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優秀了!發論文10餘篇,專利6項,創業大佬、做支教、參加抗疫

2020-12-23 校園快報

本期人物

畢鈺璋:東南大學交通學院 博四

秦 陽: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 研二

張 虎:公共衛生學院 博二

陳子涵: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博二

1、交通學院 畢鈺璋

關鍵詞: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個人經歷:

發表論文十餘篇,以第一及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篇,EI論文3篇,發明專利6項;主持江蘇省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及東南大學優博基金各一項;主持公司內科技研發課題5項;作為公司創始人兼 CEO於2019年1月成立必照巖土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立足土壤汙染修復市場、致力於提供土壤汙染仿真-修復-預警一體化服務的創新型企業。2019年4月,必照巖土入駐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江寧雙創基地。創業團隊共28人,其中核心成員10人,專家顧問4人。擔任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青年專家人才委員會委員,2018年江蘇科技節的江蘇省巖石力學學會的科普專家/志願者。

對話·畢鈺璋

Q1

我們了解到您科研成果頗豐,也主持過很多基金項目,請問您在科研階段遇到過哪些困難呢?瓶頸期又是什麼支撐著你繼續堅持下去的呢?

畢鈺璋:

第一、其實大家一直有個誤區,就是成果多了一定是最厲害的,文章發了多了一定是最強的,我的文章很多其實質量也不高,我早期做得一些文章屬於為了「研究」而做得研究,後來來了東南大學交通學院,交院是一個學術氣氛濃厚的學院,在老師們和同學們的影響下,逐漸改變了之前「唯數量」的科研模式,甘於坐冷板凳,願意去做一些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研究。

第二、我做的是工程應用研究,研究過程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做出來的成果究竟有幾分實際工程應用的意義?每到瓶頸的時候我會做兩件事情:(1)經常和我的導師杜延軍教授還有我的師兄弟們進行溝通和討論,討論過程會激發出一些靈感;(2)深入現場,駐紮工地,應用科學的源頭是實際工程,所以我們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多去現場,學會從現場工程中提煉出科學問題。

第三、現在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妄圖卡住我國晶片技術脖子的事情讓我悲憤不已,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希望我自己從事的領域不要被西方卡住脖子,而是能成為國際領先。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對待國家的這份使命感是激勵著我支撐我向著這樣的目標前進的動力,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做到「真正實現創新價值」的科研成果,為我們國家做出貢獻。

Q2

您目前還是一名公司創始人兼CEO,可以談談從科研到創業過度的過程中您的一些經歷和感悟嗎?您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些您的創業經驗嗎?

畢鈺璋:

(1)創業有感悟的事情有很多,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之前我創業是沒有和自己的導師(杜延軍教授)說,有一天他把我喊進辦公突然問我是不是在外邊創業了,我當時嚇得夠嗆,畢竟高校裡面科研任務繁重,很多老師並不支持學生創業,我如實和導師說了我創業的情況,沒想到老師不但沒有反對,反而非常支持,鼓勵我好好幹,努力把好的技術推廣出去。從這件事之後我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東南大學其實是一所非常包容開放的大學,他給了學生無限的可能,只要你是上進的,積極的,努力的,學校上下都是全力支持的。

(2)創業中遇到很多困難,之前公司剛剛註冊下來,我也不知道我們東大有自己的孵化園,之前找了一些園區,收費昂貴,而且態度非常不友好,創業初期缺乏資金,缺乏場地,缺乏信息;後來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一是我們學院的團委老師幫我聯繫了東大科技園,讓我有了落腳的地方;二是東大科技園替我解決了辦公室、會議室等場地,還幫我對接高企申請、江寧創業人才的申報,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創業園的吳老師、陶老師、左老師在疫情期間也幫助我們復工復產,給了很多幫助;三是校團委協助我們申請了綠色無息貸款,解決了企業資金的問題。總而言之,創業離不開學校的扶持,沒有學校,也就沒有我們必照巖土科技。

Q3

我們了解到您的創業團隊中有很多優秀的成員,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請問您從他們身上收穫了一些什麼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和他們交往過程中您的收穫和成長嗎?

