對地觀測體系(衛星、地表臺站等),更細的時空解析度以及更強的數據處理(超級計算機),正逐漸促進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增強人類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並服務於可持續發展!該計劃旨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關鍵知識,打破目前的學科壁壘,重組現有的國際科研項目與資助體制,填補全球變化研究和實踐的鴻溝,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更積極地服務於可持續發展,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神木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序列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神木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序列 入選國家野外站將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神木站進一步聚焦黃土高原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的科學和實踐問題,提升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 肥西縣開展地震宏觀觀測點檢查工作
    為充分發揮地震宏觀觀測點在短臨預報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肥西縣應急管理局借考核防震減災工作為契機,開展宏觀觀測點檢查指導工作。本次檢查共分為四個組,對全縣12個鄉鎮的32個宏觀觀測點運行狀況進行調查摸排。
  • 荷蘭Twente大學地理信息與地球觀測學院院長訪問遙感地球所
    3月13日,荷蘭Twente大學地理信息與地球觀測學院(ITC)院長Tom Veldkamp教授和高級項目主管Paul Schoonackers先生訪問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Tom Veldkamp教授參觀了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和遙感衛星運行管理系統,以及依託研究所建設的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秘書處、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項目辦公室。
  • 中歐科技合作「龍計劃」五期啟動 涵蓋10領域55項目
    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歐科技合作「龍計劃」五期啟動會近日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在前四期合作基礎上,「龍計劃」五期涵蓋氣候變化、大數據分析等10個研究領域的55個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中歐科技合作研究領域,豐富衛星數據共享資源並擴大參研科學家規模。
  • 西農大神木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序列
    1月8日記者獲悉,科技部辦公廳公布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的69個野外站名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級科研基地平臺建設的一大突破。
  • 地球系統科學三十年發展回顧與展望
    本文基於IGBP核心項目研究,梳理了其發展脈絡,闡釋了IGBP與地球系統科學耦合發展的關係。IGBP經歷了三個階段:1986年IGBP啟動初期,工作重點是構建國際研究網絡和全球資料庫,這是了解認識地球系統組成部分的關鍵。21世紀初,IGBP首次開展合成研究,通過跨學科交叉推動了地球系統理論發展。人類活動被認為是地球系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類世概念逐漸形成。
  • 基金委發布深時地球科學知識圖譜與知識演化研究項目指南
    ,原創性突破全球高精度數字地質年代表、巖相古地理智能分析與編圖等深時地球基礎科學問題,為建設計算機可理解、可推理、可計算、可呈現的全域深時地球知識圖譜奠定科學基礎,為構建「數據-知識-模式」協同的地球科學研究新範式開展先導性研究,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的變革性發展。
  • 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 寧南縣新建兩個地震宏觀異常觀測點
    為全面推進寧南縣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充分發揮地震宏觀觀測點效應,進一步提高我縣地震監測預報水平,適應當前防震減災工作新常態。12月7日,寧南縣應急管理局防震減災服務中心組織相關人員到縣域內多個養殖場和地下水點實地考察。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概述 ,信息量很大!
    當前更多的對地觀測體系(衛星、地表臺站等),更細的時空解析度以及更強的數據處理(超級計算機),正逐漸促進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增強人類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並服務於可持續發展!該計劃旨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關鍵知識,打破目前的學科壁壘,重組現有的國際科研項目與資助體制,填補全球變化研究和實踐的鴻溝,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更積極地服務於可持續發展,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中國利用高分四號地球靜止衛星多譜段數據開展月食觀測研究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從中科院網站獲悉,近日,《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新聞與觀點」(News & View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吳昀昭的研究成果「The『super blood wolf Moon』from space」。 格林尼治時間1月21日上午5:13分在西半球上空出現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