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出家了還是病死?真實情況到底怎樣?

2020-12-17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順治帝最後的結局,是死亡,還是出家當和尚? 應該是清初宮廷疑案之一。自順治帝離開皇帝寶座、康熙帝即位後,就傳出順治帝的下落的疑問,具體說,他沒有死,而是去了山西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

「出家說」堅持認為,康熙帝幾度赴五臺山進香,實際是拜訪他的皇父順治帝。此說在民間流傳甚廣,野史類作品,將此事描繪得真真切切,竟流傳了 200 多年。至孟森及當代諸多史家已證此事為子虛烏有,以確切的史實,真實地證明順治帝病死的真相。

然而,迄今文藝界的一些所謂「歷史小說」、號稱歷史電視劇之「正劇」,仍然不顧歷史的真實,大肆描繪順治帝出家為僧的無中生有之事,此種做法,甚至比清末民初反清排滿者有意糟損清史走得更遠,也更荒謬。

一、從順治不尋常的一生看他死亡之謎

順治帝之死,是順治朝歷史的最後一幕。現在,就讓我們把這最後一幕的歷史畫面真實地展現出來……

順治十七年八月董鄂氏去世時,順治帝年僅 23 歲,這是人生中花樣年華的階段,精力旺盛,如朝陽光芒四射;如噴泉,生命之源噴湧不止。人當此時,事業起步,生機無限,非有意外變故,誰也不會懷疑生命會止息。然而,順治帝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就在董鄂氏去世僅僅 4 個來月,他的生命之火亦歸於熄滅……

任何事物的演變,無不由微入漸。身體狀況的變化,亦由身體的與客觀環境的交互作用,從量變的積累而達到質的突變。用這個道理來揭示順治帝的身體狀況是非常合適的。

順治帝 6 歲那年,父太宗去世,自此失去父愛。同年,他被推上皇帝的寶座,自此失去自由,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實際已失去童年的生活,進入了複雜的政治生活,雖然不能處理朝政,卻進行政治訓練,因此,童年的順治帝過早地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多爾袞攝政時,他不能與母親在一起,「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

他的生活完全由乳母李氏負責,從他誕生那天,李氏就「入宮撫哺,盡心奉侍,進食必饑飽適宜,尚衣必寒溫應候,啼笑之間,曲意調和……」這位李氏成了代理母親,將他撫育成人。他的童年,是在沒有父愛、又缺少母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他的心理受到傷害,感受不到父母給他的溫暖,心靈深處的孤獨感,使他的性格形成固執、倔犟的的特點。

乳母畢竟不是親生母親,她時時小心陪護這位小皇子,而很快登上寶座的小皇帝,更使這位乳母誠惶誠恐地侍奉,要之,總得順著他的心思去做,如此下去,他的任性任情亦成了他的鮮明的個性。

多爾袞不讓童年的順治帝與他的母親同住,而且一個月乃至幾個月才見上一面。很顯然,多爾袞有意淡化他們母子的感情,避免順治帝受孝莊皇太后的影響,便於他控制順治帝,也就控制了國家政權。可以想見,順治帝是在多爾袞圈定的特定環境中生活,並慢慢長大。他的身心難以健康健全地發展。當他慢慢懂事時,開始明白叔父多爾袞的威嚴,不敢觸犯,事事聽從多爾袞的擺布。

心理受到壓抑,亦傷害他的身體正常發育。因此,他的身體狀況不佳,不像同齡青少年長得健壯,富有朝氣,卻顯得贏弱,氣力不足。

順治帝 14 歲親政。他的叔父多爾袞已去世,一切權力歸於他執掌,沒有人再控制他,的確,他自由了,但是責任卻無比重大,治國、管理國家的擔子都壓在了尚未成年的少年皇帝的身上。他很要強,特別努力,已超出了身體能承受的程度。就說批閱諸臣奏章,他讀不懂。多爾袞時,並未請老師教他讀書,漢官的奏章都是漢文,多爾袞也未請人教他習漢文。所以,親政後讀漢官的章奏,他「茫然不解」。

於是,他「發奮讀書」,習漢文,寫漢字,苦讀了 9 年,不僅能讀能寫,還寫得一手流暢的好文章。他為董鄂氏寫的《端敬皇后行狀》,就是他刻苦用功讀書的結果。為苦讀書,他付出代價。因為用功過度,他曾經咯血。身體受到損害,也看出他的體質的確軟弱。

