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本在今天意義何在?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在浙大開幕

2021-01-19 網易

  拓本在今天意義何在?在先人意識中,只有吉金貞石不會腐壞,將文字書寫其上供後人傳拓,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的確是「金石不朽」。時至今日,隨著攝影、印刷、數位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輕易獲得善本碑帖的印刷物和電子圖片,但金石傳拓活動與拓本並未就此消失,對拓本的追逐,仍方興未艾。

  

  展廳入口

  1月12日,由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和浙江大學圖書館主辦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覽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講述拓本作為一種承載古代文明的獨特形式,何以深植於中國人的文化與心靈世界,金石因此成為真正的不朽之物。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浙江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兼副館長吳晨分别致辭,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藝術史系主任、策展人薛龍春介紹了展覽背景。浙江大學師生出席開幕式。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致辭

  白謙慎表示,圖書館這些年積極收藏金石拓片,非常有利於浙大師生的教學科研。「金石不朽」是薛龍春教授帶領相關專業的學生,利用學校的圖書和收藏資源,策劃的一次帶有教學實踐性質的展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教學,具有比較強的教育意義。

  

  浙江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兼副館長吳晨致辭

  吳晨表示,金石拓片、拓本是重要的歷史、文學文獻資料,承載了豐富燦爛的書法藝術,為中華文化遺產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特有的傳拓技法能將其原始風貌儘可能地保留下來,非常值得師生去學習、觀摩、解讀。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藝術史系主任、策展人薛龍春致辭

  薛龍春介紹,自唐代開始的椎拓工藝,使得金石文字以「拓本」的形式進行複製和傳播,不同於機械複製,每一次椎拓都與以往有細微的差別,每一張拓片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具有了藝術意義。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主持開幕式致辭

  從學術的角度說,金石遺文為學者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文獻;從藝術的角度說,它們不僅承載著古代的文字書寫,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源。本次展覽共分「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金石文獻」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商周秦漢」集中展示了商周青銅器與漢代刻石的銘文拓片。椎拓是一種複製的手段,最早的實物見於唐代,據考證,早期的拓片製作以獲得可能多而清晰的文字為目標,圖像並非這些拓片的重點。而在晚期的椎拓活動中,畫像以及青銅器的紋樣、器型也成為複製的對象之一。

  

  

  

  

  

  第二單元「魏晉南北朝」以北魏墓誌與造像題記的拓片為中心。一、二單元有些拓本有題跋文字,涉及釋文、考證與美學鑑賞,是一種文化衍生與增殖活動,拓本由此發展成為綜合了文字、名物、經史、文學、書畫與工藝的特殊文化產品。

  

  第三單元「隋唐」展示的主要是隋唐墓誌與唐代的名家碑刻拓片。與漢魏碑刻書丹者多不署名不同,唐代自歐、虞、諸、薛以下,名家碑刻層出不窮。這些名家碑刻成為後世頂禮的楷書經典。

  

  

  第四單元「金石文獻」集中展示了宋代以來主要的金石學著作,它們不僅涉及狹義的銅器與刻石,還包含廣義的玉器、磚瓦、錢幣、璽印、封泥、甲骨、骨籤乃至簡帛、寫本等各種文物。這些圖書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摹印的圖像也可以藝術品視之。此外這一單元還展出部分金石學名家的書札稿本,我們藉此可窺其收藏活動與學術交往。

  

  展覽開幕當天,薛龍春為到場嘉賓提供了首場導覽;浙江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李俊文、韓秀麗在修復展示室向觀眾展示了拓片製作工藝;中國美術學院書畫文獻研究所所長方波為浙江大學師生帶來講座「鑑藏•研究•取法——藝術史研究視閾中的碑刻及其衍生物」。

  

  策展人薛龍春導覽

  

  浙江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李俊文向觀眾展示拓片製作工藝

  

  浙江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韓秀麗向觀眾展示拓片製作工藝

  

  方波副教授講座:鑑藏•研究•取法——藝術史研究視閾中的碑刻及其衍生物

  「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將持續至6月30日。

  展覽部分展品

  

