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是少許、適量,中餐相比西餐不講究精確嗎?當然不是

2021-01-20 懂球帝官方

文|墨墨知道,來源|微信公眾號「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懂球帝已獲授權轉載。

歷來,人們都會提到一個印象,那就是中餐菜譜上儘是「少許」「適量」之類模糊的計量詞彙,逼死強迫症,而西餐菜譜就要精確得多——黃油、砂糖、水,用多少克一清二楚,容易上手。

從這個印象延伸出了這樣的觀點:中餐因為不講究精確,導致廚藝不容易學習、複製,阻礙了中餐的傳播和事業擴大,而不講究精確保證不了做菜品質的一致性,所以食客也容易中坑。甚至進一步得出這種看法:做菜的差別反映了西方人做事更軸更較真,一是一二是二,而中國人崇尚中庸,熱衷玄學,喜歡灰度,不習慣或者不喜歡數目字管理,balabala。。。

所以,近些年成名的短視頻廚師播主們,也都儘量在傳達精確的觀念,把自己用的醬油、醋、豆瓣醬、老乾媽都精確到了克。不過他們的廚房裡好像從頭到尾也沒出現過天平和量杯。這是為什麼?

做事精確性這事話題很大,今天我們光在做菜這件事上,來看看這個印象到底對不對,這個印象的基礎是否站得住。

01中餐沒有那麼不精確

先從菜譜上找證據。

▲ 《隨園湖樓請業圖》,畫中為袁枚

清代袁枚(1716-1797)的《隨園食單》是本個人飲食心得,這本小書不只訴說個人趣味,說它是一本中華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也不為過,而作為一本菜譜,本身也是非常合格的,裡面的「白煨肉」這道菜是這樣記錄的:

「每肉一斤,用白水煮八分好,起出去湯;用酒半斤,鹽二錢半,煨一個時辰。用原湯一半加入,滾幹湯膩為度,再加蔥、椒、木耳、韭菜之類。火先武后文。又一法:每肉一斤,用糖一錢,酒半斤,水一斤,清醬半茶杯;先放酒,滾肉一二十次,加茴香一錢,加水悶爛,亦佳。」

除了時辰、文、武、斤、兩、錢、分這些對時間、火力、火候、重量的計量單位讓現代人感到陌生需要換算外,菜譜本身的精確度是不低的。

▲ 對於各地千差萬別的滷菜來說,各種滷料的精確搭配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們上秤盤的時候你沒留意而已

1957年出版的《中國名菜譜》在中國烹飪史上有特殊意義,它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記錄了各老字號的當家菜,對各家過去秘而不宣的技術進行了精確細緻的記錄。很多菜譜根本就是一篇篇硬核長文,比如第一輯中上來介紹北京烤鴨,洋洋灑灑講了15頁,從養鴨子到修爐子,事無巨細,全部囊括。

牽頭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服務部飲食業管理局在前言裡邊,專門說明了書中所用的斤兩,是16兩1斤的市斤,尺寸是市尺。

第二輯北京名菜名點之一中,對奶湯散丹是這樣記錄的。可以看到,食材特徵描述精確,食材和調味品都精確到了兩、錢、分。

相信很多人都在琢磨市斤、兩、錢、分這些計量單位到底是多少,以方便學習。這是一個聽起來簡單實際上挺複雜的問題,歷史上的度量衡不容易一句話說清,回頭專門給大家寫一次。

上面兩個文本,可能會被認為來自文人或者國家機構 ,他們的標準比較高,那麼廚師個人面向大眾的家常菜譜是什麼樣的呢?

1984年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川菜大師劉建成等編寫的《大眾川菜》一書,堪稱川菜聖經,在四川家家戶戶人手一冊,影響了一代人的川菜水平,也大大推廣了川菜,「回鍋肉」是裡面的第一道菜:

這些都說明中餐同樣是在意精確的,那麼為什麼會產生不精確的印象呢?

