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醫學發現人類的正常壽命應該在130歲到150歲之間,然而這並不代表人類生命的上限,影響生命的主要原因是細胞分裂的極限——細胞最多只能分裂50~60次就會死亡,而且地球上大多數生物都符合這條規則,但是依然有少數的生物能無視這條規則在地球上生存,其中就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龍蝦。
一、不會衰老的龍蝦
龍蝦與其它生物不同的是它每換一次殼就如同換了一個新的身體,從理論上來說龍蝦不會因為衰老而死亡,目前有記載最老的龍蝦活了130多年至今依然在生長,龍蝦之所以不會衰老的原因,是因為它依靠換殼會重置體內的細胞,而人類衰老的原因就是細胞分裂達到了上限,當然龍蝦每次換殼都會體型變大從而更容易被天敵發現,即便龍蝦有如此逆天的能力也很難逃脫自然界微妙的平衡。
龍蝦這種「換殼永生」的方式讓科學家也希望能在人類身上實現,既然身體的細胞有分裂上限那麼更換衰老部位是否能突破衰老機制呢?顯然這類領域還屬於初步探索的階段,只是找到了一條如何規避細胞衰老的方法而已,然而自然界還有一種通過「返老還童」的方式來達到永生的生物——燈塔水母。
二、長生不老的燈塔水母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科學家無意中發現燈塔水母在惡劣的環境中會蛻變成幼體狀態,當環境恢復正常時這種幼體會重新生長成水母,對於燈塔水母這種奇怪的生長方式一直到2010年的《自然與科學》上直接稱其為「不會死亡的動物」,燈塔水母在幼年時期是一種錨狀的水螅體,直到成年以後才逐漸長出傘形體,當燈塔水母開始重回幼年期時,它身體內的細胞會轉變成為幹細胞狀態,然後還能重新發育成組織和器官,這也是在自然界發現的首個能體細胞轉幹細胞的生物!
雖然很難分辨從幼體重新長出來的燈塔水母還是不是原來那個本體,但這種細胞進行轉換的現象讓人類開始在小白鼠身體上進行實驗,並且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項目就是成功將白鼠的皮膚細胞誘導為幹細胞,並成功將幹細胞培植出新生小鼠,這項研究讓人類通過器官再造技術來達到延長壽命的希望成為了可能,只不過這項技術是否會用於人類還沒定論,因為無法確認重生出來的你還是不是本人,而且科學家更希望能讓人體進化得更完美而不是永生,不過一種被稱為「進化史上的醜聞」的生物更讓人們著迷——蛭形輪蟲。
三、無法殺死的蛭形輪蟲
可能人們大多都知道水熊蟲這種生命力超強的微生物,但有一種生活在水中的蛭形輪蟲比水熊蟲更厲害,它和水熊蟲一樣能在任何極端環境下存活下來,哪怕是在超強的輻射環境下也無法殺死它,並且在脫離輻射環境後蛭形輪蟲能修復被輻射破壞的DNA,水熊蟲雖然生命力頑強但沒有能修復DNA的能力,這種微生物是顯微鏡之父列文虎克最先發現,並在發現的同時就質疑這種單性繁殖的微生物是如何進行自身進化的。
直到現代才弄清楚蛭形輪蟲雖然是單性繁殖依然能進化自身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蛭形輪蟲的DNA有10%是來自其它生物,它們能通過進食將其它生物的DNA補充到自身,所以蛭形輪蟲的身體裡包括了植物、細菌甚至真菌的基因,它不僅摒棄了單性繁殖帶來的DNA缺陷,甚至還因此獲得了更強的生命力,這種多基因體的進化方式讓生物學家不得不稱其為「進化史上的醜聞」。
人類的衰老雖然是因為染色體的端粒變短導致細胞死亡的,但是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自然死亡對整個生態鏈來說是很正常的事,因為生命進行新老更替才能讓基因進化得更完美,衰老是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最好選擇,生命個體一旦停止了進化就必定會帶來衰退,生命體進行新老更替才能保障種群更適應環境。
而且這些看似不會衰老和死亡的生物並沒有成為生物鏈的頂端,顯然永生的機制並沒有給它們足夠多的優勢,恰恰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力並不夠頑強才需要這些能力實現種群的延續,目前的醫學領域一直希望能在人體植入其它生物的基因,然而這些改變了DNA的新生人類還是人類嗎?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