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紅花的國度裡暮色蒼茫
◎文/攝影-傅鼎
-----
番紅花的國度裡暮色蒼茫
田野上浮動著玫瑰的暗香
設拉子籠罩著一片月光
蝶群般的繁星在天頂迴翔
俄羅斯詩人葉賽寧
翻越高加索山脈,踏入東方
迷戀上紛繁濃豔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異域世界
粉紅薄暮下的番紅花城
微風撲面,坡道綿延
牧草的精靈向花神芙洛拉(Flora)祈願道:
深秋,在這片寂寥的牧場上
請為小羊兒們開些花吧!
芙洛拉聽聞後,就讓番紅花在牧場上盛放
番紅花的國度
是從地中海、安納託利亞、
波斯到克什米爾的綿延高原地帶
番紅花原產地示意圖
從中國的視角看,進入西域,翻越蔥嶺
一路西向,儘是番紅花的國度
番紅花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
被當作珍貴香藥
《本草綱目》稱其為活血化瘀、散鬱開結的良藥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曾被用來釀酒
世人稱之為「鬱金香」(有爭議),
李白鬥酒詩百篇,亦贊道: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宋代,它被稱為「蕃梔子」,
元代音譯為「撒法郎」
清代以來因多從西藏傳入內地,
人們稱之為「藏紅花」
歷史上,番紅花的價格幾乎與黃金等同
直至現在,仍是世上最貴的香料
因為番紅花的種植和貿易
也誕生了一座城——
位於土耳其北部、安納託利亞高原與黑海之間的
番紅花城
番紅花城
番紅花城是一座興盛於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小城
地處東西方貿易路線上,伴隨著黑海貿易而興起
黑海
她的名字 番紅花城(Safranbolu)
源自「番紅花」(Safran/Saffron)和希臘語「城邦」(polis)
11世紀,土耳其人徵服安納託利亞高原內陸後
在這片丘陵河谷建立了居民點
到13世紀,這裡發展成為
東西方貿易路線上的重要驛站
17世紀時,她已是番紅花的種植與貿易中心
番紅花城至今保留著2000多座
奧斯曼時期磚木結構的房屋
蜿蜒盤旋的鵝卵石路
兩旁是饒有趣味的商鋪
手工藝人操持著歷經數百年滄桑的傳統手藝
老城最具地標性的建築
當屬辛西商隊驛站
當旅行中的客商涉水渡河,穿越關口
在山丘上俯瞰到這座清麗小城時
便會欣欣然駕著大篷車來到驛站休憩
辛西商隊驛站
位於番紅花城中央的辛西商隊驛站,
建於1645年
是典型的地中海風格建築,高三層
外側方正厚重,內部多圓拱
屋頂橙紅色,極具質感
是老城規模最大的建築
番紅花城注重眺望空間的營造
在驛站頂部天台可以看到
與之遠近交疊、相映成趣的民居
外眺景觀與內眺景觀
驛站內部空間
驛站餐廳,貓咪看著美食也饞了
來到番紅花城,當然少不了番紅花茶
在驛站歇息用餐後,還可以去邊上的浴室
享受一番舒適的土耳其浴
辛西公共浴室
與商隊驛站在同一時期修築而成
上方有兩個巨大醒目的紅瓦圓頂
內部設有男女分開的洗浴間
土耳其浴繼承了羅馬浴
在石室內衝洗、熱蒸、冷卻、搓洗
辛西公共浴室
夜幕下的浴室之門
物質生活滿足,需要建構精神世界
走出浴室,就有兩座清真寺
紅藍搭配、南北對望
當時穆斯林與基督徒在番紅花城共同生活
這裡還有希臘人修建的聖史蒂芬教堂
直到一戰後,希臘人離開土耳其
教堂被改為清真寺
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左)
與 以賽特帕夏清真寺(右)
(「帕夏」在土耳其語中有「總督」的意思)
南來北往的客商,旅程中的疲憊
就這樣被番紅花城治癒了
因貿易崛起的番紅花城
以商隊驛站、浴室和清真寺為中心
驛站布局在過境道路拐角
浴室正前方是開敞的廣場
街道向四周發散,肌理自然而有趣
交易市場、餐飲店、工匠的房屋與作坊錯落布局
番紅花城獨特的城市格局與風貌形成了
番紅花老城區鳥瞰
(拍攝於番紅花城城市歷史博物館)
街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
沿著巷道走到轉角,視野變化
房屋錯落有致,形成一系列街道對景
營造出有趣的城市景觀