實際上,你確實看不到中餐廚房把天平、量杯、溫度計、時鐘當成必備品。廚師放多少都是直接上手的。

中餐重視不重視精度,和用不用工具是兩回事。調味和配比的精度,這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事情。最終要落實在個人的手藝上,靠的是味覺、手感的長期養成,就是手熟。

歐陽修《賣油翁》的故事說明,人對高精度的嫻熟掌握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就是手熟而已,工具往往是對於初學者有用。但不要因此誤認為這個行業不在意精確。

就比如魚的大小不同,蒸的時間必然不同,火候差別應該是多少,只有自己熟練操作很多很多次之後,才會胸有成竹。而這中間的微妙,也難以對人言說。

另一方面,關於調味的計量選擇也是個特別麻煩的問題。因為它是有個性的。個性是允許的,甚至也是必須的。

02非常在意精確,主要是西式烘焙留下的印象

要說精確到有儀式感,首推西式烘焙。

沒有準確的臺秤、量杯、量匙、鐘錶、溫度計等稱重、計量、計時、溫控手段,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烘焙廚房。烘焙菜譜更準確的說應是配方,它把用料、發酵時間、火候都精確到毫升、克、分鐘、攝氏度,它們是一系列嚴格的標準和比例關係,可以自己按比例調整,但不能輕易打破比例。

▲ 成套的各種量杯、量匙是西式烘焙離不開的

就說溫度吧,常用於混合酵母的微溫二字,是指32攝氏度,而麵包麵團的最佳發酵溫度是24-29攝氏度。每一處都明明白白。

不同食材的溫度特性也非常不同,黑巧克力、白巧克力的融化溫度、冷卻溫度、保持溫度各不一樣,相距不了幾度,但就是不一樣。這些都是烘焙師需要掌握的。

烘焙還要考慮海拔因素。600米以上海拔高度,就需要考慮水沸點下降到98攝氏度的影響,就必須要對配方和時間做出調整,以補償氣壓變化的影響。

烘焙之所以對計量要求如此嚴格,是因為烘焙大多要經歷配比、發酵到加熱整個過程,可以理解為一個需要嚴格限定條件的化學和物理實驗過程,如果某個條件不成就,那麼結果就會走樣。

烘焙需要通過正確的發酵形成氣體、利用氣體受熱膨脹,同時還要藉助麵團本身的力道來束縛氣體已便準確成形。另外,澱粉的糊化、蛋白質的凝固、脂肪的融化、食物表面的褐變,也就是美拉德反應,都需要特別精確的條件。

類似化學實驗的烹飪,都會非常在意精確,比如中國人做豆腐、做涼粉,主要材料當然都是要上秤盤的。

烘焙確實很精確,其他西餐呢?

煎牛排其實對溫度也要求很精確,它可以靠廚師的經驗完成,但如果你有個溫度計,在家做會方便很多。三成熟牛排的內部溫度是54-56攝氏度,五成熟牛排的內部溫度是57-62攝氏度,七成熟牛排的內部溫度是63-68攝氏度,全熟的內部溫度是71攝氏度。相比起用手感,用溫度計直觀多了。

回憶一下,你看不到西餐大廚們在做放鹽這個廚房最基本、最重要動作時拿出天平、量匙,他們總是非常自信的用大拇指和三根手指直接抓鹽撒鹽。

▲ to taste,依各人口味,酌量的意思,這就是西方人的適量

鹽是調味品之王,用手抓,胡椒是香料之王,你也多是看到廚師們拿著胡椒研磨器豪放的擰阿擰,這說明做菜調味這件事對精度的要求和落實方式,東西方都差不多。

03為什麼最後發現大家的做菜精度都差不多

不同食材、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人群都會對做菜調味有不同的要求,不要說不同的人群,就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季節和心情下,對吃鹽吃辣吃酸吃燙的接受度也會不同。所以調味的尺度其實是一個變量。

▲ 紀錄片《人生一串》劇照

另一方面,現在調味品很多,即使是同一種東西差異也很大。比如醬油分等級,醋也分酸和很酸,不同料酒會賦予菜個性完全不一樣的香氣氛圍。

▲ 國外的魚露作坊

要想用得好,需要的反覆實踐、摸索,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另外,大家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廚房環節,就是嘗菜。

比如鹽不應該是一次放足,需要邊放邊嘗,直到準確。但是如今好像廚師嘗菜已經成了食客或者看客接受不了的事情,這本身是奇怪的。不僅菜要嘗,很多調味品,都要先嘗後用,比如豆瓣醬,不同豆瓣醬味道差別很大。

