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越戰越強》
這是中國北部邊陲的一個空軍機場。這是例行的戰備訓練出航。年輕的飛行員們駕駛著國產新型戰鬥機呼嘯升空。他們都知道,在這裡出航有著特別的意義。七十年前,他們的前輩們正是從這裡起飛,飛向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一架架戰鷹,用一道道絢麗的航跡,把人民空軍英雄偉業,寫向了廣闊的藍天。
1951年1月21日。朝鮮,平壤以北清川江橋附近。
上午時分,負責觀察空情的志願軍某部副班長孫長喜發現,今天來例行轟炸的美國飛機沒有了往日的豪橫勁兒,爬得高、飛得散、炸得亂。終於,他用望遠鏡找到了答案:美國飛機被幾個銀色的光點追逐著四下逃離,伴著閃光,空中隱約傳來「咚咚」的炮聲。當時,孫長喜不會想到,他正在目睹的這一幕,將成為重大事件而載入歷史——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與美國空軍的第一次空戰。打響空中第一炮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4師10團28大隊大隊長李漢。從他的射擊照相膠捲上看,被擊傷的是美軍F-84戰鬥轟炸機——志願軍空軍首戰的第一個戰果,就這樣誕生了。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初,志願軍是以步兵為主的陸軍,沒有海軍和空軍,與裝備高度現代化的美軍相比,差距懸殊。
這些70年前的影像資料所記錄的,就是韓戰中的美國空軍。許多人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行時間超過3000小時。
解放軍空軍組建剛一年,參加抗美援朝的作戰飛機僅200架,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僅幾十小時。
這是當時美國飛行員拍攝的空戰膠片,公開這些影像,就是要證實朝鮮戰場上的制空權為美國空軍所掌握,無人能夠與之匹敵。
然而,自1951年1月21日清川江橋上空的戰鬥之後,朝鮮上空的態勢開始發生轉變——挑戰者出現了。志願軍空4師28大隊8天內與美國空軍兩次交戰,以敢打猛衝的戰鬥精神、以擊落擊傷敵機3架的戰績,打破了所謂「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方子翼(時任空軍第4師師長)2012年採訪:「打下了這一架飛機大家高興得要命,那麼我就發電報給劉司令,劉司令也高興得很,劉司令回電報,就做些鼓勵,等於說是解開了空戰之謎。」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對首戰勝利予以了充分肯定,他說:「這次戰鬥證明,中國空軍是能夠作戰的,是有戰鬥力的。」
孫維韜(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秘書兼翻譯)2013年採訪:「連那個蘇聯專家都不敢相信,就你們這飛行員上去全部送死的。劉司令員說我們等不及了,戰爭就是要在邊打邊建,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勝利的消息傳遍前線,空軍上下氣勢高漲,尤其是李漢的那一批東北老航校的同學們,更是求戰心切、躍躍欲試。
劉玉堤(時任志願軍空軍第3師7團1大隊大隊長)2012年採訪:「劉亞樓參加會議,他指著名,指著你劉玉堤、你牟敦康、你王海、林虎這幾個人,你們幾個人,你們能不能像李漢一樣啊?能不能打下飛機來?當時我們不說話,不敢說話,那大會上怎麼說。後來,開完會了,在一塊吃飯喝酒,喝兩杯酒就壯壯擔,酒能壯膽,我去給劉亞樓敬酒去,我說劉司令,李漢能打下飛機來,我們也能打,只要叫我們上,我們就能上,就能打下飛機來!」
這是70年前由中國的戰地記者拍下的影像,記錄的正是年輕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飛行員。這是一群創造奇蹟的人。
