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歷史深處的蒙古馬,帶著汗血和榮光,桀驁不馴,從來不曾跌倒,從來不曾屈服,每一匹蒙古馬,都是一個倔強的靈魂……」,詩人蘇歷銘曾經用這樣的詩句來讚美蒙古馬。作為故鄉在內蒙古的我來說,記憶中對體形並不高大威猛的蒙古馬卻充滿了敬仰和崇拜,小時候讀過的《騎兵連》《最後的戰馬》的故事,都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如果說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而蒙古馬就是象徵英雄的馬,許多的詩篇對蒙古馬充滿了讚美,蒙古馬是草原的靈魂,不畏嚴寒酷暑,不懼風霜雨雪,馬群縱橫馳騁在遼闊無比的草原,鏗鏘的馬蹄聲寫就了蒙古族的歷史,蒙古馬穿越歷史的硝煙,跨越時光的隧道,與蒙古族人民血脈相連,與綿延的河流、與蒼茫的大地同在,它們深深紮根在北中國遼闊的土地上,蒙古馬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吃苦耐勞、一往無前,馳騁在硝煙瀰漫的歷史疆場,守護在無邊的草原,它們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寄託。也許這就是「蒙古馬精神」,蘊含著進取、奮鬥和奉獻。
今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要弘揚「蒙古馬精神」。這既是對草原人民的囑託,更是對全國人民的激勵,這對抗擊疫情逐步復工復產恢復經濟更具有現實意義 。
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參加牧民那達慕大會時,曾這樣勉勵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蒙古馬雖然沒有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但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我們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蒙古馬精神」。其實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可以說與偉大的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遷精神等一脈相承,這種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流淌,根植於古老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沃土,成為中華民族艱苦奮鬥、不屈不撓、永不言敗、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調研時,希望內蒙古自治區的同志認真貫徹黨中央的要求,弘揚「蒙古馬精神」,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這是他又一次提到「蒙古馬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殷切的希望,激勵著草原兒女一往無前的前進腳步。今年4月脫貧攻堅戰場傳來捷報,內蒙古20個貧困旗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全面脫貧摘帽,從茫茫林海到廣袤草原,從萬頃良田到戈壁沙漠,一項項脫貧攻堅舉措精準落地,一個個貧困家庭氣象一新,內蒙古全自治區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1.7%下降到0.11%,這是了不起的奇蹟,這是「蒙古馬精神」的成果展示。烏蘭察布市地處燕山至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上無草,地下無寶」是這裡真實的寫照。農民主要靠馬鈴薯、莜麥為生。如今,烏蘭察布的馬鈴薯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品牌,「中國薯都」的廣告牌立在城市的高速路邊。今年兩會期間,烏蘭察布市市長費東斌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推介了烏蘭察布的馬鈴薯。在今年抗擊疫情最緊張的日子裡,內蒙古興安盟市突泉縣社區民警何建華主動要求到任務最重的長途汽車站進行布卡查控,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幸犧牲,公安部授予他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榮譽稱號。何建華用生命和熱血踐行了「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忠誠誓言,也踐行了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
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全國人民經歷了抗擊疫情的非凡戰鬥。今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我們仍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把防風險、打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改革有機統一起來。面對艱難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當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堅定信心,同舟共濟,一往無前。