▲ 嘗菜不衛生嗎?別忘了行業有體檢上崗要求,還有嘗菜換勺這個基本的職業道德嘛,最重要的,吃飯要專心,不要東想西想

從進入電視時代再到網絡視頻爆發,菜譜視頻不約而同摒棄了廚師「嘗」這個環節,轉而用精確的度量衡來教做菜,這樣看起來是不膈應,是衛生直觀,但其實是對廚藝的一種扭曲,甚至可以說存在一定誤導。

廚房裡你看不到臺秤、量杯,但舌頭在把關。

調味的觀念也會變化,如今,調味放鹽這樣基本的事情,也是有不同觀念的了。過去的觀念是別放鹽太早,要麼是忌諱高溫破壞碘鹽,要麼擔心不容易燉爛肉。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不再擔心缺碘,另一方面,有很多人較真做了嚴格測試,結果認為早放鹽不耽誤火候,但早放鹽對於入味卻明顯更有好處。  

04做菜要不要那麼精確?

隨著廚房科技的進步,更嚴格的精度控制手段能帶來傳統廚藝達不到食材質感,比如低溫料理。其實他們的實現非常簡單。

好的廚師一定非常在意精確,但標準是在自己舌尖、心裡、手上,他會隨環境、人群的不同而微微改變。這讓技術確實不容易傳播。但這就是好廚師的境界,也是廚藝本身的境界。

固定精確是高度商業化、工業化和傳播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標準化和一致化這件事,西方有炸雞漢堡,我們也有火鍋,和小龍蝦。如今它們的商業模式都已經非常成熟,數目字管理非常嫻熟。你可能沒注意而已,不過你已經享受它們的好處很久了。那個現代化大鍋炒制火鍋底料的視頻相信讀者已經看過無數遍了,做法非常清爽標準乾淨安全,可以完全對消費者敞開。

如今你在大城市商場火鍋店裡吃到的火鍋,大多不是當場加工的,無論底料還是涮菜,往往都是來自中央廚房完成,它們僅是在上桌前拆封而已。人數很少的廚師在距離你百裡之外的地方按固定程序工作著。

飲食行業的標準化是多年來的一個趨勢,最大的好處是降低成本和安全。這種一致性帶來的流水線產品在中國人心中也會意味著多少缺少點靈魂。

美食是需要驚喜的和個性的。吃到不同,才是美食要義,哪怕會冒險。

標準化有各種好處,但是標準化也是有極限的,畢竟標準化無法增加茅臺的產量,三十裡外做不出同樣的味道也是無數地域美食無法跨越的現實。

日本電飯鍋是一個案例,它成功將人手的經驗值工程化,讓電飯鍋本身成為一個熟練的匠人,得到超出絕大多數人水平的米飯,但若是讓日本職人自己來開飯館,煮飯多半還是相信自己的手。