不久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不知「飛行」為何物,從陸軍各個戰鬥部隊被選拔到人民空軍的搖籃——東北老航校。然而沒過多久,他們居然雛鷹展翅,以威武雄壯的編隊在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精彩亮相,讓世人讚嘆之餘又驚訝不已。
人民空軍的第一代飛行員,面對鏡頭是那樣的自信與自豪。李漢、王海、林虎、劉玉堤、張積慧、趙寶桐,他們在空戰中,以「空中拼刺刀」精神,靠勇猛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意志,經受了一次次戰火硝煙的洗禮,被錘鍊成威震敵膽的空中英雄。
楊漢黃 91歲(時任志願軍空軍第17師49團飛行員、射擊主任)2020年採訪:「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有這種精神,這個精神還是起非常大的作用,我第一次打仗我就不知道什麼害怕。」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初露鋒芒,自負的美國人立刻不淡定了。
為了確保戰力上的絕對優勢,美國空軍迅速把最新型的F-86「佩刀」式戰鬥機和一批「王牌」飛行員投放到朝鮮戰場。戰場上的較量,變得更加嚴峻而殘酷,年輕的中國空軍與蘇聯空軍相配合,同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1951年9月25日,志願軍空4師12團16架米格-15戰鬥機,在安州上空突然遭遇敵F-86機群,大隊長李永泰瞬間陷入敵機重圍。
李永泰(時任志願軍空軍第4師12團1大隊大隊長)2012年採訪:「首先把副油箱投掉,然後我就下去了。因為它高度低,我們高度高,一下子下不了那麼低,所以我這個看來不行,打不了。剛好這個時候就準備往上拉起來,一升空以後,我左右再一看,就看到這兩個機翼,有好多負傷了。」
李永泰清楚地知道,一架F-86上有六挺機槍,而眼下至少有三四十挺機槍正在向著他傾瀉彈雨!然而他險境之中出乎意料地超水平發揮,駕駛著已經負傷的戰鷹,左閃右躲衝出火網,從6000米處急速躍升到12300米高空!當時,李永泰內心只有一個信念——
李永泰(時任志願軍空軍第4師12團1大隊大隊長)2012年採訪:「我能夠操縱飛機,一定把它飛回去,這是國家的財產。」
當李永泰艱難落地後,地勤人員驚愕地發現,這架飛機座艙蓋被打了個大窟窿,機身中彈56處,發動機停車!李永泰究竟是怎麼把這架幾近解體的飛機飛回來的,至今都是我軍空地勤人員常議不衰的經典範例。
方子翼(時任志願軍空軍第4師師長)2012年採訪:「蘇聯的戰鬥員跑來一看說,哎呀這哪裡是飛機啊,這是坦克!所以李永泰有一個諢名叫作『空中坦克』。」
李永泰的脫險,還得益於擔任掩護的僚機飛行員劉湧新,他對敵攻擊大膽而凌厲,把6架敵F-86吸引過來,自己單槍匹馬展開搏鬥,抓住機會就開炮,逼得對手不得不躲閃招架。
方子翼(時任志願軍空軍第4師師長)2012年採訪:「他是個新飛行員,他一次有6架飛機打他,他打掉了一架F-86,他是第一個打下F-86的。」
美國空軍吹噓的「佩刀神話」,就這樣在劉湧新的炮聲中灰飛煙滅了。這是志願軍空軍在朝鮮戰場上打下的第一架F-86!但在隨後的戰鬥中,劉湧新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年僅22歲。
戰報傳到北京,毛澤東看後欣然命筆:「空四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得知劉湧新的犧牲,毛澤東專門指示:「對壯烈犧牲者的家屬應予以安慰。」
幾次空戰後,駕駛米格-15戰鬥機的志願軍飛行員以及他們佔位快、攻擊猛、不怕死的作風,讓美國空軍飛行員們產生了心理陰影,他們把清川江以北、鴨綠江以南的空域稱為「米格走廊」,每次起飛還要作這樣的特別警示——米格走廊200英裡。
朝鮮戰場上終於打出了一片藍天,英雄飛行員們的名字也廣為流傳。當時,許多人都知道「天上有個趙寶桐」。
高翔 88歲(時任志願軍空軍第6師17團飛行員)2020年採訪:「我從一當兵,我就學習這些陸海空三軍的英雄,這些空軍英雄都在我心目中,都是我的偶像,像趙寶桐,我的好老鄉,他是撫順的,東北老鄉,他事跡又很突出……」
