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聯通助力南極中山站建設
本報訊 2019年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出發,中國聯通上海市分公司的兩位優秀工程師陳祖倫、陳冠軍隨船前往南極中山站執行項目建設任務。
-
B站獨家直播「南極科普日」,連線南極中山站隊員!
「科學探索,南極有我,請全國人民放心!」當科考隊員在南極中山站五星紅旗下喊出這句話時,滿屏彈幕顯示出「致敬中國南極科考隊!」這是發生在在B站新華社官方號「南極科普日」直播活動中的一幕。6月21日19:00,B站攜手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在夏至日(南極仲冬節)帶來首屆「南極科普日」活動,直播聯線極地科考國家隊,揭開南極的神秘面紗!
-
到南極去!——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粟多武正在觀測儀器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派出的粟多武副研究員,攜帶由該院自主研發的高精度絕對重力儀,在南極中山站建立了我國首個重力加速度校準點,並通過自主研發的遠程時空基準量傳實驗系統,實現北京-南極遠程時間頻率精準傳遞,為保障我國南極重力測量結果的溯源性和準確性奠定了基礎,也首次驗證了基於北鬥鏈路的遠程時間頻率傳遞系統在全球範圍內的可靠穩定覆蓋能力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由於中山站建站任務十分緊迫,壓力山大的唐導團結劇組成員,不拒苦累投入建站,幹得十分出色。反過來又贏得到隊領導與隊友們理解,支持拍戲。四個專業演員撐不起一臺戲,需要大量隊友參與演出。郭琨隊長有令:「建站是任務,參加電視劇拍攝也是任務,需要拍戲時,收工吃完晚飯大家就當演員。導演讓你笑你就咧嘴,讓你哭你就流淚,誰都不許溜號。」
-
展會現場 視頻連線南極中山站
觀眾在現場視頻連線,與南極中山站科考人員對話。 9月22日,作為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板塊之一的2020東亞海洋博覽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世界博覽城開幕。本屆博覽會的主題是「開放融通 智享未來—藍色·海洋·科技」,以創辦「中國一流的海洋全產業鏈國家級展會」為目標,致力打造集技術交流、產品展示、成果交易、招商引資等平臺於一體的 「海洋產業國際會展客廳」。博覽會共有70餘個國家和地區、770餘家企業(機構)參展,展品近5萬種,是目前國內參展規模最大、展品最豐富的海洋領域全產業鏈專業品牌展會之一。展區內的科考船模型吸引了小朋友。
-
中國南極考察隊直升機協助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微信公眾號「雪龍探極」12月24日消息,來自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我在南極當隊醫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其中唯一的青海人——青海省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祁騰民,作為這次南極考察內陸科考泰山隊的隊醫圓滿完成醫療保健任務凱旋歸來。日前,祁騰民醫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講述了他在南極的親身感受。南極風光。雪中行。企鵝。工作中。
-
衛星視角看南極: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不是一直減少
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
中國要在南極,建第1個永久機場,去南極旅遊不再是遙遠夢想
大家都知道南極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定居,大部分是冰雪覆蓋的冰雪,四周都想看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極的景色,只能在電影作品、照片、視頻中看到,想親自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近年的消息可能給驢友們帶來了福音。
-
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出動 協作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據悉,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泰山站內陸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2」號2月16日電(記者劉詩平)記者16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獲悉,經過67天南極內陸的艱苦作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隊員已順利完成各項科考與工程建設任務,於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之間,與兩站分別相距520公裡和740公裡,是中國繼崑崙站之後建成的第二個南極內陸考察站。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於2019年12月10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起程,當月15日抵達泰山站開展工作,2020年2月8日離站回返。
-
他們從南極送來祝福!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元旦賀電集美大學:值此2021年元旦來臨之際,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全體隊員向沈燦煌書記、 李清彪校長和貴校全體師生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和衷心的感謝!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順利,事事如意!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 雪龍2 」號於11月10日從上海起航。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中國之聲推出春節特別報導《新春回眸》,我們一起看看那些鼓舞我們篤定前行的人,他們的2019年有哪些值得銘記的瞬間,新的一年,又有什麼特別的願望? 今天推出:《白色大陸上的紅色中國年》。
-
中鐵建工集團第16次遠徵南極
中青在線訊(付濤) 11月2日,中鐵建工集團南極勇士乘坐「雪龍」號從上海極地科考碼頭出發,隨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再戰南極,承擔中國南極中山站和羅斯海新站臨時設施的建設任務,這也是中鐵建工南極勇士第16次出徵南極。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要聞 - 中國高新網...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6日航行在我國南海海域,預計6天後靠泊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經受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雪龍」號碰撞冰山後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
「滯留」南極武大女教師:希望成為大家關注南極科考的橋梁
她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看到他們我非常開心,很想念,我們忍不住想要互相擁抱,然後也聊了很多,同事們約我回去講講南極故事,感覺回歸真實的人類社會真好,這段時間大家也都很需要這種面對面的交流」。 趙羲,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
-
他在建立南極中山站前遇冰崩,因何被稱登山天氣預報「諸葛亮」?
高登義 著名極地探險科學家,現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我國第一位完成地球「三極」(註: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撰寫出版專著《中國山地環境氣象學》等近百萬字,科普著作近20部。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獎項和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波司登羽絨服化身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禦寒後盾」 實力徵服南極
能夠感知四季變遷的我們對突如其來的寒冬都如此手忙腳亂,那麼那些常年身處極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又該怎樣面對呢?好在波司登近日聯合南極科考隊推出了專業保暖系列,Ta的誕生成為南極科考隊的禦寒法寶,成為開展科考工作的有力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