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2020-12-16 中國網

作者:張繼民

張繼民(右)與張國立(左)見面相擁


成都之夜,麗澳濱江酒店高層寬大露臺上,高振生、張國立、李國華等八位南極隊友,闊別31年後相聚於此,最後把喜相逢推向高潮,以意味深長的歌聲結束。


01

重唱《川江號子》


這一天是2020年6月8日。掃視樓門一側,那扛著攝像機,舉著錄音器,調整聚光燈等一襲人,各司其職對著我們,表明這是一場精心布局的拍攝。的確,這個場面是央視三套《走在回家的路上·南極篇》專題片攝製組組織的,隊友們應央視邀請,興致勃勃地從北京、天津來到成都。


餐桌旁,他們放聲唱起的曾在南極唱過的《川江號子》。歌聲衝破夜空,傳向遠方。


原唱沒變,當年為李國華,現在依然是他。那渾厚的嗓音,那投入的真情,把《川江號子》擁有的豪氣,不拒艱辛的奮爭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70餘歲的他為何會唱得這樣好?源於他是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原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劇團團長,表演是他的專長。拉縴者同樣未變,當年是張國立,現在同樣是他。這位國家一級演員、現任重慶大學電影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在座位上左臂展開,右臂伸直下壓,身體稍作左傾,擺出拉縴狀。其他隊友張正樹、張黎平、楊澤明、王金會則簇擁著,「嘿喲嘿」唱著合聲。大有投入地活一回之勢。受其感染,我離開座位端起手機拍攝。

前排右三起:張黎平、高振生。後排右起:王金會、楊澤明、張正樹。筆者端起手機在拍攝。


雖然在南極在成都唱的是同一首歌,但此時與彼時完全有別。


1989年春節除夕之夜,收工的隊員們齊聚餐廳,與全國人民一道過年。先是考察隊長郭琨念來自祖國發來的一封封慰問電。男兒有淚不輕彈。也許是來自祖國的溫情觸動了每個人的心,也許是隊友們想起一個多月來種種磨難,伴著哭泣聲,人人垂淚。無人理會眼前少見的尚屬豐富的菜餚,還有香菸美酒。「這大過年的,不能總是這個過法,國立,咱們演出開始吧!」面對著過份壓抑的氣氛,副隊長高振生衝著晚會主持人張國立喊道。「是啊!這大過年怎能老勁抹眼淚啊!我說同志哥。現在唱《川江號子》,由李國華領唱,我來拉縴,大家伴唱,好不好哇?」張國立站起,故意用濃重的川音大聲說。「好!」場上,悲情轉為喜悅。

《長城向南延伸》劇組成員在「極地」號船上合影。左起:鄭在石、李國華、張國立、唐毓椿、張黎平、楊澤明。僅缺專業演員金乃千。


我們考察隊很特別,有一個由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與四川電視臺聯合組織的《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攝製組同行。導演唐毓椿、副導演兼專業演員張國立。專業演員還有金乃千、鄭在石、李國華。攝像師張黎平、美工楊澤明。他們以1984/1985年度創建長城站為背景,拍攝一部反映奮爭精神的劇作。由於中山站建站任務十分緊迫,壓力山大的唐導團結劇組成員,不拒苦累投入建站,幹得十分出色。反過來又贏得到隊領導與隊友們理解,支持拍戲。


四個專業演員撐不起一臺戲,需要大量隊友參與演出。郭琨隊長有令:「建站是任務,參加電視劇拍攝也是任務,需要拍戲時,收工吃完晚飯大家就當演員。導演讓你笑你就咧嘴,讓你哭你就流淚,誰都不許溜號。」又困又累的我們,燈光下,不得不一次次參與拍攝,最終電視劇拍攝獲得巨大成功。

圖為劇組全體成員在中山站附近山頭合影,左起張國立、唐毓椿、鄭在石、楊澤明、李國華、金乃千、張黎平。不負南極之行,他們有三大收穫:一是《長城向南延伸》獲得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二是成為國際上首個在南極拍攝的電視劇;三是得到隊友們高度信任與評價。最大遺憾是劇組主要演員金乃千返程途中病逝於新加坡。

