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億謙
擁擠的樂空間裡,氣氛隨著舞臺上飛揚的節奏一次次被推向高潮。自11月起,將有24組獨立音樂人分8場在這裡登臺表演,最初5場演出中有超過2500名樂迷見證了他們充滿活力的現場。
這一系列演出源於街聲StreetVoice聯合騰訊音樂人推出的獨立新聲現場計劃「見證大團」。這一源自臺北的獨立音樂展演活動,也曾是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傻子與白痴等現已廣為人知的樂隊,在樂隊生涯早期寶貴的livehouse亮相機會。
如今,街聲把「見證大團」的策劃製作理念在北京繼續生發。24組音樂人中,既有Bad Sweetheart這樣第一次登上Live house舞臺的年輕樂隊,也有像丟火車這樣成立多年始終堅持獨立運營的資深樂隊。但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活躍在綜藝節目之外的「非主流音樂人」
丟火車樂隊在「見證大團」的舞臺上表演(攝影:肆毛)
帶著這些問題,借這次「見證大團」的便利,我們針對24組音樂人做了一次問卷調研,並對部分音樂人做了訪談。這次調研的音樂人和樂隊,以年輕人居多。超過80%是90後,95後佔了41%。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成為音樂人的時間在5年以內。大家都對未來滿懷信心和希望,但樂隊的實際運營也喜憂參半。
綜藝讓樂隊、說唱等不同形式的音樂人在近些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輿論場裡的討論空前熱烈。但在市場變化之下,在綜藝關注之外的獨立音樂人的處境是否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他們如何看待當下的大環境?他們正在面臨什麼樣的問題?還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宣發仍是絕大多數樂隊最大的問題
這個時代的音樂人相比前輩們有更多的出口,平臺更多,選擇更多,機會也更多。當然,凡事多有兩面,眾多的出口讓樂隊突圍也增加了難度。在競爭更激烈的情況下,「宣發」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宣發企劃對音樂人來說當然重要,尤其在初始階段,好的音樂搭配合理的網際網路宣發是如虎添翼,這是時代所趨。」 Bad Sweetheart樂隊成員賀銘洋如是說。
如前所述,本次調研的音樂人和樂隊大都相對年輕,知名度都比較有限,所以他們格外需要宣傳和推廣。
問卷中提了一個問題,目前最需要幫助的地方是?由受訪者自己作答。將近一半的受訪者都寫了「宣發」,同時,也有不少樂隊的答案是「團隊」。而「團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宣發。
「宣發」這個問題,對於音樂人來說似乎是一個老大難問題。2019年,新音樂產業觀察面向獨立經營音樂人做過一個調研,在那次調研中,「宣傳推廣」也是音樂人們首選的問題。
對於名氣相對較低的音樂人和樂隊來說,宣發上可能並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如今的媒體渠道多但是更分散,如果沒有資金或者團隊的支持,確實很難獲得大範圍的曝光。在調研中,音樂人們一方面是以開放的心態去尋求合作、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則是把自己的社交帳號經營好。
從本次調研中看,社交帳號的自我經營已經成為最基本的宣傳方式。24組受訪者,只有一組沒有社交帳號。其中,62%的受訪者選擇自己經營。
ETA樂隊曾在《樂隊的夏天》有短暫地驚鴻一瞥。樂隊覺得,綜藝確實能讓樂隊受到一些關注,但「最後播出片段可能不是很能夠真實地呈現出ETA的樣子」。他們依然「在主動經營自己的社交平臺」,希望能呈現出樂隊的真實面貌。
Bad Sweetheart樂隊成員賀銘洋說自己「會很認真的做每一份文案,無論是歌曲介紹還是社交網絡。」獅童樂隊說,「在音樂內容本身以外的經營主要集中在社交平臺以及音樂平臺上。」