畢鈺璋:

我們團隊絕對是一支很能打的隊伍,我是我們團隊裡最不優秀的那一個了,團隊有香港科技大學的老師(擅長ECC材料研究),有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博士(精於LBM算法及應用的研究),有澳洲蒙納士大學的博士(從事人工智慧和巖土工程的交叉研究),有註冊巖土工程師、註冊會計師、資深程式設計師……,他們每個人在各自領域都屬於佼佼者,單從技術領域來說,我感覺這一輩子都學不完,這種每天接觸新問題迎接新挑戰的工作模式讓我覺得非常愉悅。

2、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 秦陽

關鍵詞:知行合一、支教奉獻

個人經歷:

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遠赴內蒙古參與支教一年時間。在習近平總書記「青年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的號召下,奔赴改革開發的起源地深圳,加入了最具創新活力的人工智慧企業,把科學研究理論運用在工作實踐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3篇。

競賽獲獎、獎學金及榮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一等獎、「北鬥杯」青年科技創新競賽國家一等獎、清華大學全國類腦計算大賽國家二等獎、江蘇普通高校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評選省級一等獎、東南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東南大學智能獎學金。

對話·秦陽

Q1

我們了解到您曾遠赴內蒙古參與支教一年時間,請問在這一年期間您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收穫了哪些感動呢?給以給大家分享一下支教過程中你的經歷和感悟嗎?

秦陽: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帶著這句東大老師們的教導,我和七名隊友來到內蒙古準格爾旗,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這也是我學生階段最記憶猶新的經歷。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我為追逐著詩和遠方來到的邊疆,但是經歷過才知道,遠方本來沒有詩歌,我們走過的腳步踏出了青春動聽的樂章。

初來內蒙,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心態。我分配到了準格爾旗第三中學,這一年正巧三中只分配了一名支教生,所以孤獨和寂寞成為了生活的常態。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的同事、調皮的學生,讓我一開始焦頭爛額。同時,由於不是師範專業,之前完全沒有教導學生的經驗,一下子接手主課教學,學校、家長都有一定顧慮,證明自己是當務之急。

為了不辜負離校時許下的諾言,我開始盡力克服這些挑戰。每天端著小板凳去聽其他老師的課,下載無數名師網絡課程來反覆揣摩,藉助微信、電話、面談等形式和全班每一位學生的家長溝通,研習考試教學大綱直到深夜……最終,孩子們不辜負我的期望,全班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優秀率名列榜首。

常言說,「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支教給我帶來的最大感悟就是,以實幹的精神解決來面臨的所有挑戰。找準矛盾的關鍵,梳理出清晰的脈絡,然後以堅定信心戰勝它。當風浪過後,回顧來路,一定是壯美的風景。

Q2

可以談談您是如何把科學研究理論運用到工作實踐當中的嗎?在這個過程中您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秦陽:

工作實踐和科研理論不是分離的,它們相輔相成,彼此統一。關鍵是能不能將它們貫穿為一條線,從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尋到方向,然後藉助科學研究、理論指導,探索出一條解決的路徑,這條路徑最終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舉個例子,在支教中我和隊友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幫助這塊土地發展。日常生活中,我們跑遍整個支教地區,拜訪了老師、家長、路人等當地或外地居民。和他們的交談我們總結出,當地信息化水平較低,很多事務依靠人工而非自動化完成,效率較慢。回到東大後,我針對支教中發現的智能化檢測問題進行研究,將成果整理到ECCV會議上。這些需求因為實實在在,所以論文才能有的放矢。科研理論則對問題進行了抽象和歸納,整理出主要矛盾和痛點,略過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更加有針對性。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相關的成果被應用到智能測溫產品中,在抗疫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Q3

我們了解到,您在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的同時,科研成果和各種競賽榮譽也收穫頗豐,可以談談您是如何分配自己的志願服務、科研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時間的嗎?

秦陽:

一個人的時間再怎麼分配,總量都是相同,我們唯一能做的,不過是讓每一段時間更加高效。做事時集中精力,專注在當下,該志願服務的時候就盡力奉獻,該科研的時候就專心探索,該娛樂的時候就開開心心享受生活,這樣每段時光都變得精彩起來。也可以把不同時間的目標統合在一起,比如志願服務中幫助了他人,我感到了喜悅,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支教中拜訪當地居民,也是在為科研積累素材。

3、公共衛生學院 張虎

關鍵詞:青春「戰疫」,青年先鋒

個人經歷:

抗擊疫情期間在甘肅省白銀市第三人民醫院預檢分診點做志願者工作,每天7個小時的穿全套的防護服工作,主要的工作內容包括登記醫院看病患者的信息登記及體溫檢測工作;承擔在醫院周圍的現場消毒噴灑消毒劑工作。獲得當地醫院頒發的「抗擊疫情優秀青年志願者」稱號,獲得「東南大學抗擊疫情志願服務活動優秀志願者」稱號。

