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贏了,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川普的競選語言,從政治格局來說已回到19世紀。
一個不想著世界而只想著美國的美國,還會是我們熟悉的那個美國嗎?
作者︱庫叔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充滿戲劇效果的2016年美國大選終於落下帷幕,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以「黑馬」之姿殺入美國大選。
從初選時的普遍不被看好,到民調支持率與資深政治家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不相上下,再到棋高一著徹底翻盤贏得大選,其過程跌宕起伏,看得吃瓜群眾拍手稱快。
而「打中國牌」已經成為美國總統競選人的「必備套路」,在這一點上,川普也未能免俗。
2016年2月23日,內華達州,裡諾。川普在演講。Marcio Jose Sanchez, AP
川普在大選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偷走了我們歷史上最多的工作」。他曾經指責中國使用「不公平」的貿易競爭手段,造成美國工資水平下降、喪失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為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贏得藍領階層支持,川普多次妄稱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實行關稅保護政策,導致大量工作機會從美國流失,許多美國本土工廠倒閉。他甚至宣稱,如果當選總統,他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以45%的高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
不過,當美國總統大選進入衝刺階段後,川普在丹佛發表演講,對他「反對中國」的立場作出澄清。川普說,他並不「責怪」中國。中國在國際商業談判中是「最智慧、最難對付、最認真」的人。令他不滿的是,美國政府的「蠢人」讓中國屢佔上風。
但「厥詞也好,示好也罷,都是為了選民手中的選票。」正如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師肖恩·邁納說,這些競選人「只是說說而已」。就如何對待中國,無論是川普還是希拉蕊,競選時說狠話容易,但一旦上臺,就不得不從方方面面考慮中美關係的大局。
今年10月,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發布最新報告,稱「美國下一屆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上將面臨嚴重戰略困境」,隨著中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日漸增長,美國對華相對戰略優勢逐漸縮減。一方面,「中國正在與美國的亞太安全建構競爭,並且質疑美國的全球領導性」。美國政府需要「反制」來自中國的挑戰;另一方面,「處理國家安全和經濟問題,以及跨國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汙染和食品安全等全球問題」,美國又離不開與中國的廣泛合作。
打「中國牌」容易,兌現「中國牌」難。川普上臺後究竟會實施怎樣的對華政策?
空白的從政經歷,高調的巨賈身份,相當一部分最堅定的支持者是「正在日漸衰弱」的美國製造業的藍領,這使得川普競選中最引人注目的對華政策涉及「中美貿易」。但正如上文所言,川普的言辭往往搖擺不定、前後矛盾。
一方面,他指責中國不但侵犯美國智慧財產權,還通過長期操縱匯率促使人民幣貶值,以變相補貼國內出口商對美傾銷。而且,中國以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竊取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他聲稱將通過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加收高關稅」,以「迫使中國政府回到談判桌」,進行新的貿易協定的談判。
而另一方面,川普卻又明確表示對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的反對,該貿易協定被廣泛認為具有很強的「制衡中國」的目的性,川普反對TPP的原因是基於他「反自由貿易」的立場。
根據英國查塔姆學會的一份報告,我們可以進一步對川普未來的對華政策一探究竟。報告認為,儘管在競選過程中,川普在言辭間一直對中國飽含敵意,但是他的對華政策很有可能會被經濟上的機遇——而不是安全方面的挑戰——所驅使。
2016年9月26日,川普與希拉蕊在第一次總統辯論結束時握手。Joe Raedle, AFP/Getty Images
相較希拉蕊,川普會把經濟交往看做是更具優先級的事務。如果他相信自由貿易會對美國有利,那麼他就將致力於此。然而,如果他感到中國只是通過傾銷或補貼維護自身利益,那麼他將採取嚴厲的措施對中國進口徵稅,甚至向WTO提出起訴。
此外,川普熱衷於追逐事務性的、短期的利益,相對忽視歷史上的同盟關係和長期影響。然而,川普也是一名實用主義者,他帶有極端衝動意味的政策很有可能被國會、中間派顧問和廣大的政府官僚駁回。
川普當選,國家安全事務將被置於次要位置。當然,在他感覺中國的攻勢會直接威脅到美國時(例如致使美國的貿易或能源通道受阻),他也會支持以強硬姿態予以回擊。但是,他不太可能採取行動支持利益受損的同盟國。對此,川普的觀點已表達得很明確:美國的同盟國需要為本國的國家安全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但是,那些直指美國企業的經濟侵害行為(如商業間諜活動)將被給予強烈回擊。