圖為在中山站,筆者(左二)應電視劇副導演張國立(四川人民藝術劇院)之邀,穿上新裝,扮演來自祖國慰問團的秘書,參與《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拍攝。專業演員有金乃千(左一·中央戲劇學院)、李國華(右二·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鄭在石(右一·八一廠演員)。考察隊長郭琨(中)、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右三),以及隊友呂子躍也都積極參與進來。張黎平攝

央視拍攝現場,攝像、錄音、拍照人員在一旁忙碌著。


拍攝之前,導演小葉子單獨約談了我們每個人。她提示:只當是一場完全的隊友聚會,喜相見,憶驚險,說建站,談友情,求真實,越自然越好。聞言我想:「將要實施的拍攝成了我的意外,攝製組竟然這般喜歡『原生態』。我們隊友之誼,不同於或朋友或同學或同鄉之誼,皆為生死之交,相見後感情流露,一般不可比。央視這些小年輕真會抓故事,預見到了必然出現的高潮與濃情,佩服!」


我帶有當年在南極考察用過的帽子,帽沿上方標有南極地圖,兩側是「中國」二字。小葉子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提醒我別忘了在現場展現。她更矚目《川江號子》,請李國華現場重唱,來一次多年前的情景回放。


02

隊友相逢格外親


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貢獻巨大,考察隊與「極地」號船,分別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各榮記一等功。在場隊友,其中一人獲得一等功,四人各獲二等功,三人各獲三等功,每位都有可圈可點的優秀表現。


就立功授獎情況,新華社發出報導,1989年4月29日刊於《人民日報》。


央視整體攝像從隊友見面開始。無視聚光燈的剌眼,久別重逢的我們,雙方目光剛一對接,就驚喜地的叫著迎上前去握手、擁抱,然後細細端詳各自的體態變化,夾雜著問答:「頭髮還這麼黑這麼密!」「黑,是染的」。「看看,咱這是純天然,又稀又白。」怎能不變呢?最年輕的已經66歲。但就精氣神,因為個個健康,無不充滿活力。否則到了這個年紀,他們不會還有著各自的事業追求,或講學或演出或參加公益活動。


此次相聚適逢其時。考察隊中還有隊領導健在,他就是原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我們舉杯,同聲叫他「永遠的隊長」,張國立順勢舉手向他行了一個標準軍禮。這位南極建站敢闖硬拚的猛將,南極一等功榮立者,退休前任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海域勘界辦公室主任(正司級)。當年不畏艱險共同徵戰南極大陸的隊友們,喜相逢先合影,以讓難忘瞬間永存。

來到在這個場合,張國立馬上定位自己(考察隊員),向當年的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報到」,行了一個標準軍禮。

高振生(左)張國立(右)合影。

李國華(左)與張正樹(右)留念。

張黎平(左)、張國立(中)、楊澤明(右)合影。

李國華(左)、張國立(中)、王金會(右)在一起。

楊澤明(左)與王金會(右)合影。

張繼民(右)與張國立(左)合影。

準備來張「大團結」時,不知誰喊了一句:「長者為尊,年紀大的坐前,其他後排站立。」前排左起:張黎平、李國華、張繼民。後排左起:張正樹、楊澤明、高振生、張國立、王金會。


對比現在,看看他們當年形象吧!雖然年輕,無不胸懷大志,誓言建成中山站,為祖國爭光。下面照片是我們考察隊唯一大合影,儘管僅有60多位,差一少半,已經很難得。地點在赤道,時間是1988年11月29日。再就是我們幾位各自在南極留影。

圖為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唯一一幅大合影,1988年11月29日攝於赤道。過赤道舉行「驅鬼」活動祈望平安,屬於國際航海傳統文化。歡樂背後,所有隊友都知道隱憂——船壞了。驅動考察船動力的關鍵部位氣缸出了嚴重問題,輪機部門人員正渾汗如雨地搶修。「赤道風平浪靜,尚可停機修船。要是行駛在十幾米高風浪的咆哮西風帶,又該咋辦?」「那就危險了!」這是隊友間對話。「極地」號自芬蘭購來,已有17年船齡。

