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故事】扔下爛攤子,日本家電帶著人民幣組團撤退...索尼估計也不遠了

2021-02-25 澳洲金融圈

來源:金錯刀(ID: ijincuodao)

編輯/Dik

先講個老掉牙的笑話。

 

在通往芝加哥機場的公路上,行駛著一輛計程車,車上坐著一位日本遊客。

一輛車超了過去,日本人喊道:「瞧,豐田!日本製造!多快呀!」

一會兒,又一輛車超了過去。「看,尼桑!日本製造!太快啦!」

又一輛計程車超了過去。「嗨!三菱!日本製造!快極啦!」

計程車司機是百分之百的美國人,看見那麼多日本車超過自己的美國車,加上那個日本人那得意勁兒,很火大。

 

剛到機場停車場,又一輛車超了過去。「是本田!日本製造!快極啦!沒治啦!」

 

計程車停下,司機指了指計價器,說道:「150美金。」

 

日本遊客:「這麼近就要150美金?」

 

司機:「計價器!made in japan!快極啦!沒治啦!」

 

這個笑話冷嗎?

想來,不可否認日本製造一直很牛氣,國人通常是在國內買大件,然後跑去日本買各種小件,比如馬桶圈。

但是,由於近年來日本製造業發生的一系列「百年名企」事件,「日本製造遭遇最大危機」已經被「提上日程」。

 

狠嗎?黑嗎?

 

最近幾年裡,日本企業被曝產品質量造假的少嗎?這幾天又曝出一家製造輪胎材料的企業產品質量造假。

 

百年老企、名企產品、財務造假,家電巨頭東芝又斷腿求生,這是怎麼了呢?

 

肯定不能怪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7年財務造假/3年巨虧/核電大坑/退市危機

 

向前追溯,如果不是財務造假遭曝光,或許現在的東芝也不會如此狼狽。

 

2015年2月,東芝財務造假醜聞爆發,跨三代社長,持續超過7年。

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日本的電子公司幾乎全軍覆沒,與一些國際化的日本電子企業(如索尼、松下和夏普)一樣,東芝的利潤開始下降,並出現業績虧損。

 

為此,東芝時任社長西田厚聰開始迫使下屬進行財務造假。

 

從2008年至2014年底,老中青三代社長虛報2248億日元稅前利潤,超過了這7年間稅前利潤三成。

2014年到2016年,東芝連續巨虧:2014財年淨虧損378億日元,2015財年淨虧4600億日元,2016財年淨虧9657億日元,成日本製造業史上最大虧損。

 

這還不夠,在2016年底,東芝再次被曝光虛報銷售收入5.2億日元。

 

醜聞曝光,東芝業務全都陷入危機,還被東京證交所從主板降到二板觀察,如果2017財年無法扭虧,到2018年3月31日,將被強制退市。

 

因為核電危機遇冷的核電業務變成大坑,2006年以41.6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77%股權,身負西屋電氣約70億美元債務,還要面對來自西屋電氣20億美元的索賠。

 

東芝的核電夢也走到了破碎邊緣。

如何填補虧空?

斷腿求生,徹底退出消費電子領域?

 

東芝,始創於1875年。

 

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自主生產的彩色電視機,都誕生於東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日本製造」的代表企業。

2015年末,東芝將其在印尼的彩電工廠和一個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賣給創維。

 

2016年,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子公司出售給美的,醫療設備部門出售給佳能。

 

2017年上半年,同意以189億美元將半導體業務賣給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聯合體」。

 

2017年11月14日,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正式轉讓海信,成交金額129億日元。海信電器將擁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及40年東芝電視全球品牌授權。

 

如果將電腦業務也出售,東芝徹底退出消費電子領域。

東芝的「悲哀」屬於整個日本家電業

 

2007財年東芝曾創下最高7.2088萬億日元的合併銷售額,在接二連三出售業務之後,預計其銷售額將比峰值時減少一半。

 

除去預定出售的半導體存儲器業務,東芝2017財年的銷售額為3.7萬億日元,然而營業利潤只有100億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5.93億元)。

 

