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公羊傳》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
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公羊傳》裡的10句精華,句句經典,醍醐灌頂:
1. 失信不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如果人失去了信用,就很難再社會上立足。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所在。對於一個人來說,應先講信義,隨後再論及他的本領如何。反之,如果離開誠信,一個人即使有再大的本領也將寸步難行。如果社會上有更多的人追求誠信,那麼人們就會日益明智起來,社會風氣也會隨之越來越好。
2. 從善如流。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她人的規勸,就像流水一樣自然。所謂從善如流,就是要接受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在別人的開導下或者自己的領悟中去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更接近完美。
3.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有過錯而能改正,這好處是沒有什麼可以相比的。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犯了錯誤能夠改正,這是十分可貴的。因此,生活中當我們做了錯事,就要用心改正它。
4.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節儉,是德行所共有的;奢侈是邪惡之中最大的惡行。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人一直把節儉歸於善,把奢侈歸於惡。
5. 銜環結草,以恩報德。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嘴中銜著玉環,將草結成繩去救人,用感恩之心去報答對方的恩德。現在我們將「結草」與「銜環」比喻不忘恩德,至死不忘。
6.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不義的事情幹多了的人,必然是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瞧這種人的下場吧。
7.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禮是治理國家,安固社稷,使人民有序,利於後代的根本之道。
8. 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聽聞,君子會做的事情,看待事情會長遠;小人只會想到小的事情,只會看到眼前的利益。
9. 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這段話原是師曠對晉侯說的。師曠說,如果一個國君能獎賞好人懲罰壞人,撫愛百姓像撫愛自己兒女一樣,那麼百姓對待國君,熱愛他就會像熱愛父母一樣,敬仰他就會像敬仰日月一樣,崇敬他就會像崇敬神明一樣,畏懼他就會像畏懼雷霆一樣了;百姓就不會去想驅逐國君了。
10. 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治理國家的人,見到邪惡的人事,就像農夫除雜草一樣,將其除掉,挖掉它的根,不讓其生長,這樣好的事物就會發展起來。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