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閱文集團、豐巢公司三家公司近期由於違法經營問題分別被罰款50萬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01 網際網路巨頭的瘋狂擴張
在接到反壟斷罰款通知之後,三家企業立即回應將接受整改。
不過最近在美國卻發生了一件大事,馬斯克在德克薩斯州發射了一顆火箭,但是在這顆火箭著陸時卻發生了意外。
即使是自己的火箭發射失敗了,馬斯克依然感覺非常開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來馬斯克說這次火箭發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拿到相關數據,至於能不能登上火星只是一個目標而已。
當然馬斯克發射的星艦火箭與一般的運載火箭有很大的差別,其飛船的載人能力將會超過一百人。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航天大國的主力載人飛船載人能力上限不過是7人而已,一旦馬斯克的火箭發射成功,他將會以一己之力吊打世界航空大國。
要知道馬斯克此人曾經是以網際網路起家的,美國的在線支付服務商PayPal就是馬斯克創建的,而馬斯克之後也通過PayPal的交易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鮮為人知的是馬斯克曾經與阿里巴巴的馬雲還進行過一場辯論,當時的馬雲怒懟馬斯克:「我對火星沒有興趣,我對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更感興趣,為什麼大家對火星這麼好奇。」
當時的馬斯克面對馬雲的質疑一句話都沒說,只是呆呆地愣在了那裡,或許當時的馬斯克並沒有任何的理由來反駁馬雲。
但是看看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做什麼,還有人會在質疑馬斯克當初的選擇嗎?
從資本體量、營商環境以及各種資源來看,馬雲等人都要超過馬斯克不止一籌。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卻將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一切可以快速變現的領域,例如賣東西、開直播等。
當然還有透支中國年輕人的未來,將一切的錢都用於消費,這便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來錢之道。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這麼賺錢,那他們的錢都用在哪裡了呢?
答案是擴大規模,將這種資本的遊戲繼續下去,此前螞蟻金服的案例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嗎?
遍觀近些年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的行業,都充滿著滿滿的套路。
先是運用資本得利力量不計成本的燒錢,以超低的價格介入,在這個過程中小的競爭對手會因為資本的劣勢退出市場。
這樣在某個行業就會出現幾家巨頭壟斷的情況,於是乎各種漲價割韭菜的行為就會隨之而來。
誰是韭菜呢?
當然是使用網際網路服務的消費者,雖然在初期這些韭菜獲得了一些利益,但是最後全部都會淪為收割的對象。
從目前來看,從外賣到團購,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對各行各業進行壟斷,而他們的這種瘋狂擴張模式也引得全民開始焦慮。
02 技術缺失的網際網路巨頭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有技術存在?
相信這個問題,我們曾經不止一次想問,因為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玩的無非是一場資本的遊戲,而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恐怕並非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當然這並不是在否定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實力,從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迎來了蓬勃發展,也順帶造就了一批網際網路富豪,例如阿里巴巴的馬雲以及騰訊的馬化騰。
或許不得不承認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市場已經趨於穩定,潛臺詞就是國內的市場已經被幾家巨頭企業瓜分的差不多了。
但是就現今而言,在中國下一個風口還沒有出現之時,網際網路行業仍然是當今行業發展的主流。
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目前的發展究竟達到什麼水平了呢?
像中國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和騰訊,即使放在全球來看依然是巨頭一般的存在,也許正是有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的支撐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卻有一個通病,就是只專注於薅羊毛,或者更為簡單點來說就是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長遠的發展。
所以在提到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時,往往第一關注點是它的營收和利潤,更為直白點就是它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
不過這只是一場資本的遊戲,指望在這場遊戲中中國的網際網路的企業有多少創新的地方恐怕是不太可能,因為技術、創新這些因素對於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更為直白點來說,對於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將錢都投在科技領域,無疑達不到快速變現的效果。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的確賺錢,但是對於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來說卻是不利的。
此前的螞蟻金服問題曝出,我們或許在思考一個問題,馬雲已經是中國首富了,為什麼還要以這種方式圈錢?
但這正是人的本性所致,恐怕對於這些富豪而言沒有人會嫌自己的錢多。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或許要向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學習。
難道如今美國的網際網路行業真的比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先進嗎?
如果單從網際網路本身來看,兩者無疑是平分秋色的存在,更為具體點來說,美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在某些方面還要遜色於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最起碼在快速變現這條道路上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是美國望塵莫及的存在。
不過美國的絕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並非是單純的網際網路企業,很多企業多少都與科技存在一定的關係。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馬斯克,他的企業最初也是網際網路企業,但是現在已經發射了幾百顆覆蓋全球的通信衛星。
這樣的成就中國有網際網路企業可以與之媲美嗎?
當然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命名時大多都會將科技等字眼帶上,但是在真正涉及科技方面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與美國還相差甚遠。
03 社區團購是新套路嗎?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社區團購又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巨頭新的陣地。
阿里、京東、蘇寧、美團、拼多多、物美等巨頭相繼入局,但是在這其中我們似乎嗅到了熟悉的味道。
低至一分錢就可以買到一盒雞蛋或者是一斤土豆,曾經的我們在外賣以及打車上也見過類似的套路。
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運用資本的力量在一些重點城市貼身肉搏,例如武漢、長沙等城市,實體店的銷量已經出現大幅度的下滑。
但這一切只是開始,當網際網路巨頭將自己在社區團購的重點放在生鮮品類及米麵糧油等一些必需品時,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小商販的生存問題。
當然網際網路巨頭的這些行為引來了權威媒體的批評,人民日報就曾在12月11日批評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在掌握海量數據的前提下,理應將自己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科技創新上,而不是通過運用資本瘋狂搶佔流量。
有很多人認為社區團購是對線下零售的一種顛覆與創新。
但是這樣的創新真的有意義嗎?
網際網路巨頭進入賣菜這個領域的本意絕非是為了創造什麼新的價值,而是想通過賣菜這件事進一步搶佔網際網路時代賴以生存的流量。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傳統零售業固然有其劣勢,但是這樣的劣勢更多的是其本質所決定的,而且就現今的社會發展程度而言,我們真的能缺少傳統零售業嗎?
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個行業的消亡是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絕非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這樣運用資本的力量粗暴地促使傳統零售業退出歷史舞臺。
這樣粗暴式的創新與顛覆最終獲利的絕不是消費者,而是壟斷行業的巨頭。
再者來說,網際網路巨頭口中的創新與顛覆,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一種操作方式,從外賣到打車再到賣菜都是一樣的模式,這還能被稱作創新嗎?
而一些有意識的創新企業或許已經在與網際網路巨頭的競爭中消亡了,長久以往下去,中國各行各業的創新因素絕對會因為網際網路巨頭的壟斷而被徹底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