使他的精神受到打擊,嚴重損害身心健康,莫過於兩次不幸的婚姻。他的第一個皇后,是多爾袞在他小的時候聘定的。他厭惡多爾袞之所為,本欲辭掉這門親事,但吳克善已把女兒送來北京,便勉強成婚。從新婚之夜就鬧彆扭,婚姻即告失敗。憑順治帝的個性,與皇后不協,思想旨趣不一,在冷落 3 年後,遂下決心廢后。

他冊立的第二位皇后,又與他性情不合,能力不足,幾欲再廢。經母親幹預,雖保住了皇后,但他不予理睬,形同廢后無別。只有董鄂皇貴妃最合他的心思,他愛得有些痴狂。董鄂氏有何「魔術」將他徹底徵服?

其實很簡單,也說不上什麼「魔術」,讀過他寫的《端敬皇后行狀》就會明白,這位貴妃除了美麗之外,主要是她的思想、品格特別符合他的要求。從順治帝的飲食、起居、穿衣冷暖,到喜怒哀樂,以及日常處事,這位貴妃處處體貼關懷,處處善解人意,她自身的行為舉止,包括對她父及家族的待遇,她都檢查,從不提額外要求。

她的生活很節儉,不用金玉裝飾自己。這一切,都使順治帝感到安慰,他的精神有了寄託,感情有了依戀的地方。他自小缺少母愛。而董鄂氏如同「小母親」,給了他想得到的一切關愛。於是,他把一往無前的愛都傾注在董鄂氏的身上。以他的性格,他愛得那麼執著、真摯,不可動搖!

順治帝的悲劇,就在於他與董鄂氏的愛剛剛開始,就突然中斷了。先是他們的愛子夭折,繼而董鄂氏歸「道山」去了,即成永別。這接連的打擊之重,遠遠勝過前兩次婚姻的不幸。他的愛的「港灣」被擊毀,他感情依賴和寄託之處不復存在。他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當此極度痛苦之時,他萬念俱灰,遂產生出家之念,欲徹底擺脫人間的煩惱,求得靈魂的安寧。

二、從順治的佛教情緣看他出家之謎

長久以來,人們把順治帝之死改為出家為僧,確也事出有因。《順治帝獨寵董鄂氏》已提到其出家之事,語焉不詳。

這裡有必要簡述此事之來龍去脈,有助於揭開順治帝結局之迷。

順治帝崇佛、信佛,並非始於董鄂氏死後,而是在此之前很早就接觸了佛教。史載,順治八年十月,順治帝奉皇太后,攜皇后至北京東行獵。在回程中,曾途經灤河、遵化等地,在這兩處都有娘娘廟,順治帝都親歷其處,給廟中僧道士等賞賜銀兩。這也許是他第一次「觸佛」?惟滿文檔案中保存此項記載,而《清實錄》卻隻字不記,也許是避諱皇帝禮佛事,不致引起人們把順治帝信佛同此次活動聯繫起來。

此次「觸佛」,竟使順治帝與佛結下「佛緣」,次年五月,他就下令將在景忠山修行的僧人「別山」召入北京,安置在西苑椒園,並改為禪室,敕封他為「慧善普應禪師」。據時人所見,順治帝對於學佛的子弟特別崇敬,使學佛「日開奔競之端」,椒園也成了學佛問佛的場所。

據說,順治帝對佛學悟性甚高,有獨特的理解能力,心有靈犀一點通。佛家稱「禪悟」。他的「禪悟」之高,令佛家中的人也感到驚異。順治帝開始並擴大同佛家的人交往。他慕名請來江南名僧玉林與木陳來京,亦住西苑萬善殿,他一有機會,便過來與他們討論佛學。這兩高僧對順治帝產生了重要影響。

玉林即玉林琇,任湖州(今浙江吳興)報恩寺住持。順治十六年二月召他進京,順治帝拜他為師學佛。他的法名「行痴」,就是玉林給選的。木陳即木陳忞,是寧波天童寺住持。順治十六年九月奉召入京。順治帝對他同樣尊崇,關係更為密切,順治帝甘願執弟子禮,兩人悟佛參禪,無不一拍即合。他曾流露出欲為僧人的意念。

有一次,他對木陳說:「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常到寺,見僧家明窗淨几,輒低回不能去。」又說:「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拔不下的。朕於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覺亦風雲聚散,沒甚關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指木陳)出家去。」如果不參禪到極深的程度,他絕不可能說出這番話來。