擔任第三屆校長學生事務特別助理,提案並推動丁家橋校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包括新晉橋區網紅食堂的改建,橋區籃球場的翻新,橋區路燈狀況的改善,推動橋區動物房的改建翻新;參與並發起公共衛生學院教育部環境與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研究生學術論壇Seminar,在推廣研究生學術交流及邀請學術大咖面對面的開展了系列學術交流活動。

對話·張虎

Q1

作為在疫情期間奮鬥在一線的志願者,是什麼讓您最初決定參與到抗疫志願中去的呢?這個過程中又遇到哪些困難和收穫呢?

張虎:

在疫情到了關鍵的時刻,由於我家裡人是醫院的職工,他們整天在醫院堅守工作,經常忙的沒有時間回家吃飯什麼的,從他們那邊得知由於要支援武漢,大量的醫生護士報名在集中培訓,醫院缺乏專業的能夠處理突發傳染病疫情現場的公共衛生背景的志願者,我自己在2018年參與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衛生技能競賽,在江蘇省疾控中心老師的培訓下掌握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消殺毒處理等各項工作,當得知進入醫院的預檢分診點缺乏志願者的時候我就踴躍報名參與了。

遇到的困難最大的是每天7~8個小時的時間裡要全程防護服工作,不僅僅是排查進入醫院的疑似病例,更要穿著笨重的防護服配製高濃度的含氯消毒劑及在室外熱天工作,經常是剛剛穿上就溼透了,脫下口罩也經常鼻子勒成一片印記,帶上防護眼鏡也經常雲山霧罩一片,但是由於防護服緊缺我們也要堅持完成當天的工作內容;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將我自己的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背景應用於真正的實踐工作,感受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是如此的突出,深深的為我的專業感到自豪。

Q2

我們了解到您曾經擔任校長學生事務特別助理,提案並推動了許多丁家橋校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分享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提案讓您最難忘呢?如果可以,現階段您最希望還有哪些改進?

張虎:

在擔任第三屆校長事務助理的這一年時間裡,我和我的12位助理團小夥伴一起推動了11項提案,共計發放問卷2000多份,提案包括《東南大學研究生心理健康調研及建議》、《關於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交通優化改革的建議》、《關於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照明系統改進的建議》、《關於東南大學「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建議》、《關於從學生角度推進東南大學學科融合的構想》、《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基礎設施改善》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特別深的是一個提案是我自己擔任主要發起的《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基礎設施改善》,除了大量的實地考察調研,和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溝通,同時通過發動校區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發放問卷(參與人數超過10000)調查校區同學們的需求,最後形成完善的提案和張校長進行了匯報交流並得到立即整改,我們這一屆校長助理更是負責了後續的落實跟進情況,在2019年寒假放假前期我作為學生代表和張校長一起和學校的職能部門負責人開會確定了丁家橋校區基礎設施整改方案和其他的一些改進需求,得到張校長的支持和肯定;在食堂,籃球場地,路燈得到了非常好的整改之後,後續的我們現在仍然在跟進操場、宿舍、浴室及動物中心的相關改造的落實情況。

另一個提案是《東南大學研究生心理健康調研及建議》,這個提案歷屆校長學生助理都在提,今年我們實地考察最後形成重要成果,完成了四牌樓校區和丁家橋校區心裡健康中心場所的敲定及細節的改進和完善,同時在2019年國慶節後和心理健康中心開展心裡健康周大型活動取得了很大反響。後續對於當前研究生心裡健康問題我們會繼續跟進和及時反映。

Q3

您還發起了許多學術論壇和學術交流活動,您覺得在研究生階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您對我們研究生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有什麼建議嗎?

張虎:

在研究生階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非常重要,不僅僅是評估自己當前的研究在相關專業領域的發展情況,對自己的研究生課題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提升,同時能夠去認識到相關領域的大牛,聆聽專家的匯報,並有機會提問交流,解答疑惑,拓展視野,激發科研創作力;尤其研究生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時能夠參與匯報交流更是有利於提升交流的能力,對於今後的社會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

我覺得研究生參與學術交流活動不能僅限於自己的專業方向,更要多看一些其他領域的學術交流,拓展視野,同時要和匯報交流人員踴躍溝通交流,在互相交流的時候不僅僅提升參與度,更是將學術內容真正內化於自己的收穫。

4、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陳子涵

關鍵詞: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個人經歷:

