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對誰錯,問問法官就知道了!」近日,德清縣人民法院的「村巷法官」顧敏芳來到該縣雷甸鎮解放村值班,村民老丁一大早趕來「告狀」:鄰居老姚自從3年前開始造房子以來,建築垃圾和生活雜物一直堆在通道裡,幾位鄰居都出行不便,找老姚商量多次也沒個結果。
「村巷法官」葉國棟(左三)來到舞陽街道一家企業,對一件訴中案件進行調解。拍友 範煒煒 攝
遇到解決不了的矛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法官,在德清已不是新鮮事。今年4月起,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德清法院在原有覆蓋13個鎮(街道)法官工作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在170個行政村(社區)全面鋪開法官聯繫制度,建立起「村巷法官」工作機制,42名年輕法官和法官助理分片負責,每周到各村(社區)「坐診」,為居民提供司法調解、司法確認、訴訟服務、法治宣傳、巡迴審判等。
該機制推行以來,各「村巷法官」工作室共接受諮詢800餘次,實質化解各類糾紛150餘件。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析之以法,這支專業又親民的隊伍,如何巧妙化解基層糾紛?近日,我們來到德清縣,跟隨當地幾位「村巷法官」走村串戶「解疙瘩」。
垃圾一堆3年
實地測量巧解糾紛
「大家都是鄰居,原本想著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誰知他這一堆就是3年。」「我們找他說了好多次,讓他把垃圾清理掉,可他完全不理會,這事沒法解決了!」當天,我們和顧敏芳剛到解放村的「村巷法官」工作室,老丁和鄰居們就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老姚的不是。
顧敏芳擔任法官3年多時間,看上去年紀輕輕,看到她被村民們團團圍住,我們不禁替她捏了一把汗。
「有什麼要求,大家坐下慢慢說,我會幫你們調解好。」面對「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顧敏芳不急著打斷,泰然自若地找個椅子坐下來,先給他們「熄火降溫」。耐心聽完4位村民的煩心事,她當即在村調解員的幫助下聯繫老姚,並告知了老丁和其他3位鄰居的訴求。電話那頭的老姚一聽是法官來電,態度緩和了不少,但他仍堅持認為:「通道屬於我的租賃範圍,堆放物品有什麼錯?」
聽完各方說法,顧敏芳發現問題的癥結在於:5戶人家之間的通道是否包含在老姚承租的土地範圍內,需要通過進一步查看租賃協議和實地丈量後才能確認。於是,顧敏芳建議根據租賃協議對土地範圍實地測量,取得客觀證據才能讓各方心服口服。
當即行動,大家一起到老姚家查看租賃協議,並現場測量,最終根據測量結果判定老姚承租的土地範圍並不包括5戶人家之間的通道。
面對現場測量出的結果,老姚不再有異議,連連點頭表示認可:「我一直認為自己承租的土地包括通道這塊,也沒有仔細測量過,現在明確了,我馬上就把東西搬走。」
在「村巷法官」的指導和參與下,纏繞5戶鄰居3年之久的「心結」終於解開了。「顧法官來到家門口,事情就是好辦多了!」幾位村民連連點讚。
講法律談誤工費
推動購房合同履行
「看似一樁小事,一直不解決就可能演變成大問題。」忙活半天,顧敏芳剛想喘口氣,就接到了雷甸鎮中興社區網格員陳紅的電話:「顧法官,雙方當事人都在,我們勸了半天沒用,還得你跑一趟。」顧敏芳二話不說,趕赴下一個聯繫村。
「又是房屋買賣糾紛。」途中,顧敏芳通過陳紅髮過來的信息對案件的基本情況有了大致了解。
原來,中興社區的東港欣苑小區是當地5個村拆遷後的集體安置小區,是德清最大的拆遷安置小區。因雷甸鎮企業集聚,前幾年不少分到房子的居民把房屋賣給外來務工人員,也有晚拆遷的居民向早拆遷的居民購買安置房。房屋買賣多了,糾紛也就多起來。
我們趕到中興社區的「村巷法官」工作室時,買賣雙方正激烈爭辯。「房子漲了這麼多,我們不賣了。」賣方小錢說。「合同籤好了,怎麼能隨意反悔?」買方跳起來反駁。網格員陳紅告訴我們,她已經上門勸了3次,賣方一直以房屋漲價為由不願辦過戶手續。
