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錯刀(ID: ijincuodao)
編輯/Dik
先講個老掉牙的笑話。
在通往芝加哥機場的公路上,行駛著一輛計程車,車上坐著一位日本遊客。
一輛車超了過去,日本人喊道:「瞧,豐田!日本製造!多快呀!」
一會兒,又一輛車超了過去。「看,尼桑!日本製造!太快啦!」
又一輛計程車超了過去。「嗨!三菱!日本製造!快極啦!」
計程車司機是百分之百的美國人,看見那麼多日本車超過自己的美國車,加上那個日本人那得意勁兒,很火大。
剛到機場停車場,又一輛車超了過去。「是本田!日本製造!快極啦!沒治啦!」
計程車停下,司機指了指計價器,說道:「150美金。」
日本遊客:「這麼近就要150美金?」
司機:「計價器!made in japan!快極啦!沒治啦!」
這個笑話冷嗎?
想來,不可否認日本製造一直很牛氣,國人通常是在國內買大件,然後跑去日本買各種小件,比如馬桶圈。
但是,由於近年來日本製造業發生的一系列「百年名企」事件,「日本製造遭遇最大危機」已經被「提上日程」。
狠嗎?黑嗎?
最近幾年裡,日本企業被曝產品質量造假的少嗎?這幾天又曝出一家製造輪胎材料的企業產品質量造假。
百年老企、名企產品、財務造假,家電巨頭東芝又斷腿求生,這是怎麼了呢?
肯定不能怪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7年財務造假/3年巨虧/核電大坑/退市危機
向前追溯,如果不是財務造假遭曝光,或許現在的東芝也不會如此狼狽。
2015年2月,東芝財務造假醜聞爆發,跨三代社長,持續超過7年。
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日本的電子公司幾乎全軍覆沒,與一些國際化的日本電子企業(如索尼、松下和夏普)一樣,東芝的利潤開始下降,並出現業績虧損。
為此,東芝時任社長西田厚聰開始迫使下屬進行財務造假。
從2008年至2014年底,老中青三代社長虛報2248億日元稅前利潤,超過了這7年間稅前利潤三成。
2014年到2016年,東芝連續巨虧:2014財年淨虧損378億日元,2015財年淨虧4600億日元,2016財年淨虧9657億日元,成日本製造業史上最大虧損。
這還不夠,在2016年底,東芝再次被曝光虛報銷售收入5.2億日元。
醜聞曝光,東芝業務全都陷入危機,還被東京證交所從主板降到二板觀察,如果2017財年無法扭虧,到2018年3月31日,將被強制退市。
因為核電危機遇冷的核電業務變成大坑,2006年以41.6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77%股權,身負西屋電氣約70億美元債務,還要面對來自西屋電氣20億美元的索賠。
東芝的核電夢也走到了破碎邊緣。
如何填補虧空?
斷腿求生,徹底退出消費電子領域?
東芝,始創於1875年。
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自主生產的彩色電視機,都誕生於東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日本製造」的代表企業。
2015年末,東芝將其在印尼的彩電工廠和一個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賣給創維。
2016年,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子公司出售給美的,醫療設備部門出售給佳能。
2017年上半年,同意以189億美元將半導體業務賣給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聯合體」。
2017年11月14日,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正式轉讓海信,成交金額129億日元。海信電器將擁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及40年東芝電視全球品牌授權。
如果將電腦業務也出售,東芝徹底退出消費電子領域。
東芝的「悲哀」屬於整個日本家電業
2007財年東芝曾創下最高7.2088萬億日元的合併銷售額,在接二連三出售業務之後,預計其銷售額將比峰值時減少一半。
除去預定出售的半導體存儲器業務,東芝2017財年的銷售額為3.7萬億日元,然而營業利潤只有100億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5.93億元)。
東芝以電視為核心的東芝映像自2011年之後持續虧損。
截止於2017年3月的2016財年營業虧損129億日元,2017財年預計無法避免連續第七個財年度的營業赤字。2014年度在全球的銷量為525萬臺,目前在日本國內市場的年銷量只有約60萬臺。
2013年底,東芝在中國停止電視機自主生產,在中國的產銷全交給了TCL(網上有人稱實為貼牌生產)。
除了中國,東芝電視在北美、歐洲、巴西、東南亞、臺灣、非洲、中東等全球7大區域都將品牌授權給了其他公司。
與日立、松下、三洋等其它幾大日本家電企業的做法一樣。
五巨頭「隕落」,結局雖不同,
但都是扔下爛攤子帶著錢走的!