他就是趙寶桐——為志願軍空3師首開擊落敵機紀錄的功勳飛行員。在抗美援朝空戰中,趙寶桐共擊落美機七架、擊傷兩架,創造了志願軍飛行員個人戰績最高紀錄,被授予「一級英雄」榮譽稱號,兩次榮立特等功,成為人民空軍歷史上的「空戰之王」。
趙寶桐(時任志願軍空軍第3師7團3大隊副大隊長)2000年採訪:「那我們師裡面就轟動了,打下來飛機,解放軍當了一輩子,第一次打下敵人的飛機,把我們都抬起來往空中扔啊。」
毛澤東聽說了趙寶桐的事跡,他風趣地說:「開著飛機打仗,我不如趙寶桐!」
在空3師裡,還有一位俠肝義膽、創下一次空戰擊落敵機4架個人空戰最高紀錄的燕趙好漢,他就是空軍「一級英雄」劉玉堤。
劉玉堤(時任志願軍空軍第3師7團1大隊大隊長)2012年採訪:「我們飛行員都有一股子想著為祖國爭光,就多打飛機的這種精神,所以他就拼著死命,他也打去。」
孫維韜(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秘書兼翻譯)2013年採訪:「劉玉堤大膽到什麼程度呢?對敵機開炮的時候,不能低(近)於600米,劉玉堤400米就開炮,近距離開炮。那個彈片就眼前爆炸,到那個程度,蘇聯教官感到驚訝,太勇敢了,太勇敢了,他說太勇敢了,你再不打就撞上了。」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架繪有9顆紅星的米格-15殲擊機,它就是人民空軍著名戰鬥英雄王海駕駛過的戰機。聞名遐邇的空3師9團1大隊,被冠以了大隊長王海的名字——「英雄的王海大隊」。
1952年12月3日,王海奉命率1大隊12架米格-15升空作戰,在清川江上空與美軍機群相遇,一場激烈較量開始了。
王海(時任志願軍空軍第3師9團1大隊大隊長)2007年採訪:「我們膠東有一句話,老子不怕死,腦袋瓜子別在褲腰帶上,只要不怕死,你還死不了,越怕死的人,就先死。我的意思就是這個,對不對?我就想的是,你美國的也是一個人,我們中國人也是一個人,而且我們那個時候是,毛澤東思想培育成長起來的,對不對。老子不怕死,什麼都沒有,所以說我帶著的大隊,沒有一個孬種。」
狹路相逢勇者勝。王海率領著12架戰鷹居高臨下插入敵陣,然而,對手也並非等閒之輩,迅速變換隊形應戰。事後王海得知,與他們作戰的,同樣也是美國空軍的王牌飛行隊——第51大隊。
王海大隊以交替掩護、各個擊破的戰術,近距離對敵攻擊奏效,我軍以6∶1的戰績贏得勝利。但就是這個6∶1中的「1」,卻讓王海每每提及都痛心疾首——他失去了一位好戰友、好兄弟——孫生祿。
空戰中,擔任掩護的孫生祿吸引住敵機群,為全大隊殲敵創造了有利的戰機,自己的飛機多處受傷,王海和戰友們目睹著他用盡最後的一點力氣猛地拉起機頭,駕著烈火熊熊的戰鷹撞向敵機、英勇犧牲,年僅24歲。他是人民空軍6個特等功臣和「一級英雄」中唯一的烈士。
抗美援朝戰爭中,王海大隊與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共擊落擊傷敵機29架,戰績輝煌、享譽中外。毛澤東在空3師的戰報上批示:向空軍第三師致祝賀。
1985年,王海被任命為解放軍空軍第五任司令員;1988年,王海被授予空軍上將軍銜。就在我們拍攝本片期間,93歲的王海將軍離我們而去了。然而,在我們為他拍攝的影像素材裡,老英雄對後生晚輩們的殷切希望與關愛,每每聽來,感人至深。
王海(時任志願軍空軍第3師9團1大隊大隊長)2020年採訪:「哦,飛殲-20啦,希望年輕人,好好飛!」
針對我空軍的戰鬥表現,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與志願軍空軍司令員劉震在廣泛吸取各級指揮員和飛行員的大量實戰經驗後,提出了「一域多層四四制」空戰戰術原則,標誌著志願軍空軍空戰戰術從實踐到理論的一次成功飛躍。
1952年2月10日,是志願軍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而對不可一世的美國空軍來說,卻是最黑暗的一天。
當日,志願軍空4師12團3大隊大隊長張積慧和僚機單志玉突遇美軍F-86戰鬥機群,纏鬥中張積慧就發現,對手技術嫻熟、老辣刁鑽,兇狠險惡。
張積慧 93歲(時任志願軍空軍第4師第12團3大隊大隊長)2020年採訪:「我們是雙機對敵人的八架,不知道他是誰,光認識他是美國的,是敵人。開始是打了個對頭,飛過去,然後我就咬住了它的尾巴,打。」
