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
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海洋一號C衛星於2018年9月7日發射,星上配置的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與紫外成像儀具備每天對南極覆蓋一遍的能力,海岸帶成像儀具備每三天對南極覆蓋一遍的能力。
讓我們隨海洋一號衛星來看看南極中山站近3年來固定冰外緣線變化。
從2018年12月25日海洋一號C衛星海岸帶成像儀圖像量算出從中山站到固定冰外緣線距離為42公裡,從2019年12月12日圖像可以量算出其距離為26公裡,相對於2018年減少了16公裡,而在2020年12月12日圖像量算得到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之間的距離為38公裡,相對於2019年又增加了12公裡。由三年同月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呈現V形波動,而不是一直減少。
從12月12日的圖像可以看出,中山站周邊分布著大小與形態不一的數十座冰山,其中長度大於500米的冰山有20多座,有的超出1000米。還可看到達爾克冰川崩解的冰山散落到冰架上狀態。(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趙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