  商戍嗣子鼎全形拓本128cm×68cm私人藏

  商戍嗣子鼎1959年出土於安陽殷墟後崗一〇號祭祀坑。折沿,方唇,兩耳微外移,下腹微鼓,圜底,半空足,足的中腰略束,近馬蹄形。口下有扉稜六條,足的外側上端也各有一條扉稜。口沿下以扉稜為鼻界,飾六組以雲雷紋為地紋的對夔獸面紋。足上端飾獨立獸面紋,下接凸弦紋四周。器腹內壁有銘文3行30字,為陰文。腹部外面有三條鑄範線,底部有三角形鑄範線,一足底端有一長方形澆鑄口。鼎底部有煙炱痕跡,口沿部分的銅鏽上有紡織品殘跡。口部一側開裂。時代屬殷墟銅器第四期。

  

  愙齋藏器拓本冊 33.5cm×17.5cm 清光緒拓本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

  愙齋藏器拓本冊頁內有三十餘枚拓片,除了一件是陶製的南朝官員墓地券拓片外,其餘皆為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銘文拓片。從印章可知,這些拓片最初由晚清官員吳大澂(1835—1902,號愙齋)收藏,後轉由吳士鑑(1868—1934)收藏。

  

  蘇州虎丘黑松林三國墓地石屏風拓本 72.5cm×69cm 姑蘇王氏寄閒齋藏

  蘇州虎丘黑松林三國墓地4號墓石屏風,質地為青石。屏風畫面布局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線刻有不同形態的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天頭上華人德先生用漢篆體題「金石延年」四字,旁記此石屏風的來源,並認為其上的繪畫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的「風格極似」。地腳處用帶有濃鬱隸書意趣的行楷書,抄錄了東晉吳地詩人陸機的名作《吳趨行》。此詩很好地描述了吳地的歷史風俗,以及孫吳在此立下的基業。題跋的內容、 書體,與拓片所呈現出的風格內涵相得益彰。

  

  唐顏真卿書修柳惲西亭記殘碑拓本

  碑陽:140cm×120cm碑陰:140cm×120cm

  碑側各:140cm×45cm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藏

  修柳惲西亭記碑立於唐大曆十二年(777)四月,顏真卿(709—784)撰書。出土時自左而右斜向斷折,僅存上部,四面環刻,篆書碑額「修梁吳興太守柳文暢西亭記」分列碑陽與碑陰頂部。西亭位於湖州府治之西、烏程縣治之南的苕溪之上,南朝梁天監十六年(517) 柳惲(465—517,字文暢)再典吳興時興造,本年烏程縣令李清請修西亭,湖州刺史顏真卿是李的上司,因上表褒揚其美善,得旨後建立此碑。時李清將去任,因此此碑也是一塊去思碑。此碑很可能在建立不久之後即倒覆苕溪之中,因受衝刷的程度不一,碑的各個局部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