次年五月,在京已住了大半年的木陳南歸,順治帝以依戀不舍的心情,特書「敬佛」兩字相贈。其真跡,迄今尚存。

順治帝此心向佛,早已有之,只是他無法擺脫塵世間各種藩籬,至少說,他還牽掛其母皇太后,不忍棄母絕塵而去。當然,木陳和尚也不贊成他出家,還是力勸他打消此念。然而,當其愛子與愛人相繼早亡,如前所敘,他痛不欲生,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服侍他的人,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求死不得,惟有出家,徹底脫離凡塵。此時,他覺得再無牽掛,故擅自決定剃度,才鬧出剃髮的一出鬧劇來。因為發現及時,立即予以制止。

這就是順治帝所謂出家的始末,到此為止,所傳他到五臺山清涼寺出家、以駕崩來掩飾其出家等事,根本沒有發生,換言之,純屬子虛烏有!

順治帝最終因病不治而奪去了生命。去世前,他的身體狀況已現先兆。他本來身體就贏弱,至兩皇后與之不協,使他「鬱懣成病」。他為此鬱鬱寡歡,思慮過重,以至夜不能寐,睡眠嚴重不足。他曾說:「朕再與人同睡不得,凡臨睡時,一切諸人俱命他出去,方得睡著。若聞有一些氣息,則通夕為之不寐矣。」這是神經衰弱的嚴重症狀。

他為失去董鄂氏,更加重了病情,身體急劇衰弱下去,變得消瘦,以至骨瘦如柴,形容枯槁。順治帝已預感自己的生命將枯竭,難以長久。還在木陳南歸前,董鄂氏尚在世,有一次,順治帝卻像個預言家,向木陳談起自己的生命問題。

他說,老和尚您許願朕 30歲時,來為朕祝壽。這或許可以等待。報恩和尚(玉林琇)答應朕40歲時來祝壽。朕是絕對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木陳很驚訝,說:「皇上當萬有千歲,何出此言?」

順治帝用手彈一下臉頰,說:老和尚相朕面孔,還有點好看嗎? 他自嘆:「此骨已瘦如柴,似此病軀,如何挨得長久!」

無論是相面,還是望氣,順治帝及他的師父都預感到他難以久持。他們不幸而言中,只是比他們的預料(以 40 歲為極限)來得更早更快!

三、順治駕崩的歷史證據

剛剛入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已屬歲尾,一切如常。為慶賀元旦的到來,宮中已動手準備過年應置辦的各種物品,諸如宮女、太監及內務各部門開始忙了起來。順治帝雖說情志不舒,仍然強打精神,照常處理政務,取其重要,簡列十二月內他辦的政務:

初二日,他派內大臣索尼祭端敬皇后(董鄂氏);賞「軍政卓異」總兵官張勇等兩將袍服;

初五日,他向吏部發出諭旨,要正確處理諸臣世襲官職問題。他說:「朕念諸臣世襲官職,得之不易;國家延世報功,典至重也。」存在的問題是,如無子孫,其世職「即行停襲」。他認為,此項規定不妥,對不住已逝去的功臣,他更改原定政策,此後,凡系世職,有子有孫者,照常襲替外,那些「無親生子孫,有本生祖、父及親伯叔、兄、弟、侄男,侄孫,概許襲替」,此項要「永著為例」。凡與此不合的,即予改正。

初八日,重新規定攻克城池功勞的等級。此前,順治帝指出「凡克城功次,應視攻戰艱若、敵兵多寡而定,不可論(被克之)城中之貧富。」兵部據此指示,重擬條令,趨於合理。

十一日,禮部奏報元旦慶賀禮儀事。順治帝指示:元旦免行慶賀禮。下旨,免去江南邳州、蕭縣、宿遷、沐陽等縣順治十七年內受水災額賦不等。

十三日,指示禮部:「端敬皇后在日,奉事皇太后,克盡孝道,贊助朕躬,裨益良多」,故「一切喪祭典禮,悉從優厚」數月以來,因辦理喪事,「諸凡吉典,皆暫停止」。現在,可以恢復,如郊廟、視朝、慶賀諸大典,「俱照舊舉行」。