日常生活中,既要多用配方和量具獲得便利,又要跳出來,根據不同食材,不同季節,為不同舌頭找到味覺的最佳刻度,這是廚房的樂趣。

- The End -

文 | 墨墨知道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中餐規範英文名收效如何?與西餐差在服務上
    特級廚師馮鵬曾為北京亞運會服務過,以後在瑞士工作了1年多,並在西餐企業從事管理多年,在他看來,中餐國際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更多、更紮實的努力。  中餐國際化程度不高  北京晨報:中餐的國際知名度非常高,與法餐齊名,不是早就實現國際化了嗎?
  • 「焗」的運用在西餐與中餐裡的區別(附菜品做法)
    焗,在西餐和中餐裡都有這種烹調方法,可是,它們在做法上有什麼不同呢?
  • 對於中餐與西餐的差別,一位法國留學生這樣說道,我覺得在理!
    來中國留學時,有一次班上老師與他們聚餐,六個人去吃中餐!結果點了八個菜!一開始我覺得太少了,6個人吃八個菜怎麼夠?要知道我一個人是可以吃四道菜的!結果等到上菜後,他才發現,幾個人吃一道菜都吃不下,中國菜的菜碼確實大,跟西餐裡的一道菜完全不一樣!
  • 西餐是不是大多都能完全制式化,加多少食材調料精確到克,烹煮時間...
    > X 西餐是不是大多都能完全制式化
  • 近代的中國西餐,重要的不是西餐吃什麼,而是西餐怎樣吃
    這裡對於西餐所做的界定非常準確,西餐一說,是針對中餐一說而確立的。 最早的時候,中國人將西餐分為三類,一曰大餐,一曰番菜,一曰大菜。最早天津起士林餐廳,天津人就說是俄式大菜,大菜是相對小吃而言的。 小吃,便食,日本人稱為鳥食。
  • 屢聽到老外吐槽中餐吃不飽,這是為何?並非他們食量大,是這錯了
    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用餐習慣和飲食文化,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不過如果來到一個你不熟悉的國度,甚至吃這個國家特色的餐飲時一定要多了解一下這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最少要知道吃飯的一些必要細節。比如來到中國吃飯是還要分享、雨露均沾的。
  • 分餐制,是要中餐廚師去做西餐、做位上菜嗎?
    本次爆發的新冠肺炎事件,讓很多食客和廚師都開始意識到「分餐制」的重要性。而在紅廚網發布的《疫情重挫後,餐飲業會變成什麼樣子?很多廚師可能會失業......》一文中,更有人預測,分餐制將會成為顧客的新需求。
  • 為啥說中餐標準化不是為了制定標準,而是用於打破原有的標準?
    中餐標準化的入門階段: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菜大董曾經在《味覺大師》節目中笑嘻嘻地說過這樣一段有趣的話:「接下來,我要用大家最討厭的話來說了:『鹽,少許』、『醬油,少許』……」「少許」是文字之美,但它真是中餐的通病嗎?
  • 吃西餐刀叉怎麼拿 吃西餐的小技巧有哪些
    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去吃西餐,當牛排好的時候我就學著電視劇上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吃了起來。剛吃了一口朋友說你不是刀叉拿錯了。我看了一眼她是左叉右刀,而我是左刀右叉。我覺得這樣吃很舒服又順手就堅持自己是對的,她卻堅持她是對的,互不相讓。基於這個原因,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吃西餐刀叉怎麼拿的問題。
  • 西餐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掌握兩個訣竅,披薩簡單到和做饅頭一樣
    石姐做菜,追求簡單和快,你愛還是不愛,吃過不點外賣。大家好,我是石姐,關注美食,關注石姐廚房。大多數人對西餐的感覺就是高不可攀,一個是因為擺盤精緻,漂亮,氛圍也浪漫,鮮花,美酒,燭光相伴。另一就是因為西餐很貴,就算是西式快餐也一樣,一個漢堡,一般都要二十多,披薩一般得五六十,六七十,甚至更貴。可就算是這樣,那某勞、某基仍舊是門庭若市,人們趨之若鶩,就像是趕集,一個一個懷著激動的心情,拖家帶口地去給他們送錢。可要說到他們的菜品的味道,我個人覺得大部分是好吃的,可有的卻一言難盡,如某基的全家桶,裡邊的吮指原味雞真的沒有味道,我不知道其他夥伴們吃過後是什麼感覺。
  • 西餐餐桌禮儀,為什麼那麼講究,讓人又愛又恨
    餐盤的裝飾與餐桌和餐廳的風格息息相關,首先要懂得色彩搭配,如何搭配才能和餐廳風格不衝突而且還能增進消費者食慾:菜骨不同與之相應的裝飾也不同,西餐內常見的裝飾就是一線花,蔬菜的雕刻及醬汁的點綴。仔細觀察,每道菜時師們都會精心搭配,而且都有一個小故事。昨天我分享了裝盤細節和餐具的使用,今天繼續分享西餐的上菜的順序,西餐禮儀,酒水搭配。希望能幫到大家。
  • 西餐裡的中國味兒
    當代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但其中對「色」的追求,卻是在近代西餐進入中國後才開始的。精緻的擺盤、色彩的搭配和精緻的烹飪,使得原本出現在大排擋裡的小吃,成了高級酒店的珍饈。「中國人的麵包簡直就是麵粉和水的混合物,在我們要求下才烤得勉強可以下咽;烤肉外觀奇特,味道卻遠不及歐洲用衛生又簡單的方法烹飪出的那麼合口味;酒的味道則如醋一般難喝;中國人的烹飪衛生連一個要餓死的歐洲人都接受不了,不管是什麼肉他們都吃;而杯子和筷子似乎也很不乾淨。」馬嘎爾尼的助理安德森,在自己的報告《英使來華記》中寫下了以上的內容。