以項目申請負責人身份參與9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申請,以申請書撰寫人身份參與8 項項目申請,共計17項,發表EI論文一篇,該論文獲ICoC2018最佳論文;在學科競賽上,曾獲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第五屆江蘇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第15屆「華為杯」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大賽三等獎、「西湖論劍」杭州第二屆大學生信息安全技能大賽團隊賽二等獎、第二屆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源創杯」創新創意大賽東部賽區複賽優勝獎等獎項。

對話·陳子涵

Q1

我們了解到,您負責了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並在學術論文中斬獲頗豐,可以談一談您印象最深的項目或課題嗎?在這些過程中又有哪些收穫和體會呢?

陳子涵:

客觀地說,可能不少東大的學生,無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都參與過一些項目的進行工作,但是應該鮮有學生參與過項目的申請工作。我們這一行,做項目的時候一般是包括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兩個方面,不過相較於項目進行,項目申請才是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和影響的一個經歷。

很多人都說「第一次才是最好的」,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我參與的第一個項目申請。那是一個「十三五」預研項目,我還記得那天是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我來東大後正式開學的第一天。作為一個才來到東大的熱血研究生,總想著可以為實驗室做些什麼,也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便主動請纓參與到目前實驗室的一些工作中。由於當時正好這個項目申請的截止時間比較急,第二天就要去北京提交材料,老師就直接讓我負責了第三個研究點的撰寫。一天下來,從不知所措到豁然開朗、從舉步維艱到且戰且進,等和大家一起完成撰寫工作並列印材料後,已經第二天凌晨五點了。在走回橘園寢室的路上,聽著九龍湖畔早起的鳥鳴聲,一個剛畢業邁進研究生徵程的青年笑著對自己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當然我不是要表明項目申請這個事情很辛苦所以才給人印象很深,雖然它確實需要負責或參與的人付出巨大的努力。項目申請這個事情,會讓你比實際的項目進行人員有著更加開闊的思維,從更高層次的角度、從科學問題本身出發,去思考科研本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系統性的、邏輯貫穿的一個過程。「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便是項目申請的意義。我很感謝我導師程光老師給了我很多負責或參與各個項目申請以及參與項目進行的機會,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抓住這種難得的機會,它可以非常好的提升自身的科研素養和洞察力。

Q2

我們注意到,您在學生工作上有豐富的經驗,可以談一談您是如何平衡科研學習和學生工作的嗎?您在學生工作中有哪些收穫和體會呢?

陳子涵:

關於這一塊,得從我本科開始說起了。才到大學的我,被灌輸了很多要以學習為第一要義的思想(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進入科研領域),一開始我也是一個悶頭學習的人,除了學習以外只有休閒娛樂,每天重複著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美好的大學時光應該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學習也不應該只是專業知識的學習,也需要拓展到個人能力的提升。因此,我趁著學生會招新的機會,加入了學院的學生會。

學生會的日常工作和一些活動都是挺繁雜的,確實佔用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一開始確實有點平衡不住,甚至覺得自己有點吃不消(有的時候要熬夜),後來慢慢的在學習和學生工作中得心應手之後,發現相較於自己付出的時間和更加科學的時間管理,學習與工作效率的提升更加的重要。課程學習上,我會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努力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及時溫故知新,減少期末考試前的複習壓力;學生工作上,我會經常性的與舉辦過類似活動的活動組織者交流,了解他們在活動舉辦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有效避免自己辦活動時重蹈覆轍。

現在,因為沒有了課程,那麼學習主要就剩下自己專業外的一些東西了,但是反過來要平衡的東西就更多了:科研、非專業性質的學習、學院的日常工作、項目申請、項目進行,還經常有一些很難歸納的事務。在不放棄其中一些事務的情況下(當然也不可能放棄),這麼多事情應該如何平衡呢?我覺得效率依然是最重要的,除此以外還需要制定合理的時間管理計劃、團隊成員之間進行明確的分工協作,以及必要時刻減少自己的娛樂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來。

學生工作是一個很鍛鍊人的過程,「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學生工作肯定是講究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作為一種為學生服務的群體,學生會或者其他學生組織中的工作,主要是為其他學生和集體謀福利、創環境,助力學院學生個人成長成才建設。

時光荏苒,我也積累了很多學生工作經歷,包括本科三年的學生會工作經歷、如今作為學院編輯多次參與重大新聞稿撰寫經歷,以及經常性的參與學院的日常工作、行政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的經歷,都很好的提高了我的交流表達能力,所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在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讓我寬廣了自己的眼界,並收穫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這些學生工作經歷著實是一段寶貴的財富,無論對於我的能力還是我的回憶,我都久久不能忘懷。

Q3

您曾在新生迎新中,作為優秀老生代表講述責任感和使命感。您認為我們作為高校學生,如何在日常的科研和生活中體現這份「家國情懷」呢?