顧敏芳翻看了當初雙方籤訂的購房合同,緩緩勸解:「合同2018年就籤好了,籤訂即有效,不可隨意加價,既然交房了,就應該早點過戶。」賣方一聽顧法官這麼說,頓覺理虧,表示辦理過戶手續需要工作時間請假出去,辦手續可以,要支付一部分誤工費。
顧敏芳一聽賣方鬆了口,立馬拉著網格員陳紅回頭去給買方做工作:「房子近幾年確實漲了不少,賣方心裡肯定不服氣,就支付些誤工費早點把手續辦妥了吧!」買方點頭同意,敲定好辦手續的時間,再由買方支付800元的誤工補償。「這件事拖了3個多月了,我本來都打算請律師起訴了,沒想到法官一來這麼快解決了。」買方趙某拉著顧敏芳的手不停道謝。
「顧法官每周到村裡『坐堂』,其他時間村裡遇到糾紛怎麼辦?」我們好奇地問。「我和治保主任在社區人緣好、熟悉民情,哪家有糾紛我們第一時間知道。」陳紅說,她作為網格員常駐「法官工作室」。另外,「村巷法官」、執行員與村(社區)治保主任(調解員)、網格員4人有一個工作聯繫群,大家保持信息暢通,必要時聯繫顧法官一起到場調解。有了這支訴源治理先鋒隊,現在一般矛盾糾紛基本已經實現不出村(社區)。
「小矛盾能不上法院最好!」顧敏芳笑著說。
算經濟帳打「感情牌」
租賃官司庭外和解
像顧敏芳這樣的「村巷法官」,德清每個鎮(街道)都有3至4名。從坐堂判案到深入鄉間,「村巷法官」除了憑藉與居民結下的好人緣,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訴訟之前,也對登記立案的糾紛進行訴中調解,有效化解了不少「執行難」案件。
當天中午,告別顧敏芳,我們又和「村巷法官」葉國棟踏上解糾紛的路程。
葉國棟主要聯繫舞陽街道和康乾街道共10個行政村。「這次是個棘手案子。」葉國棟在車上說,雙方當事人積怨太深,不願意坐下協商,強制判決會導致執行難。「我們了解此案形成積怨的成因和爭議焦點後,決定把化解矛盾作為執行方案的首選。」
說著,我們來到了一家塗裝企業。「你看這地面,被你們的叉車壓成這樣。」「突然讓我們搬走,生意也損失不少,而且倉庫本來就年久失修!」現場,矛盾雙方一見面就針尖對麥芒,毫不相讓,看起來沒有和解的可能,一同前去的舞陽街道調解員看了直搖頭。可碰了釘子的葉國棟沒有氣餒,到廠區看了一圈後,頂住壓力將雙方叫到了一起。
看到雙方都平靜地坐下來了,葉國棟說:「我先捋一捋目前的情形。」原來,做麵粉生意的丁老闆去年初租了塗裝企業的廠房作為倉庫,但是今年5月塗裝企業認為麵粉容易造成安全隱患,要求對方提前退租。協商中,出租方認為倉庫地坪被叉車破壞,要扣除對方5個月租金作為賠償,承租方則認為廠房因漏雨導致大量麵粉受潮,只願意賠2個月房租。雙方僵持不下,7月訴至法院。
葉國棟發現爭議點一目了然,就是退租多少的問題。「你看,這個事拖著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一方面企業有官司在身,耽誤再次出租的時間,少收好幾個月租金。另一方面,你這邊的麵粉生意量大利薄,需要大量資金流,對方一直不退你租金,你這邊資金也困難。」聽了葉國棟的勸解,雙方都覺得講到了點上,再加上之前就聽說他很會「斷案」,氣氛緩和下來,你一言我一語開始商議起來。
葉國棟打起了「感情牌」,還一筆筆算著給雙方合計損失。幾個小時下來,伴隨著一個個電話諮詢和一句句勸解,在葉國棟和舞陽街道調解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個雙方都接受的賠償方案終於商定,並當場履行完畢。一宗法庭上的官司在庭外成功和解,葉國棟長舒一口氣。
「推動更多糾紛源頭化解,這也是訴源治理改革以來,德清法院司法理念的重大轉變。」德清法院副院長吳玉峰告訴我們。為此,各位「村巷法官」主動對接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和行政機關等,構建分層遞進式糾紛過濾機制,在立案階段幫助分析訴訟風險,鼓勵選擇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當事人不同意非訴訟方式解決的,登記立案後嘗試訴中調解,溫和漸進地為糾紛提供多元解決渠道,讓更多的糾紛化解在基層。
(原標題《村巷糾紛就在村巷化解 跟著德清「村巷法官」進村入社「解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