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有「木中君子」之稱,其生長習性和木材特性被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不怕火燒,有人說它遇閏年不生長甚至縮短,其木製品被視為百毒不侵、鎮惡闢邪的吉祥物。
因為種種傳說,黃楊木深受人們愛戴。資深紅木收藏專家董義介紹,黃楊木雕是傳統木雕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它與「東陽浮雕」、「龍眼木雕」、「金漆木雕」並稱為「中國四大木雕」,不僅具有欣賞價值,還具有收藏投資價值。
在近些年的收藏市場上,現當代工藝美術大師們用其創作的雕刻藝術品,因古樸文雅、精緻圓潤,適宜把玩陳設,被市場前景看好,又因市場價位不高,而成了民間收藏的新貴。
千年黃楊木不及腰粗
黃楊樹是一種珍貴的常綠灌木,生長在高山峻岭和懸崖陡壁。它木質堅韌,紋理細膩,硬度適中,色澤溼潤,特別是隨著年代的久遠,顏色由淺而深,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
黃楊樹生長緩慢是出了名的。董義介紹,黃楊樹生長周期緩慢,要長到直徑10釐米左右就需要四五十年的時間,民間素有「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和「千年不大黃楊木」的說法。據說有一棵黃楊樹,樹齡700多歲了,但胸徑(喬木主幹離地表1.3米處的直徑)只有30釐米。不僅如此,古代還傳說「黃楊厄閏」,遇到閏年,非但不長,反而會縮短,但後來試驗證實,黃楊樹在閏年照樣生長。
因黃楊木難有大料,所以幾乎沒有家具成品。在傳統家具中,它多用於與其他高檔木材搭配鑲嵌,起著點綴的作用。
黃楊木雕觀音
黃楊木雕起源眾說紛紜
相比之下,黃楊木雕歷史悠久,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品,作品微黃而溫潤,有象牙效果。
據可考資料證明,浙江人朱子常(1875—1935)是較早利用黃楊木進行雕刻的藝術家。因技藝高超,不同凡響,時人稱其為「倫仙」。
民間還有傳聞,說黃楊木雕是清末一個名叫葉承榮的放牛娃發明的。據傳,他在村頭的一座廟裡玩耍,機緣巧合被廟中雕塑佛像的師傅收為徒弟,學會了圓塑、泥塑、上彩、貼金及浮雕等五種技藝。長大後的一天,葉承榮在樂清縣寶臺山紫霞觀塑佛像,觀中道人折來一根黃楊木,請他用黃楊木雕一支如意髮簪。從此,黃楊木雕出現在民間藝術園地中。
黃楊木雕羅漢像
清後湧現大量優秀作品
清晚期後,黃楊木雕迅速發展,優秀作品不斷湧現,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技法上,又創造了「拼雕」、 「群雕」、「鑲嵌雕」等多種圓雕手法,並且將浮雕和圓雕巧妙地結合起來,湧現大量優秀作品。
「由於黃楊木本身是難得之物,生長四、五十年才能長到三至五米高,直徑也不足十釐米,所以黃楊木一般適宜於雕刻小型人物,供案頭欣賞。」董義介紹,黃楊木雕有三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其造型理念、技藝及程序都不一樣。一是傳統類,以單一的人物造型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類,以天然黃楊木根塊為材料,利用樹根造型;三是劈雕類,將無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塊劈開,取其劈裂後的自然紋理立意雕刻,一切順乎自然,不作精雕細刻。
清 黃楊木雕喜上眉梢筆筒
拍場上黃楊木價不高
元代的黃楊木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動傳神,豪放、古拙、蒼勁和渾樸寫實;而明代的黃楊木雕作品造型更加嚴謹,追求精美細緻;清代是黃楊木雕的繁榮時期,強調藝術造型與寫實相結合。
隨著收藏市場的不斷升溫,近幾年黃楊木雕的價格水漲船高。20世紀90年代國內藝術品拍賣興起後,黃楊木雕在拍賣場上露面不多。進入21世紀後,黃楊木雕在各地拍賣場上亮相增多。2002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件高為11.7釐米的清代黃楊木雕筆筒,成交價高達68.2萬元。2005年一件清代黃楊木「瘦骨羅漢」在翰海拍至77萬元。2007年清代黃楊木雕「鐵拐李」在北京誠銘國際拍賣會上,被一藏家以275萬元收入囊中,此價為目前黃楊木雕拍賣的最高價。
民國 黃楊木雕和合二仙
投資收藏前景看好
董義分析認為,黃楊木雕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其投資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用料優異。黃楊木堅韌光潔、紋理細膩,具有象牙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古樸美觀。其次是雕刻技法豐富。除了圓雕、鏤雕、浮雕外,還創造了鑲嵌、劈雕等多種技法,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
市場人士分析,近年來隨著收藏者的日趨成熟,國內很多藏家已不再一味盯著那些古玩字畫了,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價值的黃楊木雕成了他們「獵取」的對象,價位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清 黃楊木雕如意
黃楊木雕收藏無禁忌
黃楊木雕收藏首先看其表面光澤度、觀其紋理的細膩性,色彩黃亮為佳。其次是要看其做工是否精美,判斷年代,是否為名家作品,最後注意有無瑕疵、破損,全品相優先。
因黃楊木雕刻材料難得,市場上有人用木質色澤相近的其它木材或樹根冒充。黃楊木的生長周期長於其它樹種,黃楊木斷面,可看到細密的年輪,而其它木料年輪相對粗而稀。黃楊木色澤天然黃潤溫厚,作偽的其它木料飄浮發澀。黃楊木的木紋特別細膩,用手觸摸光潔滑潤,其它木材無可比擬。
黃楊木雕存放中色澤會逐漸變深,有經驗的藏家根據色澤深淺和包漿可大致判斷出作品年代,常見的黃楊木雕作舊,是用一種「油麻色」染制而成,色澤不自然,沒有包漿,鑑別時可用棉籤沾少許香蕉水輕擦拭,贗品會掉色,而自然變色的黃楊木不會掉色。
編輯 | 梁星
文章來源 | 網際網路
歡迎廣大藏友踴躍參與、互動、交流。談收藏、聊趣事、品家具,您的文章也將會刊登在我們的微信平臺!
投稿請發郵箱:mqjjz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