高振生,攝於南極普裡灣茲冰區。按技術規範,「極地」號船只能在浮冰佔海面40%~60%海域航行。圖為浮冰佔海區近100%,表明考察船正被夾在冰隙中艱難行進。他作為負責建站施工的考察隊領導,最盼的是狂風掃走冰原,早日登陸施工。而氣旋運行路徑,總是偏離普裡茲灣。由於建站指揮有方,苦幹在前,他被榮記南極考察一等功。

張國立赴南極之前,就是一位優秀演員。因在話劇《朱麗小姐》中出色表演,獲得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回國後,又獲得一系列影視大獎,並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圖為中山站奠基之日,身著舊考察服,頭戴棉帽,舉著相機攝影。對堅冰實施爆破、為攪伴機添料搬水泥袋,重苦險活他搶著幹,被隊友們視為熱血青年。左起分別是郭琨、陸龍驊、澳大利亞隊友大衛·高博、國德宏、張邦亭。張繼民攝

「極地」號船準備自青島啟碇,遠行南極創建中山站。尚未出發,留著濃密鬍鬚,胸前佩戴「極地」號登船卡的李國華,就現出一派樂觀的充滿野性的探險家形象。待到了南極,參與爆破、置身貨櫃上指揮運輸艇前行,他敢幹會幹。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在專業上,他曾在40多部話劇及近200部集電影、電視劇中任主要角色,多次獲獎,其中《長城向南延伸》獲1989年飛天獎。白山杉攝

張正樹因整日開弔車、維修機械,弄得衣服上滿是油漬。是他把20噸吊車,從駁船上開下,沿著兩條長長跳板登陸。稍有傾斜吊車滾入海中,這站就甭建了。因為吊貨櫃、油罐等大件上岸全靠它。當時儘管把他緊張得尿頻、雙腿麻木,總算大功告成。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退休前,曾任國家海洋局機關服務中心副主任(副司級)的他回憶說,難得企鵝來中山站「溜彎兒」,與其合個影,才用傻瓜相機留下這張照片。

張黎平,高級攝影師(正高)、全國第四屆優秀電視藝術工作者。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退休前為四川電視臺二套總監。1.8米個頭,身體健壯,1982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學院廣播電視專業。他曾兩度勇闖南極。一次航行在咆哮西風帶,他欲拍攝巨浪,沒想到一個鋪天蓋地大浪頭撲來,不僅將他與隊友衝倒在地,高擋的SK97攝像機也泡在海水之中。為了繼續使用,他連擦帶涼足足弄了一天,才恢復正常。圖為考察船前往南極途經澳大利亞霍巴特,他在船上拍攝沿岸風光。

圖為《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美工楊澤明,手持五星紅旗攝影於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建站施工時,他整日穿著水靴,「專職」向整日轉個不停的攪拌機注水,單調而又勞累,但他堅持下來。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供職於四川電視臺的他,而今已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並獲得「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其優秀作品或贈給外國元首,或數度赴德國、日本展出。

王金會隸屬於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設在天津)。為了留取相關資料,前赴南極,關鍵時刻他總是扛起攝像機工作。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退休前,曾任這個中心辦公室主任。隊友們一直為他真誠、熱心所感動。

特大冰崩發生後,危險繼續存在。考察隊決定向陸岸疏散一部分隊員,以防大規模傷亡出現。筆者不在撤出之列。圖為我穿好救生衣,下到冰面上,拍攝隊員們疏散場面。龐一農攝


03

道不盡的磨難


為了在南極大陸創建中山站,116名隊員乘「極地」號船駛向拉斯曼丘陵。陌路荊途,考察船先是被困南極冰區20餘天。後在1月14日22時15分~23時55分(當地時間),遭遇連續三次險些船毀人亡的特大冰崩。終於登陸,要把空耗的時間奪回來,拚盡氣力投入建站。對此,在場的談興正濃的八位隊友一一回眸這些磨難,在此略作表述。

