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藥企為何轉身離開集採市場,「他們可能是盯著非中標的那30%份額」。同時國內底價拼殺上演的1分藥價、「水比藥貴」,亦引發質量之憂,用化工業生產水平衡量藥品生產當真公允嗎?
文 |海若鏡
編輯 | 楊中旭
8月20日,第三批國家藥品集採在上海開標,200餘家企業參與角逐,55個品種、82個品規的擬中選結果已在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上公示。
與前幾番集採相似,在昨日的集採現場,多個品種又現「驚天降價」。其中,糖尿病一線用藥二甲雙胍片、降壓藥卡託普利皆報出1.5分/片的底價;抗血栓藥物替格瑞洛報價1.46元/片,降幅82.7%;更有3天前剛獲批上市的齊魯製藥西地那非,力壓輝瑞偉哥、白雲山金戈,以2.08元/片的地板價獨家中標。
除了西地那非,齊魯製藥還有卡培他濱、奧氮平口崩片等品種中標,和石藥歐意各自囊括8個品種,揚子江、豪森藥業中選品種數緊隨其後。正大天晴拿下注射用阿扎胞苷、替格瑞洛等重要品種,華海藥業申報的3個品種亦全數中標。
然而,就在國內藥企竭力拼價、毫釐必爭之際,此番,外資藥企卻普遍選擇保守策略,多個原研品種因出價高於限價而提前出局。外資藥企為何轉身離開集採市場,「他們可能是盯著非中標的那30%份額」,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同時,國內底價拼殺上演的1分藥價、「水比藥貴」,亦引發質量之憂,用化工業生產水平衡量藥品生產當真公允嗎?
01
僅3家外企中選 轉身進入非醫保市場?
在已公示的擬中選企業名單中,只有衛材、輝瑞、優時比3家外資藥企入圍,其中衛材的甲鈷胺片較最高申報價降低76.54%,輝瑞原研藥利奈唑胺降價90%,皆以第一順位中標。除此之外,儘管第三批集採涉及到默沙東、諾華、阿斯利康、禮來等多家外企的26個原研藥品種,但不少企業選擇高出最高限價數倍的、甚至數十倍報價,相當於主動放棄。
作為國內年銷售額超過30億的品種,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因單品種採購額高而備受關注。據wind醫藥數據,莫西沙星注射劑原有的競爭格局中,原研藥拜復樂在樣本醫院裡的佔比達96%。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天津紅日藥業和愛科製藥作為該品種的「光腳」企業,以32.8元、32.57元的價格中選,而拜耳則報出219.16元的最高限價,落標出局。
「我今天看到也覺得納悶,按說在國外,原研藥專利到期後,出現『專利懸崖』很正常。中國通過一致性評價,降低過期專利藥的價格是早晚的事,國際總部也有預期。」一位在合資藥企工作多年的職業經理人講道,對於原研藥企而言,生產、包裝、配送等成本,可能真的做不到國內這麼低的價格。「反正玩兒不過,乾脆我自己『死』得漂亮一點。」
該分析得到了一位地方醫保局人士的認同,在他看來,外企的人力成本就會比內資藥企高。另外,外企原研藥在市場上已經建立品牌優勢,即便不中標也可以選擇院外市場、自費市場。「如果讓外企降價60%,那它的銷量要增長150%,營收才能打平。」
拜耳在第二批集採中,以低於最高限價78%的價格競標,斬獲阿卡波糖、莫西沙星片,令同臺競爭的國內仿製藥企措手不及。其中,阿卡波糖作為糖尿病第一大品種,在集採報出0.1807元/片的底價後,拜耳該品種第二季度銷售額由去年同期的1.55億歐元,下降至4000萬歐元,同比下降74.2%。
儘管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拜耳的阿卡波糖未能實現「以價換量」,但前述地方醫保局人士表示,不同品種的特點、市場結構差異很大,一個品種銷售額降低不意味著另一品種無法以價換量。另外,他認為此次集採中,外企並沒有格外「消極」,而是與前幾次策略基本相似:想競爭,但價格競爭不過。
(數據來源: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
