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6000萬年,逃過了生物大滅絕的魚類活化石,你見過嗎?

2020-12-17 科普探空使者

在現今的生物研究中,能活過幾萬年的生物已屬少見,從前的古生物大多數都只能以化石的面貌出現在人類的眼前,人類也只能通過這些化石來獲取古生物的構造。不過,這世界上還是有一些另類的存在的,它們不僅頑強地支撐了幾百甚至幾千萬年,還逃過了生物大滅絕時期,至今仍活在這個世上。

就如本文要說的腔棘魚便是如此。說起腔棘魚,它也算是個海洋生物界的奇蹟了吧。腔棘魚是硬骨魚,一開始,人們發現的是它們的化石,因其年代的久遠,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一種類早已滅絕或已經進化為別的生物種類。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專家認為它最早出現在3億年前,算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之一。

就在大部分人都相信腔棘魚已經在生物大滅絕時期消失時,堅信古老腔棘魚還存於世間的教授發現了活的腔棘魚的存在。這是很神奇的事情,在1938年,有人在非洲的南部捕捉到了活的腔棘魚,讓人十分震驚。就更別提,當地的島民直接把這種魚醃製,當作食物。有了活的標本,生物學家就能更好地獲取腔棘魚的生活信息。

腔棘魚體型算是蠻大的,有1.5-2米長,生活在萬米深的海底裡,所以人類也很難接觸到它們。其實,腔棘魚原本的生活範圍還是很大的,只是因海洋環境的改變,它們逐漸隱退,最終退到了南非的深海中,讓人們以為它們已經滅絕。

早在研究化石的時候,專家發現腔棘魚作為總鰭魚類的一種,它們也具有陸地生存的能力。腔棘魚能利用自身的鰭來走路,就如同現在陸地生物的腳一般。另外,在觀察它們時,科學家們發現它們能直接呼吸空氣,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它們能在岸上生活。而這也表明,腔棘魚很有可能是陸地四足動物的祖宗之一。

既然它們有如此強悍的能力,為什麼又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隱匿於深海中呢!這就與海洋環境的變化有關了。環境的變化導致從前的生物大滅絕,連恐龍都扛不住而滅絕,而腔棘魚卻挺了過來,這頑強的生命力簡直讓人膜拜。

其實腔棘魚能活到現在,離不開它們超乎尋常的低代謝速率,這讓它們所需要的能量比較少,能安全地在深海裡生活。再加上它們那副石灰質的天然外殼,能幫它們很好地隱藏自身、抵抗其它生物的攻擊,還能保護肉體不受海底強悍的壓力。

這陸地四足動物的祖先之一仍存活在世界上,是值得讓人興奮的,但經研究發現,它們那小小的族群現狀也並不怎麼好,人類的海洋能源開採也可能會為它們的生活區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還得好好保護我們久遠的祖先,保護環境。