陳子涵:

首先和大家講一講我理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家國情懷是離不開責任感與使命感的。什麼是責任感?責任感指的是應該做的不逃避,是「應該我去做」,是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之事甚至為了大局、為了集體的利益去犧牲部分個人利益做好分外的事情。那什麼又是使命感?使命感指的是個人對自我天生屬性的尋找與實現,說白了就是「我應該去做」。馬克思曾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

作為高校學生,尤其是我們東大的學生,既然來了東大,你都是成為棟梁之才、成為領軍人才的好苗子。「家國情懷」的責任感在日常科研與生活中應該體現在兩點:一是,該自己做的毫不猶豫的及時做好,導師安排的任務、自己定下的目標都要堅持去做,認真的做好,不要在懶惰和不負責中賠上自己的未來;二是,自己可做可不做的,儘量去做好,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反過來說你所做過的事情都會成為你的資本、你的財富,無論是幫助你身邊的人、幫助實驗室或是其他,當前看上去好像是吃了苦,但是最終這些都會讓你脫穎而出,成為你傲視群雄的資本。責任感是成就自己的基本條件。

而「家國情懷」的使命感,則讓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無論是我們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還是整個人類層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東大學子,不應只著眼於眼前的滿足,我們應該充滿使命感,我們就是要去成為不凡的人,引用賈伯斯的話,「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疫情當頭,局勢緊張,未來屬於我們,更應該由我們去守護,讓我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實幹興邦!