街道上鋪有石塊,石塊間有自然縫隙
並向兩側傾斜,以免地表積水
在古城走貓步
住宅緊沿道路,皆為獨門獨棟的小樓
白色牆面,橙紅色屋頂
多為兩到三層,越往上越寬大
在四周坡地,人們因山就勢建造住宅
這既是缺乏平地的自然選擇
又巧妙地使每家每戶都成為景觀房
陽臺、庭院與眺望景觀
每個陽臺都能眺望觀景
而民居與蜿蜒而上的石逕自身也成了景觀
房屋為半木結構,一樓的主要房間
通常鑲有嵌入式櫥櫃、壁爐、架子和長凳
許多天花板都是豪華雕刻和粉刷的
住宅的內部空間
這裡商貿便利、氣候舒適
人們生活有滋有味
守護鐘樓的老者
製作鐵器的匠人
充滿好奇的孩童
賣炭燒咖啡的小哥
守著金燦燦土耳其茶具的小夥
番紅花與茶具,琳琅滿目
20世紀後
鐵路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貿易路線
番紅花城在前工業化時期的交通優勢不復存在
當地的中心城市轉移到下遊10公裡
地勢更加開闊的卡拉比克
而番紅花城則在老城西側另建新城
與老城相隔山谷,東西對望
完整保留了老城原有的形態與建築
番紅花城地圖,老城與新城相隔山谷
並且,即使是西側地勢較高的新城
也儘可能按照與老城相近的建築風格
用現代材料建造白牆紅瓦的小樓
同時避免出現高層建築
以防破壞原有的城市天際線
山谷裡的老城與山塬上的新城,高低遠近對望
數百年來,繁榮的番紅花城
成就了一部城市美學史
雖不宏大,卻清秀瑰麗
她為公共建築與民居設定了標準
其建築特色與街道格局
給奧斯曼帝國遼闊版圖中的
大量城市提供了傑出範例
1994年12月
番紅花城(City of Safranbolu)
整體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區保護範圍193公頃
清秀瑰麗的番紅花城。
山坡制高點為原市政府大樓、現城市歷史博物館,
右側為鐘樓
土耳其國家和地方政府
致力於保護這座
依然生活著的世界遺產城市
根據土耳其第2863號國家自然保護法
她被宣布為國家城市與自然保護地
市政府對保護區及登記建築物
進行必要的保護幹預
同時,區域保護理事會(Regional Conservation Council)
實施了保護規劃
制定了保護與恢復的標準與細則
設立緩衝區,採取相應的幹預措施
試圖實現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平衡
番紅花城民居舊照,目前基本全盤保留
(攝於番紅花城城市歷史博物館)
此外
番紅花城還設有一所建築學院
和一家職業學校
專門致力於修復工作
為市政當局在保護領域提供技術支持
非政府組織(NGO)和高等院校
為提高番紅花城居民的公眾意識也做出了貢獻
對於老舊建築,
不是拆除騰出用地指標建高樓或者新式古董,
而是按照原有樣式修舊如舊
如今當地居民以修舊如舊的原則
對破損的舊屋按照傳統風格進行修復
居民修復老舊房屋的過程
進而,引入現代設施提升內部功能
繼續居住或者改造成餐廳與民宿
同時用充滿地域風情的地毯、繪畫
與有趣的飾品去裝點
推開窗門,玫瑰色的民居在眼前鋪展開
這裡小巷燈火漸明,那裡窗戶層層疊疊
這裡是樹木的陰影,那裡是鐘樓的燈光
夜晚,熱情的小城居民
會拉著你一起唱歌跳舞喝紅茶
熙熙攘攘的商隊驛站,蒸汽升騰的土耳其浴室
街角的咖啡店,山坡上的鐘樓
那些蜿蜒曲折的街巷,街巷兩側的小屋
屋前擺設的鐵器與飾品,小屋的木門與窗欞
不甚壯觀,亦不甚罕見
奇妙在於,它們都是單個的音符
組合起來就是一曲悠揚的樂章
河谷像葉脈一樣在山塬上鋪展
小城像風箏一樣輕盈
這座小城
就是黑海邊丘陵起伏的大地上
綻放的番紅花
夏日暴雨的閃電照亮整個夜空
渲染出幻境般的畫面
每座城市,都該有她獨有的樣貌和氣質
她不是任何一座其他城市
她是 Safranbolu
她是 番紅花城
參考資料: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世界遺產名錄之番紅花城:http://whc.unesco.org/en/list/614;
2.番紅花城城市歷史博物館展出影像;
3.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
4.lonely planet《土耳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