把自己的社交帳號和音樂平臺帳號經營好,對於年輕樂隊來說,已經是宣發的基礎。但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突破,可能還是需要跟平臺進行一些合作。回春丹樂隊的西蒙認為,「音樂人藉助平臺,更容易傳播作品。」丟火車樂隊認為平臺的扶持,「一定程度能拓展受眾群。」
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依靠演出
在輿論場裡,「小眾」長期是樂隊身上的標籤。「小眾」意味著受眾群小,也意味著收入可能不太高。
在我們這次調研的24組音樂人/樂隊中,接近半數的受訪者沒有穩定收入來源(48%),剩下的樂隊中,又有26%的受訪者月收入不超過5000元。如果一支樂隊有3名成員,成員平均收入只有1000來塊。
這點收入對於維持樂隊經營確實杯水車薪。所以,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無法全職做音樂。
在收入來源中,演出和版稅成為兩大重點,尤其是演出。本次調研的受訪者全部都靠演出獲得收入。其中66%的受訪者有版稅收入,儘管缺乏數據支持,但基於當下流媒體平臺的收入狀況,版稅收入通常都相對較低。
從調研中,我們可以看到,受訪者都非常重視演出,Livehouse和音樂節成為受訪者們最重要的演出場景。
93%的受訪者有過Livehouse的演出經驗,其中,84%的受訪者年均演出在5場以上,其中,年均演出超過10場的受訪者達到64%。78%的受訪者有過音樂節演出的經驗,其中,61%的受訪者音樂節演出場次超過5次。
在有過livehouse演出經驗的受訪者中,有64%的樂隊年均演出大於10場
在參加過音樂節的受訪者中,有61%的樂隊演出次數不少於5次
好消息是,85%的受訪者都認為《樂隊的夏天》走紅之後,演出機會也多了。接下來,街聲的「見證大團」系列演出視頻也將以節目形式上線,無疑會給這一批樂隊吸引新一波的關注度。不斷出現的綜藝節目或許能夠為音樂人和樂隊創造出更多的演出機會。
長期維持穩定的人員不容易
對於所有正在做音樂的朋友來說,大概沒有人會不想把音樂視為一個長期的事業來對待。在接受我們調研的24組音樂人/樂隊中,85%的受訪者都將音樂視為長期發展的事業。
長期發展,既需要信心,更需要耐心。尤其是,受訪者中,全職樂隊不到半數(48%)。也就是說,剩下的一多半樂隊目前是處於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狀態,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也必然要面臨工作和音樂事業之間的衝突。
在非全職的樂隊中,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可以平衡工作與音樂事業
但從受訪者的選擇看,這個問題似乎並不算太大,一半的受訪者選擇了可以平衡,43%的受訪者選擇了偶有衝突,經常出現衝突的只有7%。
不穩定也可以從缺乏固定排練場所表現出來。受訪者中,沒有固定排練室的超過半數。
更大的問題,可能是人員更迭。在一個相對困難的經營環境中,長期維持人員穩定並不容易。在這一次的調查中,我們發現,70%的受訪者都出現過人員更迭的情況。
作為一個事業來發展,獲得幫助或許是比較重要的一件事。畢竟音樂人更善於創作,而不是經營。所以63%的受訪者選擇籤約廠牌或公司,超過六成受訪者有自己的經紀人。
63%的受訪者選擇籤約廠牌或公司
相對於個人發展,樂隊的經營有更高的成本,其中包括人員之間的溝通成本。高成本意味著高風險,所以,對於樂隊來說,維持長期發展,收入就非常關鍵了。
從這次簡單的調研中可以看出,獨立音樂人面臨的問題依然比較集中:宣傳、收入和團隊運營。網際網路時代降低了音樂生產的門檻,獨立音樂人數量不斷增長,但同時傳播渠道越來越分散,讓製造影響力變得難上加難。
相應的,作為缺少資源的獨立音樂人,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想要在綜藝等主流出口之外另尋渠道脫穎而出,難度也可想而知。
當然,依然有像「見證大團」這樣的舞臺存在,可以為獨立音樂人提供展示機會。而獨立音樂人也有自身的優勢,在保證創作自由的基礎上,可以自主選擇更適合自己風格的宣傳渠道和推廣方式。這也是我們下一篇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