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正式開標。據國家醫保局的數據,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共納入56個品種、86個品規,品種數量接近前兩批的總和,涉及糖尿病、高血壓、抗腫瘤等治療領域。
截止目前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集中帶量採購擬中標公告,包括上海醫藥、復星醫藥、現代製藥、易明製藥、海正藥業、健民集團、白雲山、誠意藥業、九州通以及萬邦德等。
上市公司們普遍認為,藥品入選有利於增強產品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對公司的未來經營業績產生積極的影響。但第三批集採55個品種藥品擬中標,擬中標產品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高達95%,如此大的降幅是否會對醫藥公司帶來格局的改變?從投資決策來看,我們又該如何理解?
來源:雪球用戶E藥經理人、貧民窟的大富翁
01
放棄集採市場
外資大量撤退
在第三批國家集採中,由於品種數量創新高,此次涉及的原研藥企也不在少數。據東莞證券此前的統計,輝瑞和默沙東涉及5個品種,諾華、阿斯利康、禮來和優時比涉及3個品種,安斯泰來和施貴寶涉及2個品種。
但在此次集採中,外資的大量產品採取了高價、現價報價措施,少部分象徵性選擇降價10%左右,幾乎等同於直接放棄集採市場。例如,原研佔比達到82%的阿哌沙班,由齊魯製藥、豪森藥業、正大天晴等仿製藥企中選,拜耳主導的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則由天津紅日和海南愛科中選,拜耳出局。
此前,拜耳和輝瑞在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對帶量採購中選產品的業績描述則引起了業內注意與思考。
拜耳在今年1月第二輪國家集中帶量採購中,以每片阿卡波糖0.18元的超低價中選,直接將最具競爭力的華東醫藥擠出局,但拜耳在半年報中表示,拜唐蘋(通用名阿卡波糖)全球銷售額下降了73.8%,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市場實施了帶量採購政策,拜唐蘋銷量的增長無法抵消藥品的大幅降價。
但輝瑞則報告了喜訊。輝瑞普強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0.06億美元,其中立普妥、絡活喜的銷勢強勁,推動二季度收入實現同比增長17%。2018年底,立普妥和絡活喜在第一次4+7帶量採購中出局。2019年9月的4+7擴圍帶量採購,輝瑞這兩個品種同樣沒有中標。但輝瑞的這兩款藥物銷售反倒是迎來觸底反彈。
02
再次擊穿價格
大量1毛品種出現
同樣是帶量採購,中外企業竟然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無論是否中選,業績都會受到影響,但從各家業績來看,內資藥企如若未中選,業績受到牽連或更大。去年9月和今年1月,4+7擴圍和全國第二輪集中採購開標的時候,信立泰、華東醫藥、京新藥業等都出現了股價急速跌停的狀況。
本次集採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前兩次。據統計,本次採購共有189家企業參加,產生擬中選企業125家,擬中選產品191個,55個品種藥品擬中標,擬中標產品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高達95%。
並有不少仿製品種仍然出現了「超低價」,大量一毛品種出現。
第三批集採報量最多的是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高達46.6億片,佔總報量的比例超過兩成。這是競爭最激烈的品種,共有44家企業參與報價,最終擬中標企業只有15家,擬中標價格最高僅為0.12元/片,北京萬輝雙鶴藥業的0.5g*10片/盒中標價格僅為0.78元,平均一片不到1毛錢。
治療罕見病肺動脈高壓的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只有齊魯一家中標,齊魯醫藥以低於最高有效申報價的近1/40成為唯一中選者,一片藥只需要2塊錢。
除以上外,以前80元一粒的偉哥(西地那非),現在2元一粒,比可樂還便宜。
玩笑歸玩笑,大家想沒想過白雲山怎麼辦?金戈賣多少錢?
那為什麼要搞集採呢?我們先來看張圖片,下圖是2015年幾個代表性國家醫保支出的結構圖:
我國的醫保支出中居民個人支出比例太高了,看病貴,看病難,因病返貧頻頻發生,這和我們國家基本發展方向是不相符的,所以必須降低。
那麼醫保局有錢嗎?看數據表,數據來源為財政部發布的歷年財政決算及社保基金決算報告。
逐項來看的話,8項子基金中,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收支缺口是最大的,2019年已經擴大到了5498億,較2018年的4782億,增幅達到了15.0%。社保虧空是地方政府的事情,要地方政府財政補貼,但是地方政府還有錢嗎?
2019年地方財政補貼醫保花了18734億,而2019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只有10.11萬億,這意味著地方財政的18.5%拿去補社保的虧空了。
那麼商業保險呢?不好意思,商業保險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名聲實在不好聽,企業經營也不太好,整個行業2019年利潤才3200億左右。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看,醫藥是相當牛,保險基本上已經被仍垃圾堆了。
但是你把藥生產出來總得有人買吧,誰買?就自費、社保和商業保險嘛。商業保險不行了,自費還要降低,醫保還沒錢,怎麼辦?醫保局就出來了。
我估摸著以後就創新藥能賺錢,仿製藥按照化工產品去估值肯定沒錯,去年就是這麼幹的,今年市場竟然說醫藥是好賽道?
目前全球比較典型的醫療保險模式有4種:國家醫療保險模式、社會醫療保險模式、儲蓄醫療保險模式和商業健康保險模式。
第一:我國的商業保險深未達到和美國一樣的水平;第二:我國的醫藥企業不可能出現和美國醫藥企業一樣的盈利水平。這二個結論非常重要,也是必須在大健康行業格局下才能看明白。
疫情、疫苗就是個概念,最多一陣風,利潤不可持續的。如果疫情很嚴重,持續性很強,醫藥企業更沒什麼利潤了,國家力量一定會進來。
就是這麼個道理,不知道市場怎麼就想不明白。不過不要生氣,因為心情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