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視角看南極: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不是一直減少

2020-12-23 央視新聞

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

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海洋一號C衛星於2018年9月7日發射,星上配置的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與紫外成像儀具備每天對南極覆蓋一遍的能力,海岸帶成像儀具備每三天對南極覆蓋一遍的能力。

讓我們隨海洋一號衛星來看看南極中山站近3年來固定冰外緣線變化。

從2018年12月25日海洋一號C衛星海岸帶成像儀圖像量算出從中山站到固定冰外緣線距離為42公裡,從2019年12月12日圖像可以量算出其距離為26公裡,相對於2018年減少了16公裡,而在2020年12月12日圖像量算得到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之間的距離為38公裡,相對於2019年又增加了12公裡。由三年同月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呈現V形波動,而不是一直減少。

從12月12日的圖像可以看出,中山站周邊分布著大小與形態不一的數十座冰山,其中長度大於500米的冰山有20多座,有的超出1000米。還可看到達爾克冰川崩解的冰山散落到冰架上狀態。(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趙羽祺)

相關焦點

  • 上海聯通助力南極中山站建設
    本報訊 2019年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出發,中國聯通上海市分公司的兩位優秀工程師陳祖倫、陳冠軍隨船前往南極中山站執行項目建設任務。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南極vlog|帶你參觀中國南極中山站
    > 南極
  • 展會現場 視頻連線南極中山站
    觀眾在現場視頻連線,與南極中山站科考人員對話。    9月22日,作為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板塊之一的2020東亞海洋博覽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世界博覽城開幕。新基建新產業成果亮相    據悉,本屆博覽會首次採用 「線下+線上」辦展模式,線下部分包括高端海洋專業展和特色海洋商品展。記者在現場看到,高端海洋專業展由國際合作與戰略產業展區、新基建與新產業展區、海工裝備與海洋科技展區組成,集中展示了國內外在海洋經濟、海洋生態保護、尖端海工裝備、海洋科技、新基建與新興產業等領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 B站獨家直播「南極科普日」,連線南極中山站隊員!
    「科學探索,南極有我,請全國人民放心!」當科考隊員在南極中山站五星紅旗下喊出這句話時,滿屏彈幕顯示出「致敬中國南極科考隊!」這是發生在在B站新華社官方號「南極科普日」直播活動中的一幕。首次網絡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 中山站隊員的日常生活分享駐守南極200多天的科考隊員們,通過屏幕,講述了他們在南極的極限生存體驗和科考研究日常生活。
  • 到南極去!——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因此,計量儀器深入參與南極科考,為各種科學儀器提供在線校準,就具有非常重要而現實的意義。而重力測量在國計民生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它是地震前兆觀測研究、氣象研究和預報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為地下資源勘探和普查、地下結構探測等提供重要技術支持。作為中國計量院時間頻率所副研究員,粟多武一直深入參與該院自主研製的國產絕對重力儀的研發和應用工作。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為了留取相關資料,前赴南極,關鍵時刻他總是扛起攝像機工作。南極考察三等功榮立者。退休前,曾任這個中心辦公室主任。隊友們一直為他真誠、熱心所感動。為高高疊物所擋,開艇的看不見前方冰情,必須有指揮者居高,以手勢告訴舵手是直行還是調整航向。為密集冰丘所阻,有時不得不在冰丘區過夜,由於周邊冰丘過度吸熱,艇上隊友往往被凍個半死。張繼民攝
  • 中國南極考察隊直升機協助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製作:武漢大學南極測繪研究中心說明:綠線為「雪龍2」號航跡,藍線為美國BT-76飛行航跡,黃線為澳大利亞A319飛機航跡。2020年12月20日, 「雪鷹301」由中國南極中山站飛行110公裡至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將澳大利亞5名航空地勤人員及558公斤物資從戴維斯站區運送至37公裡外的戴維斯站冰蓋機場。
  • 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出動 協作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據悉,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110期極地專場|現場對話和線上互動:如何度過南極極夜?從南極可看火星生存?
