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得幾乎所有的體育賽事都出現了停擺的狀態,NBA也不例外,從經濟角度講,這給NBA造成了巨額損失。
在停擺期間,作為NBA歷史上最成功、最有名的球員,麥可-喬丹用自己的方式又一次將籃球帶回了球迷們的視野,紀錄片《最後一舞》的熱播,不僅可以讓老球迷們懷念舊時光,還可以讓新球迷們了解籃球歷史。
在《最後一舞》中,底特律活塞隊的「壞孩子軍團」佔據了不少戲碼,而以「壞孩子軍團」的中鋒蘭比爾為代表人物的惡意犯規,也讓球迷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籃球不同於現在的模樣。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關於NBA惡意犯規的小知識。
1.什麼是惡意犯規
惡意犯規(flagrant foul)被視為不必要,或者過度的犯規。是指無論死球或者活球狀態下,一名球員對對手施加不必要的、過分的身體接觸。
在現行的NBA規則中,惡意犯規被劃分為兩種,分別是一級惡意犯規和二級惡意犯規。一級惡意犯規是指一名球員對對手實施的非必要的身體接觸;二級惡意犯規是指一名球員對對手實施的非必要且過分的身體接觸。
2.惡意犯規規則的演變史
惡意犯規首次在NBA規則中出現,是在1980-1981賽季開始之前,當時的NBA規則規定:被吹罰惡意犯規的球員會自動被驅逐出場。
1990-1991賽季,正是底特律活塞的「壞孩子軍團」大行其道的時代,這個賽季開始前,NBA將惡意犯規的概念進行了擴展:性質惡劣的快攻犯規也將被判罰惡意犯規,犯規球員將被立即驅逐出場。
1993-1994賽季,NBA引入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5分制」惡意犯規制度,並將惡意犯規細化成了一級惡意犯規和二級惡意犯規,即球員獲得一次一級惡意犯規,將會獲得1點的惡犯積分,獲得一次二級惡意犯規,將會獲得2點的惡犯積分。
同時對球員的惡意犯規採取階梯式管理模式:如果惡犯積分在0-1分區間,那麼被判一級惡意犯規和二級惡意犯規都不會自動禁賽,而是由聯盟審查決定是否禁賽;當惡犯積分達到2分時,被判一級惡意犯規不會自動禁賽,被判二級惡意犯規會被自動禁賽一場;當惡犯積分在3-4分區間時,被判一級惡意犯規將自動禁賽一場,被判二級惡意犯規將自動禁賽兩場;已經累計5分或者5分以上的球員,無論是被判一級還是二級惡意犯規都將被禁賽兩場。
此外,首次被判二級惡意犯規的球員,還將被處以不超過35000美元的罰款,至於是否禁賽,將由聯盟審查後決定。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惡犯積分,在常規賽和季後賽階段是分開計算的。也就是說,常規賽的惡意犯規點數在季後賽開打時會被清零,並重新開始計算。
1994-1995賽季,惡意犯規的制度又有了一定的完善,在原有的領到一次二級惡意犯規直接被驅逐出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同一場比賽中累計領到兩次一級惡意犯規的球員也將會被驅逐出場。
隨著電視轉播技術的飛速發展,2007-2008賽季,裁判被授權可以通過「錄像回放」的方式來判定二級惡意犯規和球員衝突。
2012-2013賽季,規則進一步的細化——裁判可以先吹罰惡意犯規,繼而使比賽暫停,在不確定級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錄像回放」的方式來判罰該次犯規到底是一級惡意犯規、二級惡意犯規還是普通犯規。
2016-2017賽季開始,惡意犯規的定義又一次被擴展:它可以被用於任何危險的、過度的故意犯規行為。
在前後40年的演變裡,NBA對惡意犯規的判罰越來越嚴格,相應的,對被犯規球員的保護越來越完善。