  (本文圖片來源於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拓本:讓金石不朽
    在我國,金石學濫觴於東周,初興於北宋。這裡應該特別指出北宋出現的古物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金石學熱潮,與拓片槌拓技術這種古代金石文字採集複製的重要手段的普及有極大關聯,此後拓本收藏逐漸成為古代收藏門類中的貴族。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金石文物及其拓本的收藏在民間蔚然成風。
  •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大漢風情展在鄭州美術館開幕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大漢風情展於12月30日上午在鄭州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為「黃河故事展」系列專題之一,共展出反映我國漢朝政治、經濟、民風、民俗、科技、文化等的畫像石、畫像磚、碑刻、題記拓本100餘件,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漢時社會現狀和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佳展回顧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由西泠印社聯合浙江省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義烏市博物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洹社、乾嘉文化協辦的「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
  • 展望2021|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此外,上海博物館在2021年還將策劃一項與上海古今文脈相關的書畫特展。 其他特展:古畫春天、花鳥迎春、金石拓本 山東博物館新推出的「書齋雅韻--館藏明代繪畫精品展」遴選山東博物館藏72件明代精品,時間跨度為明代早期至明末清初。
  • 鄭州:徵集全國金石傳拓作品 弘揚黃河文化
    新華社鄭州4月18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近日在河南鄭州正式面向全國公開徵集拓本。活動將通過出版作品集、進行巡迴展等方式,帶領人們在感知歷史、文化與藝術之中,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讓金石拓片帶您一窺歷史文化之美
    文中所說的「打本」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拓本或拓片。由此可見,在唐代就已經有石鼓文拓片流傳。到了宋代,拓片已盛行風靡,由於文化發達,刻帖業的興盛,拓印技術得到了空前提高,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拓片,當時對拓片就有「下真跡一等」的評價。宋代歐陽修收藏碑帖拓本上千卷,還編寫了《集古錄》,開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
  • 12月19日,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展鄭州展,在鄭州博物館開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首展鄭州展」將於2020年12月19日——2021年元月4日在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168號)開幕。本次展覽利用「讓金石不朽,給物象留影」的傳拓藝術,以石刻載體為基礎,以金石拓本為依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解析黃河文化的博大內涵,使人們在感受金石傳拓藝術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黃河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持續弘揚起來、傳承下去。
  • 重磅| 5.18 趙熊《風過耳堂金石拓片題跋展》開幕倒計時
    金石題跋,是金石學中重要的表現形式。
  • 書畫之外:故宮蘇軾特展中的金石秘事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以藝術家為主題的趙孟頫、四王、四僧、吳昌碩大展,也有以題材新穎奪人眼球的「蘭亭」大展,「蓬萊宿約」黃易收藏展,「歐齋墨緣」朱翼庵捐贈碑帖展,還有轟動一時的石渠寶笈大展和「千裡江山」青綠山水展等等。今年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加上原先用於書畫陳列的武英殿完成使命,轉移到文華殿,主題展覽有些姍姍來遲。
  • 「融·藝」丁融藝術衍生作品展開幕
    8月14日,「融·藝」丁融藝術衍生作品展在百聯世紀購物中心一樓中庭開幕,後續將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展出。此次藝術展展出的是畫家丁融的繪畫作品。據了解,「世紀HUI客廳」自建立以來,致力於融合黨建空間、文化空間、服務空間於一體,先後推出每月一講,向公眾免費開放政治理論、文史知識、藝術修養等講座。
  • 《與古為徒——中國古代金石書畫及古籍名墨特展》在MUD Gallery...
    此次由MUD Gallery(泥軒空間)主辦、華藝國際贊助支持的展覽借「與古為徒」,旨在通過金石書畫、古籍古墨的展陳,集中體現對中國古典主義的審美趣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文人生活之間在精神追求上保有的一致性。
  • 「平鋪直敘的書寫是沒意義的。」陳凱談創作:書法講節奏,如詩詞講...
    穿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體建築的大門,遠遠便能透過展廳門,看到裡面「掩藏不住」的、碩大的書法作品,這是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凱每年一度舉辦的大型書法展——陳凱臨創楹聯書藝庚子展,儘管距離開幕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天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於明天落幕
  • 這個展覽,讓你更深刻的理解「壽同金石」的意義!
    作為2019「宜夏」榕城文化藝術季的一場重頭戲,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福州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作品展曁印章藝術邀請展,下午(28日)在福建博物院拉開帷幕,這是一場金石華彩印鈕薈萃的藝術盛宴。
  • "搨本"和"拓本"的區別
    「搨本」和「拓本」都是名跡的複製本,但它們的獲取途徑和方法又有所區別。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 千人千印篆載千秋,萬珍萬印十笏爭鳴——2019濰坊陳介祺金石文化周盛大開幕
    9月2日上午9:00,中國篆刻藝術界年度盛事——2019濰坊陳介祺金石文化周暨當代篆刻精英千人千印大展在金石之都山東濰坊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致辭並宣布2019濰坊陳介祺金石文化周開幕據悉,本次活動是濰坊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弘揚陳介祺金石文化,打造千百年金石之都」為主題,從9月2日持續到
  • 《中國金石》編委:胡湛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教育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金石》編委河北省金石學會副會長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理論部主任、草書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書畫院副院長河北省社科院書法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顏體書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中國書法》:金石傳拓
    而文中「傳拓之本」當是指紙質拓本。史傳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即傳拓術只可能萌發在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惜今天考古能佐證最早的墨拓文本僅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唐太宗書溫泉銘,也就是說歷史文獻範疇內,唐朝是迄今傳拓術的上限年代。值得安慰的是今天尚能見到一定數量的傳世宋拓本,為我們研究古代早期傳拓術提供了珍貴的目標文本。
  • 弘文博物攜手上奇設計 金石文化進入世界設計殿堂
    此次獲獎作品以弘文博物所藏上古巖畫、西周青銅器、漢晉古磚等金石拓片為設計語言,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視覺衝撞和融合,更將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注入其中,贏得了賽事專業評委的高度認可。這也是中國金石文化第一次亮相世界級設計大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