磨難一:「極地」號抗冰船從南緯60度切入冰區,準備開進普裡茲灣。1988年12月21日,發現船艏被堅冰撞出一個直徑30釐米的洞,後來擴大到直徑約一米。好在船殼是雙層的,不會進水。不過,總指揮陳德鴻承認,船洞出現大大削弱了考察船抗冰能力。張繼民攝

磨難二:面對著浮冰、冰原、冰山,儘快讓考察船靠上南極大陸,成了隊友們奢望。那時不能傳照片,最佳通訊手段是傳真。為讓國內了解考察隊所臨困境,我請隊友楊澤明把嚴重冰情畫下來,以配合我的文字報導。就這樣,這張冰情圖與文字報導,一併刊於1989年初《人民日報》。

磨難三:蘇聯第34次南極考察總領隊布拉米柯夫·米哈伊洛維奇來到「極地」號,了解到中國朋友很想把貨櫃運到預定站址。貨櫃重約2.5噸,他們「米8「直升機可起吊三噸。於是雙方敲定,中方先把貨櫃放到冰原上,他們再來直升機吊運。結果均因貨櫃超重,導致吊運失敗,空忙一場。

磨難四:由於「極地」號無破冰能力,面對冰原無可奈何。要儘快投入建站,解決冰原所阻,成了第一要務。此圖為隊友胡冀援所繪。他在圖上注道:「無論是鄭重其事的建議,急中生智的良策、心急如焚的盼望,還是浮想連翩的絕招,都表達了一個共同心願:破冰破冰破冰……。為此特獻《八仙破冰圖》,以永記這22天艱難日子。」「八仙」破冰方式:錘打、鐵棍撬、發氣功、爆破、鍬挖、熱水融、錨砸、掃冰。

磨難五:在海浪、潮汐與強風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冰原裂解。1989年1月14日,「極地」號船開到距陸岸400米處。22時15分~23時55分(當地時間),船左舷冰山連續發生三次特大冰崩。轟然作響,雪塵騰空,冰丘躍動,浮冰流轉,險些船毀人亡。圖為冰崩發生次日晨,可見浮冰已經把「極地」號船死死鉗住,動彈不得。列列冰山圍堵考察船一星期後,考察船才得以逃脫。張繼民攝

磨難六:此圖為隊友胡冀援所繪。筆者閱後頓感一圖勝千言,真實地反映了特大冰崩發生後,「極地」號面臨困境,對國內了解「極地」號處境具有參改價值。為更加一目了然,我在圖上注了「開進航路」「預測退路」「仍在流動冰山」「南極大陸冰蓋」「陸坡」「間距400米」「蘇進步站」「山丘」等要素後,於1989年1月16日在「極地」號上傳真給北京新華總社。

磨難七:特大冰崩之後仍想著建站。站上隊員用鋼管焊接了一個大爬犁,準備用於向陸岸運送貨櫃。冰崩後冰面凹凸不平,根本拖不了重物,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磨難八:駁船或運輸艇向陸岸轉運建站物資,多半行在密集冰丘區。為高高疊物所擋,開艇的看不見前方冰情,必須有指揮者居高,以手勢告訴舵手是直行還是調整航向。為密集冰丘所阻,有時不得不在冰丘區過夜,由於周邊冰丘過度吸熱,艇上隊友往往被凍個半死。張繼民攝

磨難九:每天十多個小時連續建站,隊友們疲憊不堪,休息瞬間躺下就能酣然入睡。一旦聽見「開始幹活了」喊聲,馬上爬起繼續投入勞作。臥地而眠的是隊友白海剛、朱斌勝。張繼民攝

磨難十:中山站宿舍棟建起,並通了暖氣,不少隊員搬了進去,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但有12位隊員,限於房間數量等綜合因素,從登上拉斯曼丘陵之日起,到1989年2月26日離開南極,始終住在冰冷的帳篷裡。楊怪還根據大家意見,樂觀地在門口標註「南極布達拉宮」字樣。圖上隊員右起:張新明、汪保國、袁榮棣、胡冀援、楊澤明、張大新、趙俊琳。王自磐攝

