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中國人傳統的節日——小年。這個有著千百年民俗文化的節日,在今天卻被淡化了。你若問年輕一代,小年是什麼?怎麼過?他們說不出更多的道理,只能說小年是大年之前的演習,到這一天要吃餃子。這還算不錯的回答。而更多的年青人若沒有大人提醒或告訴,根本就不知道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還有小年這一說。
今天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族,會對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俗文化和那一段生活,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我五歲喪母,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就是在年復一年的節日中,祖輩的言傳身教,生活的耳儒目染,讓我對中國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刻的認知,傳承了先人的血脈。
我曾經說過「臘八到,年味來」。而小年到,不僅是大年的前奏和預演,且已經走進了春節的庭院。再邁一道門坎,進入大堂,就是大年了。
從小年到大年,七天時間,正是鄉下人腳打後腦勺子忙的時間。
早晨天剛放亮,人們就早早的爬起來。女主人要疊好被褥,用床單,苫布把怕髒的東西遮蓋好。開始拿著掃帚,雞毛撣子從天棚開始,沿著四壁掃灰除塵,清除汙垢,他們要把所謂的晦氣統統趕走,讓新的一年在幹靜光明中度過。掃完灰塵以後,家長們開始分工,有的人糊牆,有的人清理院中的垃圾。一個冬天,家家戶戶院中有留下了一個米八高的冰池子,少則有五六方,多則有十幾方的垃圾冰山,都是倒的洗臉水,尿盆子等髒物。男主人開始用鎬刨冰,孩子們便會拿鍁往大筐裡裝冰,然後用爬籬一趟一趟地拽到地裡去。往往把院中冰雪清理完了,打掃乾淨,也要三四個小時。
我多數時間是和姑姑糊牆紙,我給她枺漿糊,她則站在柜上或梯子上往棚上糊窩紙。那時農民們生活艱苦,條件好的買點刀切白紙或印有圖案的牆壁紙,農民習慣稱之為窩子紙。條件差的就把學生用過的書本拆開或弄點報紙糊牆。不論質量優劣,總算讓屋裡見見新,有點變化。
俗話說,「有錢無錢,都要過年」。小年對農民來說和大年同等重要。因為這是正式過年前的第一頓餃子。所以再困難家庭,哪怕沒殺年豬,買不起肉,女主人也會用素餡給家人包一頓餃子,她們不想讓孩子們和那些能吃起肉餡餃子的孩子有更大的落差。她們要給子女們以信心,相信總有一天會過上有肉吃的日子。
每到小年這一天,我最高興的是兩件事。一是早上起來給爺爺端盆,站在睡覺那間房的窗臺下,看著爺爺用鎬把窗臺外邊醬欄子裡的冰輕輕地刨開,從裡邊挑幾塊凍豬肉把它裝進盆裡,然後端進屋交給奶奶。奶奶會挑出一塊放入盆中倒上水,讓它慢慢溶化,爾後再切下剁碎,給全家人包餃子。從殺完年豬到現在,又有一兩個月沒見到肉星了。當熱騰騰的餃子放進嘴裡時,那個香勁簡直無法用言辭來形容。
而入夜掌燈以後,另一件最高興的事便是和爺爺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點燈以後,爺爺會把燒紙找出來幾張,然後在灶王爺畫像前擺上酒盅,倒上酒點燃,再燒上一柱香。我會學著爺爺跪在灶炕前,給灶王爺磕頭。待香著完後,爺爺會畢躬畢敬地把灶王爺畫像從鍋臺後的牆上請下來,放到灶坑前,連同那幾張黃紙一同燒掉。並在嘴裡默默為家人禱告著。
那時,你到農村各家去串門,幾乎家家戶戶煱臺後面的牆上,都釘著一個灶臺板。灶臺板的上面,貼牆掛著一張灶王爺畫像。上面端坐著一男一女。其中有一幅對聯顯赫地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
這是沿續中華大地千百年來的民俗文化。農民們受封建思想愚弄較深,只有把美好的希望寄予與神佛保佑,虔誠地供奉著他們所信仰的圖騰。小時候常聽同伴們唱「灶王爺,本姓張,騎洋馬,跨洋槍」,覺得好玩。大了看到有刊物介紹,說灶王爺形象乃出自「張郎休妻」故事。但不管出處哪裡,這裡都蘊含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質樸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住。
而把灶王爺再請回來的時間,則要一周後的除夕早上。
吃完早飯,家家會把新買回的灶王爺畫像,重新貼在供奉灶王爺的板子上面牆壁上。程序和送時一樣,斟上酒,燒柱香,磕頭叩拜,期盼平安。
準確地說,過小年就是過大年的開始。
小時在農村,過小年掃完塵,家庭主婦便開始拆洗被褥和衣服,少說也要忙上兩三天。農村由於屋裡冷,又晾曬不開,手工洗好的東西都要搭到外邊去。這時你看,家家戶戶晾衣繩上,帳子上搭滿了被單,床單,衣服,褲子。兩三天才能凍幹或晾乾。再縫到被套或褥套上,人口多的家庭,有的兩三天都忙不完。
男主人便開始領著孩子們到街裡或農村供銷社去領豆油,買醬醋,挑年畫,選糖果,往袋子裡裝凍梨,什麼秋子,花蓋,大柿子,一應俱全。而孩子們選的多是喜歡的鞭炮,撲克,小人書之類。而別的東西寧可不買,家家都少不了買幾包臘燭,黃燒紙,供香。因為最重要的禮節不能忘,那就是給老祖宗上墳,供奉和祭祀。他們企盼先人保佑,本支流長。
過完小年你會聽到,桌球的鞭炮聲不時響起。這是那些耐不住性子的孩子們想早早踏進大年的門坎。
而有的人家也很性急,未等到除夕早上,牆壁紙糊完以後,把年畫順便也貼了上去。這更是我和一些小夥伴高興的事,因為可以提前目睹這些年畫的風彩。我最愛看揚柳青的年畫,一個大胖娃娃抱著一條金色大鯉魚,真是活靈活現。大胖娃娃頭上留著三撮毛甚是可愛。
我也願看那四個條幅為一組的年畫,有「白蛇轉」「火焰山」「穆桂英掛帥」。簡直就是把小人書放大了貼到牆上,讓人一看就是一年,永遠都不會忘記。
到了臘月二十八九,家家的燈籠竿一個個豎起來了。五顏六色的小彩紙旗掛滿了固定竿子的繩索,迎風一吹,呼拉拉充滿了年味和春的氣息。燈籠竿頂端多數都綁著一個樹頭,花花綠綠的五彩紙把樹頭裝扮得像一盆盛開的鮮花,再配上火紅的大紅燈籠,讓人們早已忘記了冬天的寒冷和平時的苦澀,心裡只有滿滿的幸福和甜蜜。
難怪農民們愛過年,因為一年中只有這一段時間他們才最輕鬆,最愜意,才能自己陶醉自己。
而忙過小年這七天之後,邁進大年門坎只有喝酒打牌,盡情享樂了。
如今的小年再也沒有那濃濃的味了。只是在偶而的夢中,還出現過久違的景象。
———2021年2月4日寫於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