十八日,批准理藩院題:喀爾喀土謝圖汗、車臣汗等,每年應各進貢白馬八匹、白駝一隻,即「九白之貢」。

二十三日,皇第八子永斡生。批准吏部遵前旨補辦應襲世職人員。

二十四日,其乳母李氏病逝,順治帝為之哀痛,回憶自出生至成人,皆系李氏哺育。指示禮部,對乳母「追封恩恤,宜從優厚」。

二十八日,遣官分別祭太廟、永陵、福陵、昭陵、祭五祀之神等。

二十九日,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遣內大臣蘇克薩哈祭端敬皇后。

在十二月內,還處理了幾起貪官案,提拔一批將吏、表彰節烈婦等等。幾乎每天都忙於政事,沒有一天休閒或行樂之事。一切都很平靜,社會安定。人們都在準備過個太平年。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元旦到了,整個宮廷早已張燈結彩,充滿了祥和的節日氣氛。按往常慣例,皇帝上朝,接受文武百官行慶賀禮。然而,順治帝不上朝,免諸王文武百官行慶賀禮。也許,他已沒有這個心思,心中充滿了苦悶,再也樂不起來;也許,他從佛家看世俗,不願再做這些過眼煙雲的故事,還是以清靜為好。

正月初二日,正是新年的第二天,順治帝「不豫」——病了!他似乎沒有在意,近臣也沒有去想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有御醫在,及時診治,很快會康復的。不幸,初四日,信郡王多尼突然去世,年僅 26 歲。順治帝於病中,還追封他為多羅宣和郡王。

初六日,他指示禮部:「大享殿會祀大典,朕本欲親詣行禮,用展誠敬。茲朕躬偶爾違和,未能親詣,應遣官恭代,著開列應遣官職名具奏。爾部即遵諭行。」晚上,順治帝病情突然惡化。

順治帝患有何病,竟使病情發展極快? 原來,他已傳染上了「天花」,當時稱「出痘」。這是一種可怕的疾病,以那時的醫療水平和人們對醫藥知識的有限了解,出痘被視為不治之症。一經患上此病,九死一生。所以,沒有不懼怕此病的。當時,人們防範的方法,只有將患者隔離,謹防傳染。

清入關前,在瀋陽專設「避痘所」。清太宗趕上幾場天花疫情,他便到避痘所躲避一段時間,力圖割斷疫情蔓延,他本人不受傳染,待疫情好轉,再出來。滿州人很懼怕進關內居住,不服水土,很容易傳染上。事實是,進關後,皇宮中許多人主要是年輕人,不斷早亡。蒙古人、西藏人,都懼怕這種病。所以蒙古人等最怕夏季進京,惟恐自己染上天花。康熙帝在承德建山莊,氣候涼爽,成為接見蒙古、維吾爾及藏人的政治場地。他們很樂意來這裡。既是避暑,也是「避痘」。

清軍入關後,也出現過天花流行的疫情,比如,順治八年十二月,天花流行,順治帝即離開皇宮,到一處「淨地」躲避。他指示,一切奏告違法的人,不得到衙門去告狀。目的是防止接觸,也有利於他們防止受傳染。

順治帝終沒有逃過這一劫難,在 10 年後,也是這個寒冷的季節,染上了天花。他的體質差,抵抗力弱,一染病,便發展迅速,儘管服用了最好的藥,有最好的醫生,也是無力回天。僅發病 4 整天,已成病危之勢。初六日這天,他遣內大臣蘇克薩哈傳達他的諭旨;京城內,除十惡不赦的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用此好生之德,來祈求他的病好轉。據歷代皇帝的做法,如行此善事,就說明皇帝的病已到了異常嚴重的階段。

順治帝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確立他的繼承人。他繼位時間短,還很年輕,諸皇子還小,加之當時尚未制定出建儲的制度,所以,他一直未曾考慮繼承人的問題,連朝廷大臣們也沒議過此事。此時已到最後時刻,趁他尚清醒,趕快作出決定。他徵詢母親——皇太后的意見。

鑑於漢文化和明制的傳統,皇太后明確表示,應將皇位傳給她的嫡孫。順治帝共有8個兒子,長子和四子已夭折,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燁年齡在 8 歲以上,但都是庶出,其餘4個兒子都很小,不過牙牙學語,剛會邁步,最小的才出生 10 餘天。很自然,就在福全與玄燁中選一個。按順治帝意圖,想立福全,但太后的意向在玄燁身上。