磨難十一:擔心「極地」號船凍在冰區不能如期回國,早早地把它開到了距中山站很遠無冰海域。這樣,使得隊員們2月26日自中山站撤退到「極地」船成了問題。若我方用自己的一次僅能載三人的「鍾206B」型直升機運輸,需飛行十多架次。天落著雪,63歲飛行員巴克爾老頭能承受得了嗎?萬般無奈,只能求助蘇聯人伸出援手。他們派出大型「米8」直升機,先把我們運到位於站區附近的「維塔斯·白令」號破冰船上,然後再駛向「極地」號船。圖為離站隊員與越冬隊友淚別,鐮刀斧頭標誌代表等候的蘇聯破冰船。此圖援自船上簡報。胡冀援繪

磨難十二:考察船返程泊於新加坡,預定4月10日就可勝利到達青島。想不到,1989年3月25日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金乃千登陸時,突發心肌梗塞不治身亡,享年54歲。德藝雙馨的他,從而成為中國首位極地事業捐軀者。惡耗傳出,新加坡報紙等準備迅即報導。他們向考察隊索取金乃千照片作為配圖,百般無奈中突然想到可移用金乃千護照上照片。上為《新明日報》《聯合晚報》相關報導截圖。

在新加坡勞明拉殯儀館,隊友們含悲列隊向金乃千遺體告別。在導演唐毓椿護送下,其遺體被空運回國。張繼民攝


04

中山站巨變


眼前,體現成都飲食特點,桌子上擺有火鍋,豐富配菜,及其啤酒,可以隨便吃喝。但我們深知,現實首要任務是完成拍攝,儘可能回憶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閃光點,還原當年隊友們為了祖國南極利益,不懼艱險的犧牲精神。從無到有,從有到更新,中山站如何展示著它的巨變。

巨變一:中山站建站始於搭建三頂帳蓬。1988年12月25日,考察隊領導登陸勘定站址後飛回考察船,要求留在站址的張京生、張繼民、龐一農,還有後派的姜廷元、朱斌勝、白海剛等搭建五頂帳篷。八九級狂風中,他們奮戰四個多小時,直到26日晨3時才搭起三頂帳篷。筋疲力盡,只好休息。近在眼前難得的背景——冰山,在筆者拍攝後,隨之夢幻般地漂移了。張繼民攝

巨變二:圖為建站不久的場景。少量貨櫃已經運來,首排基樁剛剛豎起。轍印通往站後碼頭。張繼民攝

巨變三:中山站初具規模。1989年2月24日,一群阿德雷企鵝漫步測繪碑旁,俯視考察站看新鮮。我跑來趕緊拍攝。「多麼漂亮的構圖!」我邊感嘆邊按下快門。幾分鐘後,這群成全我的企鵝溜了。氣得一位跑來拍攝者,連連發出嘆息聲。張繼民攝

巨變四:圖為現今新穎別致的中山站建築,在淡紅色天空襯託下,顯得格外莊重典雅,富於詩意。來自網絡

巨變五:相當氣派的中山站組合圖!把站上關鍵要素集於一體。新華社記者榮啟涵攝


我們想起當年建站當年越冬的首次東南極考察隊(越冬隊)。他們在站區生活條件遠非完善、沒有南極大陸越冬經驗、沒有蔬菜可吃、忍著無邊寂寞等不利情況下,度過艱險生活。如隨隊醫生肖衛群自製拔牙器,先後為5位隊友拔牙。否則,患者們生活難以為繼。最後在越冬隊隊長高欽泉帶領下,以頑強意志,完成了中山站首次越冬考察任務。

得知他們當年在中山站留有精心製作的籤名牌,筆者趕緊找前不久從中山站回國的新華社記者劉詩平,請他聯繫中山站越冬隊員,攝下簽名牌傳回北京,兩個小時後,收到此照。


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越冬隊)連續在南極工作長達18個月,即1989年2月26日~1990年2月9日(同年4月27日到滬)。為了讓難忘時光永存,他們在中山站留下了具有工藝價值的紀念品——別具一格的籤名牌。自製木框內鑲有襯板,粘貼上薄薄南極石。在空白空間,寫有20位越冬隊員籤名:高欽泉、王自磐、李德成、姜春洲、劉廣東、陳秋常、趙海祥、肖衛群、李德順、逯昌貴、姜德中、李林林、張京生、崔健、劉玉民、孫建順、李釗榮、錢平、姜廷元、陶祖源。據說創意與作品出自心靈手巧的張京生。姜華攝


