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米飯的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食汙」的故事

2020-12-22 三月de穀雨

顏回十三歲入孔門,是孔子眾多門生中最得意的一個,他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仍然怡然自樂,「不遷怒,不貳過」。從我們讀得的文字中,孔子對顏回的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具有君子所有的美德。

但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矛盾,即使德如孔子、品如顏回者也不能例外。

話說有一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戰亂,師徒被困在了陳國和蔡國之間的一個地方,缺食少糧,一連七天粒米未進,體力開始不支,只能躺著休息。

顏回看老師和大夥都餓倒了,便強撐著出去找吃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來了一些米,顏回急忙燒火做飯,飯快要熟的時候,顏回把手伸進鍋裡趕緊抓了兩把米塞到自己的嘴裡。這偷吃的一幕正好被孔子看見了,孔子心裡很不高興,心想老師和大夥還都沒有吃,他倒自個先偷吃了起來,危急時刻,果然平時滿口的仁義道德都是靠不住的呀!不禁失望萬分。

過了一會兒,飯煮熟了,顏回請老師吃飯。孔子假裝沒有看見他剛才吃飯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乘這飯還沒有吃很乾淨,我先用它祭了祖先再吃吧!」

顏回一聽,連忙說:「使不得!這飯不乾淨,剛才煮飯的時候,有柴火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米飯,我抓起來吃掉了,這飯已經不乾淨了!」

孔子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人應該依靠自己的內心,但即便是自己的心有時候也靠不住。學生們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知人固不易矣」 ,確實是人們常常感慨的一個話題,識人識面難識心!推而及萬事萬物,可能我們親眼看到的,也未必屬實;我們親耳聽到的,亦可能為虛;我們內心所憑藉的,也可能正是蒙蔽我們的東西。

人依靠著自己的知識與感知認知世界,也就不得不活在自己的愚見與執念中!

所思乃至所想都是世界灌輸給你的,更何況,在這個信息繁雜的社會中,經過多重過濾和編織的信息,都是無法親自去接觸和探尋到的,所以誤判也就在所難免了!

(此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私自轉載。)