東芝以電視為核心的東芝映像自2011年之後持續虧損。

截止於2017年3月的2016財年營業虧損129億日元,2017財年預計無法避免連續第七個財年度的營業赤字。2014年度在全球的銷量為525萬臺,目前在日本國內市場的年銷量只有約60萬臺。

2013年底,東芝在中國停止電視機自主生產,在中國的產銷全交給了TCL(網上有人稱實為貼牌生產)。

 

除了中國,東芝電視在北美、歐洲、巴西、東南亞、臺灣、非洲、中東等全球7大區域都將品牌授權給了其他公司。

 

與日立、松下、三洋等其它幾大日本家電企業的做法一樣。

五巨頭「隕落」,結局雖不同,

但都是扔下爛攤子帶著錢走的!

 

1995年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到2015年,只剩54家日企。同樣,上世紀90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然而現在只有索尼依然堅守著。

日立,成功甩掉了包袱

 

日立電視在中國曾經紅極一時,1981年,日立與中方合建福日電視機廠,成為內地第一條電視機生產線。

 

當時要買一臺日立原裝電視,不光要花上一個職工幾年的工資,還得找關係走後門。

 

在平板電視時代,日立也曾創造過中國內地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成績。

 

2009年,日立虧損達7000億日元。上海日立家電下鄉產品發貨量和銷售量也嚴重縮水,截至2009年10月底,日立電視家電下鄉發貨僅為200臺,銷量僅27臺,而同期「家電下鄉」總發貨量達658.74萬臺,總銷售量達278.78萬臺,總銷售額高達508.42億元。

 

2009年12月,日立電視,正式宣告退出中國內地市場。2010年扭虧之後,日立將電視製造業務委託給中國的工廠生產。

 

臺灣冠捷科技接下了日立電視的生產線,還順帶以4000萬美元接下了日立電視的墨西哥廠,當時冠捷公司高層人士說,「這個高價是看在工廠還有訂單的份上才給的。」

 

松下,雖然賤賣也沒得好

 

2009年10月,京東方以每股1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松下北京CRT彩色顯像管業務合資公司50%的股權,原本計劃在2010年退出的松下,因為全球經濟危機和公司虧損,提前一年結束了55年之久的CRT顯像管制造歷史。

 

在包括中國國產品牌的崛起等各種因素影響下,松下北京顯像管嚴重虧損,2009年1月到8月間,便已經虧損7.45億元,死扛自然不如賤賣。

 

同樣,松下平板電視也處境堪虞,比起夏普、三星、LG來,放眼全球市場都已淪為二三線品牌。

就連空調領域,不僅在中國市場,即便在全球市場,松下也早已丟掉了領先地位。

松下2012年虧損7000億日元,2013年接著再虧損7000億日元,在日本企業中實屬罕見。

到2013年,松下關閉了上海的等離子電視工廠,2015年初又關閉了其在山東年產量20萬臺的液晶電視工廠。

 

至此,松下在中國區域內的電視機生產製造業務徹底結束,後續交由三洋和海信代工。

 

在中國市場,松下冰箱、空調、洗衣機市場銷售情況都在急劇收縮,在小家電市場,也一直無法突破,難以躋身主流市場。

 

三洋,被收編加剝離,徹底消失

 

三洋電機於1947年在日本大阪創立,鼎盛時年銷售額超過2萬億日元(約合1038億元人民幣),股價遠超松下、東芝等競爭對手。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三洋成為第一個在海外委託生產的日本跨國電器企業,並在短期內獲得了巨額利潤,卻因此失去了創新的動力。

 

代工令三洋的市場形象受損。2004年,三洋赤字1715億日元,外部資本的援助卻讓執掌大權的家族失去了經營權。

2006年,三洋開始分拆業務,電冰箱業務賣給中國海爾。2007年,通用電氣獲得三洋電機信貸的全部股份;2008年1月,京瓷收購三洋手機……2008年11月,松下宣布收購三洋電機株式會社。

 

2010年8月,松下通過股票公開買賣,獲得三洋電機80.77%股份;2011年3月29日,擁有57年上市歷史的三洋電機退市,完全子公司化。

 

2011年底,松下便表示要全面棄用三洋品牌:日本三洋零售店變更為松下零售店,三洋專賣店更名為松下專賣店。

 

