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X博士(id:doctorx666)。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策劃:尼古拉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於大多數行業的人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疫情之下,錢太難賺了。
尤其是大批年輕人,一邊被「福報」損耗著幸福指數,一邊又試圖通過加倍「福報」期待有朝一日收穫幸福生活,別提多擰巴了。
但是我們X博士編輯部卻發現,有些聰明、膽兒大的年輕人根本不願意被一個個概念框定,他們早已擼起袖子,投身到另一片充滿機遇的大陸——非洲。
我們X博士的好朋友邵小姐就是這樣一個real cool girl,她在非洲開了一家農場。
於是我們直接派出了非洲的線人採訪了她。
邵小姐是個正牌外語系畢業生,而她學的是一門不算小的小語種——法語。
而很多人不知道,使用法語最多的地區不在法國,而是在非洲。
邵小姐在畢業後,選擇去了非洲當翻譯,能拿幾倍於國內的薪水,她加入了一家大型國有企業,並且外派去了一個在非洲都不算太平的國家:剛果。
剛果民主共和國,非洲第二大國家。
今天的剛果歸納起來就兩個字,窮和亂。
它資源豐富,但依然是全世界最窮的幾個國家之一;東部大湖地區的各種武裝衝突也從來沒消停過。
在剛果工作過的人對這種場景早就習以為常了。
這種環境就像一塊試金石,很多剛從學校出來的小年輕直接就sui了,每天龜縮在辦公室,門都不敢出,更不用說開展業務了。
但是邵小姐很快就適應了這種複雜的環境,上到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員,下到街面上的各種牛鬼蛇神,依靠著語言優勢,邵小姐和這些人打起交道來可謂遊刃有餘。
但是大國企「體制」之下,有能力的人有時也只能做個低三下四、看領導臉色的小職員。
邵小姐厭倦了這種跪著賺錢的生活,於是她拿出了工作幾年積攢的全部薪水,搞了一塊接近10公頃的土地,正式開始了她的「農場主」生活。
選擇開農場並不是因為中國人的「種地天賦」,但是邵小姐敢在非洲開農場,是經過縝密思考的。
第一,在非洲開農場成本很低。
相較於國內的土地價格,剛果簡直太便宜了,萬把塊錢一畝地,還是永久產權。而且這裡很多是未經開墾的肥沃土地,一腳能踩出油來。
第二,這是個剛需。
剛果人雖然自己種菜,但無論品種還是數量都只能勉強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邵小姐農場的主要客戶是在那裡生活工作的中國人。
剛果雖然經濟依然落後,但是近幾年隨著政治局勢穩定下來,發展的速度在加快,而且因為資源豐富、機會眾多,一大批中國企業在當地搞起了大型項目。
一個項目,成百上千中國人,是要吃飯的。
主糧或許還能勉強在當地採購,但是蔬菜可就不那麼好找了,除非你能和當地人一樣每天把木薯、香蕉和芒果當菜吃。
木薯是當地的一種主食。
香蕉和芒果都算正經飯菜。
第三,行業競爭弱。
你可能會問,難道當地人不會種菜嗎?
規模農業也是個技術活,即使不考慮中國人的胃口,要滿足眾多項目上成千上萬中國人,一日三餐規模的菜,以當地人的水平還真就種不出來。
看準了這三點的邵小姐,拉上了技術合伙人,從附近村子裡找來幾十名農民,如同當年的西部拓荒者一般,開始了她的事業。
而邵小姐最初的全部家當,只有從萬裡之外的中國空運而來的幾箱蘿蔔、白菜種子。而這些都是中國人最常吃的品種。
開荒與燒荒。
幹事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剛果這塊曾經讓切·格瓦拉吃癟的地方,似乎喜歡給不屬於這塊土地的外來者以嚴峻的考驗。
邵小姐的拓荒之路用艱苦卓絕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未開墾的土地同時也意味著不會有任何基礎設施。建立農場初期,邵小姐和她的夥伴們經歷了一段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不僅沒水沒電,連住的地方都是用貨櫃臨時改裝的,烈日之下鐵皮屋如同蒸籠。
當地衛生狀況本就不佳,新開墾區域的蚊蟲數量更是驚人,一不小心就會染上瘧疾。
當地人的「撤碩」。
既然是種地,因地制宜就很重要,要在剛果種好地,生搬硬套中國經驗是不夠的。當地的水熱條件和病蟲害情況和國內都很不一樣,邵小姐為此著實吃了幾次虧。
招了蟲災的西瓜。這瓜,不保熟。
一場冰雹過後,青菜都被打成了麻子。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開農場的過程中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你不僅要與天鬥、與地鬥,還要「和人鬥「。
邵小姐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一個人種100畝地,如何從無到有,建立一支高效的農民隊伍是決定農場成敗的核心問題之一。
附近村裡招募的農民,對農業的理解還幾乎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畢竟剛果的自然條件實在太好,靠著老天的恩賜,莊稼不用刻意打理,也能勉強果腹。