高潮迭起,央視攝製組安排我們與置身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考察隊(越冬隊)視頻連線通話。現代通訊技術讓相隔萬裡的雙方,面對面互致問候,互道珍重。

為取得理想視頻連線效果,圖為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越冬隊)14名隊員,正進行預演,校驗連線設備。

視頻連線正式開始。先是中山站十四名越冬隊員分別自我介紹,然後越冬隊領導通報了中山站科研、後勤等現狀。老隊員聽後十分愉悅,高振生、張黎平、李國華激動地站起來,向他們喊道:「好!請各位注意安全,多多保重!」


相信「後浪們」會越來越認識到,中山站是基地、是橋頭堡、是大本營。有了他,加之一批又一批考察隊薪火相傳積極努力,續建了泰山站、崑崙站、羅斯海近岸站(暫無名),相繼在冰雪大地呈現。可以說,中國能在南極大陸施展拳腳,首推得益於31年前中山站崛起。

中國南極泰山站。來自網絡。

中國南極崑崙站。來自網絡。

中國南極羅斯海近岸站(暫無名)。來自網絡。

中國南極各考察站分布圖。來自網絡。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顧問魏文良評價說:「自從有了中山站,我國整個極地事業發生了質的飛躍。」他還強調:「中山站在中華民族極地事業偉大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非凡意義。」中山站建成之際,國務院發來賀電肯定我們:「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慨和大無畏精神。」事實上,所有貫徹祖國南極戰略的1~36次考察隊,無不具有這樣的氣慨與精神。


05

緬懷逝去隊友


交談中,出現了令人惋惜的一幕,隊友們深情地回憶起已經駕鶴西去的金乃千、郭琨、高欽泉、鄭在石、鄂棟臣、胡冀援、徐景宏等隊友。記得在新加坡勞明拉殯儀館,在北京八寶山靈堂,面對金乃千、高欽泉、郭琨遺體,我都曾淚流滿面。說到金乃千,一位隊友稱:「老金可敬可佩,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都不敢多想他。」筆者不知道,還有多少機會,在央視平臺上,談及這些逝去的可敬的隊友,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不朽業績!願他們在天堂安息。

緬懷一: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郭琨均擔任考察隊長,為國家南極事業立下赫赫戰功,必將彪炳南極史冊。圖為南極考察兩次一等功榮立者郭琨,乘「極地」號船在冰區。2019年4月3日,可敬的郭琨隊長逝於北京。

緬懷二:圖中左為高欽泉、右為王金會在南極合影。在我們考察隊,高欽泉時任考察隊副隊長。1984年底他與研究人員張坤成一道,應美國極地方面邀請前往南極。1985年1月10日抵達南極點,升起五星紅旗,由此成為中國政府派出人員首次到達南極點。「你有這個經歷,回來怎麼不吱一聲?」1985年初,我第一時間得知此事,因為相互很熟,對他抱怨道。「去就去了,有啥說的。」我深知他不是低調,就是覺得沒什麼。他逝於1992年10月3日,享年54歲。

中國南極事業開拓者之一高欽泉,逝世後部分骨灰葬在中山站附近。圖為他的墓地。新華社記者張宗堂攝

緬懷三:測繪學家、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教授鄂棟臣,曾五闖南極,三上北極,有「中國極地測繪之父」美譽。他逝於2019年2月21日。生前他到北極點測繪,首次獲得北極點至北京距離,我在報導上積極給予配合。他還策動筆者再次赴南極,並留出名額,陰差陽錯沒有去成。得益於長期積累,他在學校創辦一個內容豐富的極地展覽室。圖為他在冰區拍攝。張繼民攝