在僚機單志玉的掩護下,張積慧大膽展開攻擊,幾個回合後近至400米,3炮齊發,準確命中,這架F-86戰鬥機連同它的飛行員一起當即栽了下去,張積慧沒有想到,就是自己的這一頓機關炮,竟然打出了一個世界級的大新聞。六天以後,志願軍步兵找到了那架墜毀的F-86殘骸。
呂品 97歲(時任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副政委)2020年採訪:「從飛行帽裡邊,一看有一個名字,英文哪,戴維斯,而且這個時候已經聽到了美國的廣播,說戴維斯被擊落,在北京轟動了。為什麼?他是二戰的王牌,是美國的航空英雄,王牌。」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裡,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現場遺留物。這個飛行員身份牌上刻著:DAVIS GEORGE A——此牌屬於美國王牌飛行員喬治·安德魯·戴維斯少校。
「王牌」戴維斯在朝鮮戰場上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擊落,世界為之震驚。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在一項特別聲明中承認:戴維斯之死「是對遠東空軍的一大打擊」「是一個悲慘的損失」,「尤其對我們的飛行員帶來一次巨大的衝擊」。美國各媒體也對戴維斯之死作了大幅報導。《紐約時報》稱此「是自『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軍事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然而對於美國空軍來說,這樣沉重的打擊接踵而至。
韓德彩,時任空軍第15師43團1大隊飛行員。1953年4月7日,韓德彩與戰友返航歸來準備著陸,當飛機下滑至高度1000米時,耳機裡突然傳來地面指揮員的聲音。
韓德彩 87歲(時任志願軍空軍第15師43團1大隊飛行員)2020年採訪:「塔臺喊,說拉起來,拉起來,敵人向你開炮了!那喊得聲音,嗓子都喊岔了。」
這是美軍新成立的「獵航小組」。他們都是一批飛行時間達一兩千小時的王牌駕駛員,專門偷襲我方正在起飛或者著陸的飛機。此時正在攻擊的,是第51聯隊雙料王牌駕駛員哈羅德·愛德華·費希爾上尉。
為了援救戰友,韓德彩不顧自己飛機的油量警告燈已經閃亮,一推油門撞向美機。
韓德彩 87歲(時任志願軍空軍第15師43團1大隊飛行員)2020年採訪:「說實在的,那天顧不了這麼多了,那天拼了命了。我就說,我不把你打下來,回不去我就跳傘。我飛機也不要了,非把你打下來不可。結果是,拼命這麼拉一桿進來,我把光環拉到敵人機頭前邊,接著前邊我就開炮了。一打那個油箱,呼啦火就出來了,我看出來個黑東西。我就喊敵人跳傘了,快來捉俘虜。」
費希爾跳傘後被我地面高射炮部隊活捉,在戰俘營裡受到了良好的優待。四十多年後,費希爾隨美國飛虎隊老戰士協會訪華。在上海,美國退役空軍上校費希爾如願見到了中國空軍中將韓德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當年的空中對手敬了一個軍禮。
韓德彩把自己親筆書寫的一幅字送給費希爾——著眼未來。
這是位於朝鮮西海岸鐵山半島南端的大和島。當時,在大和島及其附近島嶼上盤踞著敵人情報機關和諜報人員1200餘人。
為了徹底殲滅島上的美國和南朝鮮特務武裝,1951年11月,志願軍第50軍實施登島作戰,攻佔大和島。志願軍空8師24團奉命出動9架圖-2轟炸機對大小和島進行轟炸,配合這次作戰。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空地聯合作戰。
軍械員張宣初至今清楚地記得當時他親手為自己的好朋友、三號機長畢武斌掛好炸彈並送他上飛機的情景。
張宣初 92歲(時任志願軍空軍第8師22團1大隊機械師)2020年採訪:「他拍著我的肩膀說,老張,我是掛著你的炸彈去轟炸執行任務的,等我的勝利回來報告好消息吧。我說我等你凱旋歸來。」
我轟炸機編隊升空後不久,突然遭到美軍30多架F-86戰鬥機的偷襲,隨即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轟炸機對戰鬥機、活塞式對噴氣式的空中惡戰!