1995年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到2015年,只剩54家日企。同樣,上世紀90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然而現在只有索尼依然堅守著。
日立,成功甩掉了包袱
日立電視在中國曾經紅極一時,1981年,日立與中方合建福日電視機廠,成為內地第一條電視機生產線。
當時要買一臺日立原裝電視,不光要花上一個職工幾年的工資,還得找關係走後門。
在平板電視時代,日立也曾創造過中國內地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成績。
2009年,日立虧損達7000億日元。上海日立家電下鄉產品發貨量和銷售量也嚴重縮水,截至2009年10月底,日立電視家電下鄉發貨僅為200臺,銷量僅27臺,而同期「家電下鄉」總發貨量達658.74萬臺,總銷售量達278.78萬臺,總銷售額高達508.42億元。
2009年12月,日立電視,正式宣告退出中國內地市場。2010年扭虧之後,日立將電視製造業務委託給中國的工廠生產。
臺灣冠捷科技接下了日立電視的生產線,還順帶以4000萬美元接下了日立電視的墨西哥廠,當時冠捷公司高層人士說,「這個高價是看在工廠還有訂單的份上才給的。」
松下,雖然賤賣也沒得好
2009年10月,京東方以每股1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松下北京CRT彩色顯像管業務合資公司50%的股權,原本計劃在2010年退出的松下,因為全球經濟危機和公司虧損,提前一年結束了55年之久的CRT顯像管制造歷史。
在包括中國國產品牌的崛起等各種因素影響下,松下北京顯像管嚴重虧損,2009年1月到8月間,便已經虧損7.45億元,死扛自然不如賤賣。
同樣,松下平板電視也處境堪虞,比起夏普、三星、LG來,放眼全球市場都已淪為二三線品牌。
就連空調領域,不僅在中國市場,即便在全球市場,松下也早已丟掉了領先地位。
松下2012年虧損7000億日元,2013年接著再虧損7000億日元,在日本企業中實屬罕見。
到2013年,松下關閉了上海的等離子電視工廠,2015年初又關閉了其在山東年產量20萬臺的液晶電視工廠。
至此,松下在中國區域內的電視機生產製造業務徹底結束,後續交由三洋和海信代工。
在中國市場,松下冰箱、空調、洗衣機市場銷售情況都在急劇收縮,在小家電市場,也一直無法突破,難以躋身主流市場。
三洋,被收編加剝離,徹底消失
三洋電機於1947年在日本大阪創立,鼎盛時年銷售額超過2萬億日元(約合1038億元人民幣),股價遠超松下、東芝等競爭對手。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三洋成為第一個在海外委託生產的日本跨國電器企業,並在短期內獲得了巨額利潤,卻因此失去了創新的動力。
代工令三洋的市場形象受損。2004年,三洋赤字1715億日元,外部資本的援助卻讓執掌大權的家族失去了經營權。
2006年,三洋開始分拆業務,電冰箱業務賣給中國海爾。2007年,通用電氣獲得三洋電機信貸的全部股份;2008年1月,京瓷收購三洋手機……2008年11月,松下宣布收購三洋電機株式會社。
2010年8月,松下通過股票公開買賣,獲得三洋電機80.77%股份;2011年3月29日,擁有57年上市歷史的三洋電機退市,完全子公司化。
2011年底,松下便表示要全面棄用三洋品牌:日本三洋零售店變更為松下零售店,三洋專賣店更名為松下專賣店。
2013年,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收購合肥三洋,三洋電機全面退出中國。
2015年,三洋轉讓其在日本最後一家子公司,雖然三洋電機的法人地位依然存在,但日本三洋卻徹底消失了。
同年10月,中國長虹與松下達成合作協議,接收三洋電視在中國大陸地區業務,包括研發團隊、營銷團隊、銷售渠道等,及三洋電視品牌中國區使用權。
當然,賣身最徹底的應該是從「日本最創新企業」和「液晶之父」神壇跌落、連續多年虧損的夏普。2016年被郭臺銘以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收入臺灣鴻海旗下之後,夏普正在逐漸恢復生機。
儘管索尼沒有放棄電視業務,但是現在也幾乎退守上遊陣地。
2008到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索尼僅2012財年和2015財年實現盈利,其餘6個財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虧損額共計達1.15萬億日元。2016財年利潤相比2015財年又有幅度不小的下滑。
或許索尼的日子也快了,也這麼「玩」嗎?
有人說日本正在由工業3.0向4.0轉型,家電業等製造行業的悄然撤出,實際是戰略轉移,而中國還是在由工業2.0向工業3.0轉型。不可否認日本製造業在技術上具備先發優勢,但是,過度崇拜技術、創新節奏放慢,卻令其在市場進入新階段時沒有跟上節奏。
他們留下的攤子挺爛,但是卻還能讓他們賺到錢。
中國企業成了「接盤俠」,勢頭很猛,中國製造在崛起,的確很讓人鼓舞。
或許包括電視在內的家電只是一個對消費者端的產業鏈出口,但是「日本製造」的衰落,應該成為「中國製造」的鏡鑑,在奮力追趕、超越的同時,避開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