在未中標的情況下,外企原研藥仍可以較高的價格佔據剩下30%市場,根據最新的醫保支付標準與採購價協同要求,非中選藥品2018年底價格為中選價格2倍以上的,2019年按原價格下調不低於30%為支付標準,並在2020年或2021年調整到以中選藥品價格為支付標準。這意味著,未中標高價原研藥的醫保支付,尚有一定的緩衝時間。第三批國採前夕,國家醫保局價採司負責人在接受《財經》專訪時表示,在集採擠出虛高水分後,將以醫保支付標準調控藥價(詳見「萬字專訪!國家醫保局價採司負責人詳解集採的14個問題」)。
「他們可能是盯著非中標的30%的份額。」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外資藥企已紛紛發力院外藥店等廣闊市場,如果在集採中降價入圍,會造成醫院、藥店兩終端價格差異過大,不利於其維護零售價格。維護院外市場價格體系,亦是其棄標的一個考量。
02
再現靈魂報價 製藥對標化工?
在外企轉身離開之際,國內藥企卻全力衝進這數百億醫保市場,盡全力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新藥企,指望著手裡的品種能夠中選,竭力避免「不中標就死掉」的結局。
作為第三次集採中採購量最大的藥品,二甲雙胍緩釋控釋劑型、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企數量分別達18、29家。為爭奪「八強」之席,重慶科瑞開出1.29元/盒(84片)的價格,折合1.5分/片,被調侃為「比水還便宜的藥」。緊隨其後的京豐製藥、上海信誼也絲毫不含怠慢,報以2.9分、3分的價格。
此次,降壓藥卡託普利,亦由重慶科瑞報出1.5分的底價;治療感冒、偏頭痛的OTC藥物布洛芬顆粒,在集採中也報出1元/盒的底價,折合每袋只需1毛3……
從藥品的研發生產周期來看,當前仿製藥獲批上市必須通過一致性評價,成本高達數百萬。此次集採中,多家藥企品種近2月剛剛過評,尚無銷售額,這部分費用如何賺回,考驗著企業的經營能力。
再者,集採中標價是配送入院的價格,在藥價高企時藥品的包裝、配送、存儲等成本佔比不高,但在1折、2折底價之下,這些也是藥品成本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2018年『4+7』帶量採購招標價格公布後,曾有券商分析師戲言,醫藥企業的研究邏輯需要對標化工。但對在GMP規範管理之下的藥企而言,單純用化工業的成本水平來衡量藥品生產,顯然有失公允。」一位生物醫藥行業投資人表示。
在他看來,對於化學藥企業而言,雖然藥品生產的基本原理與化工無異,生產流程卻必須在GMP管理規範的指導下進行。除了生產場地、設備和環境等硬體方面的高標準之外,還需遵從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質量控制,這些都需要付出額外成本。
今年3月25日,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稱,在藥品境外生產現場檢查中,發現原研藥企新基公司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部分關鍵生產設施不符合中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暫停進口、銷售和使用該司該產品。當晚,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宣布取消新基公司中選資格,並由石藥歐意、恆瑞醫藥補位。
此番藥品大競價後,對於國家藥監局而言,中選品種的藥品質量監督亦格外重要。藥企藉助集採的東風,令產品可以在醫院開戶、獲得市場是當下所需,但企業歸根結底需要盈利。此前,面對集採應是「最低價中標」,還是設置「中位價」中標,國家醫保局曾回應:在質量一致前提下,採用「最低價中標」符合國際慣例和招標原則。
未來市場價格該如何適度競爭,令藥企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基礎上獲得合理利潤,走出「中標沒利潤、不中標沒市場」的窘境,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以及醫改多部門的博弈。
(作者系《財經》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