2013年,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收購合肥三洋,三洋電機全面退出中國。

 

2015年,三洋轉讓其在日本最後一家子公司,雖然三洋電機的法人地位依然存在,但日本三洋卻徹底消失了。

 

同年10月,中國長虹與松下達成合作協議,接收三洋電視在中國大陸地區業務,包括研發團隊、營銷團隊、銷售渠道等,及三洋電視品牌中國區使用權。

 

當然,賣身最徹底的應該是從「日本最創新企業」和「液晶之父」神壇跌落、連續多年虧損的夏普。2016年被郭臺銘以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收入臺灣鴻海旗下之後,夏普正在逐漸恢復生機。

儘管索尼沒有放棄電視業務,但是現在也幾乎退守上遊陣地。

2008到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索尼僅2012財年和2015財年實現盈利,其餘6個財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虧損額共計達1.15萬億日元。2016財年利潤相比2015財年又有幅度不小的下滑。

 

或許索尼的日子也快了,也這麼「玩」嗎?

有人說日本正在由工業3.0向4.0轉型,家電業等製造行業的悄然撤出,實際是戰略轉移,而中國還是在由工業2.0向工業3.0轉型。不可否認日本製造業在技術上具備先發優勢,但是,過度崇拜技術、創新節奏放慢,卻令其在市場進入新階段時沒有跟上節奏。

 

他們留下的攤子挺爛,但是卻還能讓他們賺到錢。

 

中國企業成了「接盤俠」,勢頭很猛,中國製造在崛起,的確很讓人鼓舞。

 

或許包括電視在內的家電只是一個對消費者端的產業鏈出口,但是「日本製造」的衰落,應該成為「中國製造」的鏡鑑,在奮力追趕、超越的同時,避開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坑。

