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十三歲入孔門,是孔子眾多門生中最得意的一個,他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仍然怡然自樂,「不遷怒,不貳過」。從我們讀得的文字中,孔子對顏回的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具有君子所有的美德。
但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矛盾,即使德如孔子、品如顏回者也不能例外。
話說有一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戰亂,師徒被困在了陳國和蔡國之間的一個地方,缺食少糧,一連七天粒米未進,體力開始不支,只能躺著休息。
顏回看老師和大夥都餓倒了,便強撐著出去找吃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來了一些米,顏回急忙燒火做飯,飯快要熟的時候,顏回把手伸進鍋裡趕緊抓了兩把米塞到自己的嘴裡。這偷吃的一幕正好被孔子看見了,孔子心裡很不高興,心想老師和大夥還都沒有吃,他倒自個先偷吃了起來,危急時刻,果然平時滿口的仁義道德都是靠不住的呀!不禁失望萬分。
過了一會兒,飯煮熟了,顏回請老師吃飯。孔子假裝沒有看見他剛才吃飯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乘這飯還沒有吃很乾淨,我先用它祭了祖先再吃吧!」
顏回一聽,連忙說:「使不得!這飯不乾淨,剛才煮飯的時候,有柴火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米飯,我抓起來吃掉了,這飯已經不乾淨了!」
孔子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人應該依靠自己的內心,但即便是自己的心有時候也靠不住。學生們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知人固不易矣」 ,確實是人們常常感慨的一個話題,識人識面難識心!推而及萬事萬物,可能我們親眼看到的,也未必屬實;我們親耳聽到的,亦可能為虛;我們內心所憑藉的,也可能正是蒙蔽我們的東西。
人依靠著自己的知識與感知認知世界,也就不得不活在自己的愚見與執念中!
所思乃至所想都是世界灌輸給你的,更何況,在這個信息繁雜的社會中,經過多重過濾和編織的信息,都是無法親自去接觸和探尋到的,所以誤判也就在所難免了!
(此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