相關焦點

  • 生物滅絕的傷痛,地球要用1000萬年來撫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在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明顯恢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地質學》(Geology)上。
  • 白鰭豚:見時是活的,如今竟滅絕
    其實,我用真名實姓告訴大家,我是見過活生生「淇淇」的(那隻唯一在人類飼養下生活長達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豈料,如今滅絕了。啥叫滅絕?就是這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都死去了,這也算是我個人見過的唯一一個滅絕物種。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在全國各地做自然保護巡講,其中一課叫《滅絕之殤》,就是結合自身感觸,把滅絕和瀕危的故事徐徐道來。白鰭豚館工作人員為「淇淇」做心電圖檢測。
  •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湖泊復甦需要多久?1000 萬年!
    2.52 億年前,地球上到處都是濃烈的臭雞蛋味,嚴重的生態危機讓地球上 80% 的海洋生物和 75%的陸地生物滅絕 ……失去生機的地球,了無生氣的湖泊,是如何復甦的?用了多長時間?答案是:1000 萬年。
  • 人類將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奇趣冷知識
    這並非危言聳聽,在過去漫長的五億多年來,地球曾遭遇了5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大滅絕,都導致了當時地球上最為強盛統治者的毀滅。而這一次,是否輪到了人類?在距今4.46億年,發生了第一幕生物大滅絕,原因是氣候突然變冷,當時的南極冰蓋迅速擴大,海平面下降150米之多,導致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驟然減少,筆石、三葉蟲等海洋動物從此大傷元氣;部分逃過一劫的生物接來又遭遇了第二幕的大滅絕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是2020年第一個滅絕的大型魚類,它就是長江白鱘。下面我們簡單的來看一下長江白鱘的「興與衰」。 早在白堊紀,匙吻鱘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這一點從不同地質年代中的匙吻鱘化石就能看出,也就是說匙吻鱘在恐龍滅絕的前提下堅強的活了下來。直到距今約300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大冰河時期,由於環境的變化,許多動物因此滅絕,比如長毛象、鋸齒虎等等。 雖然第四紀大冰河時期也造成了匙吻鱘的大量減少,但是,它們仍然從那種嚴苛和極端變化的環境下生存至今。
  • 地球上曾經出現的5次生物大滅絕,你知道有幾個?
    地球存在的40多億年間,各種各樣生物的誕生和滅絕就一直交替進行著,在大部分普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想到的就是恐龍大滅絕。
  • 生物學家:這種魚已滅絕至少6500萬年,為何又重現地球了?
    作者:文/虞子期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過程,並且在這幾次的生物滅絕過程之中,大多數的物種都已經徹底消失了,只有少數的生物能夠完美的進入到下一個世紀或者「元年」之中。
  • 活了1.5億年的長江白鱘滅絕了,還有這些需要記住
    白鱘是長江中的「活化石」。這種體態龐大的遠古魚類,曾與恐龍為鄰,在長達1.5億年的漫長年月裡,遊過了白堊紀,在恐龍大滅絕中倖存;它遊入了不朽的《詩經》和中國民謠、傳說裡,連周朝的祭祀禮都提到過它。但在公元20世紀,面對人類日益強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壩擋住,被孔洞越來越細的漁網攔下,最終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停止了遊動。
  • 6500萬年前已經滅絕的魚,再次出現,是否在預示些什麼?
    6500萬年前已經滅絕的魚,再次出現,是否在預示些什麼?地球和生物體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依靠地球的環境才出現了各種生命,生物在地球上的活動又影響了地球上的環境,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互制約的。大多數物種的消失和物種的退化,都和人類有非常大的關係,現在全球大約有800萬種生物,很大的一部分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將會面臨滅絕,這都是由於人類出現,導致環境變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滅絕的生物會在此復活嗎那麼這些滅絕的生物有再次復活的可能性嗎?
  • 這種被認為早已滅絕的史前生物,再一次出現在科學家的視野中
    但依然有一些被認為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再次被人們所發現。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種在三億五千萬年誕生的始祖魚類,空棘魚。這種魚類是地球上四腳動物的祖先,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空棘魚已經從地球上滅絕了,但人們在印度洋的深海中,又發現了空棘魚的身影。1938年12月22日,南非一群漁民偶然捕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大魚。