相關焦點

  • 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
    孔子有幾千名弟子,其中聲名顯赫的有72位,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孔子的72位賢徒中最受認可的是顏回,後人尊稱他為「復聖顏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語錄,在這些對話中孔子對各位弟子有褒有貶,唯獨對顏回都是讚揚的話。有人說,孔子厚待顏回,因為他們二人是老鄉,這樣的說法過於偏頗。
  • 山東曲阜的「陋巷」,顏回住在這裡,他是孔子最得意門生
    被稱為「東方聖城」的曲阜,因是孔子的誕生地及儒學的發源地而名揚天下,今天要介紹的是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故事。記得一檔綜藝節目《大叔小館》中,這哥幾個在夜談,孟非說自己祖籍山東,大家群起而攻之,你明明是重慶人,怎麼又跑到山東去了?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最喜歡的為何是顏回?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師授業,到他晚年的時候,號稱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便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國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
  • 顏回「偷吃粥」的故事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和眾弟子們在陳、蔡被圍,「陳蔡絕糧」,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吃,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憂慮,但在這個時候,孔子依然每天不斷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的抱怨和擔憂。子貢看到同學們都飢餓困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回了一石米,希望給大家解解飢。
  • 民間故事:顏回煮粥
    顏回,又叫顏淵,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後世尊為復聖。《論語》中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的評述,即是讚美顏回的。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對於顏回可以說是最為喜愛和認可的,明確表示稱讚的話也是最多的。
  • 孔子:我為什麼喜歡顏回
    孔子說:「顏回這個學生,可以長時間做到不違背仁禮道德,而其他的學生只能在短時間裡做到。」  孔子說:「顏回真的很有賢德!一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的生活,他卻依舊很快樂。」  魯哀公問孔子:「你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好學,他從不對別人發脾氣,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可惜短命死了。
  • 孔門十哲:「復聖」顏回的一生
    常言說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後世又有「孔門十哲」的說法。所以孔子這麼多的弟子中,真的能算是繼承了他一些衣缽思想,做出一些成就來的就是這七十二人「孔子班」,而這個班級中,還有十個尖子生,最為出色,讓孔子最為信任欣賞。但不論是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在歷來的資料和考評中,我們可以知道,最被孔子和後世認可的第一人,便是「復生」顏回。
  • 被後人誤會解讀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導致復聖顏回被低估
    三千年前的大成至聖孔老夫子,有三千門徒,七十二賢人,其中年紀輕輕的顏回,是孔最鍾愛的弟子。但是後人對於顏回的認知,都是比較片面且簡單,作者認為,造成這一原因的主要所在,就是後人對於孔老夫子與魯哀公的對話產生了錯誤的理解有,所以才有後世錯解顏回的結果。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顏回,生於公元前521年,字子淵,亦稱顏淵,是孔子最得意、最鍾愛的弟子,以德行著稱。他為人謙遜好學,對孔子非常尊重,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不幸英年早逝。漢代時起,顏回被列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之首,並獲得和孔子同時被祭祀的榮耀。
  • 為何孔子對顏回的死痛惜再三?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季康子,即季孫肥,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事魯哀公,此時魯國公室衰弱,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強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的權臣。季康子之所以向孔子發問,是他很想找一個人才。弟子裡面哪一個最好學的。因為好學的人他自然就有學問、有能力,所以人才都是好學中來的。而夫子日常所提倡的也是好學。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據說他的弟子一共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孔門七十二聖賢。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都被記錄在《論語》中,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窺見一點聖人的智慧。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
  • 孔子最偏愛的弟子是誰?不是顏回和冉求,而是傳承孔子衣缽的他
    孔子有3000弟子,72得意門生,每當提到他如此龐大的徒弟數目時,我們都會想到傳承至今的「因材施教」,而在72得意門徒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出名的有窮而好學的顏回,孔子曾經為他的死去痛哭流涕,有性格直率的仲由(子路),有多才多藝的冉求,孔子曾經對他大加稱讚,但如果要從他的
  • 難怪孔子喜歡顏回,週遊被圍7晝夜絕望時,顏回一句話夫子釋然
    人,是說人是統治的最關鍵因素,統治者要追求個人的賢,追求個人人格的完美,儒家認為一個美好人格的統治者有巨大的示範性和感召力,從而使得整個社會風氣良性發展。禮、德、人的融合,會使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實現最和諧的狀態,也是孔子理想中的社會和國家的樣子。
  • 齊魯文化長廊聽我說 | 解說詞16——復聖顏回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衣著樸素的人,就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顏回也叫顏淵,魯國人。他為人謙遜好學,又安貧樂道,以德行著稱。身為老師的孔子從來避諱對顏回的稱讚,他多次讚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有孔行顏隨、亦步亦趨等成語形容顏回對孔子學說的尊崇和虔誠的追求。
  • 電影《孔子》之關於衰老、顏回、車馬和覲見
    河洛猜測,這是暗示說,孔子夢見周公,並把這種夢的反覆出現視為一種天意、視為一種託付,所以孔子要終生致力於此道。現在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對孔子來說,這意味著責任的漸漸終結,確切說是責任的轉移或傳承。所以編劇給孔子的下一句臺詞是:「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下一個鏡頭,孔子上朝,只有顏回陪侍左右。顏回是孔子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弟子,一般認為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 顏回之道
    在儒家,顏淵被尊為復聖,是儒家好學的楷範,孔子讚賞他「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於別人,不犯兩次相同的過錯。這就是顏回的好學之道,他是孔子唯一一位出現在《易經》中的弟子,其生命的境界與復卦相應。透過層層陰虛,直指深層最純正的內涵,就是復卦的寓意,也是顏回的生命境界。「犯而不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不正是「不遷怒,不貳過」的寫照嗎!淡然自若,心如止水,若非顏回,又有誰能達到這個境界呢!有儒家學者認為「顏淵可以不在孔子之下,但是不可以在孔子之上。」因為孔子是至聖,是盡人倫的,只能有一位,而顏回則是「具體而微」,就是已經類似聖人,具有聖人之體。
  • 劉一明祖師:儒家顏回之死並非短命,而是證道
    孔子與他最愛的弟子顏回弟子問:顏回在孔子徒弟中,德行最好,修為最高,是孔門第一人。能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十。對於老師的教導,他從不違背,傻傻的遵守,但總能把孔子的教導真正踐行和發揚的很好。他曾經對孔子說:「師父都在,弟子怎麼敢死。」——這足以看出顏回早就到了能夠來去自由,自由操控肉身和靈魂的境界。至於孔子在顏回死後,說他「不幸短命死」,這是孔子在演戲,目的是為了借顏回來勉勵弟子們。如果顏回真是短命而死,哪有證道的聖人是短命死的?孔子怎麼可能讓不短命的人去向短命的人學習性命之學?
  • 「十哲」之首顏回:德以潤身,孰謂其貧,心以傳道,孰謂難老
    顏回,大賢君子,英年早逝,若欲探其人物本身,實無太多的史料,若非孔子之稱述,則幾湮沒而不聞。《論語》這一部經典,可以算是記錄顏回形象的源頭,亦是探索其人格、精神較為可靠的資料。顏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他天資淵懿,早懷學聖之志,與父親顏路師事孔子;他貧而好學,篤志踐仁,樂道以居,冠絕群倫,是孔子最鍾愛的學生,亦是孔門最出色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