與上一位共和黨總統小布希不同,川普不太可能將人權和民主視為優先事項,即便是其對華接觸也不例外。
川普明確指責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大大削弱了美國公司的競爭力,美國企業正在遭受中國企業的「屠殺」。因此,不同於當前的歐巴馬政府,未來美國政府很可能會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黑名單,實施某種程度的報復性措施,例如川普曾建議對華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
儘管這項建議在現實中未必能夠得到實施,但它表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川普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特定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例如在紡織、化工、鋼鐵和橡膠等領域的商品。
川普的一些主張也可能會吸引美國海外資金更多地回歸國內:
一是削減企業所得稅,將企業所得稅由35%降為15%,降低美國國內企業稅負;二是對遷回海外利潤的美國企業僅一次性課徵低至10%的稅收,吸引美國海外資金回流;三是聲稱將強迫蘋果這樣的跨國公司將亞洲的生產線搬回美國,否則將要向這些企業徵收35%的重稅。
2016年1月8日。川普在羅克希爾的溫索普大學發表演講。Rainier Ehrhardt, AP
從近年數據來看,短期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有著較高的關聯度,中國資本外流加劇後,人民幣貶值壓力將再次加大。
此外,川普公開宣稱「支持低利率」,並對現任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可能加息的政策表示不滿。未來低利率所帶來的寬鬆美元政策的實施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全球範圍內的貨幣戰爭,破壞全球經濟穩定和地區經貿政策的協調。
這雖然暫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但無疑會加大中國經濟恢復的難度,並非常可能引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重現輸入型通貨膨脹。當前中國經濟仍然處於經濟增長的換檔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與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新一輪輸入型通貨膨脹,必將大大增加中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度。
不過,儘管川普上臺增加了不確定性,但2017年1月20日他才會正式上任,短期不太可能造成明顯負面影響。
川普聲稱要擴張美軍在中國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對抗中國在該區域建設「人工島嶼」和軍事基地的行為,以增加對華談判的籌碼。但他又堅持表明「孤立主義」立場:讓美國擺脫「世界警察」的身份,轉而要求美國的海外「盟友」承擔更多軍事責任。因此,在地緣政治和軍事安全上,川普政府很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政策矛盾。
具體來說,一方面,川普認為美軍國防開支佔經濟總量的比例處於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希望加大軍事方面的投入來重塑美國的軍事力量和領導地位。
川普給中國在南海的活動貼上軍事化的標籤,並猛烈批評美國政府的不作為。他認為中國在南海島礁修建軍用機場,達到了令人恐懼的地步,對美國的威脅超過伊斯蘭國。
2015年11月10日,密爾沃基。川普在共和黨辯論中。Scott Olson, Getty Images
川普還批評歐巴馬政府在朝鮮、伊朗核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在中東,他對目前美國打擊伊斯蘭國中的表現非常不滿,並表現出對無限制使用武力的偏執,包括轟炸輸油管道、部署多達3萬人的作戰部隊、變更禁止軍方使用酷刑的國際法規,甚至還提出要殺死恐怖分子的家人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因此,相對於希拉蕊注重軟實力與硬實力相結合的「巧實力」亞洲戰略,川普更加偏好硬實力和不可預測。至少根據目前言論,他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比希拉蕊更加堅定的「亞太再平衡者」,在亞洲部署大量美國軍事力量,實施更加積極的幹預主義政策。
但另一方面,川普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孤立主義傾向,試圖從全球範圍內實施戰略收縮,例如試圖與俄羅斯實現某種和解和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的合作,要求日韓等盟國分擔美國實施安全保證的費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將中國視作軍事威脅的言論很可能只是競選言論。這種戰略收縮無疑將擴大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但也很可能會導致原來受到壓制的地區不穩定因素凸顯,造成地區安全秩序失衡,帶來更多的衝突和動蕩。
