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感恩父母,慈悲是至善至孝,孝道是世間永恆不變的精神內核

2020-12-17 歷史國學教堂

世間大地稱為重,慈悲母恩重過于波;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大地被人們認為是世間分量最重的東西,但悲母的願情比大地還要重:須彌山被世人看作是人間最高的東西,但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父母之恩,比天還高,比海更深,他們賜予我們生命,護佑我們成長,在離開人世前遺留給我們他們奮鬥一生所擁有的一切!人哪怕只有一點一滴的慈悲心,那都應該是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我們只有守了孝道,才算有了基本的善念,才算有了心!

2013年7月26日,在山東即墨長途汽車站,有一位14歲的少女當眾掌捆自己的母親,一邊打一邊罵著「太傻太窮」,母親絲毫沒有還手,事後還為孩子辯解:「她現在是青春期,情緒不穩」。

一個能對自己母親下手的人,心中怎麼可能還有慈悲?怎麼還能指望她做些其他的善舉?

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人際關係就是家庭,而傳承最久的美德就是孝道,古代曾經用人倫綱常來約束規制家庭關係,引導人們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為了弘揚孝道,漢代曾經推行過「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人就可以被推選為國家官員,此舉就是為了將孝道從單純的道德層面上升到以法令強力引導的國家意志層面,可見我們的民族對孝道多麼重視,而這種重視也體現出了我們古老民族的智慧。

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才是慈悲心的底線,是我們對陌生人的無私幫助嗎?當然不是,那是慈悲心的最高線。

所謂底線,即最低線,就是我們一旦逾越了就不配被稱為人的警戒線,對什麼人的慈悲能夠被置於底線的位置呢?自然是父母。這一點,我們的先人很早就知道,並將這一真理告訴了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傳承。

古時候,有一位命運悲慘的女子,她不到20歲便失去了丈夫,家中只留下一個不足三歲的孩子。生活本就不富裕,而作為頂梁柱的丈夫一離世,這位年輕的母親頓生絕望,她不知道如何帶著孩子生存下去。

在一個寒冬的雪夜,這位母親帶著孩子走到懸崖邊,想一死了之,但孩子的啼哭激發了她求生的意志,此後,無論日子如何艱難,她再也沒有生出過一絲輕生的念頭,百般辛苦下,她終於將孩子撫養成人。

時逢亂世,聰明機智、身強體壯的孩子參軍報國,徵戰沙場,因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封為了大將軍。十多年後,他凱旋而回,衣錦還鄉。當他到家時,才得知原來母親由於日夜為他憂心,早已熬瞎了眼睛。

母親一見兒子平安回來,高興壞了,她拿出了一雙親手為兒子縫製的鞋,要給兒子穿上。可這位母親忘記了她已經和兒子分別得太久了,尺碼做小了一點。

兒子望著母親雪白的頭髮、蒼老的臉龐和熬瞎的眼睛,毅然拿著鞋出了屋子,走到了沒人的地方。他拔出寶劍,毫不猶豫地揮劍砍掉了自己的兩隻大腳趾,然後包紮好,再穿上了鞋,回到屋裡。

隨後,他跪在了母親面前,說道:「母親,兒穿上了!母親為兒做的鞋是最合適的!母親生兒養兒,對兒恩重如山,孩兒要好好孝敬您。」聽到兒子的話,這位母親喜極而泣。

不讓一位母親傷心一這就是天底下最慈悲的事。故事中的這位將軍至誠至孝,感天動地,他的慈孝之舉對我們而言,雖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偏激之舉,但其孝順精神卻值得我們每個人歌頌、學習。