順治帝就召見他最信任的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徵求他的意見。因為湯若望與皇太后、順治帝個人的關係極好,他平時建言,都被順治帝採納,給予湯氏以極大的信任。湯若望對立嗣這件要事,卻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他認為,福全與玄燁年齡相差不多,各方麵條件也很接近,但最重要的差別是,玄燁已出過痘,身體具有免疫力,這可以保證他今後不會再患有這一可怕的疾病,對大清江山必有好處。福全尚未出痘,這就不能保證他能否患此不治之症。

湯若望用西方醫學知識終於說服了順治帝,當即同意並決定立玄燁為嗣皇帝。繼承人的問題已獲解決,皇太后及近臣們都放下心來,順治帝亦覺安慰。歷史證明,選擇玄燁——未來的康熙帝,是順治帝為清朝做出的重大貢獻之一。湯若望其功尤不可沒。

時間已到了半夜,順治帝病情繼續惡化,他感到生命垂危,事不宜遲,該寫遺囑了!他命太監速將王熙與麻勒吉傳來養心殿,為他起草遺囑。

王熙,順天宛平(北京西郊)人,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累擢至弘文院學士,至順治十五年(1658 年)再擢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再加尚書銜。

麻勒吉,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人。順治九年(1652 年)翻譯舉人會試第一,殿試一甲第一,授修撰。作為一個滿洲人,科舉取得優異成績,脫穎而出。順治帝非常器重他。次年,以兼通滿漢文,「氣度老成」,擢弘文院侍講學士,後又擢學士、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他屢次犯錯,兩度該革職、籍沒,都被順治帝保護而輕處。順治帝愛惜人才,滿洲人才很少,故對他寬大。

十八年命以「原銜入直」。王熙與麻勒吉,分屬漢、滿,各以才學著稱,又很年輕,才思敏捷。順治帝相信他倆在緊迫的情況下,一定會把他的遺囑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

王熙與麻勒吉於半夜奉召,料到順治帝的病已處危險狀態,遂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養心殿。順治帝一見他們,有氣無力地說:「已患痘症,勢將不起。」吩咐他倆就在御榻前速撰遺詔。

王熙看到順治帝不久人世,憶起往昔恩遇,不禁悲從中來「伏地欲泣」,手抖動而不能寫。順治帝勉勵他抑制「哀痛」一熙遵旨,與麻勒吉邊聽順治帝口述,邊作記錄,邊整理,很快寫出第一段,讓順治帝過目。這時,順治帝氣喘籲籲,呼吸困難,難以支撐。王熙急忙建議:他們據皇上剛才口述,將其餘部分的遺詔內容移到乾清門撰擬,再進呈皇上過目。順治帝點頭,表示同意。

王熙、麻勒吉即退下,趕到乾清門西朝房,迅速草成遺詔全文,交給內廷侍衛賈卜嘉,轉呈給順治帝審閱。由賈卜嘉誦讀、順治帝聽後,當即提出修改意見。賈卜嘉將順治帝審後的遺詔稿,再交給王熙與麻勒吉進行修改,然後,再返給順治密。如此往返 3 次,共修改三遍,直到順治帝滿意為止,這時,天色已明,初七日,新的一天開始了。順治帝指示,由麻勒吉保管遺詔,等他「更衣畢」,即與侍衛賈卜嘉「奏知皇太后,宣示諸王貝勒」。

初七日,順治帝又熬過了一天,已經是氣若遊絲,連睜眼的力氣也沒有了。御醫們的醫術與藥方皆已用盡,此時束手無策,只有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皇上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諸王大臣及宮廷執事們都在靜靜而不安中等待著。終於等到了半夜,順治帝在養心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讓歷史記錄下這一時刻: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夜,子刻,享年24歲。

順治帝一去世,就把他的遺詔「頒示天下」。順治帝的遺詔與任何一位皇帝的遺詔都不同,可以說,別具一格,他不是列舉自己的功勞或成就,恰恰相反,他是自責自怨,自我批判,逐一列成「罪狀」, 公之於眾。

順治帝自責,列出 13 項罪過。遺詔的最後部分,公布其第三子玄燁為皇太子,持服 27 天后,釋服,即皇帝位;並指定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保翊幼主,佐理政務」。

這篇遺詔自列罪狀,學術界有一種意見,認為是母責其子之言。其實不然。順治帝還是以佛家的心性看待人生,舉凡不足,皆稱「罪過」。他按佛法時時檢討自己,敢於說出自己的不足,佛教宗旨,是勸人向善,凡於人不善之行為,都被視為罪惡。順治帝信佛,崇尚佛家清淨、無欲、與人為善的信條,這反映在他多次下詔自責。

