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群這樣的人,
似乎是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就陷入了腦補。
他們對他人的情緒非常的在意,別人說話的語氣,
甚至微信回復的幾個字眼,就能他陷入情緒拉扯的大戲。
說句實話,咔哥我有社交恐懼症,
你說你也有,他說他也有。
稍微哪個大型聚會就不太想去了,就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了。
如今現在的社交焦慮已成為一種流行病,
美國有4000萬人深受其害,中國的社交焦慮者據說也達到了3000萬,
其中90後、95後年輕人的症狀尤其嚴重。
當眾說話會磕磕巴巴,甚至很慌張,發了朋友圈沒人點讚會尷尬,
「看到十個人以上的場合就不想去了」,
「群聊裡有紅包,第一個點進去拿的絕對不會是我」,
「虛擬的網絡世界裡無盡風騷,見面慫成狗」……
許多人十分害怕冒犯別人,
卻自帶無限冷場的屬性,
「唉,做個社交達人,確實真難!」
咔哥搜了下2019年的這些人社交焦慮瞬間
社交恐懼人群:
單位搞集體活動,當場要求每一個職員準備一段才藝表演,同事們聚在一起討論,而我,準備一瞬間想辭職,雖然工作幹得如魚得水,但我真的沒辦法當著那麼多人表演。這不是公開處刑麼!太可怕了!
和同事社交會焦慮:
下班地鐵口,遇到不熟的同事,會故意說你先走吧,我去買點東西,其實是不知道聊啥。
遠處看到不是特別熟的人,會躲起來,或者掉頭走。
與不熟悉的人目光對視,我會很尷尬……
與別人說完再見,忽然意識到你將要和ta往同一個方向走。
和朋友社交會焦慮:
「不好意思,我就不過去了,我已經計劃好在家待著啥也不幹了」
「能發信息,絕對不打電話」
和領導社交當然最焦慮:
與權威上級人物談話,我會很緊張。
每次遭到公開表揚或是批評的時候,恨不得鑽進地縫裡。
和陌生人社交也還是焦慮:
因為在滿是陌生人的派對上,不知道如何融入,只能像個樹袋熊一樣整場掛在朋友身邊…
自己在吃飯時,有陌生人坐在對面,就不敢看對方,眼睛只能盯著食物。
寧願迷路也不願意開口問陌生人。
咔哥也發現了一些數據
超過85%的人「在他人注視下工作,會覺得難受」。
60%的人選擇「能發信息,絕對不打電話」。
40%的人認為自己「網絡上是話癆,現實裡安靜如雞」。
患上社交恐懼症的還很多各式各樣的人
有學生:
一個人的時候每次都要裝作很忙的樣子,拿著手機打電話其實沒打給任何人,自言自語,路過一個店必須會買點東西才離開。
有白領:
晚上加班剛起身穿外套準備下班回家,看到後面有個同事也在穿外套,應該也是準備下班回家,但因為不是特別熟悉的人,一想到一會要一起走到地鐵站,有點沒話聊很尷尬,就藉故先溜了……
也有夫妻:
剛才吃完飯回來,準備從車庫去搭電梯,看到認識的鄰居正在進電梯房,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社交,和愛人對看了一眼,兩人默默地躲回了自家車位等了五分鐘才往電梯房走去。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到沒有一句溝通和疑問,完全是靠社恐對社恐的理解和默契。
其實,社交焦慮這麼流行,也就意味著人人都在焦慮。
得知你對面的人焦慮程度一點兒也不比你少,會不會讓你感覺好過一點?
同是天涯社恐人,相逢一起來聊聊!
其實社交恐懼的人也有快樂的瞬間
對方主動取消了你一直想拒絕去的約會。
當一件事情可以線上解決的時候。
整個周末沒有約會可以不出門的時候,
一天可以不用跟人說話,生活空間足夠大,不用每天遇見熟人。
有一個能跟你一起坐著,不說話也不尷尬的人。
下雨天可以一個人待在家裡,看喜歡的電視劇。
在你家的客人終於要走的時候。
每一次可以避免打電話的時候都很高興。
(如果以上任何一句話的時候都可以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要開始自我檢查是否得上了社交恐懼症)
緩解社交壓力的方法
首先,正視社交焦慮症狀。當你出現「我咋這麼傻B」這種想法時,一定要及時喊停,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拿開,將關注點放在別的地方。
第二,學會應對恐懼。試著在心情放鬆的情況下想想社交場合。泡個熱水澡,蜷縮在舒服的毯子裡或聽著自己最愛的歌曲,然後想想即將到來的木合買的婚禮。放鬆身心,才能想像出舒適的場景。
第三,在社交場合進行互動。可以優先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或擅長的。比方說吃貨聯盟之類的分享美食的聚會。食物對心理的疏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更多的人會選擇和自己信任的人傾訴,也就是說,解決社交問題最常用的辦法,還是社交。
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讓你的社交恐懼症有所緩解
那麼,你就每天多看看咔哥的日常推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