相關焦點

  • 粵家電組團出海,帥邦廚電亮劍全球
    2018年,在接連迎來FIFA世界盃、2019男籃世界盃預選賽等重大體育賽事的背景下,美的、華帝、海信家電、帥邦等眾多粵家電品牌組團出擊,在體育營銷的「徵戰」中展開激烈的競爭與合作,開啟品牌發展的全球化角力。「世界盃」中的營銷賽事全球體育產業正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
  • 日本的「隱形冠軍」:在中國無聲無息,每年收入卻超過了索尼松下
    眾所周知,日本有著許多實力強勁的企業,如豐田、佳能、索尼、日立等等。這些品牌不僅在日本排名靠前,在全球範圍內都有著廣泛的知名度。豐田的汽車、佳能的照相機、索尼的電視,無不是行業的標杆。說到日立,毫無疑問是「被低估」的日本品牌。
  • 日本家電消亡史
    ,與此同時,隨著日本國內經濟形勢好轉,憑藉日美同盟關係,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頻頻從美國引進技術,這為50年代日本家電業的興起起到重要作用。50-60年代日本家電產業崛起階段,歐美家電需求尚處成長期,歐美企業基本聚焦於本土市場,加上兩者產品風格的錯位和政府貿易政策的扶持,日本企業雖然實力不足,但競爭壓力主要來自本土;而70年代之後,美國產業政策向高新技術、高端製造等傾斜,傳統製造業逐步衰退,而日本製造業則進入國際化浪潮,日本家電企業逐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頭羊,黑電產業更是在80年代稱霸全球。
  • 平井一夫是如何讓索尼復興的?
    2019年6月18日,平井一夫卸任索尼總裁一職,公司掌門人換成吉田憲一郎。索尼是日本企業國際化的領頭羊,曾是日本的國寶級公司。筆者在日本留學期間,通過媒體報導對大賀典雄(1982~1999年任索尼總裁)比較熟悉,之後和出井伸之(1999~2005年任索尼總裁)直接見過幾次面,到了霍華德·斯金格的時候(2005~2012年任索尼總裁),更是做過數次專訪。
  • 日本品牌日立,家電不及國產品牌,另闢蹊徑,成中國電梯銷量霸主
    30年之前進入我國千家萬戶的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優質電器多來自於日本的松下、索尼、日立、夏普等品牌,但現在放眼望去,進入中國家庭的家電基本已經被國產品牌佔領,美的、海爾、格力等本土品牌成為了中國人選購家電的首選。
  • 中國富豪人數和財富,都遠超日本,可企業呢,對比詳細數據看差距|...
    不知道是不是該驚喜,無論是上榜人數,還是財富總額,中國富豪都遠遠超過了日本。從GDP總量上看, 中國早已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日本還是那個日本嗎?中國還是那個中國嗎?可是,仔細看這些富豪以及他們的企業,再對比世界500強企業,或許才會對兩國的經濟有更理性和客觀的認識。
  • 日韓傳統家電企業變賣資產,國內家電行業如何過冬
    家電產品銷量全線下滑,國內公司逐步開源節流,國外公司開啟了賣賣的節奏。整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家電行業還能夠迎來春天嗎?國外家電巨頭出售產業近日,日本家電品牌日立再次傳出售6成左右海外家電業務。售後將繼續持有剩餘份額,預計還會利用阿奇立克的銷售網在歐洲等地共同銷售日立品牌家電。再次之前,三洋電機在中國的液晶電視業務出售給四川長虹電器,三洋在北美的電視業務也悉數賣出。東芝的傳統白電業務,被國內的美的集團所收購,夏普品牌則被鴻海集團所收購。索尼近日迎來部門結構調整,將影像產品事業部、家電影音事業部和移動產品事業部合併為消費電子品和解決方案事業部。
  • 郭德綱老師為啥要接《歡樂喜劇人》這爛攤子,原來薑還是老的辣
    當時網友們還納悶兒,郭德綱老師為啥要接《歡樂喜劇人》這爛攤子,原來薑還是老的辣,竟然活生生把它打造成了德雲社的沙場大練兵。要不怎麼說德雲社厲害呢,就不知道東方衛視是放棄治療了還是打算就這麼破罐子破摔。主持人郭德綱,帶教嶽雲鵬帶著徒弟秦霄賢,這期又加上孔雲龍、曹鶴陽、靳鶴嵐、朱鶴松、關九海和尚筱菊。得,德雲第二梯隊集合完畢,整裝待發。三哥搭範湉湉,老四配毆弟,靳鶴嵐和阿偉,巨匠跟熊梓淇,關九海與李藝彤,可憐尚筱菊,只餘張大大了。
  • 外資紛紛出走,中國家電行業現狀如何?
    1980年之前由歐美品牌主導,惠而浦、飛利浦、博世等等;2000年之前由日本主導,松下、東芝、索尼等等;2015年之前由韓國品牌主導,三星、LG等,如今又輪到了中國品牌。此前我國家電市場被國外企業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而現在國內家電企業已經翻身,那麼如今現狀如何呢?近期就有消息傳出,飛利浦計劃4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72億元)出售在華的家電業務。
  • 飛利浦全面撤離中國,外企相繼交出市場,賭國產家電的人,贏了!
    在過去的100年間,全球的家電市場經歷了多次更新迭代。上世紀80年代,飛利浦、博世等世界品牌佔據家電的主導地位;2000年,變成了索尼、松下、東芝的天下;2015年,三星、LG等品牌成為消費大頭。中國的家電市場在過去的100年間,都籠罩在外企的陰影下,只能一味的學習模仿,試圖超越。如今,這一天終於來了。近日,有消息稱飛利浦計劃以40億美元出售在國內的家電業務,根據媒體報導,國內的家電巨頭都參與了這場競爭,九陽、美的、海爾、格力都勢在必得。
  • 廣東家電企業的訂單保衛戰