而且剛果人的命運長期以來根本就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曾經的比利時殖民者除了讓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帶著鐐銬在叢林中採橡膠,並沒有教給這些倒黴的黑人更多農業技術。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對剛果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砍掉一隻手是比利時人在種植園的重要「管理手段」。
雖然黑叔叔們體力一流,但是距離成為合格的勞動者,還差著老大一截。
邵小姐在團隊和管理上確實下了功夫。
首先,門檻要高。招人的時候,不會種地不要緊,但是要踏實肯幹體力好。招來之後馬上進行培訓。從犁地、播種、育苗到除草、施肥、灌溉,邵小姐的團隊手把手把這些技術毫無保留的教給工人們。
其次,待遇給夠。在邵小姐的農場工作不僅能拿到一份相當不錯的薪水,定期還能收到一些農產品作為福利。
最後,中國人和當地人一律平等。人手緊張的時候,中國工人也要身先士卒和黑叔叔們一起在田間勞作。
從開荒到耕種,有時候成事兒靠的就是「日拱一卒」的精神。
度過了初期的種種難關,邵小姐的農場很快就走上了正軌。產出的蔬菜物美價廉、品種繁多,迅速在當地打開了市場,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爭取到了幾個大客戶(華人超市,大國企)。
這個瓜,保熟,黑人姐姐都說好。
雖然憑著對客戶良好的服務與優質產品站穩了腳跟,但是邵小姐也向我們坦言,農場生意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藍海不可能永遠是藍海,種菜畢竟是個低門檻的生意,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非洲淘金,不少人也想在農業生意上扎一筆錢。
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公司。他們在當地搞出了相當現代化的農場,甚至一度想用價格戰的方法打垮其他「個體戶」農場。邵小姐曾眼見他們用巨大的貨車將一車車蔬菜以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到市場上。
好在「個體戶」體量輕,成本夠低、運作靈活,沒那麼容易被打死,搞價格戰的大公司除了「補貼」了客戶,也沒撈到什麼便宜。
商業之外,農場還給這片古老的紅土地帶了新的轉機。在這個失業率高達40%的國家(數據來源剛果(金)計劃部國家促進投資辦公室),邵小姐的農場為周圍的村莊提供了就業機會,對這些農民來說,或許這將成為改變他們命運的起點。
你們肯定都想知道邵小姐經營農場一年能賺多少錢,雖然她不想說,但是超過「知乎人均水平」還是綽綽有餘的。
在邵小姐看來,非洲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更像世界的B面。
人們對於它印象總是兩極化的。要麼把它想像成充滿異域風情的大草原;要麼就把非洲視作充滿戰亂、瘟疫的荒漠。
梅麗爾·斯特裡普出演的《走出非洲》是典型的坐在大莊園中的西方人對非洲的單方面憶想。
但真實的非洲是複雜的,遠非一兩句話所能概括。他們可能住著全世界最差的房子,但是用著和你我一樣的5G手機。
還沒吃上外賣的非洲小哥,已經先穿上了外賣小哥的衣服。
但其實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也並不比認識遙遠的非洲更容易。
在大風大浪的時代下,想要抓住浪潮就需要勇氣與眼光。
有人一邊拼命在國內搶蛋糕一邊拼命抱怨蛋糕不好搶時,有人已經選擇去另一片市場做蛋糕了。
還是那句老話,If you want the truth, follow the money.
黑叔叔們距離真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意味著這個巨大的市場還充滿著潛力。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走在農耕文明的道路上,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如同糧食一般,是從這些黃的、黑的、紅的土地中長出來的,安土重遷似乎是一種宿命。
但中國人也從不缺少走出去的勇氣。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無論何種原因,都有大批國人走向海外,去尋找生的機會,尋找財富與尊嚴。
在這個增速放緩,壓力增大的社會中,不少自認為是天選之子的boy們,稍微被時代的小小浪頭拍了幾下,嗆了幾口水,就開始哭爹喊媽,甚至還懷念起 good old days 來。
呼喚教員的時候,別忘了教員還說過: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其實很多抱怨自己沒趕上好時代的人的人生,就是那種需要活兩遍才好意思承認活過的無聊人生。
對於富有勇氣的人來說,投身時代的潮流才是正確的選擇。
而其實我們每個人本就身在時代潮流之中,而時代永遠在召喚。
設計/視覺 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