來源:東南大學研究生 東南大學研究生會 宣傳與新媒體中心

責編:丁大星 尼杉杉

相關焦點

  • 天大學子兩年申請9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 ,2篇論文被錄用!
    天大學子兩年申請9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 ,2篇論文被錄用!國際同行評議會代表獲得39項校級及以上榮譽申請9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2篇論文已被錄用……他就是建築工程學院2018級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白紀韜
  • 2020東南大學優秀研究生評選大賽決賽名單出爐,共12人,都是誰?
    擔任東南大學電氣研會主席團成員、第四期骨幹培訓班班長兼優秀營員、第一屆至善領軍計劃團支書。以第一/二作者發表論文4篇(SCI1篇,EI2篇),以第一/二作者申請發明專利5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網科技項目3項。
  • 優秀!這10位學生榮獲東北大學第五屆學生創新創業「校長獎章」!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礦物加工工程專業2016級本科生東北大學TRIZ協會會長,主持國家級大創項目1項,申請專利13項,已拿到部分專利授權,發表2篇論文。獲得中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競賽特等獎、全國創新體驗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創年會最佳創意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5項。
  • 全宿舍保研:發SCI論文、做公益,這6朵金花讓優秀變得更優秀!
    共參與六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其中兩項為省級項目。並在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兩篇核心期刊論文。大學期間參加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4項,其中兩項國家級,發表綜述3篇。口腔博物館英文講解員,累計志願時長114.5小時。
  • 天津大學2020年優秀學生標兵來啦!
    發表論文28篇(學生一作10篇,SCI 7篇),被引用124餘次,目前是Thin-wall structure 等10個國際著名期刊審稿人。申請專利21項(授權12項),出版專著1部,累計銷售400餘冊。國家獎學金、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天津大學第十八屆學生科學獎獲得者,連續5年參與天大本科招生宣傳工作,累計獲得校級及以上榮譽20餘項,畢業將到廈門大學任教。
  • 重慶交通大學「寶藏寢室」 6兄弟累計獲得10餘項國家級競賽獎項
    保研清華,保研華中大,平均績點3.87,累計獲得10餘項國家級競賽獎項,4項省部級獎項,10餘項校級獎項……」這不是培訓機構的廣告詞,而是重慶交通大學菁園2棟301宿舍的成員簡介。由來自2017級航運與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張烈、胡朋、李潮、周錦龍、馬燦、餘超組成的寢室,在學年考核中包攬專業前三,共取得海航賽特等獎等校級及以上獎勵60餘項,並共同承擔了2項創新創業項目。
  • 北京理工大學2020徐特立獎學金揭曉:10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
    、北理工「世紀杯」一等獎兩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發表EI國際會議論文1篇;獲國家獎學金3次、一等獎學金7次;獲評「優秀學生標兵」、「志願服務先進個人」。科研經歷以第一作者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影響因子為7.1.1區TOP)發表論文1篇。以共同作者發表1篇SCI論文(影響因子6.232,2區)以及1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申請發明專利4項。
  • 為石景山優秀青年點讚!北京擬表彰61名「優秀青年人才」,這類人員...
    近五年作為第二負責人主持國家「兩機專項」項目1項、第一負責人主持各類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70餘篇(第一作者SCI論文28篇),受理PCT國際發明專利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參編專著1部。制定國家標準報送稿2項,院級技術規範和技術秘密4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 快訊:哈爾濱工業大學第10屆研究生「十佳英才」出爐,都有多優秀?
    攻讀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6篇,已授權及受理髮明專利12項。累計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20餘項榮譽獎勵。2020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即將赴義大利比薩大學繼續深入開展基於人工智慧的多小行星探測等技術研究,開啟下一個新的科學探索。範子琛的目標是在學術、科研、競賽全面發展的同時,學有所專、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 他是安徽省優秀大學生!發表論文12篇,獲美國數學建模競賽1等獎
    在幾年的大學生活中,他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已發表論文12篇(SCI、CSCD等期刊論文),其中第一作者6篇;另有1篇SCI在審稿中;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已進入實審階段;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項,省級1項;參與省級2項;參與開展省高教研究項目1項;獲得2019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中國大學生醫藥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競賽共7項;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光明一等獎學金等6項;獲得2018
  • 北京工業大學「科技之星」名單出爐:10人獲獎,個個都非常優秀!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5篇(含2篇JCR一區,1篇JCR二區),其中包括Photonics Research(Top期刊),Optics Express(Top期刊,光學領域H5因子僅次於Nature Photonic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等光學領域頂級權威期刊;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參加光學領域頂級學術會議
  • 西華大學「2020大學生年度人物」名單出爐,個個都好優秀!
    研究生期間在Knowledge-Based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Signal Processing等期刊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收錄三篇SCI一區期刊論文,以第二作者收錄一篇SCI一區期刊論文(導師一作),收錄論文的總影響因子超過30。
  •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優秀研究生畢業生風採:發論文、競賽達人、國獎
    ②在自卸車舉升作業側傾穩定性領域發表北大中文核心論文一篇,另外也參與多項校企共建項目,負責項目申報書技術部分的撰寫。2.在學術交流方面積極參與課題組周會、學術晚茶以及校內各種學術會議,參加了「ICCSSE 2018」國際會議,並發表EI檢索會議論文一篇。
  • 北京擬表彰61名「優秀青年人才」,主要事跡公布
    負責統籌組織國家雙創周,中關村創新創業季系列峰會、論壇等活動,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吸引全球創新人才匯聚。參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園區宣傳工作,累計運營自媒體渠道10餘個,發布宣傳稿件600餘篇。近五年作為第二負責人主持國家「兩機專項」項目1項、第一負責人主持各類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70餘篇(第一作者SCI論文28篇),受理PCT國際發明專利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參編專著1部。制定國家標準報送稿2項,院級技術規範和技術秘密4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 北京擬表彰61名「優秀青年人才」,這類人員佔比超八成
    負責統籌組織國家雙創周,中關村創新創業季系列峰會、論壇等活動,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吸引全球創新人才匯聚。參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園區宣傳工作,累計運營自媒體渠道10餘個,發布宣傳稿件600餘篇。近五年作為第二負責人主持國家「兩機專項」項目1項、第一負責人主持各類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70餘篇(第一作者SCI論文28篇),受理PCT國際發明專利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參編專著1部。制定國家標準報送稿2項,院級技術規範和技術秘密4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Struct.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SCI期刊論文14篇(AB檔13篇),會議論文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第一發明人9項),已獲授權5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航天基礎預研等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對面向環境勘探、軍事偵察發展高速移動軟體機器人系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江西師大2019十佳大學生出爐:保研天津大學,發SCI論文2篇,獲國獎
    曾主持兩項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發表兩篇SCI論文,影響因子超過10,發表一項發明專利;曾榮獲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一等獎、國家三等獎;第六屆全國高等師範學校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國家三等獎,2018年「張瑞華」獎學金;2019年國家獎學金;2019年「熊智明」獎學金;多次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