1996年1月15日,隊友鄂棟臣教授赴北極考察前,寫給筆者的信。

緬懷四:器宇軒昂的鄭在石,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書法家。在《長城向南延伸》電視劇中飾演考察隊長。《芙蓉鎮》電影中,他飾演谷燕山,劉曉慶飾演少婦胡玉音。鄭在石逝於2007年。在南極艱苦日子裡,他的一次次即興表演,不知給隊友們帶來了多少歡樂。他寫給我的大幅書法作品珍存著。圖為考察隊青島南極出徵儀式,持旗者為隊友鄭在石,右為考察隊總指揮陳德鴻將軍,左為考察隊副隊長高欽泉。張繼民攝

鄭在石隊友贈與筆者的書法作品,筆鋒有力,揮灑自如。因為他的書法具有相當功夫,《世紀大閱兵》等一些影視片頭題字就出自他的筆下。

緬懷五:胡冀援曾是部隊排球運動員、後任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幹教辦副主任(副局)。可惜,他於1998年3月8日病逝,僅享年50歲。他具有較強繪畫天賦,反映南極考察隊生活的不少寫實作品出自他手。他作為船上《極地之聲》簡報總編輯,將眾多動態信息載於簡報,讓每位隊友們分享至今。張繼民攝

緬懷六:圖中左起為徐景宏、國德宏、陳德鴻、王金會。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一等功榮立者徐景宏,在中山站建設中,他作為司機班班長,因為埋頭苦幹,被隊友們稱為「老黃牛」。1951年出生的他,2010年6月8日因病逝於海洋出版社辦公室主任任上。


晚8時多開始拍攝,已近三個小時。固然,我們享受了莫大的精神滿足——老隊友相逢。但是,由於桌上豐饒的餐品純屬道具,看似熱鬧的吃喝,僅僅是象徵性的,返回西金閣賓館的我們飢腸轆轆。好在細心的小葉子導演,為我們備下糕點,狼吞虎咽地吃下後,已近9日凌晨一點。

作者簡介

張繼民,新華社高級記者。遼寧鐵嶺人,北京大學畢業。曾踏訪地球三極,是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發現者之一,被譽為當代徐霞客。2003年度全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院士說:雅魯藏布江下遊大拐彎峽谷被發現是當今世界最大峽谷,「是20世紀末世界上一次重大的地理發現。」在這一發現上,張繼民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合作者(科學家)所寫:「張繼民先生是首先提出要計算雅魯藏布大峽谷,以比較是否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早在1994年初,張繼民就提出一個科學問題:雅魯藏布大峽谷,「這條水汽通道深切5000多米,長几百公裡,會不會是世界第一?」同時堅定地表示:「如果是世界第一,我們一定不要放過它!它是中國的財富啊!」之後他參加了相關論證會。1994年4月17日,他通過新華社對論證會結果作了報導,使雅魯藏布大峽谷——真正的世界峽谷之最首次面世。基於此,另一合作者(科學家)寫道:「像大峽谷作為世界之最的歷史性發現……有張繼民這樣科技新聞記者的一半功勞。」


