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年戰爭中,雙方打得真是艱苦萬分,真的是比誰犯錯誤更多,比誰更能多堅持一口氣,就這樣, 波旁王朝的法國, 愣是耗贏了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聯盟。
而太陽王路易十四,親政初期,外交環境、本身國力、軍隊統帥方面,何等強大,後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局的局面是何等有利,以這樣的實力,居然沒能讓法國獲得歐洲霸權,連天然疆界都沒獲得,只能說他的戰略眼光確實太差了……
當時法國要實現奪取天然疆界的目標,主要對手是四個:西班牙,德意志皇帝,荷蘭,英國。
注意,對手是德意志皇帝,絕不單單是奧地利,要奪取天然疆界,選帝侯在萊茵區的有四位,科隆大主教,美茵茨大主教,特裡爾大主教,和萊茵普法爾茨。
當時西班牙已經衰弱,可以不足論,但是荷蘭正值鼎盛,而且英國也不希望法國奪取尼德蘭,當然當時英國國內問題幹擾了英國的幹涉能力。
要奪取西屬尼德蘭需要和荷蘭英國死磕,要奪取萊茵疆界需要和德國皇帝死磕,歷史上經過三十年戰爭德意志雖然成了碎片,但是到大同盟戰爭,德意志諸侯大會還是通過決議對法國作戰的,因為法國要萊茵疆界對德意志諸侯們一樣威脅巨大。
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歐洲五強,應該是西班牙、德意志皇帝、法國、瑞典、荷蘭。其他英國丹麥波蘭之類都是二流強國。
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和西班牙又死磕了十年,到庇里牛斯條約停戰,之後葡萄牙獨立,西班牙徹底衰弱從一線大國地位掉了下來,而德意志皇帝雖然德意志權力大失,但是卻鞏固了對波西米亞的統治,只是受制於奧斯曼對匈牙利的威脅。
所以西班牙衰弱,德意志皇帝還沒搞定奧斯曼的這個空窗期,確實是法國最好的機會。
對法國來說,最上策明顯是首先打擊英國,因為雖然當時荷蘭比英國海上更強大,但是荷蘭畢竟在陸地上,而英國在海上,但是當時英國查理二世復闢,如果和荷蘭聯合打擊英國,反而可能促使查理二世徹底和議會妥協(例如取消其弟弟的繼承權,直接讓自己女兒即位),而且太陽王執政開始階段法國艦隊還不行呢,法國大艦隊真正強盛要到對荷蘭戰爭後期,而巔峰要到大聯盟戰爭了。
所以就算法國想先打擊英國,也是無能為力的。
對法國來說,當時最好的打擊對象有兩個,荷蘭,當時商人黨剝奪了貴族黨奧蘭治系的權力,陸軍處於極度衰弱期,歷史對荷之戰,如果太陽王再果斷一點,不是不可能拿下阿姆斯特丹,而解決荷蘭的。但是打擊完荷蘭,就必須在奧蘭治家族奪取英國王位後,全力幹涉以打擊英國,不然海上英國將一家獨大。
德意志皇帝,當時正嚴重受制於奧斯曼,如果和奧斯曼聯手,全力一擊打垮了奧地利,瓜分之,則德意志帝國就徹底淪落為法國附庸,從而歐洲大陸無敵了。
所以,法國利用當時有利態勢迫使哈布斯堡割地,是中策而非上策,因為就算哈布斯堡同意,只要打贏了奧斯曼,也得掉過頭來對付法國,法國還是要面對大聯盟戰爭。
即便把義大利給奧地利來彌補損失,也是不夠的,因為西班牙王位絕嗣當時是遲早的事情,之前大家謀劃的是瓜分西班牙,如果把義大利再給奧地利,那奧地利再次入主西班牙,加上義大利,再以奪回失地來團結德意志諸侯,局面對法國未必多有利。
反過來,如果法國趁哈布斯堡家族最虛弱(西班牙簡直不能成軍,奧地利受制於奧斯曼)的機會打垮奧地利,那德意志就不存在法國強敵,法蘭西義勿旁貸地肩負起天主教世界對抗奧斯曼的重任,這就等於法國統治或者說保護了德意志(那樣太陽王可以直接當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了),義大利又是一盤散沙,法國再入主西班牙,等於也接手了義大利(那不勒斯西西里和撒丁還有米蘭都在義大利手裡,薩伏伊在法國和西班牙包圍之中)。德意志法蘭西西班牙義大利合一,這就是統治歐洲的絕對霸主。然後聯合瑞典波蘭壓制俄國,大破奧斯曼讓波旁家族入主匈牙利,這局面比拿破崙皇帝都強啊……
總之,當時形勢對太陽王實在是太有利了,只要打爛荷蘭後,在奧地利和奧斯曼展開生死存亡的決戰之際,要麼尼德蘭要麼北義大利。無論哪個方向都能取得幾乎決定性的突破,
結果呢,太陽王打荷蘭沒能一舉搞定,然後不趕緊收手,莫名其妙打了七八年。然後奧地利最虛弱的時候,紋絲不動坐等奧地利失敗,然後送了歐根親王給奧地利……
要知道,1682年奧斯曼進軍維也納,1683年被波蘭翼騎兵大破,戰爭一直持續到1687年才以奧地利全勝告終,太陽王到1688年才對大聯盟開戰,然後奧蘭治家族趁機去接手英格蘭……
大聯盟之戰法國好歹打了個不分勝敗,然而法國也元氣大傷,這種情況下,法國去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總而言之,太陽王最大的戰略失敗,就是搞不清楚真正主要敵人是誰,紅衣主教黎塞留說得好,法國應永遠以眾擊寡,而太陽王是一國戰兩洲,敵人越打越多,一個都沒打死,連基本地盤都沒能好好拿下,甚至連天然疆界都要到法國大革命才能奪取,薩伏伊和尼斯居然要拖到拿破崙三世上臺後才真奪取,真是太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