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根,蒙古族,中共黨員,1985年11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歷任排長、副中隊長,政治指導員,現任武警內蒙古總隊政治工作部保衛處副營職幹事。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被北部戰區表彰為涉軍維權先進個人。10月20日,被表彰為全國擁政愛民模範。
雖然我是蒙古族,但還不太會講蒙古語。記得初到好田嘎查(蒙古語,意為村)時,每次去農牧民家中,都得帶個「翻譯」。
2016年7月,我作為總隊結對幫扶村工作隊的一員,第一次來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額爾格圖鎮的好田嘎查。今年當我再次回到這裡,看著翻天覆地的巨變,不禁感慨不已。
起初,牧民們當面調侃我:「從部隊來的小夥子,舞槍弄棒是行家裡手,還能帶我們脫貧致富?」「養牛放牧的事情,他哪會懂?」村幹部和農牧民的疑慮,讓我頗有些尷尬。駐村第一個夜晚,院裡空空蕩蕩的,我打開背囊一邊整理床鋪,一邊陷入深思。
為擺脫尷尬,我積極轉變角色。農忙時節,我和蒙古族群眾一起下田地、幹農活;防汛期間,我和村組幹部一道查看險情,修築堤壩;閒暇時間,我見縫插針到各家各戶串門,談談自己的想法,聽聽群眾的看法。這期間,我學會了簡單交流的蒙古語,還收集了大量信息。主動來讓我幫助解決困難的農牧民越來越多,無論是嘎查大事小情、還是家中芝麻小事,大家都願意找我聊聊,我逐漸變成了農牧民們信任的「安達」(蒙古語,意為朋友)。
後來,我發現,長期以來困擾嘎查農牧民生活的,是雨季出行。道路晴時通雨時阻,物品運輸要靠人背馬馱。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同嘎查「兩委」成員一起,與農牧民認真交流,傾聽他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和意見。道路、照明、文化廣場和環境衛生等問題,一個個擺在了面前。
有人私下善意提醒我:困難太大,不要輕易作出承諾。但我認定了一句蒙古族諺語所講的道理:金剛石再硬,智慧也能使它變軟。
軍地協同,合力修路,首先讓第一個難題「變軟」。我多方協調,地方政府投入880餘萬元,修築總計7130米的村組水泥路。總隊也協調地方相關部門投入50餘萬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起一座漫水路面橋。好田嘎查「晴天坑窪難行,雨天望河惆悵」的歷史,被徹底改寫。
路通了,嘎查的夜晚仍黑漆漆一片。農牧民多年來盼望,能有一個休閒活動的公共場所。經過考察調研,總隊協調地方政府在嘎查修了公廁、安了路燈,還建起了文化廣場。
如今的好田嘎查,寬敞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戶戶門口,一排排嶄新的磚瓦房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原深處。今年69歲的巴春明老人由衷感慨:「嫁到這個村已經49年了,從來沒有想過這牧區能亮起路燈,能住上磚瓦房!」
基礎設施建好了,如何帶領村民們走出一條致富路,成為挑戰和考驗。好田嘎查草場廣袤、翠色慾流,發展肉牛養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村民們起初不相信養牛能致富,提及前期投入更是直搖頭,擔心僅有的一點積蓄打了水漂。我反覆琢磨,嘎查要發展關鍵在於搬掉農牧民們思想上的大山,不然就是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動員千遍,不如幹出樣子。我和村「兩委」班子商量後決定,讓村裡黨員帶頭幹出樣子,給鄉親們鼓鼓勁兒。不久後村裡成立集體合作社,並派專人赴呼倫貝爾、通遼等地多方考察論證養殖項目可持續性。針對牧民缺少資金支持的實際,先後8次到盟、旗、鄉鎮三級政府和地方畜牧局、扶貧辦爭取地區政策支持,為有意願的農牧民家庭辦理貼息貸款,購買基礎母牛。在好田嘎查新建肉牛養殖基地,填補了幫扶村的產業空白。
「現在合作社有武警總隊親人幫助購買的基礎母牛,按照『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分紅模式,不用我放養,每年光這一項收入就將近2000元。」提起肉牛養殖,牧民格日樂分外高興。
好田嘎查舊貌換新顏,作為結對幫扶工作隊成員的我喜不自勝。我開心地對農牧民群眾說:「如果還把我當成你們信任的『安達』,今後有什麼困難請儘管跟我說!」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