相關焦點

  • B站獨家直播「南極科普日」,連線南極中山站隊員!
    「科學探索,南極有我,請全國人民放心!」當科考隊員在南極中山站五星紅旗下喊出這句話時,滿屏彈幕顯示出「致敬中國南極科考隊!」這是發生在在B站新華社官方號「南極科普日」直播活動中的一幕。首次網絡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 中山站隊員的日常生活分享駐守南極200多天的科考隊員們,通過屏幕,講述了他們在南極的極限生存體驗和科考研究日常生活。
  • 展會現場 視頻連線南極中山站
    觀眾在現場視頻連線,與南極中山站科考人員對話。    9月22日,作為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板塊之一的2020東亞海洋博覽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世界博覽城開幕。新基建新產業成果亮相    據悉,本屆博覽會首次採用 「線下+線上」辦展模式,線下部分包括高端海洋專業展和特色海洋商品展。記者在現場看到,高端海洋專業展由國際合作與戰略產業展區、新基建與新產業展區、海工裝備與海洋科技展區組成,集中展示了國內外在海洋經濟、海洋生態保護、尖端海工裝備、海洋科技、新基建與新興產業等領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 中國南極考察隊直升機協助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微信公眾號「雪龍探極」12月24日消息,來自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出動 協作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據悉,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到南極去!——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自1984年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遠徵南極並建設長城站,到2020年4月,執行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中國計量人藉助這次「雙龍探極」,終於第一次踏上了南極這片神秘的土地。
  • 衛星視角看南極: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不是一直減少
    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 上海聯通助力南極中山站建設
    本報訊 2019年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出發,中國聯通上海市分公司的兩位優秀工程師陳祖倫、陳冠軍隨船前往南極中山站執行項目建設任務。
  • 1988年在南極,張國立用命拿「二等功」,這事能吹一輩子!
    那一年,國家決定首次在南極圈內建一個科考站——中山站。此次同行的還有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他們要跟隨科考隊拍攝紀錄片《長城向南延伸》。這個紀錄片就是要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也有實力在南極圈內建立自己的科考站。時間一天天地過去,為了做好長期被困的準備,考察隊也把一日四餐改成了一日兩餐,並限量供應開水。 張國立和船上的所有人面對著命運的判決,期待著奇蹟的到來。
  • 「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6日航行在我國南海海域,預計6天後靠泊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經受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雪龍」號碰撞冰山後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泰山站內陸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2」號2月16日電(記者劉詩平)記者16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獲悉,經過67天南極內陸的艱苦作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隊員已順利完成各項科考與工程建設任務,於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之間,與兩站分別相距520公裡和740公裡,是中國繼崑崙站之後建成的第二個南極內陸考察站。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於2019年12月10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起程,當月15日抵達泰山站開展工作,2020年2月8日離站回返。
  • 我在南極當隊醫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其中唯一的青海人——青海省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祁騰民,作為這次南極考察內陸科考泰山隊的隊醫圓滿完成醫療保健任務凱旋歸來。日前,祁騰民醫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講述了他在南極的親身感受。南極風光。雪中行。企鵝。工作中。
  • 中鐵建工集團第16次遠徵南極
    中青在線訊(付濤) 11月2日,中鐵建工集團南極勇士乘坐「雪龍」號從上海極地科考碼頭出發,隨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再戰南極,承擔中國南極中山站和羅斯海新站臨時設施的建設任務,這也是中鐵建工南極勇士第16次出徵南極。
  • 他們從南極送來祝福!
    砥勵奮進 爭創一流2021 新年快樂202101.01 元旦賀電近日,我校收到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發來的元旦賀電。遠在冰雪南極執行考察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全體隊員向校黨委書記沈燦煌、校長李清彪和我校全體師生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向我校支持和幫助極地科學考察表示感謝。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要聞 - 中國高新網...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太空人海採集水樣作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7日順利完成太空人海綜合科考的最後一次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作業,採得的水樣將為研究這一海域的微小型浮遊生物和海洋化學要素等提供幫助。曹叔楠說,採集不同深度的水樣,有助於分析微小型浮遊生物的種類和豐度,了解其群落結構和分布特徵,為研究微小型浮遊生物群落如何適應南大洋環境變化奠定基礎。科考隊員、廈門大學教授陳敏從事南大洋同位素觀測研究多年,採集了大量的水樣用於後續分析。他表示,穩定同位素是海洋的良好示蹤劑,可以反映諸如冰雪融化水的來源和數量等情況,從而為了解南大洋生態環境變化提供新視野。
  • 中國南極考察隊在西風帶布放2套浮標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7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27日在南緯55度26分、東經17度56分投放了1套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和1套耦合傳輸浮標,用於獲取多種科學數據。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將實時獲取水面以上3米高度的氣溫、氣壓、相對溼度、風速、風向等氣象參數和海表面溫度等水文參數,實現海氣界面氣象和水文參數的同步觀測。耦合傳輸浮標在水面上為直徑約1米的球形浮標體,水下掛載20米長的感應耦合傳輸系統,將實時獲取海表面波浪場信息和水下5米、10米、15米的溫度、鹽度剖面數據。
  • 南極vlog|帶你參觀中國南極中山站
    > 南極
  • 銳參考 | 澳大利亞南極站升起中國國旗後,有些美國人過不去這道坎...
    事情的經過想必大家都已經有所了解: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隨後緊急制定了專門援助方案,決定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提供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