3.惡意犯規與違體犯規的區別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簡單的把NBA的惡意犯規與FIBA的違體犯規等同看待。
但從概念和聯繫上來看,違體犯規的概念相對模糊,有時裁判員的臨場判罰有一定的難度,並且被犯規球員的罰球次數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而惡意犯規通常情況下是「兩罰一擲」。另外,FIBA的一些違體犯規在NBA只做一般犯規處理,這一點也表明NBA的比賽風格更開放,而FIBA的比賽風格更嚴謹。
4.惡意犯規的發展趨勢
許多NBA的老球迷可能會懷念世紀之交時的NBA,那時的球場上充滿了肉搏和對抗,比分過百的情況還不多見,部分火箭球迷肯定還記得,豐田中心還有過一項與球迷的互動環節——當火箭得分破百後,現場的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得到一份免費漢堡。
隨著籃球的不斷發展,當今的NBA早已跨越了「百分獎勵」的年代,2016-2017賽季的的全明星賽甚至產生了182:192的超高比分,鼓勵進攻、倡導投籃、增加回合數、提速……NBA正在朝著「更具觀賞性」的趨勢快速發展。
但惡意犯規的數量卻沒有因為NBA鼓勵進攻而下降,反而逐年增加,2004-2005賽季,就是奧本山宮殿鬥毆事件發生的那個賽季,NBA也只有83次惡意犯規,而十年之後的2015-2016賽季,NBA整個賽季的惡意犯規次數已經增長到了125次,十年時間裡,惡意犯規次數增長了將近50%。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即時回放系統的引入和大範圍的使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裁判員被允許藉助「錄像回放」系統對惡意犯規做現場判斷。這等於給了裁判一個查漏補缺的機會,也讓球員們在場上的小動作無所遁形。
在未來的比賽中,「錄像回放」系統的應用會越來越頻繁,惡意犯規的判罰也會越來越精準,可見,NBA一方面進行著商業化運營,一方面也在通過各種手段來更有效的維護賽場上的公平正義。
5.有關惡意犯規的著名事件
最著名的、也是球迷們最容易想到的事件便是2016年總決賽的勇騎大戰了,2016年6月11日,總決賽第四戰,勇士客戰挑戰騎士,比賽還剩兩分半鐘結束時勇士領先十分,在勇士的進攻回合中,勒布朗跨過了倒在地上的追夢格林,而格林有一個報復性的附加動作,隨後,格林和勒布朗發生了衝突,當值裁判對這次衝突的判罰是雙方各吃一個普通犯規。但賽後,聯盟對追夢格林進行了追加處罰,判罰格林一個一級惡意犯規。
前文提到過,常規賽的惡犯積分和季後賽是分開計算的,在當賽季的季後賽首輪對陣火箭時,格林抱摔比斯利,賽後被聯盟追加判罰一次一級惡意犯規,從而獲得了1個惡犯積分;在西部決賽對陣雷霆時,格林踢到了亞當斯的隱私部位,賽後被聯盟追加一次二級惡意犯規,獲得2個惡犯積分,總積分達到3分。
總決賽中的這次一級惡意犯規,觸發了季後賽惡意犯規的禁賽條例,所以格林缺席了勇騎大戰的第五場比賽,加上第六場比賽中勇士主力中鋒的受傷以及後三場比賽勒布朗和歐文的神勇表現,騎士最終實現了不可思議的大逆轉,隊史首次奪得了NBA總冠軍。
這個事件被球迷們熱議的同時,惡意犯規規則也在無形中也被更好的普及和推廣。
6.惡意犯規規則的作用
隨著NBA的發展,惡意犯規規則逐漸演變成了NBA控制比賽激烈程度的重要槓桿。
具體到裁判員身上,當值裁判可以通過控制惡意犯規的嚴厲程度,有效抑制比賽中雙方動作過大的趨勢,來預防潛在發生的衝突,相應的,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放寬判罰尺度,鼓勵雙方球員增加身體對抗,來提升比賽的精彩程度。
隨著惡意犯規規則的日漸完善,規則對球員的保護力度也將持續增加,作為球迷,我們也會欣賞到越來越公正和精彩的NBA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