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清照,稍微有點文化知識的人應該都不會陌生。畢竟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的詞無疑是留給後人一塊無比璀璨的瑰寶。
宋神宗元豐七年,即公元1086年,李清照出生於濟南府章丘縣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中任禮部員外郎,曾拜蘇軾門下。母親王氏,能詩善文,素有才女之稱。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家庭,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詩書文化的薰陶,少年時便能吟詩作詞,且常有驚人之句。
1101年,年僅18歲的李清照嫁給同樣書香門第的趙明誠。兩人志同道合,婚後生活非常甜蜜。當時趙明誠也非常年輕,只有21歲,正在太學念書,因此夫妻總是聚少離別多。獨守空房的李清照難免有些閒愁,於是常常寫詞寄給丈夫,傾訴相思之情。就在這段時間,李清照寫出了《一剪梅》、《醉花陰》等婉約柔美的佳作。
除了詩詞外,趙明誠還特別喜愛金石研究,所以在收集字畫、書帖、古物時花費不少。但李清照非常理解和支持,平時剩吃儉用,將省下來的錢支持丈夫的事業。平時小夫妻倆還常常一起談詩論詞,樂在其中。
然而不久,他們幸福情深的生活就遭到了殘酷現實的打擊。在圍繞王安石變法引起的黨爭中,李清照和趙明誠兩家都遭到了政治上的打擊,二人父親先後死去。緊接著又遭金兵的入侵中原,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李清照和趙明誠也只好隨著朝庭南遷。然而趙明誠在出任湖州太使時,卻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死。
同時失去丈夫和故國家園的李清照一下子轉向黑暗之中,從此愁苦便一直陪伴著她。在料理完趙明誠的後事後,李清照仍是無比悲痛,以至於力不能支,一病不起。但在病中,她仍是記掛著丈夫未競的事業,正是這一信念,支撐著她堅持一定要活下去。
據史料記載,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在南逃時又丟失了許多原先收藏的珍品,所以生活極其貧苦。就在這時,有人給她介紹了一個叫張汝舟的書生。畢竟一個弱女子,又是在動蕩的時代,在飽嘗了人生的艱辛後,李清照此時也想有所依靠,所以她便見了張汝舟。在感覺到張汝舟還算是個得體的人後,最終李清照嫁給了他。這一年,李清照49歲。誰料李清照看走眼了,張汝舟竟是個貪婪自私的偽君子。原來,張汝舟並非想要得到李清照本人,而是看中了她擁有的珍貴文物一一那些李清照和趙明誠共同收集的字畫、古董。為了得到這些財寶,張汝舟對李清照剛開始是甜言蜜語,在遭到拒絕後終於原形畢露,對李清照是百般刁難虐待,甚至是打罵折磨,於是忍無可忍的李清照決定結束這種暗無天日的婚姻。但在封建社會,只有夫休妻,女方是絕不能提出解除婚姻關係的。無奈之下,李清照只好訴訟於官府,可在當時,按宋律,妻告丈夫,即是罪狀屬實,女方也要坐牢兩年,可見李清照當時勇氣之堅決。最終,張汝舟因「妄增舉數入官」罪而發配柳州,李清照也因此入獄。後在親戚翰林學士綦崇禮的疏通下,李清照只是在被關九天後得以釋放。
自此以後,李清照孑然一身,心靈悽苦,平時只做兩件事,寫詞和繼續完成趙明誠遺志《金石錄》。在此其間,李清照的詞風也是180度的大轉彎,從之前輕快明麗變成了深沉悲苦及憂國憂民的情懷。
不久,李清照終於完成了丈夫趙明誠未競的遺作《金石錄》,這也耗盡了她後半生的心血,在她73歲時,終於走完了其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這一生,用她那首《聲聲慢》來描述,怕是再恰當不過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言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