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25日電(記者黃興)依託公魚互聯雲平臺,企業可運用AI機器視覺把控混凝土質量、線上以優惠價採買砂石等大宗建材、在線下單「找車」、憑藉「應收帳款」一鍵觸達供應鏈金融……近年來,以生產預拌混凝土為主的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正著力轉型為「生產服務商」,旗下的公魚互聯雲平臺成為我國混凝土行業首個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示範項目,成立不到一年已服務1400餘家企業,累計交易金額達47億元。
「一直以來,公司佔據的市場份額雖然比較大,但後續增長乏力。為了企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很早就探索數位化轉型,最後基於內部轉型的成果孵化出公魚互聯雲平臺,涵蓋電子商務、智能製造、智慧物流、電子結算、產業金融等智能服務,為混凝土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數位化轉型與資源協同服務。」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禮說。
這家企業「跨界」到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正是重慶各行業探索實現「數位化轉型」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隨著要素成本攀升,一些工業企業面臨較大的生產經營壓力,擁抱包括工業網際網路在內的智能化浪潮,成為企業新的發展方向。數據顯示,2019年重慶新增9500家企業「上雲」,本地企業「上雲」數累計達到4.7萬家。通過「上雲上平臺」,實現生產管理的數位化、智能化,不少企業從中嘗到「甜頭」。
重慶安第斯摩託車製造有限公司,依託海爾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改造生產流程,實現了生產方式躍升。「以前我們通過電話、傳真等向供應商下達訂單,費時還易出錯,『上雲』後供應鏈管理完全線上化,物料庫存明顯降低。200多家供應商也無須每月到廠來對帳了。」 該公司總經理李春東表示,企業「上雲」增添了轉型升級的信心,今年產值有望逆勢上揚。
而在位於港城工業園的重慶海爾滾筒洗衣機生產線,「5G+工業網際網路」更讓企業邁向「智慧製造」新階段。電子大屏實時顯示各項數據,生產過程清晰可見,並協同原物料供應、倉儲物流等環節聯動,「車間大腦」能自主決策生產時序、產品數量。「改造後這條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綜合測算下來兩三年即可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海爾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區域總經理張津銘說。
企業成批量加速「上雲上平臺」,也促使重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實現大發展。作為由海爾創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卡奧斯平臺進駐重慶一年間,已服務200餘家企業「上雲」,營收達5000餘萬元。有鑑於重慶工業門類齊全,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場景豐富,阿里飛象、智能雲科等一大批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渝布局,助力重慶實現「智能製造」。
記者採訪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不少製造業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物流不暢、原材料供應中斷等難題,而工業網際網路連接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助力復工復產具有天然優勢。為此,早些時候,重慶就已組織一批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企業免費提供供應鏈管理、物資供需匹配等服務,有效推動了企業復工復產。
「現在,傳統製造企業更加深刻認識到製造業數位化、智能化的趨勢,更堅定了開展智能化改造的決心。近期,聯繫我們洽談『上雲上平臺』的企業明顯多了起來。」重慶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致圓說。
據悉,重慶相關部門今年將培育工業網際網路十大平臺,形成龍頭平臺引領、細分領域和專業平臺同步發展格局,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賦能,推動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同時推動上萬家企業「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