大約從順治十三年(1656 年)以後,至死前遺詔,至少已做三次公開自責。一次是在順治十三年三月,他諭禮部:「朕自親政以來,夙夜冰兢,不敢怠忽,務求克當天心,光昭祖德。」但近來「冬雷春雪,隕石雨土,所在見告」等等,「皆朕不德所致」。他承認「今水旱連年,民生困苦,是朕有負於上天作君之心,一過也」;其次,「今疆圉未靖,徵調頻興,是朕有負於祖宗付託之心,一過也」;第三,「朕有負於百姓望治之心,一過也」。有此「三過」,使他「恐懼靡寧,撫躬身責」,其目的是「實圖自改」。

順治十七年(1660年)正月初,順治帝又一次自責。他指示禮部:「朕荷天眷佑,纘承祖宗鴻緒,統御天下,夙夜乾惕,圖所以乂安海內,永底昇平,十有七年於茲。乃生民尚未盡遂,貪吏尚未盡改,積習相仍,未臻丕變。且滇黔雖人版圖,而伏莽未靖」,諸如此類問題,在在皆有,使四海萬民感到失望,這並非他自己「未嘗勵精圖治」,追查原因,「實由(個人)涼德所致」。

因此,他「反覆循省,罔敢即安。茲欲引咎自責」。此事關係重大,為表達他的誠意,他要「自責」,需祭告天地、太廟、社稷,還要「布告中外」。他要求禮部儘速作準備,選擇好日期,再向他奏報。

至正月二十五日,順治帝正式「省躬引咎」,向全國頒詔,實行大赦。詔書文字較長,不便遂一徵引。他「自責」的基本內容,以及為什麼要「自責」,已在給禮部的指示中說得很清楚。他首先說明,他已於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已分別祭告天地、太廟、社稷,「抒忱引咎」,自今以後,元旦、冬至、生日等給他送的慶賀表章,「暫行停止」。

為彌補自己的失誤,他特頒「恩詔,加惠元元(百姓),應行事宜,開列於後。」赦免內容,主要有:對各類罪犯,除犯「十惡」不赦及貪官等不赦,其餘都減等;各省拖欠錢糧,如屬民欠,皆免。滿洲兵丁生活困難、各地孝子、順孫、節婦等,均給優恤;投誠降清者獎,處罰逃人降等、救濟全活百名以上窮民者,皆給予優待等等。

據此可知,順治帝臨終前的遺詔,與上引兩次自責,從思想到內容,完全一致,可以說,這一遺詔,應是對前兩次「自責」的總結,換言之,是在前兩次「自責」的基礎上形成的。退一步說,不管出自什麼動機,這種深刻自責,深刻反省,誠為可貴,其精神亦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一個至尊的皇帝,敢於否定自己,不言功而專言自己的過錯,實屬超凡脫俗。

這完全出自他個人的反省,不可能是其母責備其子而書列 13 條罪狀,換言之,作為母親不可能向自己的兒子身上潑髒水,汙損其子的名聲。一句話,這是順治帝的個人行為。況且在起草遺詔時,有滿漢兩臣邊聽邊記,整理成稿後,又經順治帝親自改過,其真實性,是無須過疑的。

詔書中最重要的決定,除了宣布玄燁即皇位,就是任命四輔臣輔政。這是對「攝政」體制的重大變革:原由本家攝政,一改為異姓的滿洲大臣為輔政,也是防止個人專權的一項防範性的舉措。這一決策,肯定有其母皇太后參與其事,給予支持。

順治帝的喪禮自正月初八日正式開始。辦喪禮的過程十分繁雜,繁文褥節,自不必細說。他的靈柩停放百日後,實行火化,由他的密友僧人茆溪森主持,在壽皇殿前焚燒火化。他的骨灰被裝入「寶宮」,不過是一個罈子。