擔任護航的副大隊長王天保,駕駛拉-11殲擊機接連擊落F-86一架、擊傷三架,創造了用老式活塞式飛機擊落先進噴氣式飛機的奇蹟。
王天保 94歲(時任志願軍空2師4團3大隊副大隊長)2020年採訪:「我的一架飛機,對付美國七架飛機,我用螺旋槳飛機,擊落、擊傷四架美國飛機。」
轟炸機上,通信長劉紹基用機槍打得敵機在他眼前凌空爆炸,開創了以活塞式轟炸機擊落噴氣式戰鬥機的先例。
戰鬥中,志願軍轟炸機編隊沒有甩掉炸彈減負逃生,而是突破重圍將炸彈投下,徹底摧毀了敵人目標。但我3號機被擊中,機長畢武斌駕駛冒著熊熊烈火的飛機撞向敵人目標,終因飛機毀傷過重墜海,他們以英雄的壯舉,把青春融入了海天。
由不會打空戰到學會打空戰,由能打小規模的空戰到能打大規模的空戰,志願軍空軍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戰鬥中浴火成長、越戰越強。
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曾大發感慨:是什麼,使得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世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毛澤東曾對劉亞樓說,空軍參戰「一鳴則已,不必驚人」;
志願軍空軍將士們創造性地執行了毛澤東的指示,他們「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隨著戰爭的進程,志願軍不斷積累現代戰爭經驗,進一步加強了軍兵種建設與武器裝備的發展。1951年3月,志願軍的裝甲兵部隊第一次出現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戰場上。
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誕生於解放戰爭時期。錦州攻堅戰鬥,這個名叫董來扶的小夥子駕駛我軍第一輛坦克衝鋒陷陣,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戰車被授予「功臣號」榮譽稱號,董來扶榮立大功一次,成為全軍第一位坦克英雄。
新中國開國大典上,董來扶駕駛著「功臣號」坦克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此後不久,這支部隊整編為坦克1師。1951年3月,董來扶又駕駛著剛換裝的蘇式坦克作為第一批裝甲兵部隊入朝參戰。
1951年11月的馬良山之戰,志願軍坦克發揮直瞄射擊精準快速的特點,對敵人陣地上的明碉暗堡開始了「定點清除」。
曾焰 90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2團1連1號車車長)2020年採訪:「為祖國——開炮,下令了!」
王文學 91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司令部機要科長)2020年採訪:「我們也對著敵人的碉堡直接瞄準射擊,打的也特別痛快,一炮一個一炮一個。」
曾焰 90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2團1連1號車長)2020年採訪:「敵人吃了大虧,敵人當時很難理解,哪兒弄來的炮?」
曹永魁 90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2團5連駕駛員)2020年採訪:「這步兵老大哥高興極了,因為不用抱著炸藥包去爆破了,那減少傷亡太多了,都爬到坦克上去擁抱握手。」
馬良山之戰,坦克1團2連和402號坦克榮立集體二等功。志願軍繼承和發揚了人民軍隊「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一優良傳統,把戰場變成了認識、體驗並最終學會駕馭現代戰爭的最好課堂。
曹永魁 90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2團5連駕駛員)2020年採訪:「開始的時候,我們經驗不多,等到打到最後的時候,我們就熟悉了。」
王文學 91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司令部機要科長)2020年採訪:「好像是越打越勝,越打越有信心了。」
