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武威:邂逅馬踏飛燕 感受歷史蒼茫

2020-12-12 新華社新媒體

導語:「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春天來了,樹葉綠了,花朵綻放了,一些景區在確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分區分級,有序開放。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

視頻由武威文旅局提供

甘肅武威,有著中國旅遊標誌之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之稱,旅遊資源有「馬踏飛燕」、天梯山石窟、白塔寺、文廟、西夏碑等。其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甚多,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館藏文物5萬多件。

此外,武威天馬文化、五涼文化、漢唐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濃鬱,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絢麗篇章,積澱了武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相關焦點

  • 天馬文化 | 馬踏飛燕隨想
    近日去武威參加甘肅民間郵會第二屆現代集郵展,看到許多郵友竟然專門收藏相關馬踏飛燕的郵資片、加印片、門票,做成郵集,而且數量還不少;有的人研究馬踏飛燕的命名、美學價值、思想意義,在講臺上給大家分享,津津樂道,頗有心得。有的人甚至已經有數十年的研究和集藏經歷,樂此不疲,以至於不折不扣的成為土生土長的資歷深厚的專家。當他們談起馬踏飛燕的時候,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暢遊威海華夏城 神遊海洋世界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福建天柱山歡樂大世界:在山林中和...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福建天柱山歡樂大世界——高山流水2020年2月26日,福建天柱山歡樂大世界發出公示,自恢復營業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以微薄之力致敬最美逆行者。
  • 武威:有景,有詩,有遠方!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武威:有景有詩有遠方(下)三千裡絲綢之路,八千年華夏文明。馬踏飛燕,名耀千古。在武威,銅奔馬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從遠古走來,馬超龍雀的故事盪氣迴腸,神馳天馬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民族氣概和時代精神,成為武威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符號。銅奔馬,形與體的天成,力與美的融合。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蘇州園林: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蘇州園林起始於春秋,發展於唐宋,全盛於明清,被譽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經典之作。近年來,蘇州園林保護利用成效顯著,共計9個園林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獅子林和留園推出網上分時預約入園機制,試點實行全系統旅遊誠信管理體系。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寧夏沙湖:「絲路驛站」上的旅遊明珠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  沙湖,是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和中國十大魅力溼地。沙湖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北部,距銀川市38公裡。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馬踏匈奴鷹 東漢 武威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原型,這一被叫作「銅奔馬」的國寶文物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長45cm,寬13cm。自這件銅像出土以來,對於它該如何定名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這一文物於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一座已遭多次盜掘的東漢墓葬,馬的造型,昂首揚尾,三足騰空,頭微左顧,右後足踏一飛鳥。
  • 馬踏飛燕 甘肅蘭州和武威 一尺高小銅馬何以成為中國旅遊形象大使
    ,形象卻早已遍布全世界,你我想躲都躲不開她她發現於雷臺,與雷沒有任何關係,卻給人一種快似閃電的感覺她現在收藏於蘭州,卻可以在祖國大經常見到她給出了這麼多選項,估計你早已猜出,這就是銅奔馬——馬踏飛燕你要這樣想的話,其實你已經錯了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太原市採薇莊園景區:四季型生態...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黃香蕉、紅五星蘋果、紅棗、香酥梨、龍眼葡萄、核桃、向日葵、豆角、玉米等水果蔬菜色彩鮮明,不得不說,用「有你好果子吃」,才最能恰如其分的描述莊園果蔬的原生態、好滋味和新鮮度。  綠色餐飲,烤全羊、烤野兔、南瓜蒸飯、拌野菜、豆腐丸子、黃饃饃、老鹹菜...一道道農家菜讓人吃得口齒留香,菜品材料就地取材,真正的綠色。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馬踏飛燕几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看到正面後忍不住了
    馬踏飛燕是在甘肅省出土的東漢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如今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當中。馬踏飛燕又被稱作銅奔馬,是青銅所制的奔騰駿馬,該馬昂首挺胸,四蹄作奔馳狀,形象非常威武。不過馬踏飛燕几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看到正面後忍不住了。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當時的館方工作人員王毅問道:「郭老,銅奔馬蹄下踩的這隻鳥從形象特徵和創作者的匠心來看,我們認為是只燕子。此鳥雙翅較身軀略小,膀梢尖細,疾飛時膀梢向外與身軀平行,呈三叉式,這正是飛燕形象的反映。創作者意在用飛速最快的鳥襯託馬速,而鳥中飛速最快者正是飛燕,能否將這一造型稱作『馬踏飛燕』呢?」郭老略加思索後予以了首肯。此後「馬踏飛燕」的叫法流傳極廣。
  • 從「馬踏飛燕」到「馬踏匈奴鷹」,承載著滿滿的時代豪情
    銅奔馬1969年9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縣城的雷臺古墓。馬高34.5釐米、長44.5釐米、寬10釐米、重7.15公斤。其鑄造工藝為範鑄馬身,然後再與馬尾、馬腿、蹄下飛鳥等部件分別鑄合製作而成。後因時代際遇,銅奔馬被命名「馬踏飛燕」並出國巡展蜚聲中外,後來更被選為中國旅遊的形象標識。最近,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這一學術新發現廣受關注,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嗎?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提到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信有太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脫口而出:「馬踏飛燕」!這件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時期銅奔馬雕像,在上世紀出土之後因為其同時具有寫實主義的駿馬造型和浪漫主義的馬踏飛燕,是漢代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後來這件文物在北京展覽時轟動全國,還被選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之一了。
  • 為「馬踏飛燕」正名,也請一些人不要引喻失義調侃國寶!
    這個標誌形象源自我國一件國寶級歷史文物--東漢銅奔馬,很多人習慣叫它「馬踏飛燕」,其實這個稱呼是錯誤的,文物專家確定的名稱是「馬超龍雀」,關於稱呼的糾正也有電視臺、報紙傳播過。至於1983年國家旅遊局為什麼會選擇它作為標誌,個人認為首先是「國寶」已經聲名遠播海內外,認知度很高;再則就是它能夠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 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銅奔馬?你覺得這應該叫什麼
    近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對這尊出土於甘肅武威東漢古墓的文物的名字來源進行了考證。
  •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那你知道它的故事嗎?村民將表面的浮土清理乾淨後,發現後面是一面磚頭砌成的牆體,村民將牆體挖開後,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墓室。後來村民通知大隊負責人負責人明確表示出土的文物不能變賣,也不能毀壞,要上報給上級政府。上級政府派遣文物局的考古隊進入墓室,對墓室進行了勘測,將墓室中的出土的文物搬運到了武威文廟大殿。銅奔馬,也就是馬踏飛燕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