    因此,發揚「南極精神」並不是口號,是融入於每天的行動。這裡要向科考工作者致敬。 楊主任既是中國的科學家又是中國極地事業的一個組織者,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全球極地科學組織的負責人,他是「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的中國代表,同時又是「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副主席。
  • 在B站體驗硬核南極
    在往後的一百多年裡,包括中國在內,已經有四十多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上百個科學考察站。對於普通人而言,南極這塊白色大陸,更是一個與眾不同,甚至神秘、神聖的地方,無數人對它心生嚮往。夏至,也被稱為南極仲冬節,這一天陽光從直射北回歸線往南移,漫漫極夜中的南極大陸即將迎來新的曙光。這一天,B站聯合新華社和南極國家隊,首次通過網絡視頻實時直播的方式,讓南極不再這麼遙不可及。
  • 「滯留」南極武大女教師:希望成為大家關注南極科考的橋梁
    出生起就結下 「南極緣」1984年,我國首支南大洋、南極洲考察隊於當年11月20日從上海出發。武漢大學鄂棟臣教授和其他科考隊員們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萬六千多海裡,最終登陸南極洲南部的喬治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臨近南極中山站,雪龍2號破冰開道,一米多厚的堅固冰層被劃開鋒利的口子,從上空看,雪龍2號和雪龍號在茫茫無際的冰原上,由一個點、變成兩個點,由兩個點變成一條線……像極了中國南極科考人的徵程,破冰而行,一往無前。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泰山站內陸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2」號2月16日電(記者劉詩平)記者16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獲悉,經過67天南極內陸的艱苦作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隊員已順利完成各項科考與工程建設任務,於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之間,與兩站分別相距520公裡和740公裡,是中國繼崑崙站之後建成的第二個南極內陸考察站。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於2019年12月10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起程,當月15日抵達泰山站開展工作,2020年2月8日離站回返。
  • 下午葉青在辦公室,讓公司聯絡華夏駐南極科學考察站
    這也是葉青想去南極大陸參觀參觀的動力之一,坐在恆溫的領主戰艦中,打著赤膊,笑看舷窗外冰天雪地,狂風怒卷。那種感覺,絕對比去任何一處旅遊景點,都要來得賞心悅目。衛星通訊設備、優士盾公司專用南極防寒服、電加熱保暖靴、防風鏡、高度伏特加、威士忌、燒刀子、冷鮮蔬菜、牛排、各種肉類、速食麵,水餃等等等~駕駛艙和生活艙內堆滿了生活物資,就連三位怪獸也帶了全套防寒服裝。
  • 南極出現過史前文明?衛星拍到「神秘建築」,還有一個巨大洞口!
    有人認為如果人類是地球上的唯一智慧生物,這個說法實在太過牽強了,雖然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史前文明的痕跡,但是都沒有特別理想的效果。南極出現「金字塔」?前段時間,科學家在南極發現的神秘建築更是讓人大感震驚,南極作為世界上最後一塊無主之地,是人類從來不敢企及的地方,這裡是長年被冰川覆蓋的世界,溫度非常低,只有某些生物能在此生存,人類是沒有辦法在南極建立文明的。但是科學家卻通過谷歌衛星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原來他們在衛星拍攝的照片中進行了篩選,竟然發現在雪白的冰川上出現了金字塔式的建築。
  • 南極臭氧洞,今年怎麼又小了?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臭氧總量是下降的,尤其是在南極地區下降最明顯。1984和1985年,日本和英國科學家先後報導,春季南極站觀測到的大氣臭氧總量值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30~40%,隨後美國科學家用衛星資料也證實了這一結果。
  • 我在南極當隊醫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其中唯一的青海人——青海省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祁騰民,作為這次南極考察內陸科考泰山隊的隊醫圓滿完成醫療保健任務凱旋歸來。日前,祁騰民醫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講述了他在南極的親身感受。南極風光。雪中行。企鵝。工作中。
  • 南極上網有多貴:建基站費用高成本難收回,200M流量要花500元
    南極如何上網?南極上網之所以經常慢得讓人奔潰,原因在於受環境、經濟等因素,南極的通訊基站非常少。除了一些建立了基站的科考站之外,南極大部分地區是沒有手機信號的。2014年,中國電信在南極開通了基站,首次從遙遠的南極撥出第一個行動電話,結束了中國在南極沒有移動通信的歷史,次年,聯通也在中山站和長城站開通了基站,南極科考人員不僅可以打電話發簡訊,也能上網,甚至與家人、同事視頻溝通。
  • 南極冰下800米!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對地外生命看法
    地球上最寒冷、最神秘的地方非南極大陸莫屬,雖說前段時間人們在南極地區檢測到了歷史最高溫足有20攝氏度,但這只是南極邊緣局部地區,在整個南極大陸全年的平均氣溫還是在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