許容奎 85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3師5團文書)2020年採訪:「我們坦克部隊支援步兵一次又一次地打擊敵人的反撲,我們坦克炮兵打得準,步兵跟著進,兵種協調配合得是比較好的。」
王文學 91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司令部機要科長)2020年採訪:「雖然我們數量少,質量比不上人家,但是我們發揮坦克兵的作用,那真是相當,敵人他,美國人做不到的,我們做到了。」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有一輛編號為215號的蘇制T-34-85中型坦克。抗美援朝戰爭中,215號坦克在排長兼車長楊阿如的率領下,以單車擊毀敵重型坦克5輛、擊傷1輛,擊毀迫擊炮9門、汽車1輛,摧毀地堡26個、坑道和指揮所各1個,出色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作戰任務。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215號坦克「人民英雄坦克」光榮稱號,全體乘員記集體特等功。
這就是215號坦克的全體乘員:車長楊阿如、炮長徐志強、駕駛員陳文奎、裝填手兼預備炮長師鴻山、無線電員許仕德。
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戰績,志願軍的坦克手們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師鴻山(時任志願軍裝甲兵第2師215號坦克裝填手兼預備炮長)2003年採訪:「打仗是一口氣,人是一口氣,咱有決心有信心,咱心裡不害怕,一打一個準。」
曹永魁 90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2團5連駕駛員)2020年採訪:「正像毛主席說的,武器是重要因素,但是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這些武器沒有高超的人掌握,沒有有覺悟的人去掌握,它也仍然是一堆廢鐵。」
從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志願軍裝甲兵部隊參加大小戰鬥246次,出動坦克998輛次,配合步兵大量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
人民裝甲兵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當時條件下的現代局部戰爭,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炮兵,其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然而在朝鮮戰場上,敵人的各型火炮共有11.4萬門,而志願軍全部火炮的總和還不如對手的零頭。
趙鳳朝 94歲(時任志願軍122榴彈炮營政治教導員)2020年採訪:「我們的炮兵(數量上)和敵人的炮兵對比,可以這麼說,咱們(數量上)不如人家。最重要的是,人家炮彈打不完,那就這麼幾發,打完了就完了。」
面對高度現代化的強敵,志願軍炮兵一面對應以高度機動靈活的戰法,一面在實戰中積累經驗,武器裝備也逐漸更新,基本形成了一支既可與其他軍兵種協同作戰,又可單獨執行火力任務的戰鬥兵種。
楊錦炎 90歲(時任志願軍第20軍炮兵團偵察兵)2020年採訪:「我們五次戰役的時候,那個炮從山底下拉到山頭上面去,這個作戰方式大概是,沒有過的。都是一個連隊幾十號人,晚上用繩子、人扛,把炮拉到山頭上去,效果很好的,因為炮在山頭上面,前面敵方的陣地可以很清楚。」
在志願軍炮兵戰史裡有這樣一張照片,它拍攝於1951年10月天德山阻擊戰期間。炮2師29團2連3班陣地被敵人炮火擊中,5個人的炮位上只剩下班長譚朝志1人,這時指揮部不斷傳來炮擊的命令,他一躍而起,右手挾炮彈,左手開炮閂,把20多公斤重的炮彈推上膛,
迅速瞄準、擊發,一氣呵成,連續射擊77發,發發炮彈都落到了敵群中。步兵看到炮兵打得這麼準, 在陣地上高喊: 炮兵老大哥打得好! 為炮兵老大哥請功!
被打懵了的美軍竟判定志願軍新增了一個炮兵營,還派出炮兵校射飛機偵察,但他們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這僅僅是一位普通志願軍炮兵所為!