於次年即康熙元年五月,由輔政大臣等護送,至遵化,葬人他生前摯愛的女人董鄂氏的寶宮,兩人合葬一墓,滿足了順治帝永遠同她在一起的願望。

順治帝去世兩個多月後,已到了三月,給他上尊諡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順治帝去世了,標誌著一個短暫的時代的結束。玄燁即位,一個新的時代即康熙時代開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上)
    有人說他不愛江山愛美人,因為董鄂妃的離世傷痛欲絕,不久便離開人世,也有人說他並沒有死,只是看破紅塵,去五臺山出家做了和尚,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全名愛新覺羅福臨,母親是永福宮莊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
  • 順治皇帝帝位中途是「出家」還是「駕崩」?
    當他最心愛的董鄂妃死後,一代帝王竟然像失去了精神支柱一般脆弱不堪,而且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在心愛的女人死去不到百天,自己便惹上了天花病,最終萬般因素使他萬念俱灰,下定決心出家做了和尚。但這只是民間傳說,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麼?順治帝於清崇德三年生於盛京,母親孝莊文皇后,即帝位是年齡不足六歲,由其叔父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一塊輔佐,第二年改年號順治。
  • 24歲的順治駕崩,是病死還是出家?我來告訴你答案
    清廷入關後,順治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繼承皇位,並參照明朝制度,繼續進行社會改革,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只可惜他在位僅18年,在24歲的時候,突然死了,順治帝之死成為清朝的奇案之一!有關順治在寺院裡有許多流言,傳說他並未駕崩,只是看破紅塵落髮為僧,在北京的石景山上,還有當年順治出家的慈悲寺,裡面還有順治的塑像,那順治究竟是死了,還是出了家?
  • 英年早逝的順治皇帝,民間關於他曾出家的說法,究竟是真還是假?
    順治皇帝在年僅六歲時便繼承了皇位,年幼繼位是多少皇子想都想不來的事情,然而不幸的是,他卻在24歲的大好年華裡便逝世了。關於他的死因,民間流傳的版本也有許多,不僅如此,傳聞有草民在五臺山看到順治皇帝的身影,而「出家」這一說便在民間傳開了。
  • 歷史上大清朝的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一名高僧說出了真相
    二十年後這個弟子在都城遇到了順治,順治看完畫後說這人怎麼沒有眉毛呀,於是提筆把眉毛添上,結果第二天,順治帝就和那弟子不見了。清朝皇太極突然去世了,因為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與皇太極的大兒子為了皇位相持不下,這時多爾袞突然改為支持皇太極的三子福臨繼位,並且為自己套上一個攝政王的名號,至於其到底與福臨的母親有什麼樣的交易大家就不得而知了。
  • 順治23歲就離開人世,是出家還是病死?一個德國人說出了真相
    例如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死了,不清楚。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原因。比如光緒的死,雍正的死,還有一個皇帝的死,最受人們關注的是順治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謎。順治皇帝其實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當時順治實際面臨的局面很難處理。因為全國又出現了新的反清高潮。順治採取了以討伐為重點的戰略,穩定了局勢,後來順治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恢復了農業的發展。
  • 順治皇帝究竟是出家了還是因病駕崩了
    死後諡曰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陵寢清孝陵(河北遵化市清東陵),由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歷史上順治皇帝的死因一直存在著一個謎團,有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的,有說他是因病而死的。那麼作為一部由皇室子孫所寫出來的《紅樓夢》有沒有對此事有所提示呢?答案是肯定的。
  • 順治十七年,順治的「精神世界」為何坍塌?出家未遂,結局如何
    順治醉心於佛門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天子出家總是令人無限遐想。放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過,跑去過青燈古佛相伴的寂寞日子。何況還有後宮佳麗三千,好像沒有哪個皇帝是可以放得下的。江山和美人,或許真的是難以選擇,但是順治帝卻要選擇放棄他們這是為何?
  • 順治皇帝為什麼要出家?這個謊言欺騙世人多年,真相只有一個!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鑑,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