中華民族講求孝道,具體做法可以因人而異,但精神要始終一脈相承。也就是說,無論今朝的我們已經創造出何等高等發達的文明,孝道都是這文明永恆不變的精神內核。

相關焦點

  • 孝的含義:孝順:盡心奉養父母,孝道:就是不忘恩負義
    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父母老後,需要子女的支撐。孝道: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而當時的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如果不樹立父母家長的權威,就無法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也就無法穩定社會。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對西周的「孝」進行了繼承發展改造和創新具體如下:1、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 三字經:對父母的呼,命,教,責應該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道
    但其實沒有真正弄得《弟子規》所包含的精神內涵,胡亂批評一通。《弟子規》無論從孝道,還是德學,都有它非常閃光的地方,今天主要從入則孝方面來闡述《弟子規》在孝德功行方面的精神價值。入是指家裡,這個家不主要是講房子,而是指朝夕相處的人,所以必須講孝道。
  • 孝道故事~孝養父母,知恩報恩
    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現的種種難行能行、難捨能舍的崇高偉大之菩薩行,無一而不是為報父母恩的,並不是與孝親毫無一點關係的!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為勝福田。縱觀飛黃騰達之人士,無一例外的是孝子。
  • 盂蘭盆節 | 慎終追遠,孝道行慈
    佛教為導正民間不良習俗的作風,以提升信仰層次,除了積極發揚盂蘭盆節主要的供養三寶、孝道敬祖精神,將七月分定為「孝道月」外,也配合節俗舉行「瑜伽焰口」、「三時繫念」等,普濟十方一切幽靈、功德回向一切眾生的佛事法會,並藉此素食代替葷食、慈悲普濟、莊嚴隆重的氣氛,接引更多人,獲得更多社會人士的共識和參與,以達改善民間殺生、浪費的「普度」風俗。
  • 傳承中華孝道,共築民族復興 中國十大孝子王凱老師——「孝的長徵...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重慶弘道國學研究院邀請到「中國十大孝子」王凱老師來渝做「孝的長徵」全國巡講活動,旨在復興中華孝道,建設幸福家庭,構建和諧社會。他在致辭中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復興中華孝道文化,才能建設幸福家庭。他代表主辦單位,衷心祝賀啟航儀式取得圓滿成功,也祝願「孝的長徵」重慶行巡講能夠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行走一方,福澤一方!
  • 莆田法師講淨業三福之孝養父母(一)
    因為這個世間的眾生,心是散亂的,除非大根基的修行人,可以直接觀修,一般的人,需要先培福修慧,淨罪集資,福德資糧集到了,自然福至心靈,所以先要修散善。散就是分散的定。就能入觀修,觀修即為為定善。也就是淨業三福為散散,十六觀為定善。我先把這段經文讀一遍。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 什麼是至孝?【宣化上人金剛棒喝】
    問:如果我們修行要去除執著,又同時要修慈悲,我們如何能對這個慈悲、或者我們所學習的、我們的同參道友、或者對師父不生執著呢?宣化上人:要修慈悲,也要去除個人的執著。慈悲與執著是不相同的。慈悲的感覺以及生執著肯定是兩回事。1507.問:我們聽您講解六度波羅蜜、十二因緣、四聖諦以及什麼是三寶。請上人給我們講講什麼是佛教的第一教義。
  • 顛覆式品讀:為什麼把「孝」當做匠人精神的根本?
    以孝育人治心,方可堅實長遠在日本,秋山利輝被稱為「匠人中的匠人」,他深刻道出匠人精神的根本核心是「孝」。德行的基礎是孝道。古人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秋山利輝本人非常注重孝道,無論工作多忙,每年他都要回老家掃墓,祭奠先祖。因此,每天要像戰鬥一樣努力拼搏於工作,用成績和碩果讓父母高興。
  • 《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名彘,武是其諡號。無論出行都要告知父母,因為孩子的安全都是父母最在意的地方。所以為人子,沒有在父母身邊,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一個不要常換工作,一個不要常變更居所,這樣都會讓自己的父母擔心,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生活居無定所,工作不如意。曾子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終始。一個孩子自己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如何活得下去。
  • 百行孝為先—「孝」文化起源?