譚朝志單人獨打一門炮,創下了一段令人驚嘆的戰爭傳奇,堪稱技術、勇敢與意志相結合的光輝範例,被記一等功、授「二級英雄」稱號。
隨著炮兵部隊源源不斷地投入戰場,裝備上敵優我劣的差距逐漸縮小,戰場面貌大為改觀。在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中,志願軍步兵攻擊敵1個連的陣地時,通常能得到8至10個炮兵連的火力支援。
文擊 102歲(時任志願軍炮兵第一師師長)2020年採訪:「咱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裝備,就用它來打美國佬,就打了大勝仗。」
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火箭炮兵第21師。他們開到哪兒,哪兒就響起「喀秋莎來了」的歡呼。這支部隊的前身是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所在部隊。
火箭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先後配合12個軍、協同步兵進行大、小戰鬥30餘次,大量殲滅敵軍。作戰中,志願軍火箭炮兵兩次團齊射,火龍沖天、排山倒海、氣壯山河。
曹永魁 90歲(時任志願軍坦克第1師2團5連駕駛員)2020年採訪:「當兵這麼長時間第一次看到喀秋莎是怎麼發射的,一發射整邊天都是小紅火球,唰……」
鮮開志 93歲(時任志願軍火箭炮兵第21師排長)2020年採訪:一個炮16發,一個連4個炮,一個營8門炮,活像是噠噠噠,10秒鐘就出去了。
石巖 99歲(時任志願軍炮兵第1師25團副團長)2020年採訪:「火箭炮的威力挺大的,那打,打了以後,一打了以後那邊都是火,那個區域空氣都燃燒了,打得美國鬼子夠受的,哈哈。」
當時,衝上敵人陣地的步兵們歡呼聲震天動地,仔細一聽,他們喊的竟然是:「炮兵萬歲!」
鮮開志 93歲(時任志願軍火箭炮兵第21師排長)2020年採訪:「因為有強大的敵人在前面擋著,他(步兵)想前進前進不了,只有炮兵給他打開通路,這樣他也可以往前衝了,所以說大家喊『炮兵萬歲』就是這個原因。」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炮兵與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打下了炮群作戰的堅實基礎,對我軍炮兵部隊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朝鮮東西海岸,防止「聯合國軍」從側後登陸,始終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實施作戰指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加海岸防禦的除了有志願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外,還有從國內調來的海軍布雷隊,對西朝鮮灣航道布設了水雷,有兩個海岸炮兵連進入西海岸重要陣地;還有1個魚雷艇大隊和1個海上巡邏大隊完成了臨戰準備,可以隨時進入預定海域遂行戰鬥任務。
毛澤東總攬戰局,興奮地說:「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
幾十年後,美國史學界也普遍認為,正是通過韓戰,美國才將中國視為一個平等的對手。
抗美援朝戰爭,讓中國人民解放軍經歷了一次現代化的局部戰爭的洗禮錘鍊,由單一軍種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由裝備簡陋的軍隊發展到擁有部分現代化裝備的軍隊。
當年在志願軍空軍隊伍裡,有一位年僅21歲的機械師,他曾目睹由於裝備和技術的落後使我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從那時起,立志為國家造出一流戰機的宏偉志向就在他心裡深深紮根,他叫宋文驄。
40多年後的1998年3月23日,中國殲-10戰鬥機成功實現首飛。總設計師宋文驄特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這一天。
年輕的炮兵戰士楊錦炎走下朝鮮戰場,又懷著建設國防的宏大志向走進課堂、專心攻讀冶金工業,成為了合金材料界知名的專家,為國防軍工做出了突出貢獻。
坦克兵曾焰始終沒離開過戰車。他牢記許光達司令員「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的教導,教書育人一輩子,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智勇雙全的新型坦克手。
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員,「一級英雄」劉玉堤,以他的英雄業績和軍人的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報國從軍。在他的家裡,老少三代8人奉獻藍天、傳承不息。兒子劉飛保,在空軍航空機務崗位上一幹就是四十多年,直到退休;外孫陳瀏和他的外公一樣,已成為人民空軍的一名優秀戰鬥機飛行員。
陳瀏(空軍某部飛行大隊大隊長)2019年採訪:「姥爺那種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應該是每一代人,每一代飛行員,都需要有的、必須有的血性和膽識。」
陳瀏多次圓滿完成重大任務,還參加了建軍九十周年和國慶七十周年的閱兵式,駕駛著國產最新型號戰機接受祖國的檢閱。
陳瀏(空軍某部飛行大隊大隊長)2019年採訪:「一次受閱,一生光榮。一人受閱,全家光榮。這次受閱對我個人來講,能夠在北京上空接受檢閱,也算是彌補了我姥爺的遺憾。」
2015年2月17日,劉玉堤空軍中將走完了身經百戰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老將軍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他的囑託——大大發展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