  • 順治皇帝《贊僧詩》淺解
    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三十日(公曆10月8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今瀋陽)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2月5日,享年24歲。諡號章皇帝,廟號世祖。
  • 歷史記載:順治駕崩前,送心腹太監吳良輔出家,康熙剛登基,為
    順治雖然沒有出家,但順治曾安排一名心腹太監代自己出家為僧,這個太監就是吳良輔,而且,吳良輔出家的日期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正是順治病重的時候。順治帝在生病時送吳良輔出家,原因可能有三種:第一,順治早有出家之意,只是身為皇帝,出家面臨重重阻礙。於是,他打算找一個「替身」,而一直跟著順治的吳良輔便是最好的選擇。第二,順治得知自己生了重病,派吳良輔出家,希望「佛祖」能護佑自己儘快康復。
  • 歷史上的順治帝到底是死了還是出家了?
    一個皇帝的死亡用這麼敷衍的記載,確實容易讓人產生一些聯想。在《清世祖實錄》中對順治帝死前的活動,只用200多字,而描述其死亡就更加簡單,11個字就敘述完了,連他的死因都成為了一個秘密。順治駕崩的第三天,不滿八歲的康熙登基,此時順治的死因就更加讓人猜測不已了。
  • 大清朝史上懸案,「生死不明」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順治皇帝畫像前言順治皇帝死因究竟如何?是染上疾病去世?還是因為他痛失董鄂妃而出家?多爾袞的勢利錯綜複雜,順治皇帝用了很少時間將皇權收歸自己,所以從這一點看順治皇帝還是挺有政治手腕,也是一位擅長帝王之術的皇帝,也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鞏固政權,重用漢臣順治皇帝親政之時社會很不安寧,內地反滿鬥爭連綿不斷。白蓮教造反此起彼伏,各種矛盾錯綜複雜,而民族矛盾尤為激烈。
  • 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謎案——順治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
    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一位皇帝,年號「順治」。關於順治皇帝,各家評價不一。說他昏庸和明智,好與壞,都太過偏激了。在小編看來他應該算一位資質比較中等的皇帝。
  • 【悟道】順治皇帝贊僧詩
    順治皇帝位居九五之尊,統領天下,猶有「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之嘆,況我輩凡俗,倘碌碌於衣食,不肯把握善緣,精進修持,當真是「空在佛門走一回」。  順治皇帝出家的原因還得從一位妃子說起,據說當時宮中有位董鄂妃,乃是南中漢人,被擄北去,順治帝見她身材窈窕,秀外慧中,竟對她格外寵幸,封為貴妃,「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 失眠的順治皇帝,年僅二十四歲駕崩,死因眾說紛紜
    看似皇帝,大權在握,說一不二,乾綱獨斷,但實則十分痛苦。這也導致了順治的身體非常羸弱,二十二歲的順治曾對人說:「有個老和尚對朕說朕三十歲大壽時他來給朕過生日,朕覺得沒有問題,但他又說來給朕祝四十大壽,朕覺得自己活不到那天。」
  •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
    「毋互結黨」滿漢一體的另一個核心原則是「毋互結黨」,清初民族矛盾、民族隔閡十分嚴重,順治對此頗為警覺,滿漢官員政務上的任何一種分歧都被視為漢人結黨之據,其中固然有宋明興亡的總結,但更主要的還是民族偏見作祟。
  • 清世祖順治皇帝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皇太極對福臨寵愛有加,當皇太極52歲去世,福臨就被選為繼承者,登基稱帝,年號順治。這一年,他僅僅六歲,便成了大清王朝第一位少年天子。但因年紀小,於是登基後便由攝政王多爾袞把握政權。直到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以後抓住了權利。        順治初期,清軍進入山海關,京城已經越來越近,很快,大敗了李自成,將清朝的都城定位北京。
  • 歷史記載:順治駕崩前,送心腹太監吳良輔出家,康熙剛登基,為何殺之而後快
    稏戅躛廍瀽鴽郼忝原鵛熠嬅籭餸噓璷敯蓴佢炳溰傾栰沋髝爏貵嵍圴翯遞灥去蠗賷葝膠嚳謸葑漉簊夢罯肻囖窈揳綹鶲第一,順治早有出家之意,只是身為皇帝,出家面臨重重阻礙。憬坳櫇袩瓃鐣駒翳巃瘚呵銠澥鶡俺腑澨蹪倵玄僻孔餤頠倀謒訣愵凋珁懆璻煄橙緅蒊帇郱流鍛鑨鏅疶摻諁拕槹癶邿沑吳良輔,順治身邊最得力的宦官,他到底有何罪行呢?第一件是勸順治設立十三衙門。
  • 「美人情重,江山輕」,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竟是因為江南名妓董小宛
    清世祖即清朝第一個攻入北京統治中國的皇帝,年號順治,世稱順治皇帝。堂堂一國之君,為什麼會棄江山社稷於不顧,削髮為僧,這是清宮的三大疑案之一。說來話長。順治皇帝進入北京建立統治之後,明朝降將洪承疇被封為兩江部督,駐守杭州。他的住所對面有一位絕色女子,洪承疇為美色所傾倒,便想霸佔為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