    「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到「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 佛教故事 黃檗禪師大孝度母
    人子出家,不是捨棄父母,而是對父母真正的孝愛,因為要與父母永生相守……」「佛陀出家,離開了父母,並不是捨棄父母。因為人子盡孝,孝有大小:衣食奉養是小孝;光宗耀祖不過中孝;而超拔父母永生,乃是大孝……」黃檗禪師娓娓地向母親講述著。黃檗禪師接連兩次返家,雖然覺得難捨難離,但還是忍痛起程雲遊行腳,繼續參訪。
  • 孝道故事~愛到無私方為孝
    這則故事以神話的手法,描繪了遠古帝王感天動地的孝舉,寄託了從古至今人們對孝子的崇敬,對孝道最高境界的暢想。       舜對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不因父母對自己怎麼樣而改變。這正是當今社會應大力提倡的,即,不論父母給予了我們什麼,給予了我們多少,既使父母有愧對自己的地方,我們都應以寬容的心包容老人,盡心竭力地孝敬父母。
  • 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道德觀念和綱常倫理是維持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而孝道又是道德觀念和綱常倫理的基本,百善「孝」為先,正是在人類繁衍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必須能有慎終追遠、感恩回饋為基礎,才能有穩定的社會和不斷良善發展的生存環境。「孝道」是當代創建和諧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性規範。
  • 著名表演藝術家陸樹銘接受專訪 暢談「忠義關公」精神與孝道傳承
    2019年12月17日,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陸樹銘在古城西安接受梁紀委主編專訪,暢談「忠義關公」精神與孝道文化傳承。12月17日,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陸樹銘(左)在古城西安接受梁紀委主編(右)專訪。做人做事用高標準『關公精神』來嚴格要求自己,用關羽的精神來鞭策自己、啟迪自己、約束自己、激勵自己,永遠讓自己不忘初心、接續奮進、努力向前。」近年來,因為慕名拜師求教者太多,陸樹銘擇優成立了'陸家班',致力於提攜扶持後輩演藝藝術人才,發力將老一輩藝術家的嚴謹藝術創造精神傳承下去,努力讓江山代有才人出,全力讓「關公文化精神」薪火相傳。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繪圖。
  • 2020感恩父母的勵志經典句子,朋友圈分享給朋友們的感恩說說
    父母,自己的父母誰都不會陌生吧?可是你想過感恩他們嗎?要是說不知道,那可就糟糕了,因為他們生育了你,教你說話、吃飯、走路……,你的一生全部都是他們教給你的。3. 感恩母愛至永遠,這是發至肺腑的永遠不能忘懷的至深情感。儘管已入暮年,子孫滿堂,對母親的摯愛和懷念,刀刻斧鑿般地鑲嵌在心底,永恆。
  • 對父母說的感恩的話有哪些分享20個感人至深的優美語段
    對父母說的感恩的話有哪些?1、學會感恩,孝敬父母。感謝父母,因為父母給予了我生命,使我來到了人間,長大成人,走自己的路。對父母的感恩不僅在母親節、父親節的那一天,感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送一枝花,泡一杯茶,幫母親做家務,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打一個電話都是不錯的選擇。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在「以孝治天下」思想的浸潤下,藉助於家訓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儒家所倡導的孝道融滲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最強大的文化基因。 孝文化的原點在家庭。中國人所講的家,既包括家庭,也包括家族。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家國一體的社會模式下,孝不僅僅屬於維繫家庭和諧的倫理道德,也由家庭倫理延展至調節家庭之外人倫關係的社會倫理。
  • 什麼是「孝」,不只是孝順那麼簡單!看看儒教和基督教兩家怎麼說
    對於西方而言,基督教的教義是他們文化中看待世界的方法,雖然都是「孝」,卻還是有不同之處。基督教教義中說「孝敬父母」,這是一種勸告、誡命,而到了儒教,孝上升到了「孝道」的層次上,要更加嚴格,成了烙印,也強調階級,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忠君」,恪守禮教。
  • 突出孝文化 嘉陵區天樂谷欲建全國知名孝道樂園
    杜傑 攝  近年來,嘉陵區天樂谷旅遊區突出孝文化主題,力爭建成全國最大的孝道樂園、最佳的敬老示範社區、成渝區域的休閒樂園、巴蜀大地的親子樂園、南充城市的文化名片。  2019年,嘉陵區計劃投資1.8億元對天樂谷旅遊區進行打造,截至10月,已完成投資1.2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