  •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沒擼過串兒,還叫什麼夏天?隨著7月的步入,開啟了三伏的桑拿模式。夏日標配就是「啤酒小龍蝦」。其實,褪去了白天的炎熱,晚風裡夾雜的香氣,那就是燒烤的味道呀。
  • 明明按菜譜一步步來,為什麼中餐做不好?外國人表示很苦惱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唯美食不可辜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在吃的方面越發講究。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美食的聖地,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美食受到廣泛關注,外國友人也開啟了「中餐之旅」。中華上下五千年,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看起來烹飪簡單,實則味道妙不可言;現如今中餐尚且紅遍全球各地,外出旅遊皆能吃上可口中國菜;但是很多外國人卻表示「明明按照菜譜來的,卻做不出真正的中國味」深感疑惑。這邊不得不說說中國的飲食文化了,即便是一道中國菜可能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做出來也有不同的口味,中國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吃出八種風味,想來中餐也是不易的。
  • 對中國拱手禮和西方握手禮,中餐和西餐之間的看法
    在中國,中餐是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在西方,西餐是每個人分開吃。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既有著優秀文化傳統,又能海納百川。在現代社會,大部分時候都非常注意文明和個人衛生。在如今特殊情況下更是如此。中國古人見面,沒有握手都是拱手。握手禮或親吻禮是西方禮儀,不能什麼都學西方的。但是優點還是需要吸收的,不是一家人,沒必要大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各吃各的西餐,很合理,也很衛生。所以身為中國人,不能丟掉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也要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
  • 吃西餐就是吃牛排嗎?吃西餐也要有禮儀,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西餐是一種迥然不同於我國飲食文化的外來品!許多人聽過也吃過,但不知是否對這種有點講究用餐禮儀的方式有了解呢!西餐禮儀大體可分為;儀容儀表、餐前禮儀、點菜禮儀、飲酒禮儀、用餐禮儀。來自網絡1.拿刀的方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 為什麼中國人吃不慣西餐?老外們給的答案非常中肯,你們是否接受
    世界上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地方的美食都帶有當地濃濃的特色口味,而這種口味卻是其他地方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經常去國外旅遊的人就知道,外國人對美食的衡量標準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以至於他們口中的美食,在我們眼裡卻是黑暗料理。
  • 中餐西餐西點學子齊上陣,快來圍觀哪種美食作品能夠C位出道!
    中國烹飪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東方魅力,這種文化與魅力在中餐學子的作品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正值大型人才交流會,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向企業展示了新東方學子的實力。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欣賞中餐學子的作品吧。
  • 西餐裡有哪些去不掉的中國味?丨風物研究所
    「中國人的麵包簡直就是麵粉和水的混合物,在我們要求下才烤得勉強可以下咽;烤肉外觀奇特,味道卻遠不及歐洲用衛生又簡單的方法烹飪出的那麼合口味;酒的味道則如醋一般難喝;中國人的烹飪衛生連一個要餓死的歐洲人都接受不了,不管是什麼肉他們都吃;而杯子和筷子似乎也很不乾淨。」馬嘎爾尼的助理安德森,在自己的報告《英使來華記》中寫下了以上的內容。
  • 火候 中餐之魂!
    人們都說中餐好吃,中餐的一大秘訣就是火候,想學徒是要從火候開始學起的,火候掌握不好就休想說什麼「色」、「香」、「味」。火候關鍵,但又難學,因為這是一門心領神會的學問,就像烹飪中的「適量」、「少許」,沒有固定的標準,全在用心體會。火候說是手上的功夫,其實更是心上的功夫,大火、中火、小火、微火,有時火力變化就在那一念之間。爆炒魷魚,鑊氣燒到十成足的時候,將汆燙好的魷魚花一下子滑入鍋中,用油溫激發出魷魚的鮮美和脆嫩,顛勺出鍋,來不得有半點猶豫和耽擱。「這麼短的時間,到底熟沒熟?好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