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男生來說,想要擁有發達飽滿的手臂,先要讓臂圍「漲」起來,這裡邊不光涉及到我們的訓練強度,你選擇的重量和組數,動作的選擇也很重要。
對於女孩,不希望手臂粗壯顯胖,沒有必要舉多大的重量,但依然要挑選合適的動作,塑造手臂線條,打造出纖纖玉臂讓自己的身材線條更加姣好。
但是不得不說,在肱二頭肌訓練當中,大多人的選擇不具備針對性,只知道啞鈴彎舉一個動作,忽視了對於動作的甄選,對器械的變化、對行程的思考。
今天和大家分享兩類動作,它們都是彎舉,但絕對是新手不太了解的,放到手臂訓練日裡能夠有「奇效」的。
第一類動作:上斜板啞鈴彎舉
大多數人喜歡身體站直、坐直後彎舉,這種中立位下的彎舉更符合生活習慣,但並不是肱二頭肌彎舉的最佳行程。相信在實際訓練中你一定感覺到過:
當啞鈴彎舉到小臂和大臂垂直的位置時,繼續向上彎舉,肱二頭肌並不會有太好的擠壓感。但很多人出於對「全程」動作的執念,依然會做到最頂端,充分實現頂峰收縮。
這樣是有效的,肱二頭肌泵感會尤其強烈,但往往在最後的上舉階段,我們的彎舉變形了:手肘向前移動以便將肱二頭肌收的更緊。這也無可避免地導致肩屈,讓肩部的三角肌前束參與動作。
現在我們的目標是:改變軀幹和大臂的位置關係,同時又能穩定肘部,確保肱二頭肌能夠在有效的行程範圍內,達到最大程度的收縮。
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個看上去怪怪的動作,它需要藉助上斜凳完成,涉世未深的訓練者甚至以為這是練胸(臥推)的變式動作。
用三步就拆解掉這個動作,看上去雲淡風輕。但當你真正躺倒在上斜凳上的時候,你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可憐又無助:
動作保持肩伸狀態,肘部前所未有的穩定——我們無法通過肘部移動,讓肩膀代償發力,同時小臂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氣,才能帶動啞鈴從底端向上抬起。
不誇張的說,也許你只能用平時彎舉50%的重量完成日常訓練計劃,但是第二天手臂的酸麻感依然灼熱。
這個動作能夠很好刺激到肱二頭肌的外側頭,彌補大多數人彎舉中內強外弱的缺憾,因而對於打造肱二頭肌肌峰、練大臂圍有很大的幫助,也能夠勾勒手臂線條,讓胳膊看上去更立體。
第二類動作:錘式交替彎舉
和普通彎舉動作相比,錘式彎舉不需要小臂外旋,因而可以更多刺激到肱肌。這是一塊位於肱二頭肌深層的肌肉,主要功能也是輔助屈肘。
如果我們的肱肌較為發達,手臂側面看起來會更有線條,同時臂圍也能進一步突破。對於手臂訓練者來說,想要讓手臂整體的圍度,增加肌肉線條,手臂的任一部分都不應該存在短板。
如果你能夠以較大重量完成標準的彎舉動作,肱二頭肌和肱肌的力量水平應該都不會差。但是考慮到手臂分離度,建議單獨安排動作,強化肱肌。
交替錘式彎舉,每次完成單側訓練,集中刺激肱肌,讓你的手臂更加粗壯、線條更加流暢。
當然你還可以選擇龍門架繩索完成動作,和啞鈴相比,繩索能夠提拉至更高的位置,而且動作全程始終維持張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一直習慣於爆發力彎舉,身體和手臂的甩動帶起重量、擠壓肱二頭肌,那麼你放棄了手臂增肌很重要的一個過程:離心收縮。
針對很多人練手臂沒感覺、臂圍沒變化的問題,我們需要額外放慢」下放「的速度,也就是離心收縮的過程,學會控制重量而不是被重量帶著走。
控制下放速度,讓小臂慢慢地遠離大臂、下放到最低點。這個過程能夠提升肌纖維承受的張力,提升增肌效率,更有利於提升肱肌的刺激。
如果你的訓練依然以傳統彎舉為主、但訓練效果不佳,建議你將今天介紹的兩類動作納入到訓練中,重量不需要太大,但記住兩點:
1.手肘穩定,全程貼緊身體,不要前後移動,也不要左右晃動。
2.每次做到手臂力量全部耗盡,不要糾結於組數和個數的約束,以肌肉發力為判別依據。
另外,臂圍的打造離不開肱三頭肌的肌肉量增加,除了練好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訓練也要提上日程。
相信選對更適合自己的動作,你一定能從手臂訓練中,收穫更多的進步。
這裡是中國健體那些事,分享健身乾貨,暢聊體壇趣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