對於東亞地區,川普曾說會與金正恩進行直接對話,威脅韓國要撤回駐韓美軍。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日本也會加快向「正常國家」的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地區權力格局將發生劇烈的變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對中國的實力運用和外交智慧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如果應對有力,東亞地區將成為中國穩定的權力輻射區,徹底清除冷戰的餘毒。如果應對不力,該地區將被失衡的權力格局進一步撕裂,成為地緣政治上的破碎地帶,變成不斷給中國帶來安全挑戰的麻煩之源。
川普堅定地支持開採和使用石油、煤炭、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等化石能源,希望實現徹底的能源獨立,擺脫對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其它任何敵對國家的能源依賴。在能源領域,中美合作空間廣闊。
2015年10月28日,在CNBC共和黨總統辯論後,川普面對媒體提問。JeremyPapasso, AP
但在氣候變化領域,中美所取得成果或將付諸東流。川普早前曾誓言,一旦競選成功,將取消2015年籤署的《巴黎協定》,主張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他認為,巴黎氣候變化協議會美國商業造成不利,會使「國外官僚控制美國的能源使用量」。此舉引發了包括霍金在內的375位科學家聯名致信川普,反對其有關氣候變化的言論。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也對川普反對《巴黎協定》的發言作出回應:「我相信如果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應該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應該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
在過去兩年中,中美就氣候變化議題發表多項聯合聲明,兩國領導人也多次會晤討論氣候變化議題,從「莊園會晤」到「瀛臺夜話」,到「白宮秋敘」,再到今年9月杭州的西子湖畔,「習奧會」的每一個經典場景裡,氣候話題都在其中佔據了重要分量。如果川普政府堅持退出《巴黎協定》,中美過去兩年間在氣候議題上所取得的成果或將付諸東流。
雖然川普在公開演講中頻頻針對中國,但外媒卻一直宣稱,川普是中國派來的「臥底」。其原因就在於川普對待中美關係的態度。
在4月就外交政策發表演講時,川普抨擊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場「災難」,川普表示如果自己當選,將把美國和美國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實施「美國優先」的政策,並在外交方面尋求與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發展關係。
關於中國的部分,川普在演講中是這麼說的——
對於那些證明是我們朋友的人,我們必須慷慨。我們渴望和平地生活,並與俄羅斯和中國建立友誼。我們與這兩個國家有嚴重分歧,所以必須擦亮眼睛對待他們。但我們並不一定非要成為對手。我們應該基於共同利益,求同存異。像俄羅斯就已經看到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令人恐懼之處。
要進入一個繁榮的新世紀,修復與中國的關係是另一重要步驟。中國尊重強國,讓他們在經濟上佔據優勢,我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尊重,我們和中國有龐大的貿易赤字,我們必須儘快找到方法來平衡這種赤字。強大、聰慧的美國一定是能和中國結交好友的美國。我們可以彼此獲益,而互不幹涉。
川普也沒少「稱讚」中國:「中國人的抱負之高是你們想像不到的,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我們紐約的喬治·華盛頓大橋跟中國的橋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我愛中國,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來自中國」。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所以美國需要強大的領導人,以強大的領導力來和中國談判博弈。
5月,在一場造勢活動中,他的競選團隊在現場發放寫有「美國華裔愛川普」(Chinese American Loves Trump)字樣的T恤,川普則又在現場高喊「我愛中國人」……
川普的政策顧問納瓦羅在接受BBC採訪時也表示,與歐巴馬政府高調向世界宣布「重返亞洲」不同,川普政府會對中國「低調且保持尊重」。
2016年7月21日,川普在共和黨大會上。Kelly Jordan, USA TODAY
川普贏了,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川普的競選語言,從政治格局來說已回到19世紀。一個不想著世界而只想著美國的美國,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美國嗎?
我們需要逐漸適應這個美國,這對全球政治來說並非樂觀之兆,一個尋求霸權的美國是世界的麻煩,一個尋求退出世界事務的美國是世界的損失,我們正在迎來的是日益加劇的全球性混亂,如何在混亂中重建秩序,是已經到來的常規時代的新挑戰。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編輯: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