  • 說一說地球歷史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
    2、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時間: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持續時間:2000萬年規模:約19%的科、50%的屬滅絕在3.75億年前至3.6億年前,泥盆紀-石炭紀過渡時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持續了近2 000萬年,期間有多次滅絕高峰期
  • 從發現到滅絕僅26年,因為肉太好吃,人類就連它的皮也不放過
    筆者-小文我們通常將在地球上存活了數億年以上的生物稱為「活化石」,比如鯊魚和鱉,一些生物會因為無法適應變化,或者因為缺乏食物等從自然界中消失。而另一些生物則會因為被看中了利益的商家宣傳,從而被人類吃到滅絕,就目前而言,地球上唯一的藍血生物以及鯊魚都伴隨著此類滅絕的風險。而在更早之前,還有一種生物,因為肉質太過鮮美而淪為了人類的盤中餐,最終被人類吃到了滅絕,它就是斯特拉大海牛。
  • 在記憶裡已經滅絕的動物——鴨嘴獸,你見過嗎?
    這一政策的出臺,不禁讓我想到很多瀕臨滅絕,而又神奇的動物,希望我的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它們,保護它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古老而又呆萌的動物--鴨嘴獸。2500萬年,也是當之無愧的活化石。鴨嘴獸的嘴殼質地柔軟,上面還布滿了神經細胞,如同一個雷達接收器,能夠識別其他生物發出來的生物電磁信號,從而能在滿是泥漿的昏暗水下尋找獵物,同時還能辨明方向。
  • 研究發現:生物滅絕周期為2700萬年,和太陽在銀河系位置有關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地球上生物的滅絕事件會不會跟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不同的位置有關?畢竟太陽系繞著銀河系一圈需要2.5億年的時間,轉到不同的地方會面臨不同的環境,這會不會影響地球生物呢? 下面先說下銀河系。
  • 有兩次生物大滅絕就發生在富氧時代
    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生命在進化歷程中經歷的兩次大滅絕,就發生在藍藻和植物繁盛、氧氣濃度急劇上升的時期,無數生命體竟在富氧的大氣中窒息而亡。大氧化事件地球上本來沒有游離的氧氣,有了生物才有了游離氧。因此,與一般人想的有氧氣才有生命不同,氧氣是生物的產物。
  • 地球上有過幾次大滅絕?你知道嗎?
    到奧陶紀時期,廣闊的海洋已經成為生命的樂園,各種各樣的三葉蟲穿梭在海底的珊瑚和海百合之間,巨大的掠食者鸚鵡螺在海中尋找食物。   到了奧陶紀末期,一場巨變正在悄然到來,位於南部的岡瓦納大陸漸漸向南進入南極,陸地改變了海洋和大氣環流,這導致地球的溫度迅速下降,寒冷的冰川期到來了。降低的氣溫凍結了海水,海平面開始下降,這使得原來生機勃勃的淺海成為不毛的陸地,生物紛紛死亡。
  • 鯨魚活了450萬年,尼安德特人活了幾萬年,生物滅絕期是註定的?
    許多適應能力極強的生物,如恐龍,在地球歷史上已經存在了上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之久。還有一些物種僅存在了短短的數萬年,甚至數千年。據調查,藍鯨已有四百五十萬年的歷史,而尼安德特人只有短短的幾萬年,現在已經滅絕了。到底是什麼影響著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最近美國趣味科學網站上出現了一篇文章,指出我們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
  • 水中「活化石」白鱘:從常見漁獲到滅絕,它經歷了什麼?
    它被稱為水中「活化石」,本來是長江中下遊常見的魚類,它與中華鱘生活在同一水域,每年都為長江兩岸的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美味食材,而在2019年12月23日它卻被宣布滅絕,它就是白鱘。
  • 生物大滅絕每6500萬年發生一次,按周期剛好輪到人類
    生命的生存演化前提就是要有一個不錯的生態系統,那麼地球這個生態系統一直都保持穩定和完美嗎?顯然不是,數十億年的歲月裡,地球的生態發生過很多次的變故,其中出現過五次大型的生態災難,從而引發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除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外,還發生過20多次小型的滅絕事件。
  • 活了3.5億年的古生物,逃過3次物種大滅絕,如今卻淪為雞飼料
    筆者-小文很多人都討厭蟲子,認為蟲子是一種極其噁心的生物,話雖如此,蟲子卻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並且難以滅絕的生物,就比如人們討厭的蟑螂就是如此。據調查,當年日本廣島在遭受了原子彈的爆炸之後,城市內還有超過百分之十的蟑螂成功活了下來,可見,「打不死的小強」這個稱號真的不虛。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蟲子成功逃過地球多次物種大滅絕,並且活了數億年之久呢?答案是有的,只不過,這種蟲子現在的下場卻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