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像)
聽聞和修行佛法的人都知道非想非非想這個概念,這是六道輪迴中最後的邊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怎麼理解它?在一般人這裡是很費神,很難弄明白的。
2015年在丹東雙靈寺跟隨南傳尊者(師父)修內觀,一位瀋陽的同修賢友,提到這個概念,他說自己在一本書上看到一位南傳尊者說:非想非非想就好像一個油桶裡還剩下底兒上沾著的一點油,你說沒有吧,它還有,但是說有呢,又倒不出來。
當時我們都很難理解這到底是怎麼一種境界或感覺。黎明時我在床上打坐,念頭斷了之後,突然沒有了呼吸,過了一會,我覺得沒有呼吸也不好,就讓氣流進入氣管,我發現這並不是我在呼吸,因為我的意識裡,呼吸道並沒有運動。氣流只是自然的流進我的呼吸道,好像風吹進巷道一樣,風和巷道不會變成一體,它們是兩回事。我發現這個時候,我的意思和我的身體以及氣流的來處——這個世界,這三者誰也不挨著誰,它們各自為政。我知道自己進入了類似於無色界的禪定,也就是意識與色(物質)脫離了關係。我突然想到非想非非想,我突然明白,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非想就是心中無相,所謂想,是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那個東西有想法。既然是一個東西,必然有相應的相,非想就是沒有想要的東西,心無所系,自然無相無想。那麼非非想呢?非非想是否定了非想,無相之想就是空性的只是覺知的意識,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心中無相,知道自己心無所系。所以總結起來,非想非非想就是沒想,而且知道自己沒想。
這是一切修行佛法的人日思夜想希望進入的境界,因為再向上一步,就脫離苦海的六道了。但是這裡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在這裡卡死了很多大修行者,他們無法再進一步,結果退回六道最底部——地獄重新來過。
當然我想,他們即使回到地獄,也不會待太長時間,因為他們是清淨的。但要在經過六道所有層次,從新回到非想非非想,也是要歷盡周折的。
沃德爾寫的《印度佛教史》裡,記載了佛陀入滅的經過,他在進入了最後一道關口非想非非想之後,又重新回到初禪,再重新走過從世間到出世間的道路。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我們要通過涅槃回歸的妙明本覺真心,是空有不二的,你若耽誤在非想非非想這裡,就很容易掉進頑空,重新回到地獄,就是對頑空的否定和警告。
所以心、身、世界三者分開之後,在非想非非想這裡,一定不要進入一無所有的頑空,要保持意識對所有一切的覺知,所有一切就包含了空和有兩大狀態,既要包含所有,又要不進入所有,不粘連,不貪戀任何一物。這就是正遍知,遍知而不沾染,就擺脫了原本清淨而有染汙的六道輪迴,輪迴是因為有染汙,頑空是因為拒絕遍知。既有遍知,又不被欲望染汙,就是正遍知的清淨。解脫之道,由此大事告成。
接著又想到怎麼理解於一切時,在一切處?
發現這句話的背後是無一切時,亦無一切處。因為只要你心裡有一時一處,你就被局限在物質質礙的時空中了。就無法於一切時,在一切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