    作為外貿大省的廣東,2019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7.14萬億元人民幣,連續34年保持全國第一。在市場中踏浪前行的廣東外貿企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挑戰,如何未雨綢繆、危中尋機,如何抗衝擊、求發展?南方日報記者深入企業發展的第一線,挖掘全球疫情下的外貿企業故事,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透視疫情下外貿企業的發展路徑和未來。
  • 韓國最強的企業是三星,那日本呢
    不過,全世界可能也只有韓國存在著這麼一家毫無爭議的「最強企業」了。其他的國家基本都沒有出現這樣一家如此「鶴立雞群」的超級企業。比如我問諸位,日本最強的企業是哪家?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即便答上來也肯定是有爭議的,不會像三星之於韓國這樣毫無爭議。可能有人會說日本最強的企業是三井。
  • 吳姍儒未否認:「收爛攤子的男生辛苦了」
    吳姍儒未否認:「收爛攤子的男生辛苦了」吳姍儒和爸爸一樣有綜藝細胞,被媒體問到是否好事近?她笑回:「誠如我爸所說,我們家女兒嫁出去都是嫁禍於人,希望這些收爛攤子的男生辛苦一點。」對此,吳姍儒昨日出席活動並未否認,笑言爸爸說她們家女兒嫁出去都是嫁禍於人,「這些收爛攤子的男生辛苦了。」吳姍儒2019年11月就曾被拍到,與交往穩定的CEO男友到北市大安區看房子,小倆口相中1.8億臺幣(約2592萬令吉)豪宅,當時結婚喜訊就傳得沸沸揚揚,如今妹妹比她搶先一步,爸爸憲哥又脫口「明年再看看」,似乎意味吳姍儒和CEO男友的好事真的近了。
  • 【日本網友】從索尼的衰落,看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問題
    手機及3月發售的遊戲機Playstation4(PS4)雖有不錯的表現,但不足以證明索尼的「復活」,而且最主要的是,它沒有展示出「索尼究竟走向何方」這樣一種基本戰略。繼歐資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之後,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也於2014年1月27日下調了索尼的長期信用評級,將其定為「投機水平」。這意味著索尼被金融界打上了不宜投資企業的烙印。
  • 顏強:巴託梅烏辭職,繼任者接手爛攤子
    繼任者接手爛攤子巴託梅烏肯定不希望成為第一位因為不信任投票、而被迫下野的巴薩主席。此前民調顯示,66%的巴薩會員選票,要求他直接辭職。反對他的比例數字,更在此上。競技意義上,或許留住梅西,也難保巴薩重振,但巴託梅烏都不敢承擔「幹掉梅西的那個巴薩主席」,未來者該如何決斷?
  • 在中國「消失」的那些日本大企業,現在都在幹什麼?
    正解局出品 說到日本企業、日本商品,在大部分國人印象裡,可靠、人性化、質量高。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日本企業、產品好像在中國「死」了,消失了。
  • 深度: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
    尤其是海爾在2016年1月宣布以351.9億人民幣收購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的所有家電業務及資產,迅速拉開了2016年我國家電企業海外併購浪潮的序幕。短短一年內,日本東芝白色家電業務、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美國Novatel Wireless公司MIFI業務等海外「蛋糕」盡數被我國家電廠商收入囊中。
  • TCL 集團更名 TCL 科技集團,家電企業變身科技公司背後的故事
    在此之前,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接受了新浪科技在內的媒體採訪,聊了聊TCL集團更名背後的一些故事。2019年,TCL經歷了一次重大變革,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交割,把智能終端和相關配套業務從上市公司剝離,交給TCL實業控股,而那個在A股上市,我們熟知的老牌家電企業則搖身一變成為一家聚焦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的公司。由於近年家電市場低迷,TCL曾賴以生存的消費電子、家電和通信業務等智能終端業務增長乏力,逐漸成為集團整體業績的拖累。
  • 力壓索尼、夏普,被海信129億收購的東芝電視,登頂日本銷量第一
    近年來,中國的家電行業可謂是發展得越來越好。小到電飯煲、豆漿機,大到電視機、洗衣機,整個國內家電市場基本都被格力、海爾、小米等本土的家電品牌所承包。除了在國內有很大的影響力,一些優秀的中國家電品牌更是開始打算進軍世界市場。有的,通過收購外資品牌來擴大自己在世界的影響力。
  • 內地賣場顏面掃地 香港家電賣場選購攻略
    除了手機、相機、本本等數碼產 品以外,有些賣場也有家電產品銷售。據香港的朋友說,他們大多也是選擇在這類的零售賣場或者大型超商購買家電,所以百老匯、豐澤也並不像筆者認為的那樣只 賺遊客的錢。旺角的西洋菜街上有許多電器賣場旺角的西洋菜街上有許多電器賣場  不像國內的蘇寧、國美等賣場那樣,每個品牌有自己專門的銷售區域與銷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