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考察隊在西風帶布放2套浮標

2020-12-10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7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27日在南緯55度26分、東經17度56分投放了1套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和1套耦合傳輸浮標,用於獲取多種科學數據。

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將實時獲取水面以上3米高度的氣溫、氣壓、相對溼度、風速、風向等氣象參數和海表面溫度等水文參數,實現海氣界面氣象和水文參數的同步觀測。

耦合傳輸浮標在水面上為直徑約1米的球形浮標體,水下掛載20米長的感應耦合傳輸系統,將實時獲取海表面波浪場信息和水下5米、10米、15米的溫度、鹽度剖面數據。

科考隊員、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研究員王斌說,布放的浮標為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低成本、小型化海氣界面觀測系統。本次科考還將在西風帶布放4套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和1套西風帶海洋環境觀測浮標,還計劃回收第35次南極考察隊成功布放的應用超過一年的1套浮標。

搭載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月23日駛離南非開普敦港,前往南極長城站,按計劃將於2月7日抵達長城站。(完)

相關焦點

  • 「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6日航行在我國南海海域,預計6天後靠泊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經受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雪龍」號碰撞冰山後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 中國南極考察隊直升機協助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微信公眾號「雪龍探極」12月24日消息,來自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02隊友相逢格外親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要是行駛在十幾米高風浪的咆哮西風帶,又該咋辦?」「那就危險了!」這是隊友間對話。「極地」號自芬蘭購來,已有17年船齡。
  • 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出動 協作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據悉,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南極科考全新挑戰 「雪龍2」號前往羅斯海新站
    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船目前已經連續執行任務129天。當地時間2月14日,「雪龍2」號再次從南極長城站起航,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羅斯海新站。 由於長城站處於西風帶邊緣,緯度相對較低,受氣旋影響較大,導致有效作業時間短。這幾天,船員和科考隊員們都在爭分奪秒進行裝卸貨作業。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太空人海採集水樣作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7日順利完成太空人海綜合科考的最後一次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作業,採得的水樣將為研究這一海域的微小型浮遊生物和海洋化學要素等提供幫助。「『雪龍2』號太空人海綜合科考完成了9條斷面77個站位的水文參數測定及採水工作,」「雪龍2」號大洋隊隊長曹叔楠說,「我們將對水體樣品進行化學和生物學多參數分析,所獲數據將為了解太空人海生態系統提供有力支撐。」微小型浮遊生物在南大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生產者、消費者等重要角色。
  • 自然資源部:「風信子浮標」布放成功 助力廣東海洋風電發展
    來源:央視原標題:自然資源部:「風信子浮標」布放成功 助力廣東海洋風電發展總臺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南海局了解到,近日,由該局所屬南海調查技術中心牽頭設計研製的新型浮標「風信子浮標」(六子浮體,狀如風信子花開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要聞 - 中國高新網...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他們從南極送來祝福!
    砥勵奮進 爭創一流2021 新年快樂202101.01 元旦賀電近日,我校收到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發來的元旦賀電。遠在冰雪南極執行考察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全體隊員向校黨委書記沈燦煌、校長李清彪和我校全體師生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向我校支持和幫助極地科學考察表示感謝。
  • 我在南極當隊醫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其中唯一的青海人——青海省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祁騰民,作為這次南極考察內陸科考泰山隊的隊醫圓滿完成醫療保健任務凱旋歸來。日前,祁騰民醫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講述了他在南極的親身感受。南極風光。雪中行。企鵝。工作中。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中國首次在南極阿蒙森海開展海洋綜合調查
    科考隊員進行舯部甲板回收CTD(海水溫鹽深剖面儀)作業(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白國龍攝  中國首次在南極阿蒙森海開展海洋綜合調查  新華社「雪龍」號3月6日電(記者白國龍)搭載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目前正在南極阿蒙森海進行科考調查作業。這是中國首次在這一區域進行海洋綜合調查。
  • 【玩轉地理】一文告訴你南極為什麼那麼冷?
    5.極地西風環流的影響 在南緯40°至60°的地區,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有一持續的西風環流,對南極地區的氣候也有一定影響,它在南極周圍造成一種特殊的「風壁」,這種「風壁」,阻礙了南極地區與低緯度地區熱量的交換。
  • 波司登羽絨服化身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禦寒後盾」 實力徵服南極
    能夠感知四季變遷的我們對突如其來的寒冬都如此手忙腳亂,那麼那些常年身處極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又該怎樣面對呢?好在波司登近日聯合南極科考隊推出了專業保暖系列,Ta的誕生成為南極科考隊的禦寒法寶,成為開展科考工作的有力後盾。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泰山站內陸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2」號2月16日電(記者劉詩平)記者16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獲悉,經過67天南極內陸的艱苦作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隊員已順利完成各項科考與工程建設任務,於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之間,與兩站分別相距520公裡和740公裡,是中國繼崑崙站之後建成的第二個南極內陸考察站。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於2019年12月10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起程,當月15日抵達泰山站開展工作,2020年2月8日離站回返。
  • 為什麼盛行西風帶在北半球形成了暖流,而在南半球卻形成了寒流?
    西風帶形成不同性質的洋流一般來說,從低緯度地區流向高緯度地區的洋流,就是從溫度高的海區流向溫度低的海區,屬於「暖流」,這類暖流包括日本暖流、阿拉斯加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巴西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等。
  • 「雪龍2」號停靠紐西蘭港口進行無接觸補給
    經過17天航行,搭載著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7日停靠紐西蘭南島克賴斯特徹奇市利特爾頓港,進行無接觸補給。當地時間28日上午舉行的「無接觸」歡迎儀式上,新方將贈送給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禮物——一座毛利元素擺件——和紀念帽等用無人機投遞到「雪龍2」號甲板上。科考隊員們在甲板上向在碼頭上的新方人員揮手致意。甲板和碼頭上響起了熱烈掌聲。隨後科考隊與紐西蘭南極科考機構人員及中國駐克賴斯特徹奇領館工作人員舉行了視頻會議。
  • 波司登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推出專業保暖系列羽絨服
    北京時間11月25日,波司登正式宣布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推出專業保暖系列,在特殊時期為全球消費者帶來更高品質、更具科技創新,適應不同禦寒場景的專業羽絨服系列。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中國南極科考隊」)持續探索著影響全球和極地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中國研究地球生態系統和建設極地強國的重要支撐。
  • 咆哮西風帶——南冰洋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一條環繞流動的洋流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流——南極繞極流。因為環繞地球,南冰洋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相連接。南極繞極流帶著營養物質和熱量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南冰洋上的洋流在調節氣候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
  • 35次南極考察阿蒙森海首次作業告捷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本網訊  當地時間1月12日8時,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阿蒙森海首次大洋作業。「雪龍」船員與科考隊員通力協作,歷經4小時回收了一套海底長期觀測潛標。據悉,該潛標於2018年3月15日由第34次考察隊布放在2835米海底,標體總長為2405米,從上至下由浮球、纜繩、觀測儀器、沉塊等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